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93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6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260893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中国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文献由219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绍瑞、杨赞琦、阎志良等。

后循环缺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6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0893 占比:99.64%

总计:261824篇

后循环缺血—发文趋势图

后循环缺血

-研究学者

  • 张绍瑞
  • 杨赞琦
  • 阎志良
  • 陈志永
  • 高雁君
  • 刘爱华
  • 刘瑞芝
  • 刘金民
  • 孙东
  • 张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萍
    • 摘要: 目的:观察化痰定眩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34例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治疗组35例予化痰定眩颗粒治疗,4周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脑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4.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8.8%(P<0.05)。结论:化痰定眩颗粒可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症状,改善脑血流速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 赵本璐; 张振华; 李靖; 曹锐
    • 摘要: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定眩汤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痰瘀阻窍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熄风化痰定眩汤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及眩晕评定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熄风化痰定眩汤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 许月梅
    • 摘要: 椎-基底脉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国外研究者大多以“后循环缺血(PCI)”来称呼VBI,但在我国仍以“VBI”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学术交流中。VBI的多发人群为50岁以上人群,近年来逐渐年轻化。椎-基底动脉由于走向曲折、变异复杂,病症辨识难度增加,漏诊情况时有发生。目前,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术(DSA)、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多种诊断方法已应用于临床,其中TCD检查具有无创、灵敏度及可重复性高的特点,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临床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总结VBI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综述VBI常用的诊断方法,并重点分析TCD在VBI诊断中的作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刘利; 杨春霞; 邓娟娟
    • 摘要: 目的 研究“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治疗3周后,2组眩晕程度0级~4级患者占比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眩晕程度为0级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2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侯彦昌
    •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升阳补气汤辅助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4例PCI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自拟健脾升阳补气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程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左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椎动脉血流速度(RVA)]、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心悸积分,DA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DL评分及BA、LVA、RV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升阳补气汤可明显改善PCIV患者眩晕等主要症状,增加脑血流灌注,降低血脂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奥通沙·热合买提; 杨丽娟; 阿不都热合满·买买提; 李红燕
    • 摘要: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和脑白质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98例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121例)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477例)。采用年龄相关的脑白质改变(ARWMC)评分评估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ARWMC评分,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水平和ARWMC评分均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05),CGRP、NO及SOD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呈负相关(rs<0,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与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和脑白质改变相关。临床上可以从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及氧化应激方面预防该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可对其进行脑白质改变评估,帮助早期识别认知功能障碍。
    • 曾敏; 龚细礼; 刘洋
    • 摘要: 目的 研究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探讨ABCD2评分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该院211例以急性眩晕为唯一主诉的住院患者,分为后循环缺血组和非后循环缺血组,比较2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入院时ABCD2评分等指标,绘制ROC曲线,统计后循环缺血组血管影像学结果。结果 2组间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it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和高血压与后循环缺血呈正相关(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预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AUC为0.802,95%CI 0.743~0.860,cut-off值2.5分。后循环缺血组病变血管部位以后循环血管为主,也可见于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等部位。结论 年龄、性别和高血压是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2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具有预测诊断价值。
    • 崔圣玮; 张帅帅; 席虎; 裴培; 刘从秀; 杨文明
    • 摘要: 目的:观察耳尖放血联合耳穴贴压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内科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耳尖放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2周为1个疗程,分别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TC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追踪随访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情况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尖放血联合耳穴贴压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良好疗效,可明显缓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状、改善脑供血、降低血液粘稠度,且复发率低,远期疗效较好。
    • 宋世雄
    • 摘要: 目的:观察生血宝合剂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且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患者共124例,随机将其划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加用生血宝合剂,连续治疗2周。随后,对治疗前期与治疗后期两组的眩晕症状评分、经颅多普勒检测平均血流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评分、平均血流速度,都明显不同,并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生血宝合剂可以明显缓解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
    • 黄彦真
    • 摘要: 目的:探究及分析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口服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陆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倍他司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1、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观察组FIB、D-D及P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口服倍他司汀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血流及凝血指标,安全性值得肯定,因此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