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化法

碳化法

碳化法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2265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材料导报、中国粉体工业、非金属矿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湿法冶金工程技术交流会、第六届尾矿与冶金渣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等;碳化法的相关文献由59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庆福、刘燕、吕国志等。

碳化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2650 占比:99.84%

总计:122841篇

碳化法—发文趋势图

碳化法

-研究学者

  • 胡庆福
  • 刘燕
  • 吕国志
  • 张廷安
  • 方荣利
  • 刘宝树
  • 张子木
  • 胡晓波
  • 豆志河
  • 吴秋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永杰; 刘伟; 陈爱平; 姜海波; 李春忠
    • 摘要: 使用自制混合反应器,利用环保型气体二氧化碳和廉价型硅源水玻璃,经过碳化、老化、喷雾干燥阶段制备微米级球形多孔二氧化硅;并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米级球形多孔二氧化硅的球形规整,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窄;其孔容为0.42~1.53 cm^(3)/g,比表面积为97.4~375.4 m^(3)/g,为介孔结构;粒径为8.44~28.58μm,具有光滑的表面。喷雾干燥阶段形成球形多孔二氧化硅,较小的硅酸钠浓度及较慢的缩合反应是球形形成的基础。该法有助于规模化绿色生产球形二氧化硅及其进一步的功能化研究。
    • 吕津辉
    • 摘要: 综述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技术。首先概括基本流程与技术原理,其次对目前常见的几种碳化工艺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其优势与不足。再从专利技术、实验研究、产业化应用情况三个方面列举部分碳化法相关实例,较全面的阐释纳米碳酸钙碳化法制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
    • 摘要: 碳化法是纳米CaCO_(3)生产的核心工艺,而间歇鼓泡碳化法、(多级)喷雾碳化法和超重力碳化法等则是“核心”的一部分。在碳化法制备碳酸钙工艺中,喷雾碳化法的生产能力强、产品粒度小且均匀、质量稳定,所以一直备受关注。
    • 张少康; 赵华; 刘润静
    • 摘要: 盐泥是氨碱法纯碱生产过程中盐水精制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镁、硫酸钙、碳酸钙、氯化钠等,全球每年产生大约5500万t盐泥,其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纯碱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采用碳化法分离盐泥中的钙和镁,使其转化为碳酸钙和硫酸镁产品,探讨了固液比、反应温度、盐泥颗粒粒度等工艺条件对镁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盐泥颗粒粒度的减小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镁的提取率逐渐升高,当固液质量体积比(g/mL)为1/10、反应温度为50°C、盐泥颗粒粒度≤75μm条件下,盐泥中镁的提取率达到96.04%;通过将实验数据带入缩芯模型中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氨碱盐泥碳化过程符合颗粒粒径不变的缩芯模型,经计算该反应的活化能为24.22 kJ/mol,并且该过程为盐泥中氢氧化镁的溶解控制。此为碳化反应器的放大提供了理论基础。
    • 陈闵敏; 孙玉柱; 宋兴福; 唐智新; 吴刚
    • 摘要: 研究了氢氧化镁碳化制备碳酸氢镁的过程,考察了液固比(氢氧化镁浆料中水与氢氧化镁质量之比)、浆料温度、二氧化碳气速、搅拌速度以及氢氧化镁原料差异对碳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液固比为40、二氧化碳气速为400 mL/min、搅拌速度为300 r/min时碳化效果最佳;氢氧化镁粒度越小,分散性越好,对碳化过程越有利;分析纯氢氧化镁与自制氢氧化镁碳化所得碳酸氢镁溶液中镁离子浓度分别为0.315 mol/L以及0.203 mol/L;同时对碳化过程氢氧化镁缩壳模型进行了简要探讨,碳化过程拟合结果呈现出较好的线性。
    • 王鑫; 韦明; 刘琨
