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银川
  • 出版时间: 2008-08-29

主办单位: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宁夏医学院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彻底治愈病灶,是完成脊柱结核整体治疗目的的最基本要求。如何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尽快完成这一目标,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文献与作者的研究成果,浅谈了粗略看法。
  • 摘要: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合并窦道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可行性。rn 方法: 39例合并窦道的脊柱结核,连续三次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无混合菌感染,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rn 结果: 经平均29.7个月的随访,参见方先之制定标准,治愈38例,复发1例,无窦道复发.刀口延迟愈合1例,无刀口感染.rn 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合并窦道的脊柱结核疗效满意,效果可靠.
  • 摘要: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一期手术治疗术后控制不良病例的原因,提出对策。rn 方法: 自1997年1月~2006年1月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胸、腰椎及腰骶段脊柱结核120例,其中男75例,女35例,年龄17~68岁,平均34.5岁.患者均有明显的胸腰背部疼痛,经X线摄片、CT/MRI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病变部位为胸6~骶1.其中采用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65例,经后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术26例,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除5例近期手术,随访时间为5-9个月外,其余115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记录手术后至随访1年以内出现病情反复、控制不良的病例,分析相关原因.rn 结果: 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20例中,有5例(5/15)出现早期控制不良,发生局部脓肿及窦道形成,其中初治2例、复治3例,除1例在术后6个月出现外,其余4例均在术后1-3个月发生.主要原因为化疗不规则、病灶清除不彻底、内固定不稳固等.经强化抗结核化疗,局部窦道引流、换药,以及重新清除病灶及有效内固定等处理后,均治愈.所有病例在术后1年以后,均未见复发.rn 结论: 脊柱结核的一期手术治疗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在规则化疗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有效稳定脊柱是减少手术后早期控制不良的有效方法.
  • 摘要:脊柱结核是一个危害人民健康较大和疾病负担比很重的疾病,约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50%~75%。如诊治不当,可有较高的致残率。最有效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是在应用规范抗痨药物的基础上,施行前路病灶彻底切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这使脊柱结核的治愈率明显提高。该手术强调病灶清除要彻底,应该清除包括所有感染的骨和肉芽组织。如果病灶清除得不彻底,就会成为结核复发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手术中,术者可以明确地辨认出较大的结核病灶。但是较微小的病灶,由于视野局限,术区组织渗血等原因,比较难以辨认。而国内外均无文献报道手术应切除的具体范围及感染骨在病椎是如何分布的。为此本文对20例手术切除的病灶进行了病理学观察。
  •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经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rn 方法: 本组上胸段结核20例,年龄8岁-40岁,平均21岁.其中,T3-T4椎体结核5例;T4-T5椎体结核6例;T5椎体结核9例.临床表现均有胸背痛、潮热、盗汗及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其中15例伴脊髓不全损伤.术前均行正规的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抗痨治疗至少2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0例患者全部采用经右胸腔前路病灶清除,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死骨等以行脊髓减压、自体或异体植骨内固定.3例患者未使用内固定,其余17例患者均采用TSRH、Z-PLATE和M8单钉棒内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9到12个月.rn 结果: 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随访10-36个月,上胸段结核病灶愈合.上胸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度为18至45度,平均26度;术后后凸畸形Cobb角9度到28度,平均18度.胸椎生理幅度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内固定器械断裂,无结核病灶局部复发.rn 结论: 经本组20例患者的治疗,本文认为在抗痨治疗的基础上,经胸前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段结核,可矫正后凸畸形,解除脊髓的压迫,重建上胸段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愈合,而且效果好、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应用不同术式治疗下腰椎结核的适应症和临床效果.rn 方法: 回顾总结1998年6月至2004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下腰椎结核48例,病程平均7.2个月.单椎体受累8例,两个椎体受累34例,三个椎体6例.41例伴腰大肌或髂腰肌脓肿.下腰椎前凸角度(L4-S1)34.0°~-5.0°,平均13.1°.手术方式包括:1)经皮穿刺置管脓肿引流术(PCD),2)经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3)经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随访时间1.5~5.5年,平均3.6年.随访内容包括治愈率、植骨融合率、下腰椎曲度矫正状况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JOA评分).rn 结果: PCD组首次置管治愈率83.3%,2例重新置管引流周后治愈.1例半年后因复发行病灶清除融合术.切开病灶清除融合组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94.4%(34/36),1例后路病灶清除融合患者术后复发,行前路病灶清除融合术.术后下腰椎前凸角度35.0°~16.0°,平均27.3°,最终随访时为33.0°~15.0.,平均25.6°.依照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全组优良率为87.5%(42/48).rn 结论: 下腰椎结核应根据病变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术式治疗,手术治疗能促进下腰椎结核病灶愈合,缓解临床症状,矫正畸形,避免远期并发症.
