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瞬目反射

瞬目反射

瞬目反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4548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等;瞬目反射的相关文献由649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宇、井晓蓉、刘思扬等。

瞬目反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548 占比:99.55%

总计:54796篇

瞬目反射—发文趋势图

瞬目反射

-研究学者

  • 罗宇
  • 井晓蓉
  • 刘思扬
  • 张承洁
  • 卢祖能
  • 张红
  • 徐立
  • 毛继芳
  • 沙彦妮
  • 秦美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丽梅; 李秀红; 周芬; 杜珺; 仇杰
    • 摘要: 目的探讨F波、H反射及瞬目反射对尿毒症患者近端神经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尿毒症患者32例,健康对照组17例。检查瞬目反射的潜伏期,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的出现率和潜伏期,H反射的潜伏期及波幅,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瞬目反射检测尿毒症组R1、R2波和R2′波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尿毒症组尺神经F波出现率降低(P<0.05)。尿毒症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F波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反射潜伏期尿毒症组较正常对照组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H反射、瞬目反射及尺神经F波等近端周围神经的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尿毒症周围神经病的诊断。
    • 田世元; 马学芳; 桑秋凌
    • 摘要: 听神经瘤是原发于听神经鞘膜上的良性肿瘤,常与颅神经和脑干解剖相邻,随病程发展可致三叉神经、面神经甚至脑干神经功能障碍。常规的神经传导检测评估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而对亚临床症状的神经功能评估敏感性不够。瞬目反射(BR)是一种涉及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脑干反射[1],其异常可见于整个传导环路任何部位的功能障碍。
    • 吴雪燕; 苏秋菊; 李红勤
    • 摘要: 目的:评价瞬目反射(BR)、面神经F波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损害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5例单侧发病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面瘫组,同时选择4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测定双侧面神经F波及BR,而面瘫组分别于发病第7天(治疗前)与第30天(治疗后)进行双侧面神经F波及BR检测。比较两组F波出波率、最短潜伏期及BR潜伏期。结果:患侧F波及BR在疾病早期均出现异常。治疗前,面瘫组患侧F波潜伏期较健侧及对照组均延长,出波率较健侧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均<0.001);治疗后,患侧F波潜伏期仍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出波率降低,但患侧F波出波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面瘫组治疗前,患侧R1、R2及健侧R2'较健侧R1、R2及患侧R2'潜伏期延长,并且较对照组双侧R1、R2、R2'潜伏期均延长(P<0.001);治疗后患侧R1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患侧R1、R2及健侧R2'仍较对照组双侧R1、R2、R2'潜伏期延长(P<0.001)。结论:F波及BR检测在周围性面瘫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治疗后面瘫患者患侧的F波及BR与健侧及正常人群比较仍存在差异,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 杨轩; 邱海斌; 周雪贤; 梁艳桂
    • 摘要: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与面神经运动传导(FMC)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00例。发病1~7 d,BR记录R1、R2及R2'波,分为出波组和未出波组;FMC检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BR检测显示,患侧R1、R2及R2'波未出波率分别为42.00%、30.00%、30.00%,均明显高于健侧(均为0.00%;P<0.05)。出波者患侧R1、R2及R2'波潜伏期较健侧均明显延长(P<0.05)。FMC检测显示,患侧CMAP潜伏期较健侧均明显延长(P<0.05)。治疗1、2、3个月的痊愈率分别为47.0%、74.0%、90.0%;BR出波组治疗1、2、3个月痊愈率明显高于未出波组(P<0.05);CMAP正常组治疗1、2、3个月痊愈率明显高于异常组(P<0.05)。结论BR与FMC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客观指标,BR出波情况与CMAP下降幅度可客观评估病人预后情况。
    • 吴小红; 李思康; 张正龙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柴胡桂枝汤治疗对难治性面瘫患者面神经肌电图和瞬目反射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难治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试验组(n=60)。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试验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柴胡桂枝汤,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评分、House-Brackmann(H-B)评分、面神经肌电图指标、瞬目反射引出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48%。治疗4周后,试验组鼻肌、眼轮匝与口轮匝肌的传导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患健侧波幅比值则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试验组Sunnybrook评分高于对照组,而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侧R1、R2检出情况优于对照组,患侧瞬目反射R1、R2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柴胡桂枝汤治疗难治性面瘫疗效较好,可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面部神经功能、肌电图、瞬目反射指标,安全性较好。
