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直流电场

直流电场

直流电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19571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等;直流电场的相关文献由1010位作者贡献,包括谢飞、于会民、张绮等。

直流电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9571 占比:99.78%

总计:119833篇

直流电场—发文趋势图

直流电场

-研究学者

  • 谢飞
  • 于会民
  • 张绮
  • 王会娟
  • 胡静
  • 马书杰
  • 桂智彬
  • 孙建国
  • 林健
  • 马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锐; 刘兰; 谢德富; 林映汐; 任红静; 颜洪
    • 摘要: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促进创面修复和再生方面潜力巨大,课题组前期已证明直流电场可以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并且不改变其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目的:探究直流电场刺激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1)获取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鉴定后分别给予0,100mV/mm直流电场刺激预处理,频率为1 h/d,连续3 d;(2)构建糖尿病难愈性创面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共21只,分别在创面局部多点注射1 mL直流电场刺激和未刺激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细胞浓度为1×10^(9) L,PBS组给予等量的PBS;(3)造模后3,7,14 d,大体观察创面愈合程度;激光散斑血流对比成像仪记录大鼠创面血流灌注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创面愈合组织学变化并进行微血管计数;免疫组化观察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创面组织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未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和PBS组相比较,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在第14天时创面接近完全愈合,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P <0.05);(2)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在第3天时即开始出现创面上皮化,第14天时表皮结构较其余2组更加完整和连续,创面血管生成增加(P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表达增加明显(P <0.05);(3)3组大鼠创面血流灌注随着时间进展都出现逐渐达到峰值再回调的现象,直流电场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流灌注较PBS组显著增加(P <0.05),并在第7天时,明显高于未刺激脂肪来源干细胞组(P <0.05);(4)结果说明直流电场作用后的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可以加速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愈合进程,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血流灌注、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血管生成数量增加有关,这为体外大量扩增脂肪来源干细胞,加快干细胞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 夏建强; 白霄宇; 毛红奎; 曹美文; 闫志义; 刘洪斌
    • 摘要: 本文通过在石膏型铸造中施加不同电流密度的直流电场,研究电流密度对Al-5Cu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当电流密度从0 mA/mm^(2)增大到25 mA/mm^(2)时,α-Al晶粒尺寸逐渐减小,位于正极附近的柱状晶长度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长,而负极附近柱状晶长度的变化与正区柱状晶长度的变化相反。当电流密度大于25 mA/mm^(2)时,α-Al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正极附近柱状晶粒长度减小,但是负极柱状晶变化不大。通过Al-5Cu合金凝固过程冷却曲线,分析电流密度对过冷度的影响,并从形核和长大的角度讨论了直流电对晶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机理,揭示了珀耳帖效应和焦耳效应对Al-5Cu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
    • 李光茂; 杜钢; 王勇; 庞志开; 周鸿铃; 杨杰; 范伟男
    • 摘要: 采用腐蚀产物形貌结构分析方法(SEM、EDS、XRD)以及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在模拟高温高湿环境下腐蚀时间以及外加不同强度直流电场对电力杆塔用碳钢腐蚀行为、腐蚀产物以及形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碳钢表面的腐蚀产物不断发生变化,腐蚀最初期的腐蚀产物以棉球状α-FeOOH为主,逐渐发展变化为片状的γ-FeOOH和尖晶长条状的Fe3O4,导致表面的腐蚀产物致密性相比腐蚀初期大大减小,对内部基底的保护作用减弱。而电场的存在则会在腐蚀时间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抑制α-FeOOH的生成、加速γ-FeOOH的生长,同时电场强度越大形成的γ-FeOOH的形貌结构越疏松分散,致密性越差,从而进一步加速腐蚀往深层次的进行。
    • 吴凤麒; 祁康; 黄华良
    • 摘要: 为探明薄层液膜下外加直流电场(DCEF)对Cu/Ag电偶腐蚀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开路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和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测试,并结合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在薄层液膜条件下,外加DCEF中Cu/Ag电偶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外加DCEF后,铜的腐蚀电位明显正移,阴极电流密度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阻抗增大,这表明了DCEF减缓了铜的腐蚀速率。与有电场无电流相比,有电流时,铜的腐蚀电位正移,阴极电流密度减小,阻抗略微增大。表明漏电电流能够进一步抑制铜银之间的电偶腐蚀速率,这归因于DCEF负极处的析氢反应使得局部OH-离子浓度的增加,在电场梯度的作用下向电场正极迁移,从而导致电偶腐蚀的阴极过程受到抑制。不同条件下铜和银之间的电偶电流密度大小顺序为:偶合>偶合有电场无电流>偶合有电场有电流,这归因于DCEF降低了铜银的电位差,削弱了铜银之间的电偶腐蚀效应;而漏电电流则加速了电场阴极处因析氢产生的OH-离子向电场正极迁移,导致电偶腐蚀的阴极过程被显著抑制。
