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9-09-18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雷公藤对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60例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病程、年龄、DAS均衡后分为对照组(29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腹针治疗,6周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积分。 结果: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为优。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Ritchie关节指数(RAI)、肿胀关节数目(Sw J+s)、红细胞沉降率(ESR)、通过100mm水平模拟评分尺(VAS)进行的一般健康状态自我评估(GH)、DAS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ESR外,其余项目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率比较,除GH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以治疗组为优,其中治疗组甲皱微循环PU值改善非常明显(P<0.01)。不良反应的累计积分:对照组>治疗组,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针结合雷公藤治疗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具有明确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甲皱微循环。
  •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6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55例和体针对照组51例,腹针组以腹部穴位为主加局部穴,体针组以四肢穴位为主加局部穴。 结果:腹针组愈显率63.64%,体针组愈显率31.43%,经统计学分析,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 结论:腹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
  • 摘要:目的:探索腹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59例肩关节周围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腹针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针能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症状。
  •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及血脂水平的临床观察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用单复数法将40例患者分为隔药饼灸治疗组和隔姜灸对照组。 结果:隔药饼灸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有改善作用,特别是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情绪波动、眩晕、头痛上隔药饼灸比隔姜灸疗效要好(P<0.05)。隔药饼灸对于改善TC(P<0.01)、TG、LDL-c,Apo-B(P<0.05)有明显疗效,有改善血脂的作用;但对提高HDL-C疗效不如隔姜灸。 结论:隔药饼灸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状的改善和调整血脂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且为临床发明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灸对UC患者结肠组织IGF-1、IGF-1R和IGFBP-5mRNA的影响,探究隔药灸防治UC纤维化的机理。 方法: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隔药灸组和隔麸灸组,分别采用隔药饼灸和隔附子饼灸,每日1次,治疗3个疗程。随机抽取两组脾胃虚弱型UC患者治疗前后相似部位的结肠粘膜活检,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UC患者结肠黏膜IGF-1、IGF-1R和IGFBP-5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隔药灸组、隔麸灸组治疗前IGF-1、IGF-1R和IGFBP-5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隔药灸组IGF-1mRNA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隔麸灸组与隔药灸组相比无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IGF-1RmRNA和IGFBP-5mRNA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隔药灸可能是通过调节结肠组织IGF-1基因的异常表达,抑制IGF-1生物学效应的有效发挥,从而预防和/或阻止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形成。
  •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芳香疗法和罐法综合治疗抑郁症,选取与其密切相关的血浆5-H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作为主要研究指标。
  •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和温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共收入患者60例,其中脱落6例,实际完成54例。火针组27例,温针组27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别进行活动疼痛(VAS记分)、15米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3项指标的观察。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均具有可比性(P>0.05)。1.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活动疼痛(VAS)、15米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火针组与温针组相比,在15米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火针组与温针组相比,在视觉模拟定级(visual analogous seale,VAS)评分方面火针组比温针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火针疗法和温针疗法均可以明显减轻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缓解疼痛。二者相比较,治疗后的视觉模拟定级(visualalialogous seale,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火针疗法比温针疗法在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方面优于温针组。
  • 摘要:目的:观察650hm-10.6 μm复合激光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56名患者被随机分到复合激光组与发光二极管组(每组各28例),接受为期6周共14次的治疗。取双侧犊鼻穴,激光组采用650nm-10.6 μm复合激光照射,对照组采用发光二极管红光照射。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 VA3.1)问卷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患者疗效自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指标及治疗前WOMAC疼痛、僵硬、功能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6周及治疗结束4周后,两组患者WOMAC疼痛、僵硬、功能得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复合激光组治疗2周、6周及治疗结束后4周WOMAC疼痛、僵硬及功能的改善率优于发光二极管组,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均P>0.05);两组患者对疗效的自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650nm-10.6 μm复合激光穴位照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但因样本偏小,尚不能明确复合激光照射的这一疗效是否优于发光二极管红光照射,应在此初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低强度复合和单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及其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效应的关系。 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照射组、10.6μm激光照射组、650nm激光照射组和复合激光组,治疗时各照射足三里穴30min。除了空白组,其他5组通过左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O.05m1建立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通过穴位组织切片和甲苯胺蓝染色,离体对照激光照射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 结果:激光照射后,650nm组和复合激光组的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1),650nm组与复合激光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01)。10.6μm组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模型组、假照射组无显著差异。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缩爪潜伏期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7(P<0.001)。 结论:低强度复合650nm+10.6μm激光和单650nm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有显著镇痛效应,穴区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镇痛效应呈正相关,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针刺八卦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0例,治愈222例,有效66例,治愈率为74%,总有效率达96%。对照组60例,治愈25例,有效18例,治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71.7%,经数理统计表明(p<0.05)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针刺八卦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经济、安全,有极大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440例患者分为针刺调肝组176例、百忧解组176例、非穴位针刺组88例。针刺调肝组采用四关、百会、印堂穴位体针治疗及耳针治疗;百忧解组口服药物百忧解治疗;非穴位针刺组接受取穴偏离正确穴位的安慰针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月、2月、3月时分别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计分进行疗效评价,以SERS结合严重不良反应记录进行安全性评估。 结果:治疗1月时,针刺调肝组抑郁自评量表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抑郁自评量表计分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2月时,针刺调肝组抑郁自评量表计分仍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抑郁自评量表计分仍然是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治疗3月时,针刺调肝组抑郁自评量表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百忧解组计分也较低,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抑郁自评量表计分维持针刺调肝组<百忧解组<非穴位针刺组。针刺调肝组SERS计分较低,与百忧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百忧解组计分较高,与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sERs计分针刺调肝组与非穴位针刺组均小于百忧解组。另外,未见晕针等严重不良反应记录。 结论: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可能优于百忧解或与百忧解相当,且该疗法较为安全,副反应明显低于百忧解组。