    • 陈立科; 周玲; 张雨涵; 潘心怡; 赵业禹; 李美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TceFNMEP)、瞬目反射(BR)和电流刺激等电生理监测指标对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患者135例,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电生理监测指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术后面神经功能状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35例患者中,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者124例(91.9%)。术后随访1年,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10例(81.5%,110/135例)。面神经功能保留组和未保留组,肿瘤囊变、TceFNMEP波幅、TceFNMEP最小刺激量、面神经脑干端波幅、面神经脑干端和内听道端的波幅比、面神经脑干端刺激阈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囊变和面神经脑干端刺激阈值是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肿瘤囊变与面神经脑干端刺激阈值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
    • 王春雷; 朵慧敏; 石秋环; 侯友文; 卢玲; 杨春晓
    • 摘要: 目的 通过脑桥梗死患者瞬目反射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研究,探讨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纳入脑桥梗死患者49例(脑桥梗死组),分别于发病第3、7、14天和1、3个月时给予瞬目反射检查,发病3个月时再根据mRS神经功能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同时纳入1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两组检测方法相同,对比不同时间点瞬目反射R1、R2、R2'波的潜伏期变化.结果 脑桥梗死组分别于发病第3、7、14天出现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进行分组后,预后良好组在发病第3、7天R1、R2及R2'波潜伏期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开始,预后良好组R2及R2'波潜伏期恢复先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1和3个月时,预后不良组R2及R2'波潜伏期未恢复,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桥梗死患者急性期瞬目反射R2及R2'波潜伏期均有所延长,而R1潜伏期无明显延长,发病14 d左右R2及R2'波潜伏期对预后评估是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 林雅男
    • 摘要: 目的 研究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对小儿面神经炎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本院72例面神经炎患儿进行研究,按病程1~3 d,4~7 d,8~14 d分组,所有患儿均进行面神经传导检测及瞬目反射检查,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3个月时复查.结果 在发病后1~3 d,患儿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为71.43%、100.00%,瞬目反射的特异性较高;发病后4~7 d,患儿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88.00%、100.00%,瞬目反射的特异性仍较高;在发病8~14 d,患儿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为96.15%、90.48%;发病1周后,二者异常率相差不大,且二者特异性均较高.治疗后1个月复查,患儿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的阳性率分别为63.89%、29.17%,瞬目反射异常率明显低于面神经传导检测.结论 小儿面神经炎发病1周内,尤其是3 d内,瞬目反射特异性更显著.发病1周后,面神经传导检测和瞬目反射均有较高的特异性,经过治疗后1个月,患儿临床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正常,而瞬目发射大多恢复正常,神经传导检测大多轻度异常,提示瞬目反射生理指标较面神经传导检测恢复快,而面神经传导检测恢复的滞后性更强.
    • 肖丽; 欧阳桂兰; 周朵燕; 邹康; 刘水香
    • 摘要: 目的:研究赣南地区健康人瞬目反射的正常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MEB-9404C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96例正常人瞬目反射的各项参数.结果:健康人瞬目反射各参数左右侧、性别、年龄及R2与R2'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瞬目反射各参数:R1潜伏期为(9.77±0.66)ms;R2或R2'潜伏期为(30.52±3.24)ms;R2或R2'时限为(44.31±7.58)ms.结论:瞬目反射各参数的正常界限值:R1潜伏期上限为12 ms;R2或R2'潜伏期上限为40 ms;R2或R2'时限的下限为22 ms.两侧R1的潜伏期差值应<1.4 ms;两侧R2或R2'的潜伏期差值均应<7 ms;刺激一侧所得R2及R2'潜伏期差值应<4 ms.
    • 杨萍; 黄慜; 苻晓慧; 劳传梅
    • 摘要: 目的 探究在诊断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中,使用瞬目反射(BR)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作用.方法 以后循环缺血患者25例(后循环缺血H组)与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K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来自东莞东华医院,收治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所有研究对象均行BR、BAEP检查,收集所有研究者临床检查资料,并对后循环缺血H组、健康K组RB、BAEP检查异常率,及所有研究对象不同诊断方式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等情况行观察.结果 后循环缺血H组与健康K组相比,检查异常率更高;两种手段联合检测诊断符合率、灵敏度更高,组间数据统计比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可以使用BR+BAEP检查的联合诊断方式,以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