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体
絮体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2985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化工进展、水处理信息报导、中国造纸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水协设备材料委水行业节能减排经验交流技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絮体的相关文献由650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衍真、周玉兴、王娟婷等。
絮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29852篇
占比:99.98%
总计:529953篇
絮体
-研究学者
- 于衍真
- 周玉兴
- 王娟婷
- 谭娟
- 李妙婉
- 范丽莎
- 陈亦力
- 南军
- 文剑平
- 李锁定
- 赵鑫
- 刘刚
- 张铭儒
- 赵建海
- 代攀
- 冯岩
- 刘会娟
- 刘锐平
- 封娜
- 曲久辉
- 李涛
- 栾兆坤
- 王东升
- 刘小勇
- 和会申
- 徐慧
- 徐晓军
- 朱哲
- 李亚男
- 李天玉
- 李小军
- 李文朴
- 杨杰利
- 王兴
- 胡芳
- 贺凯
- 郭晓玉
- 金鹏康
- 陈玉强
- 马百文
- 魏在山
- 丁昀
- 何宗飞
- 余海晨
- 刘佳
- 刘宇雷
- 刘杰
- 吴强
- 姚娟娟
- 姚重华
-
-
王子婕;
徐慧;
庾俊杰;
赵传靓;
王东升
-
-
摘要:
以nm-SiO_(2)和μm-SiO_(2)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3种不同Al形态的混凝剂(AlCl_(3)、Al1_(3)和Al_(30))进行混凝-超滤实验,考察不同pH值下SiO_(2)去除率、出水余Al及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借助马尔文激光粒度仪、SEM、BET和AFM表征絮体性质及在超滤膜表面的分布和作用力.结果表明,nm-SiO_(2)体系中SiO_(2)去除率均低于μm-SiO_(2)体系,在纳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68分别提升至0.96(AlCl_(3))、0.86(Al_(13))和0.87(Al_(30)),微米颗粒物体系中投加3种混凝剂后膜通量从0.79提升至0.80~0.84.微米级颗粒物是颗粒间的碰撞,纳米级颗粒物主要以团聚态的形式碰撞.低聚态铝(Al_(a))和颗粒物形成絮体的粒径均大于150μm,体系zeta电位为负与膜表面产生斥力;在中性条件下Al_(13)与颗粒物形成絮体的强度因子远高于AlCl_(3)和Al_(30),中聚态铝(Al_(b))将膜孔内部较小颗粒物堵塞形成的不可逆膜污染转移成膜孔表面的可逆膜污染;高聚态铝(Al_(c))具有较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能力,无定形、不规则的团聚态小颗粒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大絮体缓解膜污染.
-
-
盛学斌;
沈海明;
孙岩峰;
赵德峰
-
-
摘要:
酚类污染物具有原生毒性,严重影响生物代谢与繁殖,危害物种多样性,被我国环境监测总站列入了"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研究了廉价的柔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聚铁絮体对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考察吸附的时间和温度、絮体老化时间、循环次数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对聚铁吸附苯酚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聚铁絮体对水中苯酚的吸附脱除具有显著效果,0°C下300 mg·L-1聚铁絮体可吸附沉降1 g·L-1苯酚废水中的49.06%苯酚;硅酸根、磷酸根、铝离子、铵离子对聚铁絮体有促进作用,而醋酸根和钴离子不利于苯酚吸附.