  • 摘要: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分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效果及优点.rn 方法: 通过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开展术前突击抗痨化疗,术中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分节段植骨及内固定,术后常规抗痨9-12个月的治疗、随诊.rn 结果: 通过3-35个月随诊,全部病例植骨于术后3月开始愈合,植骨块和内固定物均无松动移位、亦无折断和脱落,术后切口Ⅱ/甲级愈合,ESR1-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结核无播散和复发.rn 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一期分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疗效可靠,既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体现以人为本,又有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便于脊柱重建及矫正后凸畸形的优点.
  • 摘要:颈胸段脊柱是颈椎前曲和胸椎后曲的交界处,是重力作用下脊柱应力集中和变化的重要区域,故此段脊柱的病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虽然颈胸段脊柱结核(C7-T2)的患者十分少见;但由于结核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破坏的椎体易于压缩并造成局部后突畸形;其后果是椎体的骨块和坏死组织突入椎管引起神经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致截瘫。同时因胸脊髓的比较娇嫩,以及局部结核灶对脊髓血供的影响,如发生截瘫很难有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小儿的恢复神经功能恢复能力强,治疗态度应十分积极。本文介绍了某科在近几年收治4例小儿颈胸结核伴截瘫患者的过程以及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手术的适应证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创建脊柱稳定性的机理,植骨的指征是:充分清除病灶,解除压迫的脊髓,恢复椎体的高度,矫治后凸和侧弯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加快植骨的愈合速度,缩短治疗时间.rn 方法: 全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手术方案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rn 结果: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固定无复发,选用椎弓根丁棒系统,适用于胸腰椎结核病史时间长,有后凸畸形和脊柱侧弯并有不全性或者完全性截瘫、有多个椎体破坏的患者.rn 结论: 全组病例无复发,脊柱后凸和侧弯畸形得到矫正,使不全截瘫和完全性截瘫病人得到康复.
  •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4年3月~2008年3月,某院采用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36例的过程以及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内结核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选择有效治疗方法.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椎管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并结合国外资料探讨椎管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rn 结果与结论: 椎管内结核瘤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肺外结核,表现为亚急性脊髓压迫伴神经功能损害,MRI表现为T2WI颇为特征,为低或等信号,或为典型的“靶征”,增强后呈环状强化.手术加抗结核药物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加内同定方法在儿童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rn 方法: 应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并同期行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前术后规范化抗痨治疗.以T12-L1椎体结核为例,在气管插管仝麻F进行,病人先取俯卧位,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取脊椎后正中切口,以病变节段为中心上下各显露2个节段,根据椎体破坏情况确定椎弓根钉的进钉部位,根据进钉部位的椎弓根粗细和椎体大小选择合适的椎弓根钉,用TSRH钉棒系统对后凸畸形进行矫正和固定,分层缝合切口.病人改为侧卧位,椎体破坏严重的一侧在上方,沿第12肋做肾切口,经胸膜外和腹膜外进入病灶,吸出脓液,清除坏死组织,通过椎间隙吸取对侧脓液.清除椎管内病变组织时要特别当心,可用小号刮勺刮出,亦可用细导尿管冲洗.切除病变部位硬化骨,清除空洞内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根据骨缺损的大小切取自体髂骨植骨,伤口内置入INH粉针剂0.1g,放置负压引流,分层关闭切口.rn 结果: 本组4例,伤口均一期愈合.1例手术后第9周出现椎旁脓肿,经置管引流3周和抗痨治疗治愈.3例脊髓损害者8~16周后ASIA分级相继恢复到E级.全组6~8个月植骨块同宿主骨界限模糊,有大量新生骨形成.随访1.5-4.1a,平均2.6a,X线片显示植骨块全部愈合.后凸畸形矫正21°-48°,平均32°.rn 结论:rn (1)本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矫正脊椎畸形,稳定脊椎并预防畸形复发;rn (2)胸膜外手术避免了对胸腔的污染.缺点是需要两个手术切口,增加了手术创伤.