  • 摘要: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中医称之为“口眼喎斜”,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针刺治疗该病的疗效虽然已被肯定,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对于一些顽固性面神经麻痹,单纯针刺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更好地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笔者近5年来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收到了更加满意的疗效。
  • 摘要:从2000年-2009年,笔者利用针刺结合中频治疗仪治疗痉挛性斜颈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有效率达到90%以上。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四黄散外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8例和针刺组38例,治疗时间为两周。 结果:前组有效率92.1%,后组有效率68.4%,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针刺配合四黄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摘要:面神经炎是茎乳突孔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可有受冷风侵袭的病史,可能为病毒感染或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水肿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为多见,男略多于女。患者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健侧,不能蹙眉,闭眼,提唇,露齿,鼓腮等。此病若诊断正确,治疗及时,预后大多良好。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尽情地享受美食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肥胖人群的急剧上升。肥胖既影响美观,又会给生活与行动带来诸多不便,且会增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及脑卒中等并发病症的发生几率,从而直接危及人体的健康与寿命。因而,近些年来,防治肥胖病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笔者自2004年3月开始采用针刺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2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进一步观察“五维五感”综合手段促醒持续性植物状态(PVS)的临床效果。 方法:31例PVS者采用电针灸、高压氧(HBO)、运动疗法(PT)、内服中药、推拿治疗以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深浅感觉刺激综合治疗方案,疗程为1-3个月,使用PVS评分标准,前后对照。 结果:治疗前PVS评分为7.23±2.45,治疗后为11.21±2.96,前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31例患者经治疗后意识恢复14例,占45.16%。 结论:促醒治疗对PVS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除常规用药外,综合运用电针灸、HBO、PT、中药、推拿以及多种感觉刺激手段不仅疗效高,而且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阳陵泉对正常人健康状态体表热像的即刻影响。 方法:采用医用红外热像仪对正常人的健康状态的红外热图进行数据采集,并观察艾灸足三里、阳陵泉15分钟后头面躯干的体表热像变化。其中艾灸足三里组55例,艾灸阳陵泉组15例,假艾灸组10例。评价艾灸前后的热图变化和具体温度变化。 结果:艾灸足三里对内眦、口周、鼻周、1:2周、额头、锁骨上窝、乳腺、胃区、横结肠区、腹股沟、后背下段的热像改变强于阳陵泉;艾灸阳陵泉对双颊、后背上段、脊柱热力线的热像改变优于足三里。艾灸足三里或阳陵泉对远端特定部位升温的具体数值在1°C左右。 结论:艾灸足三里或阳陵泉均可在头面和躯干的某些特定部位产生即刻的热效应。呈现一种“靶向关系”。本实验中没有观察到足三里或阳陵泉与远端效应部位之间有直接的线性联系。
  • 摘要:本研究通过设立艾灸组与针刺组,采用统一公认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对艾灸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做一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背俞穴拔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为COPD稳定期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拔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疗程休息2周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组IgG、IgA、IgM和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背俞穴拔罐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间隔时间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临床研究,找出较佳的治疗间隔时间。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颈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PEMS3.1软件包接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隔天一次,每周三次,周六、日休息)和治疗2组(每天一次,每周五次,周六、日休息),均针刺双侧百劳、大椎、双侧肩中俞、双侧中渚。共治疗10次。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运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来观察两组间的差别,在治疗1组治疗六次(相当于治疗2组完成疗程时,即第二周末)用NPQ及McGill疼痛量表评分观察相同治疗时间两组的差别,并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 结果:治疗1组与治疗2组有效率分别为78.57%与74.07%,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1组与治疗2组NPQ及McGill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组治疗第六次后较治疗前NPQ及McGill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1组治疗后较治疗第六次后NPQ及McGill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PQ及McGill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1组第六次治疗后与治疗2组治疗后NPQ及McGil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NPQ及McGill组间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数据分别相差20%与30%。两组治疗暂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记录。 结论:治疗颈椎病颈痛中,隔天针刺一次与每天针刺一次都是有效果的,隔天针刺一次可能更有效率。但对两种间隔时间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百会、足三里治疗抑郁症的免疫机制。 方法: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将84例抑郁症患者分为电针观察组、电针对照组、药物对照组。电针观察组:取穴百会,足三里;电针对照组:取穴太冲、三阴交、内关、神门;药物对照组:给予百优解口服,20mg/次,日一次。三组均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病人的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1);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提示电针百会、足三里穴有较好的疗效;病人血清中IL-1β、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病人血清中TNF-α有所降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电针观察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药物对照组起效快;电针观察组疗效优于电针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三种治疗方法都能够清除炎性细胞因子IL-1β及IL-6,从而改善抑郁症症状。但是三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没有差异。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Kupperman评分的效应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途径。 方法: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关元组(关元,三阴交)、内关组(内关、足三里),观察治疗前后Kupperman指数(MI),分析电针效应及其对各项症状的影响。 结果:电针治疗一周后两组MI即较初始下降,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周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能显著降低Kupperman指数(P<0.01),4周后关元组评分下降52.58%,内关组下降47.37%,有效率分别为57.4%、44.6%;电针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类症状(P<0.05),各项症状的起效时间从治疗后一周至四周不等。但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电针两组精简穴位均能明显降低Kupperman评分,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类临床症状。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E2、FSH、LH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效应途径。 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关元组(取穴:关元、三阴交)、内关组(取穴:内关、足三里),检测治疗前后血清E2、FSH、LH含量,分析电针效应。 结果:电针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性激素含量中E2水平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FsH、LH水平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效应差异不明显(P>0.05)。关元组提高E2水平的效应集中体现在未绝经患者上。 结论:电针两组不同穴位组合均能有效升高围绝经期患者E2水平。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事件相关电位昼夜变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时间生物学的动态测试方法,对20例健康受试者和20例CFS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检测,采集并分析24小时内4个时间点P3a、P3b潜伏期,进行宏观分析和余弦法微观节律分析。 