    • 周超; 孙剑峰
    • 摘要: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高海拔或低气温环境下易发生覆冰现象。由于迎风与背风导线的间距较小,雨滴轨迹及背风导线流场会受到迎风导线的影响。然而,针对碰撞系数或覆冰特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单根导线风场大小、雨滴粒径等关键参数,鲜见涉及电场条件下分裂导线背风子导线碰撞系数的讨论。为此,结合拉格朗日法对雨滴撞击背风子导线表面的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利用ANSYS Fluent中的电磁场模块对分裂导线施加电场,分析了电场强度、导线间距及导线夹角等参量对碰撞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场强度在0~50 kV/cm的范围内,导线碰撞系数几乎呈线性衰减,衰减率约为55%;电场场强大于50 kV/cm时,碰撞系数衰减幅度进一步增大。随着导线间距的增加,背风子导线的碰撞系数逐渐升高,随后保持不变。导线夹角不为0°时,风速4 m/s工况下的碰撞系数平均值约为0.6543,最大幅度为1.9%,风速10 m/s工况下的碰撞系数平均值约为0.8395,最大幅度仅为1.2%,碰撞系数几乎不发生改变。
    • 苏巧玲; 王军锋; 张伟; 詹水清; 吴天一
    • 摘要: 为探讨电场作用下气泡在低电导率工质中的极化运动特性,采用高速数码摄像技术对气泡在正庚烷溶液中的生长和分散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结合无量纲数分析了不同气体流量和施加电压下的气泡演变特征以及极化力主导的气泡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增大电场强度可导致气泡生长周期缩短,气泡尺寸显著减小,产生频率加快。在低电场强度下,气泡运动主要表现为流体动力学特性;而在强电场作用下,气泡首先受极化力主导而表现为电流体动力学特性,其直线轨迹高度随BoE增大而增大。但随着电场强度在竖直方向上的衰减以及液相阻力影响,气泡运动速度不断减小;当气泡脱离极化力主导区域后,其运动再次表现为流体动力学特性,受尾迹诱导和气泡间相互作用影响,气泡在竖直方向上沿毛细管轴向四周扩散。
    • 张暄博; 陈玉良
    • 摘要: 为解决火电厂项目运行与施工环节安全预警系统存在的精度差、时率低等问题,基于三维可视化理念建立数字化模型,引入超级可视化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界面的优化设计,根据合成电场运行原理采用旋转伏特计与超声波雷达传感器作为系统硬件,配合安全距离信号跟踪、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功能模块的设计,最终将其应用于某火电项目的现场测试环节,测得该系统可有效发挥三级预警功能,安全距离最大误差仅为1.8%、最大误差绝对值为0.14m,满足工程需求,为同类火电项目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 成新艳; 凌梦; 邓流阳; 杜梦琳; 杨滢滢; 王陈; 陈珂
    • 摘要: 使用不同强度的低压直流电场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幼苗进行处理,加电30 d后测定植物株高、株茎、根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根系土壤酶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沙打旺幼苗的生长过程中,施加0~0.8 V/cm强度的低压直流电场,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阳极区、中间区、阴极区3个区域沙打旺的光化学效率Fv/Fm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沙打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抗氧化酶活性(CAT、POD、SOD)、株高、株茎、根长、鲜重、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随着电场强度的升高呈低促高抑的趋势.当电场强度为0.2~0.4 V/cm时,不同区域的沙打旺理化指标和土壤酶活各项参数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当电场强度为0.8 V/cm时,沙打旺的相关参数受到了抑制.0.2~0.4 V/cm的电场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沙打旺的生长,可能是强化沙打旺幼苗生长的适宜电场强度范围,而0.8 V/cm电场强度则会对沙打旺的生理及其根系土壤造成胁迫,使其无法得到良好的生长.
    • 王少勇; 吴爱祥; 尹升华; 陈勋
    • 摘要: 为探究外加直流电场对堆浸过程溶质迁移规律的影响,利用标记物穿透曲线法,以Na+为示踪剂,进行尾矿堆浸体系溶质运移管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加快了浸出体系被溶质穿透的进程;施加电场后浸柱各高度尾矿样中的Na+质量浓度明显增大,同时,尾矿样中Na+质量浓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浸柱高度方向上,Na+质量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外加电场可改善溶质在浸柱内的均匀性,均匀程度随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强;浸柱内溶质迁移速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线性关系.电迁移是电场作用下溶质迁移最主要作用机理,决定迁移速度的因素有离子质量浓度、电场强度、离子电荷数、温度、体系孔隙率和孔隙连通性.
    • 郭致成; 高忠权; 鲍彦同; 杜增晖; 李钰潼; 张灏; 卢矍然
    • 摘要: 为了初步探究直流电场对氨/碳氢混合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在定容燃烧弹台架上开展正、负直流电场对甲烷/氨/空气预混层流火焰传播特性影响的研究.实验分为两部分: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保持过量空气系数不变,改变甲烷/氨混合气中氨的掺混比,对不同配比的甲烷/氨/空气混合气分别加载正、负直流电场;保持氨在甲烷/氨混合气中的掺混比不变,对不同过量空气系数的甲烷/氨/空气混合气分别加载正、负直流电场.实验处理后得到各工况下火焰传播发展图像、平均火焰传播速度、速度提高率、完全燃烧时间和完全燃烧时间提前率.结果表明:负直流电场比正直流电场促进火焰传播效果略强,负直流电场对火焰的拉伸近似为圆角矩形而正直流电场近似为梭形,且拉伸效果随氨的掺混比增加以及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而增强;正、负直流电场能够加快火焰传播速度,缩短完全燃烧时间,且促进效果随着电压增大而增加;两种电场的促进效果都会随着氨掺混比增加和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而增强.本实验说明,高压直流电场对促进氨/碳氢混合燃料的稀薄燃烧有明显提升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