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近几年脊柱结核的发病规律、特征,脊柱结核治疗进展.rn 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本院03年9月至05年底脊柱结核病人资料,与以往资料对比,从中找出新的规律.rn 结果:农村病人多、截瘫病人多、脊柱不稳定病人得到固定的多、内固定技术进步较快.通过随访,普通脊柱结核恢复好转率97.6%,截瘫病人恢复好转率89.7%.rn 结论:脊柱结核病人通过良好的药物及病清术治疗效果好,截瘫病人通过恰当选择减压手术方法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脊柱不稳定病人能得到很好的固定,临床治愈率高.这几年全球肺结核复燃,肺外结核也随之呈上升趋势.脊柱结核在肺外结核中占很大比重,也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一大劲敌.本文就本院03年9月至05年底收治的594例脊柱结核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应用Z-PLATE钛钢板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可行性。rn 方法: 对32例脊柱胸段、胸腰段结核的患者进行病灶清除后,同期椎体间植骨,前路采用Z-PLATE钛钢板内固定(其中9例应用钛网+植骨“z”型钛钢板内固定).rn 结果: 26例患者均于术后10-15天在背心支具保护下,早期进行活动,术后随访发现钛钢板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处早期融合.rn 结论: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一期植骨,前路钛钢板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功能,提高了植骨融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 评价总结脊柱结核病前路推次全切除一期植骨内固定临床效果.rn 方法: 自2001年3月-2005年3月对84例脊柱结核行前路病椎次全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椎成角15°-60°,平均37.5°,合并截瘫10例,术前强化结核治疗2-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行同种异体骨移植或自体髂骨移植,术后规律结核药物治疗12个月.rn 结果: 无术中术后副损伤,术后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随访1-2.5年,平均14个月,植骨块手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10例截瘫者术后6个月完全恢复,后凸畸形,获得矫正,矫正角丢失不显著.前路病椎次全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椎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又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骨病治愈性截瘫.
  •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rn 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35例.术前常规抗结核化疗,纠正全身情况,待结核中毒症状减轻,血红蛋白>100/L、血沉<50mm/h后进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侧前方钢板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6月.rn 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4-5年,植骨块术后6-10个月愈合,无移位、吸收.11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改善者(恢复到E级)8例,3例有部分改善,术后脊柱后凸平均矫正23°.rn 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植骨融合,防止结核复发,矫正及预防后凸畸形.
  • 摘要:目的: 总结各种手术方式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疗效,评价其优劣及适应症.rn 方法: 自1987年1月-2006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1569例,单纯病灶清除术1425例,病灶清除植骨术59例,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46例,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33例,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6例.rn 结果: 经平均30个月随访,除单纯病灶清除术有22例(占1.54%)术后窦道形成,经2次手术和换药痊愈外,余者均无刀口感染及窦道形成,植骨完全融合,痊愈无复发.rn 结论: 传统的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仍是基本的治疗术式,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优于后路内固定.所有各种植骨内固定技术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某院自2002年-2007年12月共收住脊椎结核52例,其中颈,一胸。椎体结核致四肢瘫9例,经颈胸椎椎体椎管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基本痊愈。本文将该9例病例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重建术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8月间对109例严重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路病椎切除,钛网植骨加前路节段固定,并进行正规术后抗痨治疗.