结果:①CFS组P3a潜伏期在14:00时明显延长,与健康组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治疗后P3b潜伏期在14:00时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②健康组P3a潜伏期、P3b潜伏期均存在明显昼夜节律(余弦法P<0.05),CFS组二者节律均消失(余弦法P>0.05),电针治疗后P3b潜伏期昼夜节律恢复(余弦法P<0.05);③CFS组治疗前P3a、P3b潜伏期昼夜节律峰值相位较健康组峰值相位明显后移,电针治疗后峰值相位前移。 结论:CFS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昼夜节律丧失,电针治疗提高患者日间认知敏捷程度,对CFS异常的认知功能节律的良性调整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75例,随机分成电针组87例,药物组88例;电针组取穴中髎、会阳,隔日1次,对照组口服盐酸特拉唑嗪2mg,每晚1次;治疗时间4周。主要结局指标为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PVR)。 结果:治疗4周电针组降低IPSS优于药物组(P<0.01),电针组提高Qmax、减少PVR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电针组改善IPSS、提高Qmax、减少PVR优于药物组(P<0.01)。 结论:电针中髎、会阳可显著减低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IPSS、提高Qmax、减少PVR,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盐酸特拉唑嗪;电针中髎、会阳疗效优势可持续6个月。该疗法有效安全,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中风病针刺关键技术(针刺方法的比较、针刺的部位、针刺的时机、针刺的手法、针刺的频次、针刺的留针时间)对中风的影响。 方法;选择510例中风病住院患者,同时观察针刺的即刻效应并探讨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体感诱发电位(SEP)为指标。 结果:(1)头穴透刺组对中风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PG0.05)和体穴针刺组(P<0.01);(2)针刺双侧组总有效率为90.0写,与单侧组的83.3%相当(P>0.05); (3)针刺时机越早,临床疗效越好;(4)手捻针对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优于电针组与单纯留针组,手捻针组和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手捻针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5)日针两次组、24小时组和30分钟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日两次组愈显率高于24小时组和30分钟组.(6)针刺组和西药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和中药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针刺组总疗效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 结论:(1)头穴透刺能明显降低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临床疗效;(2)双侧头穴透刺法,行手捻针法,日针刺两次可明显降低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提高中风病患者的总有效率;(3)头穴透刺组对中风病患者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
  • 摘要:目的:在临床针刺规律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BrunnstromⅡ或Ⅲ期的中风患者,观察其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其效果是否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及单纯康复治疗。 方法:选取9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1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2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2周后,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1 FM上肢评分、FM下肢评分及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2仅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三种方法均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结合针刺者效果更好。
  • 摘要:本研究将60例亚健康状态下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以耳压磁珠配合睡眠透穴仪治疗,对照组采用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两组疗程均为3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总体疗效经四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对照组的治疗在入睡时间一项中占优势,治疗组的治疗在催眠药物一项占优势。 本研究表明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睡眠障碍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症状同时未使用安眠药。对照组在缩短患者入睡时间上较治疗组有优势。
  • 摘要:目的:对比耳针沿皮透穴刺法配合体针与头针合体针及单纯体针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耳针组、头针组和体针组,每组患者各30例,其中耳针组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结合体针治疗,耳针主穴取枕-颞-额(患侧),上肢瘫痪配肩-锁骨、肘-腕-指;下肢瘫痪配臀一坐骨神经、髋-膝、膝-踝-趾。头针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体针组采用单纯体针治疗,三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天后,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观察三组疗效差别。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均显示,耳针组、头针组分别与体针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耳针组与头针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的疗效差别比较显示,耳针组、头针组与体针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耳针组与头针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 结论:耳针沿皮透穴合体针、头针合体针治疗对急性期脑梗塞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功能的作用。 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疗程评价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和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期经筋组的临床起效快,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分期针刺组,对各量表评分的改善优于分期针刺组。 结论:分期经筋刺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口角功能的改善。
  • 摘要:目的:科学评价使用一次性浮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将60名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传统针组,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传统针组采用40mm长、0.40mm直径的一次性针灸针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最受限方位的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中软组织疼痛自评分及肩部压痛自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进针、扫散、留针过程中发生刺痛的次数及程度、出针时出血情况等不适情况。 结果:活动性相关性疼痛、压痛、最受限方位的关节活动程度的改善均为浮针组优于传统针组,提示浮针组的即刻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组;进针过程中的刺痛次数及程度浮针组少于传统针组,扫散时、留针时的刺痛次数及程度以及拔针时出血次数的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从本试验看,在浮针疗法中使用一次性浮针比传统针灸针更为有效、更为安全。
  • 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本病起病突然,且常见发病诱因有受寒着凉等病史,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晨起梳洗时发现: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睑扩大、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皱额、蹙眉、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是位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影响,引起急性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笔者在跟随薄智云老师学习腹针后运用该疗法治疗难治性面瘫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比较腹针治疗不同中医分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将74例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热毒内盛组、气滞血瘀组、寒湿阻滞组、正虚邪恋组4组,观察每个患者治疗前后DAS积分的改变情况。 结果:从总体有效率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为优;从DAS积分改变来看,治疗组内部各分型组在治疗前后DAs积分对比气滞血瘀组、寒湿阻滞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内盛组、正虚邪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明确,尤以气滞血瘀型与寒湿阻滞型两型为佳。
