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7篇、会议论文122篇、专利文献79070篇;相关期刊697种,包括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92种,包括第十一届苏南苏中地区针灸学术交流大会、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面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由5490位作者贡献,包括任重、李健东、等等。

面神经麻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7 占比:3.54%

会议论文>

论文:12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79070 占比:96.31%

总计:82099篇

面神经麻痹—发文趋势图

面神经麻痹

-研究学者

  • 任重
  • 李健东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瑛
  • 高志强
  • 李伟
  • 李静
  • 王兴林
  • 石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卢韵羽; 刘人玮
    • 摘要: 目的探讨温针灸翳明穴联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进行治疗的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电针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3周后效果以及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3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2周、3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翳明穴联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 葛开发; 梁永林; 单帅; 马肖慧; 姚小强
    • 摘要: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临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笔者在门诊跟师期间,常见姚小强主任医师在应用时抓住风热犯表这一病机,运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面部疾病,疗效显著,故详细介绍典型案例2则,并对其诊疗思路作出探讨。
    • 张婷婷; 乐东方
    • 摘要: 目的:分析牵正穴温针灸配合桂枝汤加味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收治的84例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按摸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牵正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牵正穴温针灸联合桂枝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闭目、抬眉及鼓腮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联合桂枝汤加味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取得理想效果,使面神经功能显著恢复,值得应用。
    • 张宇; 王慧新; 吴倩扉; 朱婴; 张毅明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揿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结合揿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结合TDP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相关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45/48)]高于对照组[82.60%(38/46)](P0.05)。结论:电针联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吴雪燕; 苏秋菊; 李红勤
    • 摘要: 目的:评价瞬目反射(BR)、面神经F波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损害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5例单侧发病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面瘫组,同时选择4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测定双侧面神经F波及BR,而面瘫组分别于发病第7天(治疗前)与第30天(治疗后)进行双侧面神经F波及BR检测。比较两组F波出波率、最短潜伏期及BR潜伏期。结果:患侧F波及BR在疾病早期均出现异常。治疗前,面瘫组患侧F波潜伏期较健侧及对照组均延长,出波率较健侧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均<0.001);治疗后,患侧F波潜伏期仍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出波率降低,但患侧F波出波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面瘫组治疗前,患侧R1、R2及健侧R2'较健侧R1、R2及患侧R2'潜伏期延长,并且较对照组双侧R1、R2、R2'潜伏期均延长(P<0.001);治疗后患侧R1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患侧R1、R2及健侧R2'仍较对照组双侧R1、R2、R2'潜伏期延长(P<0.001)。结论:F波及BR检测在周围性面瘫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治疗后面瘫患者患侧的F波及BR与健侧及正常人群比较仍存在差异,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 张雪莲; 徐红; 熊尤龙; 施静
    • 摘要: 目的基于肌电检测分析观察电针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早期介入面瘫的有效参数及可能的副作用。方法将4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和普通针刺组9例。采用肌电图仪进行电针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的肌电图检测,分别记录患侧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的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以及所支配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并与自身健侧对比。结果肌电图:电针组治疗前后的波幅缺失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轮匝肌治疗前后波幅缺失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分级量表:电针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普通针刺均可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异常的面神经波幅,电针可改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缺失率,而普通针刺仅对口轮匝肌波幅缺失率有较好改善作用;2组均可以降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H-B量表等级;其机制可能与电刺激能改善损伤的末梢神经的传导有关。
    • 刘雪婷; 邹伟; 于学平
    • 摘要: 复发性面神经炎又称为复发性面神经麻痹(recurrent facial palsysis,RFP),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 palsy)反复出现在同侧或对侧面部2次或以上者。复发性面神经炎发病率低,有报道成人面神经炎复发率为2.6%~15.2%^([1-2]),超过2次较为罕见。复发次数愈多,恢复愈难。邹伟教授用调气和血法针刺治疗顽固性复发性面神经炎疗效较好,现简述如下。
    • 王荣华
    • 摘要: 大家都知道空调使用不当会得“空调病”。于是,很多人觉得还是吹电扇更健康。殊不知,电扇吹不对,也会致病!大热天,打开电风扇,清风拂面,好不惬意。可因使用电风扇不当而得病的人也不少,如出现感冒、面神经麻痹、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究其原因是缺乏正确使用电风扇的常识。以下常见的吹电扇误区你有吗?1.定向近距离吹虽然电风扇多是摇头扇,但为了“独享大风”,很多人喜欢定向靠近吹。
    • 郭可嘉; 屈永涛; 许夏; 郭明丽
    • 摘要: 目的分析以非典型症状就诊面神经鞘瘤的误诊原因,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1年5月4例以不典型症状就诊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1例主因左耳听力下降就诊,1例主因右侧耳鸣、右侧外耳道肿物就诊,1例主因左耳听力下降伴耳鸣就诊,1例主因头痛、右侧耳痛及乳突处轻微压痛就诊。4例均出现听力异常,在发病初期经常规检查后均未及时明确诊断,分别被误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耳乳突炎、乳突部占位性病变、分泌性中耳炎;后行CT、MRI等检查并综合分析病情,4例均诊断为面神经鞘瘤。3例行手术治疗后经病理检查确诊,1例因肿物未侵及颅内,且术后有面瘫风险,暂不手术治疗,定期随访观察。结论由于面神经鞘瘤可发生于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使得其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不尽相同。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不同节段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并了解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才能避免面神经鞘瘤的误诊误治。
    • 叶文雄; 徐纬; 孙丹; 陈娜; 刘慧丽; 李世民; 方小娟; 陈周阳
    • 摘要: 传统的推拿疗法更多的是从中医经络系统或局部选穴出发,并未过多涉及整个面部肌肉解剖走行和肌筋膜支持系统在面神经麻痹恢复中的重要作用[1-2]。笔者采用按肌肉走行推拿与扳机点理论相结合的改良推拿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并对其进行临床综合评价,现报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