并就随访时间超过一年的65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手术适应症,术后症状改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rn 结果: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消除,31例伴瘫痪症状的患者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Frankel分级),无一例出现感染和复发等并发症,结核治愈率100%;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率40%,6个月时90%,9个月时达100%.后凸畸形平均矫正度数为30.6°,且随访时纠正度无明显丢失.rn 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节段固定器治疗严重胸腰椎结核具有减压彻底、重建可靠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 摘要:目的: 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中,探讨以同种异体髂骨块作为植骨替代材料,行一期病灶彻底清除,充分神经减压,椎问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回顾分析术中、术后结果,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rn 方法: 自2003年2月~2005年12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147例,严格按手术指征选择54例,进行一期彻底病灶清除,充分神经减压,同种异体髂骨块椎问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选择前方钛合金钉棒或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局部稳定性。术后按3SHRE/15HRE方案化疗,术后支具保护6月(颈椎结核患者3月),出院后定期(1、3、6、9、12月,以后每6月一次)复查,观察临床表现、平片变化,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分析术前、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平片,分析骨块融合情况、畸形矫正的进展.rn 结果: 随访6~3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4例失访.随访1年以上39例,9月以上44例,6月以上50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病灶清除物均结核病变.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渗液,切口均2周内愈合.其中39例患者椎间植骨获Ⅰ级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2个月,5例患者获Ⅱ级骨性愈合,其余病人待进一步随访观察.最后一次随访血沉2~20mm/h,平均7mm/h;术后后凸角丢失平均3.48°.rn 结论: 同种异体髂骨块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剪裁方便,具有较好生物安全性,但存在与自体骨相比融合时间明显延长的缺点.同种异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联合前路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维持畸形矫正,避免供骨区并发症.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脊椎结核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早期诊断提供线索,研究儿童脊椎结核脊髓损害的危险因素和脊柱稳定性。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7年本院收治的102例儿童脊椎结核,总结其病程、临床表现、并发症、影像学特点及耐药性,研究病程长短、脊髓损害与病变部位、受累椎体数目及后凸角度的关系.rn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3岁,平均病程13.6月,受累椎体平均2.9个.胸椎结核52例(51%).97例(95.1%)有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平均29.8度.瘫痪26例(25.5%).病灶治愈型截瘫5例(4.9%).椎旁脓肿破入胸腔5例,破入肺脏7例.7例颈胸段结核中,5例发生瘫痪,2例椎旁脓肿破入肺脏.病程、受累椎体数、后凸角度之间有相关性(r=0.575,P=0.000).发生侧方移位后的瘫痪率较高(校正x 2=5.456,P=0.019).≥30度后凸畸形的瘫痪率较高(X2=10.52,P=0.001).临床症状以低热、盗汗、夜啼、疼痛为主.血沉增快.43例(42.2%)胸片发现肺结核.MRI示椎体T2相呈高信号,椎间盘T2相呈低信号.耐药6例(5.9%),耐多药3例(2.9%).rn 结论: 儿童脊椎结核脊柱不稳定,容易发生后凸、侧凸及侧方移位并导致脊髓损害.发生侧方移位后容易导致截瘫,≥30度后凸畸形容易导致截瘫,应早期预防和纠正.胸椎椎旁脓肿可以破入胸腔和肺脏.颈胸段结核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结核病灶存在耐药和多耐药菌株.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和MRI检查.
  • 摘要:目的: 探讨被误诊的胸椎结核临床表现特点,使临床医师对胸椎结核的诊断提高认识.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几年胸椎结核误诊的4例临床资料.rn 结果: 误诊时间1-2个月余,患者以青壮(中)年为主,(3/4)为农村人口,出现脊髓压迫症局部表现为背痛、腰痛、胁痛及肋间神经痛症状,发生病变的椎体以胸椎中段(T5-T8)为主,没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临床症状表现,肺部未发现有结核病灶,SR检查都呈现增高超标(35mm-66mm/h).rn 结论: 基层临床医师要认真采集病史资料,并多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确立全面诊断观念,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患者,减少误(漏)诊的发生.
