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并
聚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7862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853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煤炭学报、锅炉技术、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八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中国化工学会第九届全国化学工程科技报告会等;聚并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国全、不公告发明人、方云辉等。
聚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534篇
占比:99.89%
总计:78620篇
聚并
-研究学者
- 朱国全
- 不公告发明人
- 方云辉
- 王军
- 段庆华
- 张杰
- 孙洪伟
- 何懿峰
- 刘中其
- 姜靓
- 姜振华
- 杨勇
- 张伟
- 冉千平
- 王明冬
- 魏小兵
- 张涛
- 杨杰
- 王伟
- 李强
- 陈学思
- 张磊
- 林添兴
- 陈政
- 唐本忠
- 张勇
- 柯凯
- 王磊
- 柯余良
- 谷飞
- 刘磊
- 王鹏
- 赖华珍
- 柳玉英
- 王发刚
- 邹宏
- 李格丽
- 林艳梅
- 秦安军
- 王浩
- 张刚
- 张建荣
- 郑会
- 刘洋
- 刘勇
- 王刚
- 蒋卓君
- 李伟
- 李勇
- 朱建民
-
-
陈自豪;
郭雪岩
-
-
摘要:
气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工业生产中,气泡的聚并破碎现象对气液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气泡在超重力场下的聚并破碎现象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与群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PBM)耦合能有效地模拟气液两相流动,且可以对气泡的聚并与破碎行为进行模拟。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s, UDF)在径向上添加恒定力场,运用CFD-PBM耦合模型对超重力场中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模拟研究,探究超重力场对气泡运动行为及聚并破碎特性的影响,并对超重力场中气泡的聚并破碎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超重力场对气泡的聚并破碎有着显著的影响,当超重力场强度较小时其主要影响气泡的聚并,大气泡含量较多,气泡尺寸分布较窄;随着超重力场强度的增加,气泡的破碎行为逐渐增强,小气泡的含量显著增多,气泡的尺寸分布变宽。
-
-
吕凤霞;
王剑;
袁惠新;
王涛
-
-
摘要:
为探究旋流器内油滴破碎聚并与粒径分布规律,该文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雷诺应力模型和群体平衡模型,对不同粒径组下油滴的体积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了模拟,并选取模拟其中一粒径组,分析了在轴向和径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离散相体积浓度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分离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入口油滴粒径的增大而提高;湍流能量耗散与油滴体积浓度成反比,在所有分离区域中,湍流能量耗散小的大锥段,油滴的体积浓度最大、油滴粒径上限较大,而小锥段则相反;从壁面到轴心,小粒径油滴由破碎产生占主导转变为聚并消失占主导,而大粒径油滴由破碎消失占主导转变为聚并产生占主导.
-
-
赵峻逸;
薛士东;
韩敬坤;
温荣福;
兰忠;
郝婷婷;
马学虎
-
-
摘要:
双液滴碰撞行为广泛存在于雨滴形成、燃油喷雾、喷雾冷却、喷墨印刷、农药喷洒等自然现象与工业应用过程中,其碰撞结果会受到液滴参数及气相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双液滴的碰撞行为规律及调控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结合目前双液滴碰撞的实验进展和数值模型,将围绕着碰撞行为的主控因素与调控机制展开综述,具体介绍了碰撞参数、液滴理化性质、气相环境等因素对液滴碰撞行为的影响规律与调控结果,并展望了液滴碰撞理论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
-
黄斌;
丁畅;
周万富;
黄立凯;
付思强;
贺世博
-
-
摘要:
为了研究电脱水过程中水滴的微观变形形态,基于相场法建立电场作用下油包水乳状液中水滴聚并和变形行为的数值模型,采用王亮等的实验参数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匀强电场作用下,油包水乳状液中水滴粒径越大,油水界面张力越小,电压越大,电场作用下水滴的变形度越大,且电压对液滴变形影响最大,界面张力影响最小.在该文研究条件下,最优电压大小为14 kV,最优界面张力为0.024 mN·m-1.在非匀强电场作用下,方波作用下液滴的聚并速度最快,正弦波次之,锯齿波最差,最短聚并时间为0.14 s.此外,增大液滴聚并的稳定性需要同时考虑入口流速和电场强度作用,在入口流速在0.01~0.08 m·s-1时,电场强度需要控制在440~700 V·mm-1.
-
-
郭未希;
朱春英;
付涛涛;
马友光
-
-
摘要:
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在微通道内精确调控液滴行为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详细介绍了引发液滴聚并的方式,包括主动聚并和被动聚并.主动聚并是指施加电场、磁场、温度场等引起液滴融合,被动聚并是指通过改变通道结构或改变通道壁面润湿性促进聚并发生.此外,综述了液滴聚并动力学研究进展,例如:液膜排出时间和临界毛细管数.最后对聚并过程中的流场研究做了简要介绍.对液滴聚并的后续机理研究、探索高效的聚并方式和聚并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王梦芸;
王莉莉;
张婷婷;
肖宁
-
-
摘要:
首先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和生物显微镜研究了直流电场下水包油(O/W)乳化体系中油滴的迁移行为,然后分析了电场强度、油滴粒径等因素对油滴迁移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直流电场下,油滴会发生定向迁移,但迁移过程中不会发生聚并;油滴迁移速率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平均粒径的减小而变小.直流电场可破坏油滴表面稳定的电荷结构,导致油滴表面电荷分布不均,从而促使油滴在电场中发生定向迁移,并在阳极表面发生破乳、聚并,实现与水相的分离.最后,对直流电场作用下乳化含油体系的油水分离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对初始含油量为89.2 mg/L的模拟乳化废水而言,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处理后,其出水含油量低于5 mg/L,除油率高达95.3%.
-
-
孙治谦;
刘伯川;
李宁;
蒋燕;
周衍涛;
王振波
-
-
摘要:
为探究水滴粒径对水滴极化变形、破碎、聚并等微观特性的影响机理,借助显微观测系统,通过改变高压高频脉冲电场下油包水(W/O)乳状液中水滴粒径以及电场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滴变形度随着水滴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当脉冲电场频率和占空比较高时,水滴粒径对液滴极化变形的影响更明显;对于脉冲电场下两水滴的聚并而言,随着水滴粒径的增加,水滴平均变形度增大,水滴间偶极聚结力增大,水滴的相互靠近速率增加,从而促进水滴的聚并;然而,水滴粒径的增大会使水滴的临界变形度和水滴破碎的临界场强随之降低,水滴更容易发生破碎.研究相关成果为高效紧凑静电聚结设备的研发及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
-
宁志明
-
-
摘要:
乳液粒径和分布是乳液的重要参数,与乳液性能密切相关。本课题重点研究VAE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特点,创建乳胶粒模型和形成过程机理,并分别介绍聚合工艺、初始单体量、乳化剂以及聚并作用对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
-
杨健茂;
许元泽
- 《第八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一种新的黏弹液滴的聚并,描述了液滴经反复拉伸形成的有细丝相连没有完全断开的两个黏弹液滴的聚并过程.细丝的长度随时间指数衰减,细丝直径在16μm以下时一直保持不变,在16μm以上时回缩过程中增大.对此过程进行了受力分析,熵弹力、Laplace力和黏性阻力达到平衡,得到细丝牵动的黏弹液滴的模型,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基本相符,基于此对黏弹液滴的聚并机理进行了讨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