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
斜坡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511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4049篇;相关期刊657种,包括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水利水电土石坝工程信息网”2014年网长工作会议、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会议等;斜坡的相关文献由1126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取贤、不公告发明人、姚裕春等。
斜坡
-研究学者
- 胡取贤
- 不公告发明人
- 姚裕春
- 张波
- 刘洋
- 张鹏
- 王浩
- 王勇
- 王强
- 王飞
- 陈杰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刘敏
- 王超
- 许强
- 李亮
- 王玉松
- 卢萍
- 左亮
- 张伟
- 章孟兵
- 刘涛
- 周艳荣
- 封志军
- 张勇
- 张敏
- 彭芳
- 徐建荣
- 李安洪
- 蔡化
- 袁碧玉
- 邓黎平
- 刘东华
- 周世良
- 张军
- 曹静
- 李勇
- 王鹏
- 金俊
- 陈飞
- 高小荣
- R·波廷
- 丁颖华
- 刘凯
- 刘孟琦
- 刘红静
- 叶万军
- 张元
- 张磊
- 朱琳
-
-
陈伟;
田明;
邹云丽;
徐伟然;
尹小涛
-
-
摘要:
为研究山区桥梁工程中斜坡、桥桩、弃渣工程的相互影响及由此造成的安全难题,依托某山区高速公路斜坡桥梁建设路段,利用Phase2D软件,建立考虑弃渣堆填过程的数值模型,计算分析弃渣对斜坡变形稳定和桥桩结构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弃渣在堆高造成的附加荷载不超过斜坡地基承载力的前提下,对斜坡的整体变形稳定有利,但需及时控制弃渣边坡坡面稳定性;弃渣与斜坡结合部位会产生局部拖坡变形,桥桩在其范围之外则弃渣对桥桩结构安全无影响,在之内则有影响。该区桥桩、斜坡、弃渣联合整治的综合安全控制参数为堆填高度≤30m,与桥桩最短距离≥40m。
-
-
赵博林;
冉一宁;
刘思宇;
冯国发
-
-
摘要:
介绍了催化剂再生控制系统在UOP CycleMax催化剂重整连续再生工艺中的应用。对该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说明,阐述了其在反再装置中的作用、系统组成配置原则和控制内容,并分析了反再提升系统和闭锁料斗的控制原理及其特殊性,对连续重整装置催化剂再生控制系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王进福
-
-
摘要:
碎石土斜坡桩-土体系动力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仍为空白。基于此,本文以某地区线路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分析影响其地震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桩径对其动力响应的影响。明确了动力荷载作用下,桩径与桩身位移、桩身包络弯矩、桩身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结合动力p-y曲线的刚度、桩土相互作用力、桩土相对位移及曲线滞回圈面积与桩径的关系,引入桩侧土反力的桩径影响因子FD用于量化桩径对碎石土斜坡桩基地震响应的影响。
-
-
张建伟;
丁乐;
樊亚龙;
边汉亮
-
-
摘要:
为了研究斜坡条件下卸载后的土体变形,用0.5~1.0 mm的熔融石英砂和正十二烷与食品级15#白油的混合液体配置出具有砂土特性的透明土。在透明土模型的基础上对坡度为30°的斜坡进行试验,通过图像采集系统和软件进行辅助分析,从而得到卸载后土体的位移矢量图和位移归一化等值线图。结果表明:在卸载之后,土样深处的土体应力变化不大,变形位移围绕0 mm上下波动;土体表面6 cm以下区域在卸载之后的位移并不大,但水平断面1 cm和水平断面3 cm处的土体水平位移在加载平台周围的波动幅度较大;卸载后土体水平位移恢复值较小,且集中在加载平台周围;加载平台周围土体的竖向位移较大。
-
-
肖英楠
-
-
摘要:
桥梁桩基在高陡坡上由于边坡的存在,与扁桩基础相比,结构荷载的作用更为复杂。为了精准地分析桥梁桩基受力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巩义某标段为例,分析不同荷载作用下桩基受力和位移情况,提出排水防护、削方减载防护、回填压脚防护3种防护措施。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精准分析桥梁桩基受力情况。
-
-
张小飞
-
-
摘要:
越来越多的公路建设需要穿越潜在不稳定性斜坡体这一不良地质地段,这一特殊地质条件易受人为扰动而发生变形破坏。本文以某公路穿越的粉质黏土含碎石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现场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破坏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采用PLAXIS3D模拟分析抗滑桩+锚索联合支护方式下边坡变形和稳定性,综合评价得出联合支护对粉质黏土含碎石斜坡的实施效果较好,也为此类滑坡的支挡防护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
-
何晓磊
-
-
摘要:
通过分析资料、野外调查,基于ArcGIS平台,利用DEM数据分别对地貌、斜坡坡度、斜坡高度及斜坡坡形这四者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70°斜坡地段滑坡灾害较为发育,50°~90°斜坡地段崩塌灾害较为发育;从斜坡高度来看,滑坡主要发生在坡高10~40 m的斜坡地段,崩塌则主要发生坡高0~50 m的斜坡地段;在斜坡剖面形态为直线形的斜坡地段,崩塌和滑坡灾害较为发育。
-
-
张琰君;
阎跃观;
戴华阳;
朱元昊;
贺福帅
-
-
摘要:
为了分析特厚煤层开采条件下斜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基于某矿区8092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计算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层开采过程中的采空区上方覆岩变形破坏规律、支承压力变化规律及位移分布规律,并总结了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阶段,覆岩破坏范围呈拱形向上发育,最终在斜坡底部、斜坡面和斜坡顶均产生了裂缝;采场应力的变化反映了覆岩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地表最大下沉值与水平移动值零点均不位于采空区中心,且由于地表水平移动存在着指向下坡方向的水平滑移量,下坡方向下沉值为零的点,水平移动值并不为零,甚至有很大的水平移动值;斜坡变形破坏过程可以分为坡底拉裂破坏—坡体牵引破坏—坡顶滑动破坏三个阶段。研究成果可为颗粒流方法在此方面应用、采动斜坡变形评价及地面保护提供借鉴。
-
-
肖羚;
陈伟;
邹云丽;
李艳梅;
尹小涛
-
-
摘要:
山区公路建设经常面临斜坡、桥桩、弃渣之间相互协调及系统环境安全保障难题。目的是弄清弃渣、斜坡、桥桩的相互影响机制,为精准防护提供支撑。依托某山区公路k32+733、k32+973和k33+053等3个典型路段,利用Slide软件建立极限平衡分析模型和Phase2D软件建立考虑弃渣堆填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综合评估弃渣对斜坡稳定的影响和桥桩结构内力的影响。上述分析方法和环境安全控制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
刘海涛;
于海涛;
孙雨;
姜文亚;
杨光达;
王名巍;
王建伟
-
-
摘要:
断陷盆地受裂陷期分割作用,发育多类型斜坡,不同类型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不同。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为例,基于“构造-砂体-成藏”研究主线,分析不同类型斜坡成因机制、结构及分布特征,构建不同类型斜坡源-汇体系及控砂模式,明确不同类型斜坡油气差异成藏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基底沉降和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渤海湾盆地斜坡划分为沉降型、构造型及反转型三大类共六亚类。受不同斜坡所处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与构造演化特征影响,西部主要以沉降型与反转型斜坡为主,中部以沉降型与构造型为主,东部以构造型与反转型斜坡为主。不同类型斜坡的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控砂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共建立“侵蚀、调节沟槽输砂,水系-地貌控砂”、“侵蚀、断控沟槽输砂,地貌控砂,挠曲坡-坪体系控砂”、“侵蚀、调节沟槽输砂,断裂坡-折体系控砂”、“陡坡调节沟槽输砂,物源-地貌控砂”五种控砂机制及六种砂体分布模式。沉降型斜坡输导体系主体为砂层输导或砂层-断裂短距离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形成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型斜坡主体为砂层-断裂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形成岩性-构造油气藏;反转型斜坡主体为砂层输导或砂层-断裂短距离或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为岩性油气藏或断块油气藏。
-
-
万占鸿;
张大海;
郑红浩
- 《第六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目前全球对能源的需求急速增长,其中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将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研发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装备已刻不容缓.中国有大量的可开发的海洋波浪能,其中舟山附近海域的波浪能相当丰富.本文研发了适合舟山海域波浪条件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流体力学理论出发,采用斜坡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向速度,设计了近岸固定式可适应潮位变化的波浪能发电装置.(2)进行了多种结构漂浮摆—斜坡组合的模型试验,找到了最佳结构方案,验证了漂浮摆原理的可行性.利用提升重物的方法获得了模型装置的一级波浪能捕获效率,成功通过液压装置将波浪能转化为电能.(3)建立了基于非稳态RANS的CFD仿真模型,分析漂浮摆式波浪能捕获模块的水动力性能.研究了在不同载荷情况下漂浮摆装置的能量输出情况,得到了装置在特定工况下的漂浮摆受力情况,为能量转化系统设计和装置设计制造提供参考.