  • 摘要:骨关节结核中,脊柱发病率最高,占骨关节结核的50%.其中尤以腰椎和胸腰段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药物滥用、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加,耐药性结核菌株的产生,导致了全球结核病再次流行,骨关节结核也呈明显回升趋势。椎体、椎间盘的破坏、压缩将使脊柱丧失其同有稳定性,导致后凸畸形出现。坏死骨-椎间盘组织、脓液、炎性肉芽组织,以及脊椎节段性不稳或成角畸形可能压迫脊髓,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rn 本文介绍了胸腔镜下手术的技术特点,分析了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浅谈了胸腔镜下手术的技术优势及临床疗效,探讨了VATS "锁孔”技术的局限性以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的优势。
  • 摘要:目的: 总结本院十几年来脊柱结核治疗的结果,并对不同时期脊柱结核治疗方法进行比较.rn 方法: 1993年1月~2002年1月收治脊柱结核124例(A组),2002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脊柱结核123例(B组),对二组病例的平均年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 A组保守治疗30例占同期患者的21.2%,手术病例94例占同期患者总数的75.8%,,其中病灶清除术78例,内同定7例,单纯活检3例,椎间盘镜下病灶清除7例.随访期间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12.8%.B组保守治疗2例占同期患者的1.6%,单纯微创治疗92例占同期病人总数的74.8%,18例微创配合手术治疗,10例单纯病灶内固定手术治疗.B组中有13例患者在外院行开放手术(12例病灶清除,1例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后复发在行微创手术10例痊愈,2例分别在2年,3年后愈合.1例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后复发3年手术切口仍未愈合,1例行病灶清除内固定患者术后围手术期结核病扩散死亡.rn 结论: 对于未合并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脊柱结核的微创治疗已经成为本院治疗活动期脊柱结核的主要方法.单纯病灶清除术属于放弃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 总结框架人工椎体和椎间盘在胸腰椎结核中应用的疗效.rn 方法: 2002年4月~2006年7月收治具有24个月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脊柱结核33例,其中椎体置换28例,椎间盘5例.胸椎体结核T7~1213例,胸腰段T12.L1、2 4例,腰椎体结核L1~5 16例.完全截瘫4例,不完全截瘫8例,有马尾神经综合征10例.20例有后凸畸形15°~45°,平均25.69°.并发浸润性肺结核23例,结核性胸膜炎和淋巴腺结核4例.一期彻底切除病灶,恢复病椎骨膜功能,营造病椎局部良好血运环境的基础上,撑开椎体、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并维持脊柱稳定性、植骨重建缺损椎骨的骨性结构.术后定期X线和CT检查手术椎节稳定性、运动功能和融合情况.rn 结果: 随访时间24~51个月,其中36个月以上21例,平均37个月.除1例病灶复发,2例完全截瘫患者未完全恢复外,余30例恢复.20例后凸畸形纠正角度15~30°,平均纠正21.03°.其他病人最后一次复查骨重建理想、人工椎体稳定,血沉、血象等基本正常,骨结核治愈率96.97%.rn 结论: 在全程、规律、足量、联合的抗结核化疗保护下,切除结核病灶,一期应用框架人工椎体或椎间盘治疗山胸腰椎结核引起的骨缺损及其并发症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2年以来活动期腰椎结核治疗的方法和结果,分析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价值和意义.rn 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8月收治保守治疗无效的活动期腰椎结核53例,腰骶椎结核5例.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测量治疗前以及终末随访时后凸角(患椎头尾侧的椎间角),并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其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rn 结果: 随访平均35个月,最短1年,最长5年8个月.58例中,5例有外院手术复发病史,均为单纯病灶清除.单纯微创手术58例,没有接受开放手术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没有复发.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0.12±20.24,治疗后为12.72±8.6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01).治疗前后凸角平均为8.36°,终末随访时平均为5.92°,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51,P=0.16).rn 结论: 多数活动期腰椎结核通过微创手术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微创手术创伤小、花费少、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 研究局部注射异烟肼治疗四肢骨关节结核的疗效。rn 方法: 回顾并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四肢骨关节结核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注射器直接局部注射化疗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局部化疗两种方法。rn 结果: 局部注射化疗治疗的15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局部化疗治疗的10例。髋关节6例,肘关节4例,足踝关节5例,左胫骨结核1例,肩关节结核3例,腕关节结核3例,胸壁结核3例。其中左肩关节结核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死骨和新的窦道。给予局部麻醉下摘除死骨,继续局部化疗后痊愈。rn 结论: 骨与关节结核局部化疗效果显著,不再施行病灶清除和关节融合术。为关节功能重建奠定基础。
  • 摘要:脊柱结核的治疗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结核药物发明前,人们认为结核病的预后是“十痨九死”,1930年结核病的病死率约为550/10万。这一阶段脊柱结核的治疗主要以“疗养院疗法”等被动保守治疗为主。本文介绍了微创技术治疗活动期脊柱结核的探索和思考。
  •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结核手术的临床效果.rn 方法: 应用胸、腹腔镜辅助下的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对不完全性截瘫病例同时进行脊髓减压术,对骨缺损较大者行植骨术,脊柱不稳定者增加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rn 结果: 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45min;出血量150~1750 ml,平均564 ml.全部病例随访1~5年,平均2.8年,影像学检查显示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椎间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并发不全性截瘫患者均完全恢复.1例腰4、5结核并腰大肌脓肿及右大腿脓肿患者大腿脓肿复发再次搔刮治愈.rn 结论: 胸、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可做到良好的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具有组织损伤小、康复快的优点.
