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骶骨

骶骨

骶骨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70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5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全国学术交流会议、第20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年会暨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等;骶骨的相关文献由205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蔡郑东、郭卫等。

骶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3 占比:80.2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135 占比:19.23%

总计:702篇

骶骨—发文趋势图

骶骨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蔡郑东
  • 郭卫
  • 陈伟
  • 杨惠林
  • 张奇
  • 肖建如
  • 姬涛
  • 孙伟
  • 汤小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龚皇博; 卢辉俊
    • 摘要: 髂内动脉主要供应盆腔肌肉及部分盆腔脏器的血供。栓塞一侧髂内动脉可能导致盆肌缺血,进而引起跛行;如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发生盆肌缺血坏死及骶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将增大。因此,对于双侧髂动脉瘤患者,应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2020年8月,我科对1例腹主动脉瘤累及双侧髂内动脉患者采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liac branched device,IBD)成功重建一侧髂内动脉,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内漏,报道如下。
    • 徐校胜; 孙雪梅; 时高峰
    • 摘要: 患者女,55岁,骶尾部不适伴右侧臀部间断性刺痛1年余,坐卧时更为明显,近半个月加重,伴尿频、小便不尽及排便困难;“心房颤动”20年,12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查体:直肠指诊于6~12点位距肛缘5 cm处触及外压型肿物,质硬,位置固定,直肠黏膜光滑,无破溃及触痛。实验室检查:CEA 50.95 ng/ml,CA19-946.19 U/ml,CA72-421.62 U/ml,CA125120.20 U/ml。
    • 周鑫; 颜丽晖; 姜爽; 崔文瑶
    • 摘要: 1.一般资料病例:女,63岁,2018年11月左下肢间断出现放射性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遂至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肺部占位伴骶骨转移,穿刺病理诊断“腺癌”。完善基因检测后先后使用吉非替尼、奥西替尼靶向治疗,期间给予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放疗方案:PTV=30 Gy,10次),放疗后下肢疼痛略有缓解。
    • 周冬梅; 尹桂秀
    • 摘要: 患者女,53岁,无明显诱因出腰骶部持续性钝痛3个月,近1个月疼痛加剧伴右下肢麻木;2年前接受左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切除术。查体:L3~S1棘突压痛及叩痛阳性,椎旁双侧压痛及叩痛阴性,双下肢远端肌力4级。
    • 王玉辉; 杜雅丽; 安凤杨; 谢华顺; 朱丽
    • 摘要: 脊索瘤是罕见的骨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过去认为脊索瘤相对于颅底更多见于骶骨,然而,现有证据表明,其在颅底(32%)、脊柱(32.8%)和骶骨(29.2%)的分布几乎是均等的[1]。虽然脊索瘤为低度恶性肿瘤,但易局部侵犯且预后不良。对于发生于斜坡的脊索瘤,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安全地切除肿瘤,术中强调对神经及血管的保护,术后辅助放疗[2]。
    • 喻华; 夏群
    • 摘要: 目的研究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LSTV)移行节段及相邻节段生理载荷下三维运动特点,探讨Ⅱa型LSTV导致相邻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择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L_(4)/L_(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伴Ⅱa型LSTV患者9例(移行椎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9名作为对照(对照组)。受试者均接受腰椎薄层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Rhinoceros软件进行L_(3)~S_(1)三维建模,将模型与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下的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进行匹配,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利用三维坐标系计算生理载荷下LSTV及相邻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结果在移行节段(L_(5)/S_(1)),移行椎组左右侧曲时沿冠状轴的位移[(0.90±1.32)mm]、沿矢状轴和垂直轴的旋转角度(1.77°±1.19°、1.42°±1.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99±2.46)mm、3.90°±2.59°、5.08°±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LSTV者由于一侧形成假关节限制了腰椎的正常活动,而对相邻节段的运动产生影响,表现为屈伸活动时相邻节段沿冠状轴的运动增加,这可在生物力学机制上初步解释伴Ⅱa型LSTV者其相邻节段椎间盘易突出的临床现象。
