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索瘤

脊索瘤

脊索瘤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9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9553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等;脊索瘤的相关文献由17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俊廷、吴震、王亮等。

脊索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9 占比:5.5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9553 占比:94.38%

总计:10122篇

脊索瘤—发文趋势图

脊索瘤

-研究学者

  • 张俊廷
  • 吴震
  • 王亮
  • 李储忠
  • 张亚卓
  • 田凯兵
  • 周定标
  • 杨兴海
  • 杨惠林
  • 肖建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通; 魏子恒; 尹华斌; 程黎明; 宋滇文
    • 摘要: 脊索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发生率为0.08/10万[1-2],占原发恶性脊柱肿瘤的20%[3]。脊索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主要位于融合节段脊柱,如颅底斜坡、骶尾骨[2]。虽然脊索瘤生长相对缓慢,但其具有较强的局部侵袭性,常导致患区局部疼痛。同时,由于脊索瘤常毗邻脑干、脊髓等重要神经组织,其生长常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瘫痪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4]。
    • 张小倩; 章诗琪; 郑萍萍; 夏莉; 章秋; 邓大同
    • 摘要: 目的 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病人的诊断方法。方法 报告1例库欣病合并鞍区脊索瘤的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对于ACTH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病人的诊断,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垂体增强MRI不能明确定位时,垂体动态增强MRI及岩下窦采血可帮助进行定位诊断。结论 垂体动态增强MRI及岩下窦采血对于库欣病病人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
    • 石学文; 岳丽娜; 李胜堂; 牛娟琴; 甄平
    • 摘要: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脊索组织,是一种较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占恶性骨肿瘤的1%~4%[1]。病因不明确,有文献[2]报道,原癌基因Brachyury、新的分子标志物i ASPP、SMARCB1及信号通路PI3K/AKT等与脊索瘤的发生有关;邝磊等[3]认为RNA腺苷脱氨酶1的过度表达可能通过介导A-I RNA编辑影响miR-10a和miR-125a的成熟和表达,参与脊索瘤发生中的细胞异常增殖调控。
    • 王玉辉; 杜雅丽; 安凤杨; 谢华顺; 朱丽
    • 摘要: 脊索瘤是罕见的骨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过去认为脊索瘤相对于颅底更多见于骶骨,然而,现有证据表明,其在颅底(32%)、脊柱(32.8%)和骶骨(29.2%)的分布几乎是均等的[1]。虽然脊索瘤为低度恶性肿瘤,但易局部侵犯且预后不良。对于发生于斜坡的脊索瘤,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安全地切除肿瘤,术中强调对神经及血管的保护,术后辅助放疗[2]。
    • 王亚楠
    • 摘要: 斜坡位于颅后窝正中,是由鞍背到枕大孔的一条倾斜的骨坡,由枕骨基底部和蝶骨体共同构成,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1],斜坡毗邻脑干、椎基底动脉、岩下窦、基底窦及多组颅神经等重要结构,以岩尖和颈静脉孔为界,可将斜坡分为上斜坡、中斜坡和下斜坡[2]。手术切除该区域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点,也给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脊索瘤起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可侵犯周围组织及压迫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全切率较低[3-4]。脊索瘤几乎均以斜坡为中心生长,常见的手术入路有经前颅窝底硬脑膜外入路、经蝶窦入路、经颈侧方入路和经口腔入路等,各种入路显露斜坡的范围不同[5-6]。根据肿瘤不同的部位,可选择不同的入路。本例患者为经口入路切除该肿瘤,现将其护理过程总结如下。
