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0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3篇、会议论文345篇、专利文献1017768篇;相关期刊566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绿色科技、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82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八届全国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汞污染防治技术暨细颗粒物(PM2.5)治理技术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可吸入颗粒物的相关文献由3044位作者贡献,包括邵龙义、时宗波、杨瑞昌等。

可吸入颗粒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4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17768 占比:99.87%

总计:1019086篇

可吸入颗粒物—发文趋势图

可吸入颗粒物

-研究学者

  • 邵龙义
  • 时宗波
  • 杨瑞昌
  • 周涛
  • 吴新
  • 刘若雷
  • 姚强
  • 赵磊
  • 刁永发
  • 吕森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巫丰宏; 池艳
    • 摘要: 可吸入颗粒物是地铁车站空气中一种主要的污染物。地铁车站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成分复杂、污染水平较重、健康危害风险较高,备受人们关注。长期暴露于地铁车站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可增加人体罹患心肺疾病、内分泌疾病和癌症等的风险。本文针对地铁车站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
    • 孙少杰; 朱布博
    •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空调系统对可吸入颗粒物的阻隔机理、过滤机理和过滤效果。介绍了空调系统CLEAN AIR功能将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在最优状态的工作机制。在不同风速下测定了单效空调滤清器和双效空调滤清器在过滤前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计数浓度,得到了不同条件下各空调滤清器对可吸入颗粒物的过滤效率。研究发现,单效空调滤清器的过滤效率较低,不同条件下的过滤效率均不高于50%。双效空调滤清器对可吸入颗粒物的过滤效果更好,过滤效率达到80%以上,过滤效率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双效过滤器的过滤阻力越大,其对可吸入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越高,而采用静电驻极技术可以在不牺牲风量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可吸入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另外,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过相同里程和时间的空调过滤器的过滤效果会有很大差异。因此,依据过滤器的堵塞程度选择合理的更换周期,对维持良好的过滤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 黄喜玲; 王凯杰; 任钰婷; 段保军
    • 摘要: 2019年庆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0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0.4%,总体情况良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58,六项污染物中,分担率占比较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和臭氧,分别为26.3%、24.9%和22.9%。夏季主要污染物为臭氧,其他季节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分区域来看,粮贸总公司的总体污染情况较其他区域严重,氮硫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值较高。根据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发现,主要为该区域未实行集中供暖散煤燃烧所致,故后续应将该区域尽快纳入集中供暖系统,解决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从小时浓度来看,庆阳市每天除臭氧外,其他污染物有两个峰值,会出现在8-10时和20-21时,这段时间污染最为严重。另外,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全年共出现132天,年均浓度达到了132μg/m^(3)。臭氧污染是由对流层中氮氧化物(NO_(X))和可挥发性有机物(VOC_(S))导致。因此对臭氧污染的防治主要在于控制NO_(X)和VOC_(S)的排放,完善大气污染源调查,加大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加强清洁油品的监管力度,建立臭氧污染高发时段的应急预案。
    • 徐淑升; 武江越; 倪志鑫; 赵东蕾; 张保学
    • 摘要: 文章在总结微塑料、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有潜在危害的微小物质特征的基础上,将其统归为微小污染物,分析微小污染物危害和污染的机制、监测、防控政策、认知历程的相似之处。以海洋微塑料监测为例,分析海洋微塑料的产生和影响机制,提出:建立微小污染物监测研究体系;开展微小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建立前瞻性和长效支撑机制等管控建议。
    • 陈清莉; 徐燕; 袁媛; 张娅; 郑森元
    • 摘要: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对2021年江津区城区环境质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环境空气中各污染因子浓度全年变化趋势,并对各污染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津区首要污染物以细颗粒物和臭氧为主,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次之。细颗粒物污染主要集中在春冬季,二氧化氮、臭氧污染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全年未出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氮呈极显著负相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呈极显著正相关。
    • 巫丰宏; 雷骏斌; 周峰