    • 毛晓芬; 杨波; 刘会毅; 周元敏
    • 摘要: 目的探索罕见骶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2月收治1例罕见的骶骨原发性ABC病例,经过完善的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全身骨显像、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学系列检查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控下穿刺活检、超选择性血管造影、骶骨肿瘤靶动脉介入栓塞后手术病灶刮除、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系统分析其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X线见右侧骶1~骶3椎体骨质结构模糊。CT、MRI均显示骶骨ABC病灶呈局部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局部骨皮质变薄,部分缺损,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部分突向椎管,病变累及相应椎体右侧附件;MRI还显示病灶呈混杂短T1长T2信号影,内见条片状长T1短T2信号影,呈蜂窝状改变,可见多发小液平征象,增强扫描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轻-中度强化区,病灶突向椎管右份,累及椎体右侧附件,相应周围骨质可见骨髓水肿。全身骨显像显示骶骨近右侧骶髂关节处异常团块状高浓度放射性浓集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CT)融合(骨窗)图像示骶骨右侧病灶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骨皮质变薄并部分中断。PET-CT检查提示右侧骶管异常扩张,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病灶侵犯骶2、3椎体右侧及右侧骶神经根,局部压迫马尾神经;相应部位见局灶性放射性浓聚影,放射性分布不均。DSA显示动脉期右侧骶外侧动脉远端及髂腰动脉无名分支远端可见丰富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随访16个月,症状体征消失,未见肿瘤复发、扩散,无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疗效较好。结论骶骨原发性ABC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 韩欣攸; 扶青松; 王伟斌; 袁欣华
    • 摘要: 目的:探讨骶骨解剖参数CT测量了解新型骶骨蝶形钢板DenisI区安全置钉通道。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正常成年骶骨CT资料101例,女49例,男52例,年龄(49.11±15.02)岁。重建骶骨三维模型,根据所需测量平面重新分割三维模型,并进行数据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骶骨上关节突下缘至S2骶后孔下缘的竖直距离为(42.55±4.73) mm;S_(1)、S_(2)、S_(3)孔平面骶外侧嵴至骶髂关节面的水平距离依次为(19.09±3.07) mm、(15.34±2.69) mm、(8.29±2.48) mm;S_(1)孔平面由骶外侧嵴向前进钉,内侧角、外侧角为(7.49±7.49)°、(24.07±4.89)°;S_(2)孔平面内侧角、外侧角为(-3.10±8.95)°、(24.95±5.74)°。不同性别间除S_(1)水平距离、S_(1)内侧角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所有数据均无相关性。结论:新型骶骨蝶形钢板在Denis I区有足够的安全置钉范围;成年人骶骨形态间存在差异,差异主要与性别相关而与年龄无关。
    • 谢创前
    • 摘要: 颅骶疗法是一种起源于美国、流行于欧美的触诊疗法,临床医师或治疗师通过柔和的、非侵入式的手法,用手轻柔地按压患者的骨骼和结缔组织,尤其是颅骨和骶骨(就是在脊柱基底部的那一块大骨头),改变其脑脊液的流动节律和流量,直接调节脑和脊髓的功能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系统恢复正常联系和自然运动,以调整身体各系统间的平衡,清除人体代谢产物,提升人体的自愈功能和康复能力。
    • 徐妍
    • 摘要: 人体的躯干包括脊柱和胸廓两个部分。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柱,由24个椎骨、骶骨和尾骨,与椎间盘、椎间关节及许多韧带连接成一个整体,具有支持头部,支持和保护胸、腹、盆部器官,完成各种运动的功能。这就意味着,椎骨、骶骨、尾骨、椎间盘、椎间关节、韧带中某一处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脊柱功能的发挥,进而对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