  •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灸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影响。 方法:将24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进行腹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积分评估、血浆ET-1、CGRP水平变化的对比、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统计。 结果:发现治疗前后积分评估显著升高,血浆ET-1水平显著下降;血浆CGRP水平显著升高;CGRP/ET-1的比值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均具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针可能通过对ET-1与CGRP的水平的调整,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脑梗塞后偏瘫患者不同时期综合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120例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发病在2周-3个月内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组40例、康复组40例和靳三针加康复组40例。3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方案。治疗方法:(1)弛缓瘫:靳三针组:取颞三针、手三针,足三针为主穴。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第三版制定。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治疗同时加康复治疗。(2)痉挛瘫:靳三针组:取颞三针、上肢挛三针、下肢挛三针为主穴。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第三版制定。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治疗同时加康复治疗。疗程均为28天,康复和针刺治疗每周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 结果:三组综合功能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治疗后14天时三组之间的功能综合评分尚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8天后,靳三针加康复治疗组综合功能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而靳三针组与康复组、靳三针加康复组均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在脑梗塞早期,针刺和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针刺方法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功能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疼痛进行评定、简式Fugl-Meyer法进行上肢功能评分,并用测角器测量肩关节主动外展和被动上举的无疼痛范围。 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能不同程度的缓解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P<0.05,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对铺棉灸为主的治疗方法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进行疗效评价。 方法:将2008年1月4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成都和武汉六个研究中心收治的110例带状疱疹患者,用中央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50)。其中,治疗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给予铺棉灸为主,辅以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有显著改善,但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结痂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明显减轻,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第30天随访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铺棉灸为主,辅以针刺的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疗效确切,与西药常规疗法没明显差异。在促进结痂、缩短结痂时间、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及控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疗法。
  • 摘要:目的:采用牵引配合同步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前后康复评定;并与非同步的牵引结合针刺治疗作对照,总结评价其临床疗效。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方法:将7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非同步牵引配合针刺;试验组予以牵引配合同步针刺。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关节活动度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试验组完成病例观察38例,对照组完成病例观察35例。经统计分析,两组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变化上治疗前后对比都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在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和起效时间上优于对照组。观察期间两组治疗都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牵引配合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肩臂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改善有明显作用。牵引配合同步针刺对颈肩臂疼痛改善方面优于非同步牵引配合针刺,其目测类比评分(VAs)起效时间较非同步牵引配合针刺短;牵引配合同步针刺节约单次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期门穴、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 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分别检测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期门穴、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1.5~16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 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左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49个点(3.50、4.00,4.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右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检测点中有48个点(1.75、3.50、4.00、4.50-6.50、7.00、7.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膻中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13个波长检测点(6.75-8.25、9.00,9.25、9.75、13.25-13.75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低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 结论: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增高,而膻中穴红外辐射强度降低。提示在乳腺增生病的病理状态下,相异经络的腧穴处于不同的气血虚实状态。
  • 摘要:目的:通过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水针刀、水针、针刀、针刺肺俞穴治疗,从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对比四种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水针刀松解肺俞穴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有无优越性。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4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别给予水针刀、水针、针刀、针刺肺俞穴治疗,以上治疗均每隔5天1次,5次为1疗程。6个月后回访,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对比各组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水针刀疗法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明显优于水针、针刀、针刺疗法,治愈率达69%,总有效率达97%,且无不良反应。 结论:水针刀疗法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疗效明显优于水针对照组、针刀对照组和针刺对照组。因此从治疗方法上看,水针与针刀结合的水针刀疗法优于单一手段治疗的效果,适合在临床上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在脑瘫康复中的脑功能代偿作用。 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补肾组穴:督脉穴13针配伍涌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和醒神头针(神庭透百会,百会透脑户和四神耳聪)。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头颅CT、SPECT病变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52%。治疗后发育商(DQ)治疗显著组高于对照组(P<0.01)。头颅CT脑发育不良,脑萎缩的好转率和头颅SPECT脑神经元代谢功能恢复正常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针灸能促进脑功能的代偿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探寻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的有效方法及机理。 方法:90例中风病的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焦氏头针组、体穴针刺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体疗效变化,分别检测纳入研究患者的2d、14d血浆的ET和CGRP的含量。 结果:在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比较及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方面,疗后头穴透刺组和焦氏头针组与体穴针刺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血浆ET和cGRP的含量方面,组内疗前疗后比较三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后头穴透刺组和焦氏头针组与体穴针刺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头穴透刺组和焦氏头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头穴透刺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在中风病的针刺部位方面具有特异性。
  • 摘要:笔者从2005年起用透刺加滞针提插法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实践表明,此法比常规针刺法比较无论在治愈率及面神经评分方面,均有较明显的优势,并能减少面肌痉挛等合并症的发生率,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积分变化。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合康复组)30例及对照组(康复组)30例。操作:对照组采用上肢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腕踝针及康复运动治疗。 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2.1%。对照组89.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Fugl-Meyer评定量表积分: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腕踝针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冻结肩患者分为两组一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腕踝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活动相关性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临床疗效指标。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活动相关性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及两组的痊愈例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结论:腕踝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冻结肩疗效优于温针灸治疗,临床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比较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方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0例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计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评定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前后差值(疗前一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温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 摘要:五步法优化方案,是将针灸通络镇痛法、推拿舒筋解痉法、整脊牵板法、内服中药调理法、体疗恢复功能法,有机整合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从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该病328例,按五步法优化方案治疗,其中痊愈223例,占69.99%;好转96例,占29.27%;未愈8例,占2.74%。总有效率97.26%。治疗疗程最长78天,最短6天,平均28.68天。