  • 摘要:在中、老年人群中,随增龄而发生的颈椎退变很常见。当颈椎退变因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骨赘增生等压迫脊髓,并出现脊髓病损的临床表现时,即称为颈椎病脊髓型,或颈椎病性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本文通过对3例脊髓压迫与颈椎病性脊髓病病例分析,提出了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湿性愈合”理论的新型敷料——安普贴在脊柱结核并发压疮的处理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脊柱结核病人86例,其中并发压疮者15例,具体部位:外踝23处,髂骨顶部8处,骶尾部10处.按压疮分期标准:Ⅰ期:25处;Ⅱ期11处;Ⅲ期3处;Ⅳ期2处.根据不同分期采用法国优格医疗用品公司生产优赛、安普贴、水凝胶等新型敷料进行间歇性换药,观察疮面愈合情况.rn 结果: 治愈标准:压红消失,皮肤颜色转为正常,破溃创面愈合,表面修复,无痂.本组病例创面均达到愈合标准.未采用手术、植皮等其它治疗手段.其中恢复时间最短2天,最长3.5个月.rn 结论: 湿性环境(潮湿、微酸环境)能加速创面上皮化进程,安普贴等新型保湿密闭性敷料能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及促进组织生长,能减轻医务工作者劳动强度,能降低病人换药痛苦,操作简单,费用不比传统方法高,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 评价噬菌体生物扩增技术在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 应用微孔噬菌体生物扩增技术、涂片法、改良罗氏培养法同时检测25份临床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术中所取的脓液标本.rn 结果:①25份临床标本中,微孔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涂片法、改良罗氏培养法的阳性率分别为72%(18/25),60%(15/25)和44%(11/25).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同改良罗氏培养法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4.00,P<0.05),与涂片法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80,P>0.05).②噬菌体生物扩增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阳性符合率为91%(10/11),阴性符合率为7%(1/14),总体符合率为44%(11/25);与涂片法阳性符合率为93%(14/15),阴性符合率为10%(1/10),总体符合率为60%(15/25).③在10例涂片阴性的标本中,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出4例,阳性率为40%(4/10),14例改良罗氏培养法检出阴性的标本中,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出8例,检出阳性率为57.14%(8/14).rn 结论: 噬菌体生物扩增技术对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涂片法和改良罗氏培养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检测阳性率高,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是快速检测脊柱结核患者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的较可靠方法.
  • 摘要:影像学检查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X光片、CT还是MR,各种文献都有详尽的报道。但是脊柱结核病灶边缘硬化的和非硬化的影像学区别以及结核病灶切除骨的组织形态学区别,国内外文献均无报道。本文将脊柱结核病灶边缘硬化和非硬化的影像学具体区别和病灶的组织形态学、体视学测量相结合,旨在得到脊柱结核病灶组织的特点,从而为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 研究X线介入下硬膜外椎管前间隙注射激素类药物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rn 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89人,A组采用X线介入下硬膜外前间隙注射生理盐水,1%利多卡因,得宝松.B组采用卧床休息,理疗,口服活血化瘀类药物.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 X线介入下硬膜外前间隙注射药物较传统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可行,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传统保守治疗显著提高.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胸部病变脓肿流注误诊误治为腰3/4结核的病例分析,讨论了其临床特征,提出了该病例的最终诊断意见。
  • 摘要:目的: 研究人类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NRAMP1)基因D543N和INT4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rn 方法: 选取汉族脊柱结核患者56例,正常对照6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NRAMP1基因D543N和INT4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型对样本分组,经统计学处理,研究D543N和INT4位点多态性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rn 结果: D543N多态性在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104,P<0.05),病例组D543NG/A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95%CI)为2.90(1.25-6.80).INT4多态性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χ2=0.73,P>0.05).rn 结论: NRAMP1基因D543N多态性可能是脊柱结核的遗传易感因素.
