传质效率
传质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56735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润滑油、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传质效率的相关文献由3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群生、朱慎林、姚克俭等。
传质效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6735篇
占比:99.79%
总计:56854篇
传质效率
-研究学者
- 李群生
- 朱慎林
- 姚克俭
- 孙兰义
- 李军
- 钱建兵
- 黄斯珉
- 刘亚
- 刘有智
- 刘百仓
- 周先敏
- 周烨
- 姚雪
- 张永丽
- 徐之超
- 栗秀萍
- 洪伟荣
- 王良华
- 程闯
- 计建炳
- 郭雅琼
- 鲍铁虎
- 于丹
- 何新平
- 刘东
- 刘春江
- 吴旭峰
- 吴美佳
- 姜斌
- 孙立宁
- 左臣
- 康毅力
- 张兵
- 张天航
- 张宇
- 徐欧官
- 晏太红
- 朱菊香
- 朱锦忠
- 李传博
- 李华
- 李杰
- 杨娜
- 梁恩宾
- 江生南
- 温晓明
- 焦纬洲
- 王刚
- 王子宗
- 王宇豪
-
-
姚明修;
曹雅琪
-
-
摘要:
对油田采出水曝气工艺氧气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明确了提高曝气速度,适当地增加油田采出水中电解质、醇类物质的浓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氧气传质效率。同时,保持采出水的酸性环境或是碱性环境也有利于曝气过程中氧气的传质,促使污染物质的氧化。建立了油田采出水曝气氧传质系数经验模型,为曝气工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
卢培利;
黄睿思;
洪蓉蓉;
李欣悦;
丁阿强
-
-
摘要:
以甲烷为电子供体、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DAMO)过程可同时去除甲烷和氮素污染,在废水生物脱氮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DAMO微生物存在生长缓慢、富集难度高的问题,且该过程较低的气液传质效率也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阐述了DAMO过程的基本生化反应与DAMO微生物,总结了目前制约DAMO技术工程化应用的关键性问题,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式与方向。
-
-
张安琪;
明玉周;
林如山
-
-
摘要:
尾气吸收塔用于高放废液玻璃固化过程中的氮氧化物尾气吸收,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本文针对塔内尾气吸收过程的基本单元,利用空气-氨气-水对两种不同规格的孔板开展实验,研究了气液两相通过孔板的传质效率,阐明了开孔直径和液相流量对吸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吸收率随开孔直径的增大而降低;随液相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为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尾气吸收塔的方案优化提供了参考。
-
-
庾坤;
赵良忠;
李明;
黄展锐;
周晓洁;
尹世鲜;
刘斌斌;
舒敏
-
-
摘要:
为提升湘味卤牛肉卤制效率、品质及原辅料利用率,以牛腿肉为原料,传统卤制(常压,95°C)为对照,通过对比不同真空卤制、微压卤制、脉冲卤制条件下的NaCl传质速率、感官品质、质构特性以及牛肉微观结构,优化出最佳卤制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卤制工艺为脉冲卤制工艺,条件为:-50 kPa,80°C结合+50 kPa,95°C,脉冲频次4次,卤制时长2.7 h,此条件下卤牛肉感官评分(89.6分)、传质系数(2.71×10^(-6)m^(2)/s),均优于真空卤制最佳条件(-50 kPa,80°C)、微压卤制最佳条件(+50 kPa,95°C)、传统卤制的感官评分(85.2、86.1、83.6分)、传质系数(1.91×10^(-6)、1.92×10^(-6)、1.64×10^(-6)m^(2)/s);脉冲卤制的卤牛肉质构特性有显著提升(P<0.05),质量变化率显著低于微压卤制与传统卤制(P<0.05);电镜扫描显示,脉冲卤制对牛肉微观结构影响最小,有利于降低营养流失,提升NaCl传质。脉冲卤制能有效提升湘味卤牛肉卤制效率,缩短卤制时间,减少原辅料损失,提高出品率。