  • 摘要:目的:对我国当代灸法大家谢锡亮先生30年来使用麦粒灸治疗乙肝的医案进行回顾分析,纳入有效病案86例。 结果:80.23%的病人曾接受中西医等常规方法治疗,疗效不满意而采用灸法;方法均采用麦粒灸法,每穴灸7-9壮;选穴与患者年龄有关,一般以肝俞,脾俞为主,小儿配合身柱,成人配合足三里;用穴数量较少,大多2-3穴;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100%;对B超检查确诊的肝大、脾大、肝硬化、腹水改善明确;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28.85%,e抗原转阴率38.46%,核心抗体转阴率36.54%;症状、体征、肝功能的恢复上,起效时间为10余天到1月。恢复正常的时间是大约是3-6月。在乙肝五项的改变上,起效时间为5个月到一年,有的需要数年。 结论:麦粒灸治疗乙型肝炎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醒脑开窍”组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经穴特异性效应,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中枢机制。 方法:选取急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18例,分为经穴组(基础治疗+醒脑开窍主穴针刺)、非经非穴组(基础治疗+非经非穴针刺)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每组6例。以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PET-CT的18F-FDG(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显像资料作为中枢代谢改善评价标准,从分子水平动态的观察针刺经穴,非经穴及无针刺干预对脑梗死全脑、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脑代谢、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代谢呈明显激活状态,其激活广度及强度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和对照组。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基底节梗死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脑内相应部位葡萄糖代谢,与非经非穴相比有显著的特异性效应。
  • 摘要:目的:观察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 方法:将8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50例和药物组30例,穴位敷贴组在三伏天时取肺俞、百劳、定喘、膏肓俞、膻中等穴,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浆中环核苷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药物组口服开瑞坦片(氯雷他定),每次10mg,每日1次。 结果:穴位敷贴组,治愈40例,占80%;显效5例,占1O%;好转3例,占6%;无效2例,占4%,经治后,cAMP含量显著上升(p<0.001),cGMP含量显著下降(p<0.05);西药组,治愈15例,占50%;显效4例,占13%;好转6例,占20%;无效5例,占17%。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三伏天时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少。
  • 摘要:高脂血症主要是指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中脂类浓度异常升高,主要指总胆固醇即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当中的一种或几种脂类升高而言。近年来,针灸疗法对高脂血症作了大量的研究。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方法。本研究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脂血症并与临床常用的降脂药血脂康进行疗效对比,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83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针药并用组和西药组,针药并用组采用电针配合自拟瘦身汤的方法,电针取穴中脘、大横、水分、天枢、气海、关元、肩髃、曲池、足三里配合自拟瘦身汤;西药组采用口服曲美(盐酸西布曲明)的方法,每天10mg,四周后增加至15mg。两组分别在治疗两月后统计疗效。同时,对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血浆增食欲素-A(Orexin-A)和血清瘦素(Leptin)的含量,并评价减肥疗效。 结果:针药并用组总有效率87%,西药组总有效率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BMI、血浆0rexin-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血清Leptin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 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且它是通过提高Leptin和降低Orexin-A的含量来起到减肥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CAG合并肠化患者胃粘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在观察经穴位注射黄芪、当归注射液治疗前后CAG患者胃粘膜组织病理上,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胃粘膜PCNA及TUNEL法观察胃粘膜凋亡细胞,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技术量化分析,探讨穴位注射对CAG患者胃粘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结果:经与口服药物组对照,发现穴位注射可通过抑制胃粘膜肠化细胞异常增殖,同时促进异常细胞凋亡,达到调控胃粘膜细胞新陈代谢。其作用较药物对照组好。 结论:穴位注射法可调控CAG患者胃粘膜肠化细胞增殖及凋亡,初步揭示该疗法防癌抗变的作用机理。
  • 摘要:笔者从2002年开始,采用硬膜外注射、PCEA(病人自控一次性硬膜外镇痛泵,即连续硬膜外灌注治疗技术)、大推拿治疗难治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组),并与传统的硬膜外注射+大推拿治疗该症对照(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选择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对体脂进行早期干预,为中医治未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 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80例,分为俞募配穴治疗组和群针疗法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通过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群针法治疗,治疗前后称体重,测身高、腰围、臀围,检查血脂,肝脏B超。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近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每组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肝脏B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群针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群针法取穴简便,疗效更佳.
  • 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period syndrome)是指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停止来潮而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变化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综合症候群,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范畴。是因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衡所致。目前本病现代医学治疗以激素替代疗法(HRT)为主,但某些病人不适合使用。自1998年4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笔者以补益肾精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疗效,并与健脾化痰法进行了对照。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的穴位对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探讨经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 方法:以直径为1厘米装有导电膏的圆盘形表面电极放置于眼眶下缘皮肤表面(ERG),或放置于正中线右旁开5cm耳上5cm的枕部皮肤表面(VEP),用胶布固定。参考电极放置在同侧耳垂。视觉刺激的闪光频率1次/秒,光源与眼距离50厘米。记录过程中受试者仰卧观察床上,室内保持恒定的弱光背景,非测试眼球以眼罩遮光。首先观察针刺光明穴的效应。受试者静卧,给予20次闪光刺激,同时用叠加仪将20次ERG、VEP反应进行平均加算,获得一次叠加结果。按同法记录3-5次反应作为针前基础值。然后刺激穴位,待出现针感时连接电子刺激器,给予电脉冲刺激,频率0.5赫兹,波宽0.2毫秒,强度以产生明显的局部针感为度,电针5-10分针,记录3-5次ERG、VEP作为针时值。出针后10分钟再记录3-5次作为针后值。针刺内关、足三里的效应在其他实验日进行,二者之间至少相隔3天以上,以避免相互影响。 结果:电针刺激光明穴对ERG b波振幅、VEP P100振幅的影响较大,变化是双向的:而电针刺激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对ERG b渡的振幅和VEP P1OO振幅的影响比较小;电针刺激光明穴对ERG b波振幅、VEP P100振幅的影响与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对ERG b波振幅、VEP P100振幅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胆经循行经过眼眶附近,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针刺胆经光明穴的针效也最为显著。 结论:针刺不同经脉的穴位对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不同,可见穴位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的观察,探讨针刺治疗IBS的有效性。 方法: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选取1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以双手舒张进针法刺入双侧天枢穴l寸,得气后按平补平泻法捻转3min左右,然后取针,予电子结肠镜常规检查拍摄肠道蠕动情况。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予电子结肠镜常规检查拍摄肠道蠕动情况。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肠鸣音频率及结肠蠕动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肠鸣音频率及结肠蠕动较针刺前有所减慢(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肠鸣音频率及结肠蠕动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天枢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结肠蠕动有即时疗效。