  • 摘要: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脊柱结核患者病椎组织中异烟肼的浓度.rn 方法: 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150mm×4.6 mm),以0.02 mol·L1 KH2PO4(pH=4.0)-乙腈(70:30,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40nm.rn 结果: 在0.024~0.75 ug·g-1骨匀浆(相当于骨浓度0.24~7.5ug·g1)范围内异烟肼峰面积与骨样本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3),提取回收率在82.69~89.94%(n=5),方法回收率为97.60~104.55%(n=5),日内、日间RSD分别为2.34~4.28%,2.76~5.83%,(n=5).rn 结论:本方法准确、精密度高、重复性好,是一可靠的测定骨中异烟肼浓度的方法,适用于脊柱结核患者体内病椎骨组织中异烟肼浓度的定量分析,以便于判定和调整化疗方案以及指导手术病灶清除范围.
  • 摘要:目的: 探讨下腹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入路行下腰椎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的可行性及疗效.rn 方法:自1998年10月~2006年1月共收治下腰椎结核57例,在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联药物抗结核治疗2~4周后,进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其中32例采用下腹旁正中切口经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入路.男19例,女13例,年龄28~64岁(平均39岁),结核病灶累及部位:L3-L4-L5 6例,L4-L5 5例,L4-L5-S1 13例,L5-S1 8例.6例伴硬膜外脓肿.临床诊断均通过X线片、CT、MRI确立,影像学显示有死骨和椎旁脓肿形成,但不伴有腰大肌或髂窝脓肿.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本组中有23例因椎体破坏明显、合并后凸畸形或病灶累及多个椎体,在前路病灶清除术前先行后路跨越病变部位的TSRH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L3-L4-L5结核5例,L4-L5结核2例,L4-L5-S1结核11例,L5-S1结核5例.rn 结果: 本组手术无死亡、无感染,无神经并发症.2例术中腹膜撕裂(成功修补后无并发症).32例中有24例术后获6~48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18例患者中,除1例椎体间可疑假关节外,其余病例均获椎间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形成.13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行后路内固定的患者均获得坚固的后路骨性融合,随访期问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rn 结论: 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内侧腹膜后入路具有操作简便,病椎对侧暴露容易,对支配腹直肌的神经血管损伤极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下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手术入路.
  • 摘要:目的: 探讨腰骶段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效果.rn 方法: 24例腰骶椎段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痨治疗后,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5.8岁.病变累及部位:L4~5结核11例,L5结核5例,L5~S1结核8例.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术前腰骶角为19°±3.5°.rn 结果: 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80min,出血量为500~9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腰骶角26°±6.5°.术后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减轻.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月,平均29月.末次随访中,7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7.8月.rn 结论: 经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癌相鉴别的影像学特征.rn 方法: 总结于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共收治资料完整的成人脊柱结核患者200例,确诊标准为:①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②临床高度怀疑脊柱结核并经规则抗结核性治疗有效,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消失、局部疼痛缓解、血沉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摄片及CT/MRI检查,对影像学表现不具备典型成人脊柱结核特征,即相邻两个椎体和其间椎间盘的破坏等,无明显椎旁冷脓肿形成,或表现为跳跃性病灶或多发性病灶的病例,均诊断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rn 结果: 共有19例脊柱结核为非典型性结核,发生率为9.5%.其中①椎问盘型,2例;②椎体型,4例;③椎弓型,4例;④全椎骨型,2例;⑤跳跃型,4例:⑥多发性骨结核型,3例.有12例(63%)发生入院初步诊断错误.主要影像学特征为:①椎体骨赘形成,主要见于椎间盘型及椎体型;②椎体前柱破坏,见于椎体型;③椎体终板虫蚀样破坏,见于椎间盘型和椎体型;④椎旁软组织影中脓液成分,见于各型;⑤连续单侧骨破坏,见于椎弓型;⑥影像学破坏重,而全身症状轻,即影像学与症状不对称表现,见于多发性骨结核型和跳跃型.