-
-
夏扬;
于正林
-
-
摘要:
利用传统塔式设备进行脱硝的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效率低等缺陷,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了一种利用超重力技术进行脱硝处理的方法。讨论了此种方法的吸收机理、确定了各种操作参数的最佳数值。以H_(2)O_(2)、NaOH溶液为氮氧化物吸收液,主要研究其在不同气液比、浓度、超重力反应器转速和反应温度条件下脱除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气量100 m^(3)/h、气液比40∶1、超重力转速900 r/min、H_(2)O_(2)和NaOH浓度分别为0.25 mol/L和0.2 mol/L、反应温度为40°C的条件下进行的烟气脱硝实验脱除率高达93.36%,经过多次反复重复实验脱硝率依然能保持在92%以上。
-
-
徐浩然;
叶青;
冯向东;
张雨婷;
姚之侃;
高强生;
张林
-
-
摘要:
采用气态膜脱氨法对火电厂产生的高浓氨氮废水进行氨氮脱除处理,研究了初始水质条件和系统运行条件对氨氮脱除效率的影响,并考察了氨尾气的吸收效果,提出了氨尾气资源化回用途径.试验结果证明,利用气态膜脱氨中试系统能够高效将火电厂高浓氨氮废水的氨氮浓度由1000 mg/L以上下降至300 mg/L以下.增大进膜流量、提高真空度、增大膜表面积有利于NH3传质效率的提升,内压式脱氨膜组件和外压式脱氨膜组件均有较好脱氨效率.气态膜脱氨系统尾气以除盐水循环喷淋吸收的方式效果不够理想,应考虑酸性溶液作为氨尾气吸收剂或直接回用气态氨尾气.
-
-
-
曹义鸣
-
-
摘要:
近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019年度大连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曹义鸣、康国栋研究团队完成的“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天然气净化技术”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膜接触器技术是膜技术与传统吸收工艺的耦合,在气液两相不直接接触的前提下实现相间传质,根本上避免了传统吸收塔工艺存在的鼓泡、液泛、雾沫夹带等弊端,并具有比表面积大、设备体积小、传质效率高、操作弹性好等优势,在气体吸收和净化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膜是膜接触器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其性质和性能直接决定膜接触器过程的技术经济性和实用性.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具有优异的疏水性、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和耐润湿性能,是膜接触器过程的最理想膜材料,但由于“不溶不熔”性质,无法采用传统的制膜方法制备,且国内外PTFE膜研发主要用于水处理领域,较少涉及膜接触器技术领域.
-
-
高勇;
郝惠娣;
党睿;
范晓勇;
曹保卫
-
-
摘要:
分析了气体分散通道叶片角度、搅拌转速、介质黏度、桨叶组合对气含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气体分散通道叶片角度为30°时,在转速相同或输入相同的功率时,可以吸入更多的气体.气含率随搅拌转速和介质黏度的增大而增大.适宜的桨叶组合为六直叶圆盘桨+六叶上斜叶桨,该组合具有较高的气体吸入速率和气体分散能力,气含率较高.气含率与单位体积功耗的关系为ε∝(P g/V)2.4,随单位体积功耗增大,气含率明显上升,气液分散效果更好,传质效率较高.
