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40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6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781733篇;相关期刊608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等;神经外科手术的相关文献由8600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如泉、许百男、赵继宗等。

神经外科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06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1733 占比:99.63%

总计:784598篇

神经外科手术—发文趋势图

神经外科手术

-研究学者

  • 韩如泉
  • 许百男
  • 赵继宗
  • 周良辅
  • 王保国
  • 周定标
  • 漆松涛
  • 王硕
  • 张伟
  • 余新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龙涛; 张伟文; 梅加明; 牛朝诗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与结果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中央区脑膜瘤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处理原始影像学数据,重建出肿瘤、瘤周静脉、大脑皮质、颅骨、头皮等三维模型,术前采用手机Sina软件进行体表投影辅助皮瓣和骨窗设计,结合术中实际肿瘤部位及其毗邻结构,验证术前重建效果,于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前重建,术中验证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与术前三维重建模型相吻合,均无因术前规划不当引起术中肿瘤显露不充分带来的损伤。46例患者均全切除肿瘤,32例未出现肢体功能障碍、8例肢体功能明显改善、6例肌力下降;均未发生癫发作,1例出现术后感染;无一例死亡。结论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可直观、多维度、动态、立体展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术中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及保护瘤周静脉和大脑皮质。手机Sina软件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术前定位具有精确、安全、无创性、方便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李俊杰
    • 摘要: 目的:探讨将右美托咪定用于行神经外科手术老年患者麻醉后苏醒期的效用价值。 方法:研究中选取 106 例老年患者进行对比实验,遵照随机性原则进行摇号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 53 例患者,前者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用药及控制方案,后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情况、围麻醉期血压、心率指标数值以及苏醒期躁动情况、遗忘程度。 结果:经研究表明,在使用右美托咪定后观察组患者苏醒情况明显较优,吸痰、拔管以及拔管 5 分钟后血压、心率数值均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躁动率及遗忘程度相对较低。(P<0.05)。 结论:对行神经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而言,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麻醉后苏醒期的躁动率,同时并不会对其呼吸、血压、心率等造成抑制影响,可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可在麻醉时作为复合药物配合使用。
    • 赵光锐; 程轶峰; 尹绍雅
    •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外科治疗,主要包括不同原理的射频消融术、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术、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神经毁损术,以及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在内的神经调控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治疗亦在探索中。本文综述帕金森病外科治疗进展,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和依据。
    • 封晓燕; 焦薇; 陈军辉; 时忠华; 史亚琴; 王玉海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及相关流程管理在双侧额叶挫裂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387例双侧额叶挫裂伤患者,105例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ICP组)、282例未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无ICP组),分别接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包括单侧开颅挫裂伤和血肿清除术、双侧开颅挫裂伤和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记录保守治疗成功率、双侧开颅手术和去骨瓣减压术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评价预后。结果与无ICP组相比,ICP组保守治疗成功率较高[64.76%(68/105)对47.16%(133/282);χ^(2)=9.493,P=0.002],去骨瓣减压术比例较低[8.11%(3/37)对23.49%(35/149);χ^(2)=4.314,P=0.038],住院时间较短[(13.22±1.83)d对(18.51±5.08)d;t=10.410,P=0.000],住院费用较低[(8.34±3.26)万元对(9.67±4.42)万元;t=2.811,P=0.005];而手术方式(χ^(2)=2.673,P=0.102),住院期间肺部感染[33.33%(35/105)对39.72%(112/282);χ^(2)=1.321,P=0.250]、颅内感染[10.48%(11/105)对8.16%(23/282);χ^(2)=0.513,P=0.473]、脑积水[3.81%(4/105)对6.74%(19/282);χ^(2)=1.173,P=0.279]、癫发作[6.67%(7/105)对10.99%(31/282);χ^(2)=1.617,P=0.203]、心动过缓[28.57%(30/105)对34.75%(98/282);χ^(2)=1.320,P=0.251]发生率,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92,P=0.474)。结论双侧额叶挫裂伤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应及时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并流程管理。虽然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无法改善最终预后,但可增加保守治疗成功率、降低去骨瓣减压术比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骆苗虹; 张瑜君; 林雅红
    • 摘要: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联合预警分级护理在神经外科手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神经外科拟行神经外科手术ICU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预警分级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联合预警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1 d、术后3 d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静脉血栓栓塞、下呼吸道感染、围手术期癫痫、术后谵妄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ICU患者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联合预警分级护理可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恢复。
    • 吴泉玲; 刘炳兰; 陈顺利; 孔佩; 张俊婵; 雷员华