    • 摘要: 以南方某城市的10个地铁车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_(10))样品中10种重金属砷(As)、铬(Cr)、镉(Cd)、镍(Ni)、汞(Hg)、铅(Pb)、锰(Mn)、锑(Sb)、锡(Se)、铜(Cu)的质量浓度。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重金属通过呼吸途径引起的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地铁车站空气PM_(10)中的重金属Cr和As对人群可能存在潜在致癌健康风险;重金属Mn、Cu、Pb、Se、Hg和Sb对人群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较小。提出,应进一步关注地铁车站空气PM_(10)中重金属对暴露人群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护。
    • 李思思; 刘情; 马国娟; 肖远革; 段雅; 王莉
    • 摘要: 目的分析妊娠期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PM_(10))暴露与足月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6——2017年在河北省22所监测医院入院分娩的110171名孕产妇住院资料,利用其所在城市的每日空气质量数据测算不同妊娠阶段及不同城市PM_(10)的暴露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妊娠阶段及整个妊娠期不同特征分层PM_(10)暴露与足月低出生体重的关联,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其敏感暴露窗口进行验证。结果足月低出生体重组妊娠期各阶段PM_(10)暴露水平均高于足月非低出生体重组;妊娠期暴露于PM_(10)会增加足月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整个妊娠期、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PM_(10)每增加10μg/m^(3),足月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至原来的1.039、1.012、1.012和1.016倍(P<0.05)。分层分析显示,母亲年龄<35岁、单胎妊娠,整个妊娠期PM_(10)浓度每增加10μg/m^(3),足月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均增加至原来的1.039倍。此外,足月低出生体重发生风险增加与第20-25孕周PM_(10)暴露有关。结论妊娠期PM_(10)暴露为足月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孕20-25周,孕妇年龄<35岁、单胎妊娠是PM_(10)暴露对足月低出生体重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需注意做好妊娠期防护。
    • 曲艳吉; 周芯俪; 刘小清; 王晰朦; 杨博逸; 陈功博; 郭玉明; 聂志强; 欧艳秋; 高向民; 吴勇; 董光辉; 庄建; 陈寄梅
    • 摘要: 目的:探索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中可入肺颗粒物(PM_(1))、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二氧化氮(NO_(2))混合暴露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并估计上述几种污染物的作用权重。方法:纳入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登记网(GRCHD)2007—2016年登记的来自21个地市、40家医疗机构的60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组)及5227名健康对照儿童(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母亲暴露于单个空气污染物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Quantile g-computation评估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联合效应及各种污染物的权重。结果:病例组PM_(1)、PM_(2.5)、PM_(10)和NO_(2)的暴露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PM_(1)、PM_(2.5)、PM_(10)、NO_(2)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母亲孕期PM_(1)、PM_(2.5)、PM_(10)和NO_(2)暴露均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有关。当这些紧密相关的污染物混合暴露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较其独立暴露时更高。混合暴露物与先天性心脏病风险之间呈单调递增关系,混合暴露每升高一个分位数,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增加47%(OR=1.47,95%CI:1.34~1.61)。母亲孕早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最大,但孕早、中、晚期任一时间段的暴露效应均不及整个孕期的混合暴露效应强。混合暴露中PM_(10)的作用权重最大(81.3%)。结论:母亲孕期空气污染物混合暴露会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且较各污染物独立暴露时效应更强。PM_(10)在混合暴露中的作用权重最大。
    • 冯金龙; 陈育中
    •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WSN和数据融合技术的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与评估系统。系统无线采集终端集成了PM2.5、PM10颗粒物传感器以及温湿度传感器共4种传感器组成无线传感网,进行室内可吸入颗粒物与温湿度的数据采集,并通过协调器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上位机,在上位机建立融合评价算法的模型,对室内可吸入颗粒物质量进行评价。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完成室内颗粒物的数据采集、传输,并能够利用评价模型对室内空气质量做出评价。
    • 任守红; 高运保
    •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选用PM_(2.5)、PM_(10)、SO_(2)、CO、NO_(2)和O_(3)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呼和浩特市2014-2020年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年来呼和浩特市整体大气环境质量均为Ⅱ级良好水平,PM_(10),SO_(2),CO,NO_(2)浓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和NO_(2)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贡献率达到65%~68.7%,说明控制NO_(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仍然是改善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另外,O_(3)浓度逐年上升,正在成为新的重要污染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总体来看,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质量正在逐步好转,说明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从而为改善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