-
-
李亚男;
谭煜;
吴昌永;
刘恒明;
周岳溪
-
-
摘要:
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可生化性低,含部分有毒难降解有机物.随着GB 31571-2015《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5年7月1日的实施,我国石化污水处理厂迎来了一次集中处理技术升级,其大多采用以臭氧/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建成深度处理单元,对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标排放.目前这类装置大多已运行超过2年,实际运行过程中,该技术出现了设计之初未曾考虑到的一系列问题,致使臭氧利用率不高且持续下降,治理成本逐年增高等.结合实际工程,从絮体、胶体大分子有机物、臭氧传质和催化剂4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对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在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处理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
-
李华;
佘喜春;
贺小军;
郭朝晖
- 《2015年中国石油炼制科技大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和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新一代加氢技术——FITS加氢工艺采用微孔分散和管式固定床液相加氢技术组合,大幅提升了加氢过程的传质效率和反应效率,具有投资低、反应效率高、能耗低、本质安全性高和运行成本低等特点,重整生成油原料、航煤原料、直馏柴油原料试验研究和重整生成油、航煤加氢采用FITS加氢工艺技术建设的工业装置运行数据表明,FITS加氢工艺可适用于重整生成油、航煤、直馏柴油等多种原料的加氢精制,显著提升原料的加氢反应效率,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
常青;
朱丽华;
邓克俭;
唐和清
-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氟在人体中是以氟化物的形式存在,作为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与人的生命活动、牙齿和骨组织代谢密切相关。氟主要通过饮水摄入,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出现氟斑牙,氟骨症和内分泌腺体、甲状腺、肝病变[1]。因此,饮用水中氟离子允许的最高浓度为1.0 mg L-1 (中国)和1.5 mg L-1 (世界卫生组织), 我国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是不超过10 mg L-1。目前去除水中过量氟离子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 吸附技术因为操作简单、成本低和效率高受到广泛关注。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高的表面积和优良的传质效率的特点而有利于吸附。其中纳米粒子的分离和回收是关键, 而磁性纳米颗粒可以利用外加磁场方便有效地分离。目前,磁性Fe3O4纳米粒子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化制品分离、靶向给药和固定化酶的载体等领域,将其作为吸附剂用于环境中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是非常有前景的。
-
-
-
Jiacheng Li;
李嘉诚;
Xiaoyi Yang;
杨晓奕;
Xionghong Xu;
徐向红
- 《第三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
| 2011年
-
摘要:
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光催化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来源以及控制污染的一种途径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尽管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现在大多数研究都处在实验室阶段,实际应用比较少.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光催化剂效率不高、对可见光利用率低是阻碍其实用化的主要因素,其次就是高效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为了增加实验过程中对光的利用率和传质效率,学者们进行了多种尝试.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光催化制氢中的反应器设计与研究进展情况,并针对每种反应器的利弊做了评价.
-
-
Fang Junwei;
方俊伟;
Kang Yili;
康毅力;
You Lijun;
游利军;
Li Xiangchen;
李相臣
- 《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量的减少,致密砂岩气藏逐渐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国内外天然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致密砂岩天然气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亮点.然而与常规气藏相比,致密砂岩气藏裂缝发育,基块致密,具有特殊的纳微观储渗结构以及强烈的多尺度特性,导致天然气产出过程更加复杂.rn 本文综述了致密砂岩存在的非常规地质特征,致密砂岩天然气特殊渗流机理,致密砂岩气藏的动态分析、产量预测研究以及致密砂岩储层的多尺度特征研究进展.指出建立一种基于致密砂岩气藏传质的数学模型,将致密砂岩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提高致密砂岩气藏的传质效率出发,进一步完善完井工程设计和增产改造技术将是以后研究的重要学术方向.
-
-
王冰;
段长春;
刘春江
-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采用CFD模拟和PIV测速实验的方法对传统筛板萃取塔和改变降液管结构后的萃取塔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传统结构的筛板萃取塔进行CFD模拟,发现连续相在塔板上局部区域流速过大,两层塔板间形成回流区,不利于液液两相传质.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改变降液管结构及添加导流挡板以改变塔内连续相的流动结构,进而提高液液两相传质效率,并对改变降液管结构的筛板萃取塔进行了模拟.为验证模拟结果,又利用PIV系统对此两种结构的筛板萃取塔进行了测速实验,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模拟及实验结果均表明降液管结构改变后,塔内连续相流动结构得到改善,回流区面积减小,塔内空间得到有效利用,传质效率提高60%以上.
-
-
张兵;
王柱祥;
蒋宏贵;
李永军
- 《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天然气脱除酸性气体工艺中,有机胺混合溶液普遍存在易发泡拦液现象,给整个生产系统的稳定高效操作带来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了陕西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第三净化厂脱硫装置的改造前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09年5月DN1981脱硫塔内件更换为径向侧导喷射塔板,现场经过五个多月的运行,从未发生过拦液现象,脱硫、脱碳效果均好于格里奇的浮阀塔板,初步显示出该塔盘在处理易发泡体系、提高生产能力和提高传质效率两方面的优越性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