-
-
LIU Yongbo;
刘永波;
HE Chunhua;
和春华;
QIU Hailiang;
仇海亮
- 《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该斜坡的地质调查、勘探试验和分析研究,查明斜坡的成因及潜在滑动面,在宏观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用极限平衡法对斜坡各种工况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并通过对影响该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采取工程量小、易于施工、投资少且安全可靠的可行性治理方案.即对该边坡采用地表截、排水措施,在坡体中后部(现状变形发育区后侧)设置截水沟,同时,沿原天然水沟设置排水沟,排水沟起点与截水沟相连,形成坡体外缘和坡体内的综合截排水系统,将坡面和后侧地表水引走,防止坡面水体渗入坡体内部影响边坡稳定。同时,对边坡设置地下水位和变形监测网,对地下水位和坡体变形进行观测,如有异常再行处理。
-
-
-
LIU Han-xiang;
刘汉香;
XU Qiang;
许强
- 《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内的地震作用具有空间分布特征,且与斜坡所处的地质和地形条件以及震源特性密切相关.目前斜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中,将斜坡内的地震作用简化为水平向的不变惯性力作用,显然与实际不符.借助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以概化的斜坡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卧龙地震台实测2008年汶川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作为主要的模拟地震波形,通过对预先安装在模型内的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选取软岩斜坡模型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斜坡水平向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斜坡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水平向响应加速度峰值(PHA)和位移峰值(PHD)均呈现了显著的高程放大效应,以1/2斜坡高程为转折点,PHA和PHD在其以上坡段随着高程增加而增加,在其以下坡段则变化不明显.随着激振强度增加,高程效应越明显.当激振强度较高时,坡体上部出现了水平向残余位移,预示着斜坡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将由弹性向塑性阶段演变.研究结果可以为斜坡的动力稳定性和失稳机理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
-
-
郭长宝;
郑光;
孟庆伟;
鲁勇
-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斜坡体与断裂构造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的斜坡体内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有限元法,分别以正断层和逆断层与斜坡体的组合关系为例,剖析了断裂构造对斜坡体应力场的影响及成灾机理,揭示了含有断层的斜坡体塑性区贯通过程.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GUO Chang-bao;
郭长宝;
MENG Qing-wei;
孟庆伟;
ZHANG Yong-shuang;
张永双;
ZHENG Guang;
郑光
-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断裂构造及活动强度对斜坡体的应力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有限元法,分别以正断层和逆断层与斜坡体的组合关系为例,剖析了断裂构造对斜坡体应力场的影响及成灾机理,揭示了含有断层的斜坡体塑性区的贯通过程.研究表明,包含断层的斜坡体在应力分布特征及斜坡变形破坏机理方面与无断层的斜坡体有较大差别:含断层的斜坡体在坡面和断层面附近的最大主应力迹线与坡面或断层面相平行,在天然状态下,塑性区同时出现在坡脚和断层面后方,随着折减系数的增大,塑性区分别从坡脚和断层面后方向坡体深部和上部发展,直至断层面前后两个塑性区相贯通,坡体发生破坏,并且对坡体变形破坏的影响程度以逆断层最强,其次为正断层,断层不活动时较弱.
-
-
吴碧辉;
李华秀;
姚明伙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2008年9月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据统计全库区发生滑坡200余处,塌岸100余处,涌浪灾害逐步显现.巫山县巫峡峡口龚家方于2008年11月23日发生崩塌,产生的涌浪高13 m,严重威胁长江航道的安全.本文对巫峡龚家方至独龙一带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斜坡变形的破坏模式,对下一步的监测预警工作具指导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