    • 摘要: 目的:研究构建陪护家属同步回馈宣教模式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回归家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5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步组42例及常规组43例。常规组开展常规健康教育,同步组则通过构建陪护家属同步回馈宣教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分析两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自尊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同步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同步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同步组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同步组各项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陪护家属同步回馈宣教模式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回归家庭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以及自尊水平,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师忠杰; 郭剑峰; 李张昱; 范超凡; 周立伟; 余伟杰; 王占祥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医学3D打印所设计的新型导向板在神经外科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占位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3D转化后打印成型。术前将打印的导向板放置患者颌面部,辅助病变边界定位。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所设计的3D导向板与皮肤贴合准确,皮肤切口均按照术前导向板指引设计,2例病变位置较深进行了皮肤扩切,其余切口均一次性完成,术后未出现血肿、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医学3D打印导向板可以辅助颅内浅表病变定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邓琳縚; 周珍贵; 彭昌敏
    • 摘要: 目的探究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近期心境障碍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1例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抑郁、焦虑和躁狂情况,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前抑郁评分的主要因素。结果术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额颞叶患者HAMD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AMD评分与家庭收入高低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易出现心境障碍情况,其中抑郁情况较常见,而抑郁的发生可能与胶质瘤生长部位等因素有关,且术前抑郁情况受家庭收入影响较大,家庭收入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 王娟; 戴嵬; 李伟; 吴凌云; 凌海平; 赵鹏来; 杭春华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超声、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神经电生理等多模态监测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治疗的AVMs患者51例,其中未破裂AVMs 25例,包括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者10例(19.6%);破裂出血AVMs 26例(51.0%),包括伴癫痫发作者5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6例、Ⅳ级22例、Ⅴ级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多模态监测技术用于AVMs显微手术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所有患者接受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术中超声监测,根据需要可反复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对AVMs病变、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畸形团内部、皮质或畸形团表面进行监测,并通过临时阻断可疑供血动脉后病灶内部血流信号的变化,以判断该动脉是否为主要供血动脉。对于AVMs位置表浅者,结合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判断。AVMs病变位于功能区时,采用术中唤醒技术。术前合并癫痫发作进行皮质脑电图描记。手术并发症为术后30 d内,因手术及其相关原因引起的新发卒中、功能障碍(语言、运动、感觉、视觉)、颅内感染、脑积水以及死亡事件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51例AVMs患者共进行开颅手术51次,其中直接显微外科手术13例,分期选择性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31例,同期选择性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7例;手术时间5~16 h,平均(9.2±2.9)h。50例AVMs全切除,1例少量残留。所有患者接受神经导航、超声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其中病灶位置表浅的30例患者接受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并应用FLOW 800技术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10例患者接受术中唤醒,7例神经电生理监测成功定位运动皮质及纤维传导束,3例定位语言区;15例患者术前有癫痫发作,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切除致痫灶。术后30 d内,未发生卒中或死亡事件,治愈率98.0%(50/51),1例为残留好转。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6%(11/51),包括2例视觉障碍、1例感觉性失语、2例小脑及1例颞顶枕叶AVMs出血患者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5例颅内感染。51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预后良好占比增加[术后10 d和术后6个月分别为54.9%(28/51)、88.2%(45/51)],治疗前后mRS评分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3.335,P<0.01)。Spetzler-Martin分级与术后6个月mRS评分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多模态监测技术应用于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s中具有定位准确、及时发现异常、精准评估血流动力学等优点,可改善手术质量,其侧重各有不同,在临床上应选择性联合应用。本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 苏国友; 林东彩; 钟燕华
    •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手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9月期间在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这些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情况,对比分析(单因素分析)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与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的相关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导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其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7.78%(20/72)。与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相比,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其手术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更多,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更低,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和昏迷时间均更长,其中术前有合并症和行开颅手术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低、手术次数多、术前有合并症、手术时间长、行开颅手术、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引流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多及术后昏迷时间长。结论:术前有合并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低、手术次数多、手术时间长、行开颅手术、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引流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多、术后昏迷时间长是导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