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神经
颅神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8784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磁共振成像、中国实验诊断学、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七次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暨第四次全国助听器验配技术学术会议、江苏省第十二次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等;颅神经的相关文献由9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世亭、周皓楠、李慧锋等。
颅神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784篇
占比:99.59%
总计:79109篇
颅神经
-研究学者
- 李世亭
- 周皓楠
- 李慧锋
- 母成贤
- 石玉航
- 丁美修
- 冯远静
- 周定标
- 尹镐
- 张瑜
- 曾庆润
- 朴世翼
- 李思琦
- 潘建基
- 郎欢乐
- 郭智霖
- 丰育功
- 乌大尉
- 于炎冰
- 于瑞发
- 何炳蔚
- 余新光
- 党志敏
- 刘奕
- 刘宇清
- 刘芳
- 吕海莲
- 吴皓
- 姜苏明
- 孙太欣
- 孙虎
- 张军
- 张敬
- 张磊
- 张纪
- 张黎
- 徐晓利
- 曹晓翔
- 朱贤立
- 李坤成
- 李壮志
- 李昊承
- 李晶珉
- 李林宽
- 李柏坚
- 李震中
- 李鹏
- 杨军
- 杨凌
- 杨振杰
-
-
曹军;
朱益祥;
沈伟明;
孙明;
徐雷鸣
-
-
摘要: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atlanto-occipital disloca⁃tion,AOD)是指寰椎上关节面和枕骨髁分离,是一种罕见的严重外伤性损伤。由于儿童的枕骨髁小、脊柱发育不成熟、头部与身体相比过大、寰枕关节更平坦、颅颈韧带更脆弱,当头部突然加速或减速,比成人更易导致颅颈韧带断裂及AOD[1]。儿童伤者多由于继发的脑干、脊髓、颅神经或椎动脉损伤,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甚至在事故现场直接死亡,生存率偏低。
-
-
王忠林;
黄明勇
-
-
摘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颅神经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其中60%~75%的病例是特发的[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2]。红外线是一种肉眼无法辨识的电磁辐射,是临床常用的物理因子之一,拥有生物学效应和非生物学效应双重有利作用,既可以用于物理诊断,又可以用于物理治疗。现阶段临床多应用红外线治疗仪用于疾病治疗方面,同时,基于人体是红外线辐射源,能够持续向周围发射和吸收红外辐射而发明了医用红外线热成像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开展明显不足,因此深入探究红外线的性质并积极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例,收集红外线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该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红外线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产生一定积极意义。
-
-
郑月宏
-
-
摘要: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创刊7年,进入核心期刊已经1年。很荣幸为大家介绍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PUMCH分型及应用。CBT是一种血管外科疑难罕见病,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处,可侵犯多支颅神经、颈动脉和颈静脉,发病率较低。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CBT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肿瘤血供丰富,解剖位置特殊,CBT手术难度大,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当部分肿瘤可能侵犯侧颅底时,难以重建颈内动脉,而结扎颈内动脉后脑梗死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而被视作传统手术禁区。
-
-
田世元;
马学芳;
桑秋凌
-
-
摘要:
听神经瘤是原发于听神经鞘膜上的良性肿瘤,常与颅神经和脑干解剖相邻,随病程发展可致三叉神经、面神经甚至脑干神经功能障碍。常规的神经传导检测评估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而对亚临床症状的神经功能评估敏感性不够。瞬目反射(BR)是一种涉及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脑干反射[1],其异常可见于整个传导环路任何部位的功能障碍。
-
-
吕高泉;
陈楠
-
-
摘要: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由面神经受到血管压迫引起的面肌异常运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术前对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进行高分辨成像,精准定位压迫部位,可以为制订手术计划、预测手术结果提供依据。磁共振神经血管成像序列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术前判断面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提供了精准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就面肌痉挛患者术前神经血管关系的磁共振脑池成像和血管成像技术、图像重建和融合技术、面神经不同区域受血管压迫的临床表象及神经血管关系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
曹小洁;
张明杰;
卢志杰;
李从阳;
尹泽钢;
范进
-
-
摘要: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估计有15万新发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占到大B细胞淋巴瘤总数的80%以上[1]。DLBCL常易远处扩散和结外侵犯,但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相对少见,也往往提示预后不良。本文报告1例以头痛及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双表达DLBCL,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
-
谷洁冰;
李琳芳;
付玲玲;
汪娣;
王秀婷;
于乐;
韩雪梅
-
-
摘要:
