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椎体

人工椎体

人工椎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6674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护士进修杂志、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上海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骨科修复与移植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等;人工椎体的相关文献由570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建如、蒋电明、矫健等。

人工椎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6674 占比:99.83%

总计:66785篇

人工椎体—发文趋势图

人工椎体

-研究学者

  • 肖建如
  • 蒋电明
  • 矫健
  • 朱纬纬
  • 陆国赞
  • 龚海熠
  • 王永清
  • 郭卫
  • 朱青安
  • 瞿东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致远; 卢秉恒
    • 摘要: 骨科内植物是医用增材制造技术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临床转化最多的一个领域。其中,3D打印脊柱内植物在骨科的应用已经从初期探索尝试步入逐渐成熟应用的阶段,并解决了多项临床难题。材料领域学者以及骨科医生目前已对3D打印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器等多个脊柱内植物进行了联合研究并且应用于临床,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然而目前3D打印骨科内植物仅能在形态和部分结构上模仿原有组织,如何从形态相似转变为功能相似则需要生物材料学和临床应用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合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李涛教授团队成功完成西南地区首例腰椎多节段全椎整块切除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置换重建手术。患者为47岁中年男性,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合并右股部前外侧麻木疼痛,经过术前PET-CT及病变部位CT引导下穿刺后提示腰椎第2、3、4椎体脊索瘤生长。李涛教授团队精心设计了后路-前路-再后路三阶段两期手术的治疗方案,并联合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ICU、康复科等进行多学科合作,经过两期总计22 h的手术,成功将患者腰2~腰4共3个椎骨进行全椎块切除,并置换为3D打印技术生产出来的个体化人工椎体,难度堪称世界级。这是西南地区首次将3D打印个体化长节段桁架结构人工椎体应用于临床实践。术后,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照护下逐步恢复,可佩戴腰部支具下床活动,复查影像学显示肿瘤无残留,内固定与人工椎体位置良好。
    • 张亚; 孙允龙; 熊伟; 方忠; 王伟; 石志良; 李锋
    • 摘要: 目的 探索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接受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胸腰椎肿瘤患者28例,分为2组,每组14例.其中3D组使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重建,常规组使用钛笼重建.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情况,测量节段高度及角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8例患者Frankel评分获得一个等级的改善(28.6%).3D组椎间高度丢失(1.9±2.2)mm,内植物沉降2例,沉降率14.3%;常规组椎间高度丢失(6.6±5.5)mm,内植物沉降8例,沉降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节段角度丢失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1).3D组所有患者内固定良好,常规组1例患者发生断棒情况.结论 3D打印人工椎体可以更好地维持节段高度,降低椎间隙塌陷和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 王秀霞; 王义生; 刘宏建; 姬彦辉; 冷子宽; 尚国伟; 寇红伟; 宋宗冕; 王丹; 陈向荣; 程田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用于脊椎肿瘤切除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脊柱肿瘤切除重建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接受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置换术的研究组和常规脊柱重建术(钛笼植骨)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7、9.659、4.453,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04,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均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662、30.413,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Frankel分级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658、0.994,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8,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手术后24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6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384,P>0.05);研究组的假体下沉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3%(x2 =4.2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后脊椎重建中发挥出了确切疗效,对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有积极影响.
    • 王林; 高嵩涛; 刘继军; 罗建平; 张俊娟; 钟楚楠; 张瑜哲; 牛科润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脊柱转移性肿瘤整块切除重建术患者的资料,使用3D打印人工椎体材料重建的为观察组;使用钛网材料重建的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脊柱稳定性及椎体沉降情况等数据.结果 4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0~45个月(平均20.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周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及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及改善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与重建材料融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融合阶段高度(HAB、HPB)及cobb角度的减小程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脊柱转移瘤整块切除术后骨缺损,能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较钛网重建组能降低沉降速度,并能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吴家昌; 李修往; 方国芳; 庄伟达; 周震全; 崔文岗; 林云志; 裴国献; 桑宏勋