    • 摘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李涛教授团队成功完成西南地区首例腰椎多节段全椎整块切除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置换重建手术。患者为47岁中年男性,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合并右股部前外侧麻木疼痛,经过术前PET-CT及病变部位CT引导下穿刺后提示腰椎第2、3、4椎体脊索瘤生长。李涛教授团队精心设计了后路-前路-再后路三阶段两期手术的治疗方案,并联合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ICU、康复科等进行多学科合作,经过两期总计22 h的手术,成功将患者腰2~腰4共3个椎骨进行全椎块切除,并置换为3D打印技术生产出来的个体化人工椎体,难度堪称世界级。这是西南地区首次将3D打印个体化长节段桁架结构人工椎体应用于临床实践。术后,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照护下逐步恢复,可佩戴腰部支具下床活动,复查影像学显示肿瘤无残留,内固定与人工椎体位置良好。
    • 王龙胜
    • 摘要: 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6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骶尾部疼痛不适1月余,休息后可缓解,未予重视,近来症状无明显好转。病程中患者无意识障碍,无逆行性遗忘,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胸闷心慌等不适,近期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困难,便时伴疼痛,体重无明显减轻。体检:体温36.0°C、脉搏71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4/89 mmHg(1 mmHg≈0.133 kPa)。
    • 何蕲恒; 崔德秋; 彭磊; 王月平; 刘藏; 鲁一达; 陈旭
    • 摘要: 1病例资料65岁男性,因鞍区脊索瘤术后10年伴头痛及视物模糊1年余入院。10年前,因头痛伴左眼疼痛、视物模糊行头颅MRI示鞍区占位,行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术后头痛及眼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病理示脊索瘤,术后行放疗(具体不详),但未定期复查头颅MRI。1年前,再次出现头痛,伴左眼视物模糊,行头颅增强MRI示鞍区异常信号,考虑肿瘤复发(图1)。完善术前准备,取左额颞切口额外侧入路,术中抬起额叶,可见鞍区肿物,肿物表面呈灰黄色,质地硬,与周围脑组织及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切开肿物可见肿瘤呈灰白色,质软,肿瘤内部可见陈旧性血凝块。
    • 马运婷; 郑月; 沙立辉; 赵新湘
    • 摘要: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通过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文编号:审-PJ-科-2022-61。患者女,51岁,自诉5天前乘车后出现腹痛,伴头晕、恶心、心慌、胸闷、气促,无呕吐,无发热。外院CT提示腹膜后巨大肿物。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1年10月14日前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腹膜后肿物”收治入院。查体:左腹可及压痛、无反跳痛,左侧腰背部可及叩击痛。肿瘤标记物:CA-12539.77 U/mL(正常值0~35 U/mL);CA15388.84 U/mL(正常值0~35 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39 ng/mL(正常值0~15.2 ng/mL)。
    • 田凯兵; 王亮; 马骏鹏; 杜江; 姚博瀚; 李达; 张俊廷; 吴震
    • 摘要: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在颅底脊索瘤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及临床特点的关联,并在细胞层面验证突变型p53在颅底脊索瘤中的功能。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底脊索瘤患者49例,应用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突变型p53表达与颅底脊索瘤患者预后及临床特点的关系。应用siRNA敲降脊索瘤细胞系UCH-1中的p53基因,分析敲降前后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在蛋白水平,突变型p53表达水平是肿瘤术后进展的风险因素,随突变型p53表达水平升高,肿瘤进展风险增加(OR:1.040,95%CI:1.007~1.073,P=0.016);另外,骨质浸润型肿瘤较非浸润型中突变型p53表达升高(t=3.319,P=0.002),质地硬的较质地软的肿瘤突变型p53表达升高(t=-3.503,P=0.001),血供丰富型较不丰富型肿瘤突变型p53表达升高(t=2.081,P=0.043)。细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53敲降组的细胞活力在不同时间点间有差异(F=305.715,P=0.000);p53敲降组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t=-3.961,P=0.017);与对照组相比,p53敲降组在第6(t=-5.232,P=0.014)、12(t=4.778,P=0.017)及24(t=-9.303,P=0.003)小时穿透至下室的肿瘤细胞均增多。结论颅底脊索瘤中突变型p53表达升高可导致术后肿瘤进展风险增加,其表达与肿瘤质地、侵袭性和血供情况相关;突变型p53表达受抑制后脊索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提高,凋亡减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