-
-
郭子秋;
陈杰;
田梦;
赵彬;
安强
-
-
摘要:
选取三峡库区村镇水源水中5种典型水华藻种(小球藻、衣藻、小环藻、针杆藻和光甲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剂量的聚合氯化铝(PAC)对于这些藻种细胞(叶绿素a和浊度)的去除效果,以及混凝沉淀后絮体结构、形态的差异,以筛选典型水华藻种混凝去除的适宜PAC投加量.结果显示:(1)实验所选藻种形态差异明显,针杆藻呈长线形结构,小环藻呈短圆柱形结构,小球藻、衣藻和光甲藻呈球形或椭圆形,光甲藻和针杆藻细胞相对最大.(2)光甲藻和针杆藻PAC混凝去除效果最好,小球藻和衣藻次之,小环藻相对不易取得良好的混凝去除效果;PAC混凝去除效果与藻类形态特征有关.(3)针杆藻和光甲藻容易形成大而密实的絮体,小球藻和衣藻形成的絮体相对较小,小环藻絮体形成能力最弱.(4)光甲藻和针杆藻适宜的PAC投加量范围为15~80 mg/L,小球藻为15~50 mg/L,衣藻为15~65 mg/L,小环藻为50~80 mg/L;在适宜的PAC投加范围内,各试验藻液叶绿素a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97%和76%~97%.研究表明,PAC混凝沉淀法可用于去除三峡库区村镇水源水中5种典型水华藻种,但各藻种的适宜投加量存在差异,适量PAC均可使各藻液中的叶绿素a和浊度有效降低.
-
-
刘煜;
李慧莉;
徐慧;
李明霜;
象豫;
吕萍;
王亚博
-
-
摘要:
为了降低纳米TiO2使用成本,采用不同混凝剂对纳米TiO2悬浊液进行固液分离.通过考察浊度去除率、出水pH值的变化情况,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NMR)、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表征,探究了纳米TiO2回收过程中SO42-对不同混凝剂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使用AlCl3作混凝剂时(0.1mmol/L),SO42-浓度从0.0mmol/L增加到20.0mmol/L,浊度去除率降低了 0.80%,絮体粒径从450μm下降到215 μm,而强度因子无明显变化.低聚合态的Ala不与SO42-结合,混凝过程中通过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的作用形成大量无定形的Al(OH)3.当使用Al13作混凝剂时,再生长后絮体的粒径随着SO4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s-O峰的红移证明有新的含s聚合物产生,A12p的峰均向较高的结合能移动证明生成的絮体不是Al(OH)3.
-
-
象豫;
徐慧;
李昆;
王希;
吴昊澜;
樊华
-
-
摘要:
以铜绿微囊藻、氯化铝(AlCl3·6H2O)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荧光、场发射扫描电镜等表征,探究了藻类对氟化物混凝去除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7.0,8.0,9.0,Al投加量在20.0~80.0mg/L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对混凝除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主要在于藻絮体对氟的表面吸附.铜绿微囊藻与氯化铝水解产物通过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聚集成较大较多的絮体.絮体粒径越大,除氟率越高.pH值为7.0,Al投加量为40.0mg/L时,絮体粒径达到最大值500μm,此时氟去除率最高,为77.37%;当Al投加量为80.0mg/L时,藻细胞破损严重,有机物过多释放,对混凝除氟起阻碍作用.絮体破碎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对絮体进行一定强度破碎可以增加吸附位点,从而提高氟的去除率;但破碎强度过大,絮体粒径过小,对氟的吸附效率亦会降低.
-
-
刘煜;
李慧莉;
徐慧;
李明霜;
象豫;
吕萍;
王亚博
-
-
摘要:
为了降低纳米TiO_(2)使用成本,采用不同混凝剂对纳米TiO_(2)悬浊液进行固液分离.通过考察浊度去除率、出水pH值的变化情况,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NMR)、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表征,探究了纳米TiO_(2)回收过程中SO^(2-)_(4)对不同混凝剂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使用AlCl_(3)作混凝剂时(0.1mmol/L),SO^(2-)_(4)浓度从0.0mmol/L增加到20.0mmol/L,浊度去除率降低了0.80%,絮体粒径从450μm下降到215μm,而强度因子无明显变化.低聚合态的Ala不与SO^(2-)_(4)结合,混凝过程中通过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的作用形成大量无定形的Al(OH)_(3_.当使用Al_(13)作混凝剂时,再生长后絮体的粒径随着SO^(2-)_(4)浓度的增加而下降,S-O峰的红移证明有新的含S聚合物产生,Al 2p的峰均向较高的结合能移动证明生成的絮体不是Al(OH)_(3).