  • 摘要:目的:科学评价针刺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康复训练综合方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320例患者分为针刺+活血化瘀中药(采用香丹注射液,下同)+康复训练组、针刺+康复训练组、活血化瘀中药+康复训练组、单纯康复训练组,各组按1:1:1:1的比例。以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障率作为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对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ITT分析)。 结果:四组的发病后3个月死亡/残障率分别为:针刺+中药+康复训练组17.5%;针刺+康复训练组22.5%,中药+康复训练组40.0%,单纯康复训练组31.3%。结果显示针刺+中药+康复训练组疗效最佳,未发现如晕针、针刺部位的感染、药物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报道。 结论:针刺、活血化瘀中药、康复训练三者综合应用,是脑梗塞临床治疗的较佳手段。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穴对健康成人体表胃、肠、心电功能的影响,探讨腧穴对脏腑效应的特异性规律。 方法: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30例健康成人针刺十二经不同穴位前后的体表胃电图、肠电图、颈动脉搏动图、心音图、心电图,比较胃电图频率和振幅、肠电图频率和振幅、左室射血时间、射血前期、血液动力学比率等变化的差异。 结果:针刺健康人十二经穴后,见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六穴对健康人胃电振幅有影响(P<0.05),表现为太冲有降低胃电振幅的作用;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有升高胃电振幅的作用,且五组穴位之间两两比较,见阴陵泉与曲池、外关、足三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5),养老与曲池、外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升高振幅的作用效果阴陵泉>养老>足三里>外关>曲池。针刺健康人十二经穴后,见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穴对健康人肠电图振幅有影响(P<0.05),穴位之间虽无明显差异,但有养老>阳陵泉>阴陵泉>通里的趋势。针刺各穴位对肠慢波频率无明显影响。针刺健康人十二经穴后,心功能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但也有部分穴位如足三里、太冲、通里、养老、外关、曲池等表现出对心功能指标有影响的趋势。 结论:常规针刺不会对健康人心、胃、肠的生理状态产生破坏作用,对于生理机能在正常值范围内的波动有调节作用。十二经穴中,肠与“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四穴的关系较它穴更密切,提示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与其他经脉相比,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与肠腑的关系更密切。从体表经穴观察相应脏腑的功能变化发现经脉(穴)与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特异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多经司控一脏”与“一经调节多脏”的规律。
  • 摘要:目的:探索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穴位特异性,寻找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规律。 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招募颈椎病颈痛患者9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把90例患者分配到基础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进行比较观察,基础组采用针刺大椎、双侧百劳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基础组穴位上加用双侧中渚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在基础组穴位上加用双侧后溪进行针刺治疗,隔日一次,每周三次,九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和McGill疼痛量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治疗前后差异,使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治疗前后差异。同时为比较针刺中渚穴和后溪穴的疼痛程度差异,招募40名志愿者随机分配到中渚组和后溪组各20例进行比较观察,申渚组选用双侧中渚进行针刺治疗,后溪组选用双侧后溪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治疗一次后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受试者治疗过程中由针刺产生的疼痛进行评价,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差异。 结果:(1)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96.55%、92.00%,;三组愈显率分别为48.27%、68.97%、72.00%,经卡方检验,三组愈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经1个疗程治疗后,三组的NPQ评分和McGill量表评分比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三组对改善颈椎病颈痛均有一定的疗效;(3)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NPQ量表和McGill量表评分均低于基础组,经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组的NPQ量表和McGil l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经方差分析,P>0.0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4)在比较针刺中渚穴和后溪穴的疼痛程度差异方面,中渚组疼痛的VAS评分低于后溪组,经t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刺中渚穴和后溪穴均能有效改善颈椎病颈痛患者的症状,对治疗颈椎病颈痛有较好的疗效,但针刺中渚的疼痛程度比针刺后溪明显要轻,可能使针刺中渚穴更易于被患者接受,保证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观察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穴取大椎、百劳、肩中俞;对照组接受假针刺治疗,针刺点为百劳、肩中俞穴位各向外旁开1cm。两组均留针20min,期间予以红外线照射辅助治疗。采用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疗效,对各种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5.5%,对照组为5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针刺的疗效优于对照组(OR=2.670),患者既往的颈痛发作频率(OR=1.055)和发展持续时间(OR=2.446)均对疗效有影响。 结论:针刺对于治疗颈椎病颈痛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既往的颈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
  • 摘要:目的:通过评价针刺对颈椎病颈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验证针刺对慢性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共纳入有效病例106例,使用简单随机法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进行观察。使用sF一36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基线不等采用协方差分析等。 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所有8个维度的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4个维度的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评分比较提示,治疗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治疗慢性颈椎病颈痛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目的:对颈项针、舌下针、常规针刺三种方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最佳针刺穴位处方。 方法:将90例来自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和神经内科的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住院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颈项针、舌下针、常规针刺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评定出疗效最佳的针刺穴位处方。 结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三种针刺疗法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都是有效的。颈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的疗效优于舌下针组;颈项针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起效更快。 结论:颈项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显著,取效迅速,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 摘要:目的:深入细致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病因,病位以及观察针刺治疗效果,客观量化比较影响本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方法:通过对439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病史、辩证分型来确定病位、病因并辩证针刺治疗和对照组488例现代医学治疗,运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统计治疗结果,分析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针刺治疗组痊愈4266例,占97%,总有效率达到100%;对照组痊愈例数138例,占28.27%,总有效率达到57.3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治疗痊愈率有显著差异性(p<0.01)。 结论:正确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病位和病因是确保针刺效果的关键,病程越长疗效越差,早期妥当的治疗是把握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观察针刀松解法对生物力学的足部步态变化,探讨针刀松解法纠正骨关节力平衡的作用机制。 方法:临床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以针刀松解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并与电针疗法进行对照,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步态变化,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针刀组改善步态和膝关节评分均优于电针组。 结论:针刀在改善膝骨性关节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上显著优于电针组。
