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135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9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3352篇;相关期刊503种,包括解剖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一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年会、2013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五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等;颈内动脉的相关文献由39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华、卢洁、惠品晶等。

颈内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9 占比:8.85%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3352 占比:90.93%

总计:14684篇

颈内动脉—发文趋势图

颈内动脉

-研究学者

  • 李明华
  • 卢洁
  • 惠品晶
  • 李坤成
  • 马廉亭
  • 李天晓
  • 黄清海
  • 余泽
  • 刘建民
  • 李应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岳沛林; 李杨
    • 摘要: 1病例患者男性,57岁,因8个月前突发心前区疼痛不适及左侧肢体无力,于外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左主干+三支病变(图1),适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出于应急给予右冠药物球囊成形治疗。出院后患者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未系统治疗。发病1月后,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ICA)起始部接近完全闭塞、左侧ICA重度狭窄伴溃疡斑块。
    • 郑璇; 张照龙; 孙成建; 刘国平; 赵晓龙; 谢宜兴; 邵黎明; 徐锐; 史亚星
    • 摘要: 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血管重建技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大型、巨大型及复发动脉瘤等)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术后仍可能出现并发症。作者报道1例采用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术后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并通过回顾临床资料和复习国内外文献,讨论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张东焕; 刘义锋; 张保朝; 高军; 康梅娟; 汪宁; 孙军; 王洁; 高毅; 温昌明
    • 摘要: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3例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顺行再通组(n=41)和逆行再通组(n=22)。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判断术后血管再通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伴高血压病、伴糖尿病、伴心房颤动、吸烟史、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脑卒中病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行再通组、逆行再通组分别有16例(39.0%)、15例(68.2%)接受急诊颈内动脉起始段支架植入(P=0.027),穿刺至再通时间分别为(138+55)min、(120+47)min(P<0.01),90 d恢复良好(mRS评分≤2分)分别有17例(41.5%)、15例(68.2%)(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逆行再通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大血管急性串联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莫名; 陈忠军; 范铁平; 赵旭生; 胡腾; 李迪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血管再通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应用双腔微导管血管再通治疗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mTICI分级),术后30 d及术后6~10个月随访期间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和支架再闭塞率。结果共纳入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6例,年龄43~83岁,其中男性5例(83.3%),女性1例(16.7%)。长节段闭塞(闭塞段从颈内动脉起始处延伸到C5段远端以上)1例(16.7%)。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卒中5例(83.3%),反复TIA 1例(16.7%)。术前NIHSS 1~5分,mRS 1~2分。6例患者(100%)术后均达到mTICI 3级再通。术后2例(33.3%)血管残存狭窄<20%,4例(66.7%)残存狭窄<10%。随访期间无任何卒中或死亡事件,6个月随访mRS 0~1分。结论双腔微导管用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血管再通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治疗手段。
    • 刘娟; 刘全; 王欢; 孙希才; 余洪猛
    • 摘要: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的解剖标志及毗邻关系,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对6例(12侧)新鲜尸头进行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解剖,寻找该入路的解剖标志,观察该入路的毗邻关系,了解其解剖变异。结果内镜下经口入路时,咽上缩肌和翼内肌是进入茎突前间隙的解剖标志,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重要解剖标志。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充分暴露茎突后间隙的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如颈内动脉、咽升动脉、颈交感干和第Ⅸ、Ⅹ、Ⅻ对颅神经。此外,我们观察到2例咽旁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现象。结论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充分暴露咽旁间隙,解剖层次清晰,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可作为定位茎突后间隙的解剖标志。仔细辨认解剖标志有利于准确定位及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颈内动脉走行变异是该入路需要注意的事项。
    • 杨毅; 侯浩宇
    • 摘要: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07例(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参加体检的高血压患者35例(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做CTP与CTA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动脉狭窄检出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病例组患者再进行脑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联合CTP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病例组患者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分别为25.23%、47.66%、16.82%、10.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14.29%、0、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DSA为金标准,CTA联合CTP鉴别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灵敏度为80.65%,特异度为94.74%,准确率为90.65%,与DSA一致性较高(Kappa=0.768)。结论CTA联合CTP不仅能较好鉴别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而且还能评估脑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价值高。
    • 张川; 吴冠瑾; 冯静静; 李雷申
    •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特点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脑梗死风险预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CICAO患者57例(CICAO组),CICAO组又按照脑灌注结果分为灌注正常组30例和低灌注组27例。选取同期住院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记录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灌注正常组与低灌注组功能磁共振成像灌注参数特点和不同部位WMH分级的差异,包括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CICAO患者脑梗死中高风险的预测指标。结果CICAO组男性、收缩压、脑卒中史和外周动脉疾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脑卒中史、脑深部WMH、rMTT、rCBF、rCBV是脑梗死中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结论rMTT延迟与rCBF、rCBV减少及严重脑深部WMH是预测CICAO患者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 周建国; 符大勇; 卢明聪; 孟云; 胡方云
    • 摘要: 目的 分析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单侧颈内动脉(ICA)慢性闭塞后脑灌注状态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3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为单侧ICA闭塞患者44例,并均行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序列检查,分析闭塞侧ICA供血区突出血管征(PVS)阴性(阴性组,n=25)与阳性(阳性组,n=19)的脑血流量(CBF)值差异,同时比较PVS阳性组以及阴性组ICA闭塞侧与镜像区CBF值差异。结果 PVS阴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均高于PVS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S阳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低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ICA慢性闭塞后,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能够客观反映侧支循环建立及脑灌注状态,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 郑月宏
    • 摘要: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创刊7年,进入核心期刊已经1年。很荣幸为大家介绍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PUMCH分型及应用。CBT是一种血管外科疑难罕见病,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处,可侵犯多支颅神经、颈动脉和颈静脉,发病率较低。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CBT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肿瘤血供丰富,解剖位置特殊,CBT手术难度大,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当部分肿瘤可能侵犯侧颅底时,难以重建颈内动脉,而结扎颈内动脉后脑梗死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而被视作传统手术禁区。
    • 张秋韵; 林昶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分期的鼻咽纤维血管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A)中供血动脉的来源及其影响。方法 回顾2006年7月~2017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31例NA患者。按Radkowski法,Ⅰa期2例、Ⅰb期6例、Ⅱa期3例、Ⅱb期3例、Ⅱc期5例、Ⅲa期6例。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定肿瘤的供血动脉,行血管栓塞,术后病理为NA。结果 31例NA,74.2%为单独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25.8%为颈内、颈外动脉分支共同供血。其中,供血动脉为单独颈外动脉分支与颈内动脉分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临床分期与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相关。术前明确血供可提示肿瘤的累及程度,NA分期应将血供作为依据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