-
-
-
李亚男;
谭煜;
吴昌永;
刘恒明;
周岳溪
-
-
摘要:
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可生化性低,含部分有毒难降解有机物.随着GB 31571-2015《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5年7月1日的实施,我国石化污水处理厂迎来了一次集中处理技术升级,其大多采用以臭氧/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建成深度处理单元,对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标排放.目前这类装置大多已运行超过2年,实际运行过程中,该技术出现了设计之初未曾考虑到的一系列问题,致使臭氧利用率不高且持续下降,治理成本逐年增高等.结合实际工程,从絮体、胶体大分子有机物、臭氧传质和催化剂4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对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在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处理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
石健;
万杨;
黄鑫;
石宝友;
耿建刚;
华平
-
-
摘要:
采用钛铁矿为主要原料,以硫酸溶出部分铁和钛,并调节Ti/Fe比、碱化度制备高效的新型含钛聚合硫酸铁混凝剂(T-PSF),将其用于分散兰和活性黄2种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并研究其混凝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Ti/Fe为1:6和碱化度为2.0时,制备出的T-PSF混凝效果最好.T-PSF对分散兰的去除率为94.3%,比FeCl3的去除率提高53.8%;对活性黄的去除率为34.0%,比FeCl3提高12.7%.T-PSF处理分散兰和活性黄的最佳投加量均为0.3 mmol·L-1,最佳水样初始pH分别为6和8.絮体粒径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T-PSF处理分散兰过程中形成的絮体粒径较FeCl3大,处理活性黄过程中所形成的絮体粒径较FeCl3小,但絮体结构均比FeCl3更密实.结合T-PSF的表征、Zeta电位及絮体特性分析表明,在分散染料去除过程中,T-PSF产生的多羟基钛铁聚合物的电中和及吸附架桥起主要作用;对于活性染料的去除,主要机制为T-PSF水解产生的带正电的多羟基钛铁聚合物的吸附络合作用.
-
-
-
朱哲;
李涛;
王东升;
姚重华;
汤鸿霄
- 《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应用激光粒度仪、影像分析技术及沉降分析技术研究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对混凝过程絮体粒度、强度及分形维数等微观特性及絮体沉降速率的影响.实验在高岭土悬浊液-硫酸铝-阳离子型PAM等三者组成的混凝/絮凝体系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内絮体的粒度、强度及分形维数等微观特性与阳离子型PAM的投加量有关,存在一个PAM的最佳投加剂量.在此最佳投加剂量下,系统内絮体的粒度与强度最大、分形维数最小、絮体沉降速率最大.
-
-
徐晓军;
魏在山;
宫磊;
宁平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建立了理想状态下絮凝气浮过程中的絮体分形模型(ρ)和分形维数(D):ρ=βd,D=3-k, k=-31n(1-ε)1n(n+1/1-ε).结果表明,絮凝气浮过程中的絮体分形模型和分形维数与气浮絮体中絮粒个数(n)和絮体的空隙率(ε)有关,与气浮絮体的生长级数(m)无关,提高气浮絮体中的絮粒个数有利于提高分形维数和气浮效率;同时复配使用无机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通过机械搅拌使气浮絮体发生脱水收缩,促进致密型气浮絮体的生成,有利于提高气浮效果.
-
-
-
-
-
-
-
-
-
-
-
-
-
- 江苏京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6-29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偏心错流式磁介质絮体解絮机,筒体上端固定有电机,筒体下端设置有导流器,筒体内贯穿设置有转轴,转轴与电机相连接,转轴下端伸入导流器中,转轴下端在导流器腔内沿长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叶片,导流器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叶片设置于进水口上方,进水口设置于导流器一侧下方位置上,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包括在导流器外侧设置的进水管A和与进水管A一体成型设置的在导流管内侧设置的进水管B,进水管A设置为垂直于导流器的方向上,进水管B在导流器内部与进水管A之间的夹角为90‑120°的夹角,出水口设置于进水口的相对的侧壁上方,出水口设置有垂直于导流器的出水管,出水管的管径与进水管的管径一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