    •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设计中的指导意义以及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初步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将3D打印人工椎体植入2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岁,颈椎神经鞘瘤;女,27岁,腰椎骨巨细胞瘤.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解剖关系,规划手术设计,模拟截骨范围,3D打印疾病模型及手术导板,并个体化设计相匹配的金属人工椎体,包括钛合金椎体直径、孔隙率及重建固定方式.按照术前计划完成病灶切除和假体植入脊柱完成重建.术后定期观察患者颈或腰椎活动功能、肿瘤复发情况及脊柱重建稳定性.结果 2例患者均顺利按计划完成手术,分别获得21、13个月随访,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3D打印人工椎体与周围椎体匹配良好,重建稳定未见松动及周围骨溶解,肿瘤切除完整未复发,颈、腰椎活动良好. 结论 数字化骨科技术在脊柱肿瘤治疗中可给予精准化指导,3D打印金属人工椎体设计需结合局部生理解剖个性化设计,其临床应用为脊柱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 孙大川; 胡春林; 李俊光; 叶茂; 黄淮; 孙浩
    • 摘要: 目的 观察纳米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方法 取20只山羊,随机分两组,术后4,12、24周行CT检查,观察人工椎体或骨块位置及判断与其椎骨见骨面的融合情况,并作对比.结果 术后12周、24周分别进行CT扫描,后进行图像融合度评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纳米人工椎体复合材料实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生物相容性、成骨性.
    • 顾剑华1; 石志才1
    • 摘要: 背景:对于全后路椎体切除术后重建脊柱结构的完整性,人工椎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目前椎体与椎弓根之间没有连接结构,常常发生椎体的移位,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目的:探索腰椎神经根解剖位置对人工椎体椎弓根螺钉放置的影响。方法:选取10具新鲜冷冻的尸体,排除重大的腰椎疾病及手术史。切除椎板、部分椎弓根和黄韧带,标记并测量解剖位置,探索椎弓根钉的最佳位置。结果与结论:①所测量椎体之间的高度各不同,各椎体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1-5节段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腰椎椎体完全切除后,腰椎人工椎体椎弓根螺钉的最佳置钉位置在神经根中点与上位椎体下的中心,即人工椎体高度的中上1/3左右。
    • 王林锋; 陆成武; 叶宏; 陈小杰; 邱必成
    • 摘要: BACKGROUND: Spinal lamina reimplantation assisted hollow screw laminoplasty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icacy. The search literature found that there is no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hollow screw fixatio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y of different fixation with hollow screws in artificial and goat vertebrate laminoplasty. METHODS: A laminoplasty was conducted by using hollow screws. Based on the artificial vertebrate laminoplasty model, new models were generated by simulating unilateral screws fixation with a depth of screw insertion 5 mm (A group), unilateral screw fixation with a depth of screw insertion 8 mm (B group) and bilateral screw fixation with a depth of screw insertion 5 mm (C group). Based on the goat vertebrate laminoplasty model, new models were generated by simulating unilateral screws fixation (A group) and bilateral screw fixation (B group). The pull-out strength and static pressure were tested in the biomechanical testing machine with a sensor.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In the artificial vertebrate model, the average pull-out strength of the group B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s A and C (P < 0.01); the average pull-out strength of the group 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group C (P < 0.0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However, the average static compression of the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imilar; the average static compression of the group C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s A and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2) In the goat vertebrate model, the average pull-out strength and static compression of the group A were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3) Results suggest that unilateral screw fixation in the artificial and goat vertebrate laminoplasty can provide sufficient pull-out strength and static compression, and the biomechanical strength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pth of the screw.%背景:脊柱椎板回植辅助空心钉椎管成形已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单侧与双侧空心钉固定椎管成形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实验.目的:测试人工椎体及山羊椎体椎管成形结合螺钉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质.方法:人工仿形骨常规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辅助螺钉原位回植内固定实验分成3组,A 组单枚螺钉置入深度5 mm,B组单枚螺钉置入深度8 mm,C组双侧分别置入螺钉5 mm.成年山羊胸椎标本椎管成形结合螺钉内固定实验分成2组,A组为单枚螺钉固定加压组,B组为双侧置入螺钉组.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出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及对棘突的静态压缩力.结果与结论:①在人工仿形骨的拔出测试实验中,单钉置入8 mm的拔出力值约为单钉置入5 mm失效力值的2倍(P < 0.01);而置入双钉5 mm的拔出力值远低于单侧置入8 mm的拔出力值(P < 0.01),且低于单钉置入5 mm的拔出力值(P < 0.05).静态压缩测试实验中,2个单钉置入组的结果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钉置入的静态压缩力值低于2个组单钉置入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成年羊骨单钉置入的拔出力值及静态压缩力均高于双钉置入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与双钉置入相比,脊柱椎板回植结合单枚螺钉内固定加压可以提供更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其强度与螺钉置入深度呈正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