Ramsay Hunt综合征(RHS)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以侵犯面神经为主的疾病[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耳痛及耳廓外耳道皮肤疱疹是该病的典型症状。少数起始症状不典型的病例,预后较典型RHS差[2]。本文报道1例累及第Ⅴ、Ⅶ、Ⅷ、Ⅸ颅神经以及脑干的Ramsay Hunt综合征,通过探讨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及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眩晕伴左面部疼痛、口角歪斜25天,加重6天就诊。恶心、呕吐,不能起床,面部疼痛及眩晕明显加重。既往3年前肺结核病史,自诉已治愈,入院查体:神清语明,表情淡漠,精神萎靡,自发眼震水平向右,改变凝视方向眼震方向不变。左侧面部痛觉过敏,张口下颌偏向左侧,左侧眼睑闭合无力,左侧额纹变浅,左侧鼻唇沟浅,舌前2/3味觉减退,左耳概测听力下降,左侧外耳道可见疱疹。辅助检查:内听道核磁共振平扫+增强(见图1)可见:左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均较对侧明显强化。左侧延髓背侧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见图2)。头颅MR平扫提示左侧乳突内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
-
-
雷天晶;
李丽
-
-
摘要: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在临床发病率较低,多数患者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截瘫,甚至全瘫等。但有少数患者表现为突发偏瘫样起病,类似于急性卒中症状。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1名卒中样起病的SSEH,该患在临床症状上表现为卒中样偏瘫,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王某,女性,58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h入院,入院前3h平躺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颈肩部疼痛后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之后略缓解。立即送往我院急诊。既往:脑梗死病史10年,无后遗症;高血压病史8年(最高不详),口服硝苯地平,血压具体控制情况不详;糖尿病病史1年,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g,每日2次。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明。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
-
-
闫俊峰;
唐军
-
-
摘要:
复发性痛性眼肌麻痹神经病是指支配眼肌的一支或多支颅神经(通常为第Ⅲ颅神经)反复出现麻痹,伴同侧疼痛。既往曾用名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因为该综合征不是偏头痛样的,而是反复发作的痛性神经病。
-
-
-
-
摘要: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仅累及脑实质、脊髓、眼、颅神经及脑膜,无中枢神经(CNS)以外部位受累的一类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疗主要是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大剂量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HSCT)或减量的全脑放疗。但缓解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大。研究显示,10%~15%的患者对诱导化疗原发耐药,即使治疗有效,仍有50%的患者复发。近年来PCNSL遗传学和分子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小分子药物和靶向药物治疗的前景可观,有望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寿命。2022年第49卷第20期《中国肿瘤临床》血液肿瘤专栏专家论坛栏目刊发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周可树教授撰写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进展》一文,该文主要对目前PCNSL的新治疗方向进行综述。
-
-
丰育功;
李壮志;
王雅栋;
孙虎
- 《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目的:随着海绵窦区显微手术的不断开展,迫切需要海绵窦区颅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对4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的颈内动脉(ICA)海绵窦段的分支及颅神经的血液供应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动眼神经的近段由小脑幕动脉供血占55%、海绵窦下动脉分支供血占28.2%,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79.5%;滑车神经近段由小脑幕动脉供血占60%、海绵窦下动脉分支供血占30.7%,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92.5%;外展神经近段由脑膜背侧动脉分支供血占92.5%,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94.9%;三叉神经眼支(V1)近段由海绵窦下动脉供血占43.6%、小脑幕动脉供血占30%,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84.6%;三叉神经上颌支(V2)近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后支占51.3%,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86.6%;半月神经节前部由海绵窦下动脉后支供血占84.5%,后部由小脑幕动脉分支供血占86.4%.结论:海绵窦下动脉是供应所有入眶颅神经最重要的供血动脉;其次是小脑幕动脉和脑膜背侧动脉,在海绵窦区进行显微手术时,保护好各颅神经的血供是减少术后颅神经损伤、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
-
-
梁军潮;
王伟民;
吴鸿勋;
蒋晓星;
李天栋;
张聿浩;
贺道华;
覃子衡
- 《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
| 2003年
-
摘要:
目的:评价伽玛刀(γ-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对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LeksellBg型(γ-刀)治疗听神经瘤119例,并随访1-5年.扫描定位用1.5Tesla磁共振仪,剂量规划系统为γ-plan4.0版.肿瘤体积0.02-20.8cm,周边剂量9-17Gy,平均13.1Gy;中心剂量18-45Gy,平均32.3Gy;靶点数2-10个,平均4.2个.结果:肿瘤体积缩小95例(79.8﹪),其中显效16例(13.4﹪),指体积缩小超过75﹪),无变化14例(11.8﹪),增大10例(8.4﹪).61例(51.3﹪)听力有保存,11例(9.2﹪)听力有改善;5例半年后出现面瘫,1例持续5周后消失,2例经再次手术后好转,另有2例有永久面瘫;3例病人出现三叉神经痛,2例为一过性,1例服药好转.结论:伽玛刀治疗对听神经瘤具有良好的控制生长作用,尤其适合体积及不宜开颅手术的病人,对颅神经的损伤风险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期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