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重力

超重力

超重力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2831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材料导报、天然气化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1化工分离技术交流与展示大会、第31届全国硫酸工业技术交流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超重力的相关文献由274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建峰、刘有智、初广文等。

超重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9 占比:1.7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2831 占比:98.16%

总计:23260篇

超重力—发文趋势图

超重力

-研究学者

  • 陈建峰
  • 刘有智
  • 初广文
  • 罗勇
  • 邹海魁
  • 焦纬洲
  • 陈云敏
  • 孙宝昌
  • 祁贵生
  • 张亮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陆原; 邵磊; 赵景茂; 胡廷; 张国欣; 张妙玮; 刘言霞
    • 摘要: 针对海上油田硫化氢处理要求,利用一套自主设计的适合用于模拟分析脱硫剂现场实际脱硫效果的动态评价装置对脱硫剂效果进行动态评价,研发新的脱硫剂和分析现场工况参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胺、单乙醇胺和二乙胺等物质的量比下合成的多元复合型脱硫剂11#的水溶性好,脱硫效果优异,脱硫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同时硫容量也最大。脱硫剂11#的脱硫率,随着气液比增加而逐渐减小,随超重力机转速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并有所下降,随着体系总压增加而增加,处理温度对脱硫效果影响较小。现场试验表明,脱硫剂11#的脱硫效果明显优于原在用脱硫剂0#,进一步降低了现场腐蚀和安全风险。
    • 曹少博; 周林裕; 张亮亮; 陈建峰
    • 摘要: 为了获得粒径分布均匀的细化RDX,在超重力反应器中,以丙酮-水作为溶剂-反溶剂重结晶体系,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亚微米级RDX。研究了RDX溶液浓度、PVP含量以及超重力反应器转速对RDX形貌和尺寸的影响,获得最优工艺条件,利用SEM、XRD和FT-IR对其形貌、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DSC研究了RDX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RDX溶液浓度为0.04g/mL、PVP浓度为0.2g/L、超重力反应器转速为1500r/min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0.54μm的亚微米级RDX,细化处理未改变RDX的晶型;与原料RDX相比,亚微米级RDX的分解峰温提前了1.2°C,热分解活化能从180~250kJ/mol降至约150kJ/mol。
    • 闫昊; 韦华; 林伟岸; 张泽; 陈云敏
    • 摘要: 在常重力场和N g超重力场下制备了Cu-8%Ag(质量分数)合金试样,研究了超重力对Cu-8%Ag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重力引起的熔体对流对试样底部的冲刷作用强于试样顶部,造成底部柱状枝晶的生长弱于试样顶部,超重力试样得到了细小均匀的等轴晶区,Ag棒状析出相的直径由常重力的56.1 nm细化到超重力下的39.2 nm,超重力没有产生明显的宏观偏析,但会影响Ag在Cu基体和离异共晶组织中的分布。
    • 戴俊峰; 陆原; 刘权升; 张国欣
    • 摘要: 石家庄某药厂沼气含有大量硫化氢,采用碱法脱硫技术,不能满足现场需求。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络合铁装置脱硫工艺技术,并与超重力脱硫技术和干法脱硫技术同时在现场进行了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络合铁装置脱硫工艺技术处理后,出口气体H_(2)S浓度低于设备检出限(0.1 ppm),达到了国标的气体一类质量要求,明显优于其他几种脱硫技术。通过设备参数和投入对比表明,该技术该运行2年后,性价比优势越来越明显,非常适合工业现场应用。
    • 陈自豪; 郭雪岩