    • 摘要: 球霰石型碳酸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机械特性,在日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然而,球霰石型碳酸钙是碳酸钙三种无水晶体中热力学性能最不稳定的一种,极易转换为文石型或方解石型碳酸钙,尤其是在潮湿环境或者水溶液中,这就导致球霰石型碳酸钙在生产、加工和应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球霰石型碳酸钙的稳定制备一直是碳酸钙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有关球霰石型碳酸钙的稳定调控制备方法,包括碳化法、复分解法、生物矿化法、模板法等,并将这些方法按照制备原理和实施工艺进行了分类归纳,阐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分析了在调控制备过程中各项因素的影响规律,旨在为实现工业上球霰石型碳酸钙的稳定制备提供理论参考。
    • 张春光; 邵嘉欣; 王延飞; 赵元生
    • 摘要: 重质油加氢催化剂所用的拟薄水铝石要求具有较大的孔容、比表面积和特定的孔结构,工业上通常采用硫酸铝法和碳化法生产。为了提高孔容孔径,本文采用扩孔法制备超大孔拟薄水铝石,同时采用硫酸铝法和碳化法制备常规大孔拟薄水铝石,并将三种拟薄水铝石制备成氧化铝、载体和催化剂,表征分析孔结构,评价催化剂的加氢反应性能。低温N 2吸附-脱附测试表明,扩孔法拟薄水铝石制备的载体孔容孔径最大,硫酸铝法拟薄水铝石制备的载体孔径分布最集中。压汞分析测试表明,三种方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主要由晶粒间孔和颗粒间孔组成,经挤压制备成载体后颗粒间的大孔全部消失,只存在晶粒间的孔。XRD分析表明,扩孔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晶粒最大,是导致其具有较大孔容孔径的原因之一。SEM和TEM分析显示,硫酸铝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呈现纤维状结构,碳化法拟薄水铝石具有较小的片状结构,而扩孔法拟薄水铝石具有更大的片状结构,这也是三种拟薄水铝石呈现不同孔结构的原因。固定床评价结果表明,对于重油加氢处理反应,硫酸铝法、碳化法和扩孔法拟薄水铝石在制备成催化剂以后,活性依次增大,这是由于较大的可几孔径有助于提高重油大分子扩散速率导致的。
    • 韩易潼; 王永林; 袁胜华; 于秋莹
    • 摘要: 设计建设两级串联式连续碳化法生产拟薄水铝石中试装置,用以验证连续化工艺放大生产大孔拟薄水铝石的可行性。反应pH值是主要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一级反应pH值、提高二级反应pH值,可以连续化生产出孔容大于1.0 cm^(3)·g^(-1)的适宜孔结构拟薄水铝石。反应速率较快的一级反应需控制CO_(2)的进料流量不宜过快,保持合适的大孔拟薄水铝石晶粒生长速率。
    • 谢娟; 刘松林; 陶绍程; 胡厚美; 刘旭
    • 摘要: 以高镁磷尾矿为原料,采用碳化法对高镁磷尾矿中的磷、镁、钙进行分离,经过煅烧、消化、碳化、热解处理等工序得到碱式碳酸镁和磷精矿.实验结果表明:将高镁磷尾矿煅烧后的消化料浆先进行常压碳化然后进行加压碳化,加压碳化条件为料浆氧化镁质量浓度为12.0~13.5 g/L、二氧化碳分压为0.18 MPa、碳化终点温度为25°C,在此条件下镁的回收率达到87%~90%,得到的磷精矿五氧化二磷质量分数达到28%~30%,磷的回收率为60%~65%;将两步碳化后得到的重镁水进行热解,热解条件为重镁水氧化镁质量浓度为10~12 g/L、真空度为0.085 MPa、热解温度为60°C、热解时间为50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滤液氧化镁质量浓度为0.7 g/L,镁的回收率为93%.以高镁磷尾矿为原料,采用碳化法制得碱式碳酸镁,经分析产品质量符合HG/T 2959—2010《工业水合碱式碳酸镁》的要求.采用碳化法处理高镁磷尾矿,磷、镁回收率高.此方法为中国高镁磷尾矿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
    • 徐大瑛; 耿文娟; 钱德全; 薛瑞
    • 摘要: 纳米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纳米材料,在涂料、橡胶、造纸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制备不同类型的纳米碳酸钙颗粒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通过碳化法合成纳米碳酸钙,分别以葡萄糖、蔗糖和可溶性淀粉作为晶型控制剂,使用FT-IR、TEM、XRD等仪器对样品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糖类物质结构中存在的极性—OH基团有较高的电负性,通过电荷匹配作用与Ca2+配位,从而对纳米碳酸钙颗粒的粒径大小、形貌和晶型起到调控作用.通过探究不同糖类物质对纳米碳酸钙结晶的影响,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