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牵正散

牵正散

牵正散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眼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7612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2014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牵正散的相关文献由72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三凤、姜利国、康永等。

牵正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4 占比:2.3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7612 占比:97.57%

总计:18050篇

牵正散—发文趋势图

牵正散

-研究学者

  • 周三凤
  • 姜利国
  • 康永
  • 李娜
  • 李梅
  • 王伟
  • 苏丰年
  • 俞竹青
  • 凃晋文
  • 刘步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伟森; 刘育清; 陈嘉丽; 熊桂莲
    • 摘要: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治疗,研究组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等级及面部残疾指数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等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治疗后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采用中药牵正散合导痰汤联合中医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 罗莹瑞; 李菊莲; 李娜; 宁子铭
    • 摘要: 李菊莲主任医师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李老师在面瘫急性期重用风穴,用泻法以祛风,常用穴位:风池、风府、太冲;发病初期用缪刺法针刺健侧,取穴宜少,手法宜轻,常选用双侧耳尖点刺放血以活血祛风。李老师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牵正散辨证加减治疗,常加白芷、菊花等引经药,直达病所。风寒阻络者加荆芥、防风、紫苏叶;风热阻络者加金银花、连翘、夏枯草;瘀血阻络者加桃仁、红花、鸡血藤;痰瘀互结者加瓜蒌、胆南星。此外,药物除内服外,将药渣与葱白同煎,外熏于面部。面瘫恢复期,李老师主张针刺患侧,常可一针透两穴或多穴,且可使用电针。面瘫后遗症期,李老师常在远端取穴时加入穴性偏补益的穴位,用药在祛风通络的同时,加入益气养血之品,以扶正祛邪。同时,后遗症期患者病情向愈,处于针刺疲劳期,可选用穴位埋线法,一方面可持续刺激穴位,另一方面,可缓和患者畏针情绪。
    • 严媚; 曾婧纯; 林诗雨; 罗浩; 林国华
    • 摘要: 目的观察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确切。
    • 宋焰; 李翔; 聂辅娇; 符超君; 秦裕辉
    • 摘要: 秦裕辉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眼科专家,从医3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上睑下垂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多因禀赋不足,脾肾阳虚,睑肌发育不全而致升举乏力;后天多由脾胃气虚,升阳无力或气血亏虚,风邪客睑所致。秦教授认为胞睑在五轮学说中为肉轮,在脏属脾,脾与胃相表里,故本病多从脾胃论治,同时要将患者眼的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及体质特征结合起来辨析病因病机,从整体出发,分清扶正与祛邪的轻重缓急。处方用药上以牵正散、人参败毒散、补阳还五汤经典方剂为基础,以补气、祛痰、通络为主,调整患者气血阴阳,使其气血充足,脉络通畅,胞睑得精气充养则能开合自如。秦教授在临床上治疗上睑下垂用药经典,直中病机,疗效显著,记录其医案三则,以飨后学。
    • 陈艾; 牛乾
    • 摘要: 目的探讨牵正散加减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PFP)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PFP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牵正散加减治疗,研究组应用针刺+牵正散加减治疗。观察2组面部残疾指数,中医症状积分,House Brackmann评分,治疗效果,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结果研究组FDIS评分[(12.04±2.23)分]低于对照组[(14.35±2.79)分],FDIP评分[(20.99±4.02)分]高于对照组[(18.63±3.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93.8%)高于对照组(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波幅[(1.28±0.22)μV]高于对照组[(0.97±0.11)μV],动作电位潜伏期[(3.40±0.61)ms]低于对照组[(4.42±0.7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ouse Brackmann评分[(6.95±1.39)分]高于对照组[(5.86±1.34)分],中医症候积分[(11.44±3.57)分]低于对照组[(14.86±3.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PFP患者应用针刺+牵正散加减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中医症候积分和面部神经功能,从而改善疾病症状,加速面神经、面部表情肌肉的恢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陈小鹏; 黄卓坤; 张勋连
    • 摘要: 目的:探讨牵正散及肌内效贴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宁都县人民医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共计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牵正散治疗,观察组给予牵正散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面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采用牵正散、肌内效贴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及面神经功能。
    • 马腾; 杨耀峰; 梁青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与中药分阶段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在榆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就诊的IFP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药组,中药组口服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针药组急性期口服中药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静止期和恢复期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的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面瘫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评价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结果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H-B分级、FDI指数、中医症候积分、血清中TNF-α、IL-6、NGF、BDNF水平等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和药物分阶段治疗IFP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和面神经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因子水平及提高神经相关因子水平有关。
    • 韩华龙
    •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抽动症采用黄芪建中汤合牵正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收治的抽动症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黄芪建中汤合牵正散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抽动强度、抽动频率以及抽动次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相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PHCSS评分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5-HT、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AB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VIQ、PIQ以及FIQ评分均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黄芪建中汤合牵正散对小儿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提高血清GABA水平,降低5-HT、DA含量,对神经递质失衡进行调节,还可以改善患儿的抽动次数、频率和抽动强度,增强患儿的自我意识,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张倩; 伊天爽
    • 摘要: 目的分析并观察腹针联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沈阳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选取病例均为面瘫的急性期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58例研究分析对象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采用一些常规治疗如营养神经、消除水肿、抗病毒及普通针刺结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腹针及牵正散加减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H-B评分。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且不良作用小,值得推广。
    • 周文俊
    • 摘要: 目的分析针药结合治疗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9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76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针药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为89.47%(34/38),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0,P=0.044)。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为(19.25±3.00)分,低于对照组的(26.86±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48,P=0)。结论小儿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采用针药治疗,可通过针刺及中药方剂的联合作用,提高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