    • 摘要: 气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工业生产中,气泡的聚并破碎现象对气液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气泡在超重力场下的聚并破碎现象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与群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PBM)耦合能有效地模拟气液两相流动,且可以对气泡的聚并与破碎行为进行模拟。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s, UDF)在径向上添加恒定力场,运用CFD-PBM耦合模型对超重力场中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模拟研究,探究超重力场对气泡运动行为及聚并破碎特性的影响,并对超重力场中气泡的聚并破碎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超重力场对气泡的聚并破碎有着显著的影响,当超重力场强度较小时其主要影响气泡的聚并,大气泡含量较多,气泡尺寸分布较窄;随着超重力场强度的增加,气泡的破碎行为逐渐增强,小气泡的含量显著增多,气泡的尺寸分布变宽。
    • 王小强; 蔡小霞; 程中克; 李博; 杨淑萍
    • 摘要: 目的对超重力技术制备烷基化油进行小型实验室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研究。方法采用新型超重力反应器和特定的低温控制工艺,烷烯物质的量之比为10∶1、酸烃体积比为1.4∶1、反应系统压力为0.6 MPa、异丁烷冷机和正丁烯冷机温度为-3~4°C、超重力机夹套冷机温度为-6~0°C、浓H_(2)SO;冷机温度为0~5°C、超重力机转速为900~1100 r/min、连续烷基化反应时间为9 min。结果在上述工艺条件下,丁烯转化率≥97.0%,液相产物中 C_(8)组分质量分数≥87.98%。C_(5)、C_(6)、C_(7)和C_(9)^(+)组分质量分数分别低于0.84%、1.59%、1.60%和8.01%,制得烷基化油色谱法RON值不低于97.0。结论采用上述工艺条件烷基化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进一步放大试验研究的技术参考。
    • 黄斌; 张璐; 郭伟; 丰生杰; 王思琪
    • 摘要: 天然气脱硫是天然气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超重力技术与甲基二乙醇胺(MDEA)脱硫法结合研究,探究超重力场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脱硫液浓度、流量、温度对硫化氢脱除有积极影响,脱硫效率随着转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减小。MDEA溶液再生次数与脱硫率呈反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得到了最佳脱硫工艺条件,使天然气脱硫率控制在99%以上。
    • 摘要: 碳化法是纳米CaCO_(3)生产的核心工艺,而间歇鼓泡碳化法、(多级)喷雾碳化法和超重力碳化法等则是“核心”的一部分。在碳化法制备碳酸钙工艺中,喷雾碳化法的生产能力强、产品粒度小且均匀、质量稳定,所以一直备受关注。
    • 栗秀萍; 于洋; 何旺; 吕俊辉
    • 摘要: 为提高工业上火电厂乙醇胺(MEA)吸收塔脱碳工艺中脱碳率和反应速率,提出了超重力技术耦合2-氨基-2-甲基-1-丙醇-对二氮己环(AMP-PZ)混合胺脱碳方法。正交实验表明:不同操作参数对脱碳率的影响显著性大小依次为:超重力因子、气液比、吸收剂质量浓度、主吸收剂含量、温度;最佳操作条件为:超重力因子为60,气液比为15,吸收剂质量分数为25%,主吸收剂质量分数为60%,温度为25°C,CO_(2)脱除率可达97.16%。相对传统的乙醇胺(MEA)吸收塔法,CO_(2)脱除率提高了7.16%。相同操作条件下,旋转填料床的脱碳反应速率常数比曝气反应装置高一倍。建立了超重力场中AMP-PZ脱碳表观动力学模型,不同操作参数对反应速率常数的显著性影响大小依次为:超重力因子>气液比>吸收剂质量浓度。
    • 夏扬; 于正林
    • 摘要: 利用传统塔式设备进行脱硝的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效率低等缺陷,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了一种利用超重力技术进行脱硝处理的方法。讨论了此种方法的吸收机理、确定了各种操作参数的最佳数值。以H_(2)O_(2)、NaOH溶液为氮氧化物吸收液,主要研究其在不同气液比、浓度、超重力反应器转速和反应温度条件下脱除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气量100 m^(3)/h、气液比40∶1、超重力转速900 r/min、H_(2)O_(2)和NaOH浓度分别为0.25 mol/L和0.2 mol/L、反应温度为40°C的条件下进行的烟气脱硝实验脱除率高达93.36%,经过多次反复重复实验脱硝率依然能保持在92%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