  • 摘要:目的:探索改善海洛因成瘾者睡眠障碍和焦虑症状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120例男性海洛因成瘾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灸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心理疏导治疗1次/2周,共8周。针灸组在接受心理疏导治疗的同时,针刺百会和内关穴,艾灸足三里穴,一周两次,共8周。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成瘾者焦虑总分和标准分减少明显(P<0.05),重度焦虑人数减少明显,且恢复正常的人数增加(P<0.01),睡眠时间增加(P<0.05)。 结论:针灸结合心理治疗对成瘾者睡眠障碍、焦虑症状具有改善作用,且优于单纯心理疏导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音乐对脑瘫患儿每日在诊室接受针灸治疗时伴随的焦虑与疼痛的影响。 方法:60名接受针灸治疗的脑瘫患儿予患儿聆听30分钟其喜爱的音乐或空白的唱片;测量方法:(1)针对评估患儿焦虑情绪的改良耶鲁患儿焦虑量表(mYPAS);(2)针对评估疼痛强度的东安大略患儿医院疼痛评分(CHEOPS)及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等级量表(FACES);(3)健康状况征兆,包括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以及呼吸频率(RR)。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音乐组在针刺治疗后听30分钟音乐,mYPAS的评估分值显著降低,mYPAS的评估分值存在组间差异。LSD’s post hoc检验表明mYPAS的评估分值在针刺前到针刺后1分钟显著增加,之后30分钟内逐渐降低。而疼痛程度的评估,CHEOPS及FACES的评估分值均显示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及其相关性,但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和心率可见明显差异(P<0.05)及时间相关性(P<0.05),但对呼吸频率的影响则不明显(P>0.05),心率可见明显的相互作用(P<0.05),而平均动脉血压和呼吸频率则没有(P>0.05)。 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脑瘫的患儿在接受针刺治疗时听音乐可以缓解焦虑,但在减轻疼痛感方面效果不明显。
  • 摘要:针灸临床研究中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本文以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级多中心针灸临床试验为例,阐述针灸临床研究如何从课题设计、实施到监查等环节,来保证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针灸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包括随机、对照、盲法、检验效能和样本量计算以及伦理学原则等,是保证研究质量的基本要求;实施过程中,研究方案的优化、临床试验的注册、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以及研究培训等,是保证研究质量的关键;质量监查重在监查制度的建立和监查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
  • 摘要: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疗法(针康法)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性,提出规范化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临床对比研究观察针康法与头针组、康复组及单纯药物组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 结果:针康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有效率达94.67%,其疗效优于头针组、康复组及单纯药物治疗组(P<0.05),并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SEP异常率。 结论:针康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减轻缺血对神经元的损害,起到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防治并发症及异常运动模式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脉冲频率对切卵大鼠松质骨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最佳刺激参数。 方法:采用电针2Hz、100Hz、2/100Hz不同频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进行治疗,以倍美力灌胃作为对照组,观察Micro-CT下大鼠松质骨空间结构参数以及血清E2、PICP、ICTP的变化。 结果:电针组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大鼠骨小梁数目、厚度、骨体积分数和血清E2、PICP含量,减小骨小梁间隙、骨表面积体积比,降低血清ICTP水平;其中以100Hz频率电针组疗效更为明显。 结论:电针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小梁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以100Hz频率电针刺激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兔KOA模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浓度,探讨针刺对其的影响。 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针刺组(D组),D组对患侧膝关节进行针刺治疗,穴取“犊鼻”、“后三里”,每次2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连续二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A、B、C组不予针刺处理。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IL-1β、TNF-α浓度显著下降(P<0.01)。 结论:针刺能降低膝骨性关节炎模型血清中异常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提示针刺对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抗炎效应,从而延缓软骨的退变。
  • 摘要:目的:观察“五七向心”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将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以“五七向心”针刺治疗;对照组38例,以布洛芬治疗为主。 结果: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五七向心”针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布洛芬对照组。
  • 摘要:目的:评价艾灸合用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单纯性肥胖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96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按顺序随机法分为电针治疗组49例,电针加灸治疗组47例,电针组治疗以腹部电针为主,电针加灸治疗组在电针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艾灸。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和二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脂肪百分率、腰围、腰臀比、血脂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腰围、腰臀比,脂肪百分率、血清TC、TG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以艾灸加电针治疗组效果更显著。 结论:电针加灸组和电针组在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上都是有效的,在对以体重指数、脂肪百分率、腰围、腰臀比、血脂为指标的体征综合疗效较比上,电针加灸治疗组的疗效更加优于电针组。
  • 摘要:随着人们预防观念的逐渐增强,未病先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医中药在治未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艾灸治疗独具优势。本文介绍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就艾灸在治未病中的作用机制及艾灸“治未病”的意义进行了说明。
  • 摘要:目的:观察单纯薄氏腹针对慢性失眠干预作用的疗效。 方法:62例慢性失眠患者均采用单纯薄氏腹针疗法治疗,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为基础穴位,依不同证型加用其他薄氏腹穴,隔日1次,连续治疗15次为一疗程。对照组32例每晚睡前服用安定片剂2.5~5mg,30d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及比较PSQI评分。 结果:62例慢性失眠症患者,总有效率为85.41%:对照组32例经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68.91%。 结论:单纯薄氏腹针治疗失眠非常显著优于单纯西药安定治疗(P<0.005)。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寻求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参数。 方法:运用频率分别为2HZ、100HZ的电针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治疗后2组病人疼痛程度均有较好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意义。2组间疼痛程度改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2Hz低频电针组疼痛程度改善优于100Hz高频电针组。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5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25例、治疗2组25例,及西药对照组25例。治疗1组采用电针法治疗;治疗2组使用刺络拔罐法配合电针治疗,西药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维生素B1、B12进行对照。 结果:使用电针配合刺络拔罐法患者治疗后显效率、镇痛效果、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与电针法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刺络拔罐配合电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明显。
  • 摘要:目的:通过苍龟探穴针法与常规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筛选临床优效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将64名患者分成两组,苍龟探穴针法组32例,常规电针组32例,苍龟探穴组:取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血海,阴陵泉,曲泉,选用50~75mm长的毫针,得气后退至皮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多向斜刺,渐渐加深,后接G6805Ⅱ型电针机。常规电针组取穴同苍龟探穴组,直接调针至“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机,选连续波,频率1.5~3.0Hz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电针30min。两组均隔天进行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结合临床症状、体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两组内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疼痛症状,苍龟探穴针法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程度优于电针法。
  • 摘要:多年来,笔者应用师传易经筋推拿手法、微针、刺血术、微冲术(微量解筋液穴位冲击术)、微针刀松解术,治疗各类痿痹疼痛症,疗效显著,方法简单。现在仅将多年来临床上遇见的额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疼痛及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经验,做以简明扼要介绍。
  • 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选取合格受试患者90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刺络拔罐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各45例,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经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治愈率95.6%,对照组4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刺络拔罐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 摘要:基于刺络放血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本文以“刺络放血”为关键词搜索了从1980年至2009年发表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文献。从工具的选择、放血方法、所治疾病种类和放血部位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以期对该疗法的临床运用有整体的认识。
  • 摘要:目的:观察大椎至阳穴刺络拔罐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大椎至阳刺络拔罐法,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5-10点,拔罐留置10~15min。出血量为10-30ml。酌加委中刺络拔罐,血海、曲池、三阴交针刺。每隔日一次,七次一疗程。 结果:共治疗26例,经1~2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96.1%。
  •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采用口服息斯敏、赛根定、维生素C等药物比较。分别于一疗程(10天)结束后进行两组痊愈率比较。 结果:一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痊愈率为73%,对照组痊愈率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效优于口服息斯敏、赛根定、维生素C等药,且穴位注射组具有起效快、总有效率高(100%)、疗程短、复发率低的特点,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 摘要:辨证针刺太冲、内关、风池、风府、大椎、肝俞、肾俞、三阴交等穴治疗癫痫,观察针刺前后脑电图的变化,对59例患者进行针刺效应与脑电图不同异常程度关系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能抑制异常的脑部放电,脑电图轻度、中度异常疗效优于重度异常,说明针刺效应与脑电图的不同异常程度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 方法:将肺炎患儿164例随机分为2组即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有显著疗效。
  • 摘要:胭肌损伤属中医“伤筋”范畴。本研究采用电针加拔罐治疗胭肌损伤41例,伤筋之后,局部气血相搏,血运不畅,瘀血凝结,筋肉肿胀,导致活动功能障碍。拔火罐能行气止痛,消肿散结,消除肌肉疲劳状态,因此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比较电热针灸加穴位贴敷与口服西药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差异。 方法:治疗组80例采用电热针灸和穴贴治疗,选择带脉、中脘、足三里、天枢、滑肉门、外陵、气海、关元、丰隆、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进行针刺;选取神阙、中脘、关元、气海、脾俞穴位进行药物贴敷。对照组41例采用口服西药盐酸西布曲明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存在差异。 结论:针灸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 摘要:自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紧张性头痛63例,与口服药物组60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透刺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用透刺治疗,对照组用引哚美辛和扶他林治疗,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分别为76.74%、93.02%,对照组为45.45%、72.73%。两组的痊愈率、有效率之间差异分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电针透刺疗法是一种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较理想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老年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 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比观察起效时间和近期疗效。 结果:电针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为36.66%(P<0.05);电针治疗组第30天总起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36.66%(P<0.05)。 结论:电针治疗的起效时间快,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摘要:梨状肌综合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臀部酸胀伴下肢疼痛,目前临床治疗有穴位注射、推拿等多种方法。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阿是穴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疗效颇佳。
  •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选病例按入院顺序以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百会印堂等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黛力新治疗。按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两组间治疗差异。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平,平均起效时间7.8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平均起效时间13.5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①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较之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而轻,适合临床应用;该法不仅能有效防治中风后抑郁症,还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配合推拿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符合标准的53例患者,针刺以调任通督法为主,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每日行康复训练。 结果:治愈9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2.45%。 结论:调任通督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心理康复。
  • 摘要: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过程中,痉挛性瘫痪(肌张力高-硬瘫)的治疗是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数年的探索,采用督脉经芒针透刺法治疗脑中风的痉挛性瘫痪,临床上取得了一定得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 方法:70例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耳穴贴压治疗组35例,多潘立酮(吗叮啉)对照组35例,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71%。对照组有效率82.8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在个别症状改善方面有不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在改善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方面优于药物。
  • 摘要:笔者在1997-2000年跟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管遵信主任医师的针灸临证中,继承了管老耳针治疗疾病的部份宝贵经验。出师后常用耳针治疗一些急性痛证和急性发作性疾病,有的疾病仅用一穴,针到病除,神奇的疗效常令医生和患者为之惊叹,现将笔者在临床中用耳针一个穴位治验的病案举隅。
  • 摘要:目的:观察耳针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 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耳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体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率60%,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E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采用耳针结合体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体针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对风池穴合谷刺法及阿是穴青龙摆尾针法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6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期建立一种优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杨浦区中医医院门诊进行诊疗,经临床筛选并经x线、CT、MRI证实的颈型颈椎病病人62例,以风池穴合谷刺法为主,配合阿是穴青龙摆尾针法针刺治疗。具体操作:患者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0.30×40mm针灸针,嘱患者头低位,先快速刺入皮肤,然后针尖指向脑空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缓慢平刺,同时可行缓慢捻转手法,患者常出现向头顶部的放射感。然后退针至皮下,嘱患者放松并抬起头部,针尖指向对侧风池穴,进针约20-30mm,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然后再退针至皮下,使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进针20-25mm,行针刺泻法后留针。在颈部仔细寻找阿是穴,多见于胸锁乳突肌附近。局部常规消毒后,针身垂直于皮肤进针约15-20mm,行“青龙摆尾”针法,注意保持进针的深度不变,使针身在垂直于肌肉走行的方向上轻摇,角度大约为20-30°,约15-20次,术毕取针。治疗5次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并随访2个月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及分析。 结果: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针刺治疗后,痊愈38例,占61.3%;有效2例,占37.1%;无效1例,占1.61%。随访2个月后,临床痊愈者未见复发。 结论:风池穴合谷刺法及阿是穴青龙摆尾针法对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