根据上述影像学特征,可以与脊柱转移癌相鉴别.rn 结论: 了解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避免误诊误治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 根据两组大样本数据的对照研究,探讨50年来脊柱结核的发展.rn 方法: 对比研究两组的两组的年龄构成比、截瘫患者年龄构成比、各个椎体受累的发生率、截瘫患者椎体受累发生率、脊柱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外科治疗的方法、单纯脊柱结核治疗结果、合并截瘫患者的治疗结果.rn 结果: 50年脊柱结核方方面面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患者年龄构成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高龄患者明显增多.多系统多部位结核病明显减少,老年性合并症明显增加.从单纯的病灶清除术,发展到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和微创手术.手术的安全性也明显提高.单纯脊柱结核的优良率明显提高,合并瘫痪的治疗结果也明显提高.rn 结论: 50年来的脊柱结核治疗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进步,将向矫正畸形、微创化方向发展.
  • 摘要:目的: 通过对141例脊柱结核病人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综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以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率材料本组141例病人中有合并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有合并其他部位结核病人,也有疼痛及合并窦道形成的病人,其中包括颈椎、胸椎、胸腰段、腰椎、骶椎及椎弓结核病人方法所有患者均绝对卧床,并正规抗痨治疗,待血沉下降、全身中毒症状消失、其他部位结核得到控制,即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均查平片进行对比.rn 结果: 脊椎结核病人常合并全身中毒症状与局部疼痛症状,且常合并后凸畸形、截瘫和窦道形成.血沉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影像学有特异性表现,表现为:(1)早期典型表现为椎体骨炎,并出现小面积磨玻璃样改变,MRI检查呈典型椎体骨炎表现,T1WI整个病变椎体呈均匀低信号,T2WI骨质破坏区呈较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2)中晚期表现为: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缘可有高密度影像,其间可见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除椎间隙缩窄,还可合并临近骨质破坏,如肋骨近端、枕骨、骶髂关节等;椎旁脓肿,椎体结核椎旁及腰大肌冷脓肿较常见,多数为流注样脓肿.骨桥形成多是稳定病变的表现,MRI能较早期发现病变.rn 结论: 脊柱结核病人影像学表现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如何有效的利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是作出正确诊断的关键.
  • 摘要:脊柱结核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关节疾病,多发于中青年,对劳动力影响极大。脊柱结核的实验室快速诊断、药敏检测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实验室诊断和耐药性检测及菌种鉴定方法远不能满足脊柱结核早期诊治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一些结核病实验室诊断、药敏和菌种鉴定新技术。
  • 摘要:三位一体是指中医药辨证施治、个体化的两药抗痨、谨慎的外科手术三种治疗手段并重的骨关节结核治疗方法;全程督导是指建立首诊负责制,院内全程干预,院外利用电话、信诊、网络、来院复诊、聘用院外兼职督导员的方法保障全程抗痨及康复计划实施.rn 方法与结果: 应用三位一体、全程督导的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07年11月治疗59例骨关节结核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完成治疗的38例患者中36例(94.7%)获得近期临床治愈;21例仍在进一步治疗中,2例患者无明显好转.rn 结论:三位一体、全程督导方法可以明显提高骨关节结核的治疗效果,有效地减少骨关节结核复发和耐药的出现,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宁夏地区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rn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选取2005年5月~2007年8月,宁夏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确诊的脊柱结核患者58例,健康体检对照者60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基因Fokl、Apal、Taql和Bsml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经统计学处理,分析VDR基因多态性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rn 结果:本研究人群VDR基因4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都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Fokl基因FF、Ff、ff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3.8%、43.1%、43.1%和26.7%、50.0%、23.3%.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X2=6.19,P=0.045),病例组中ff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比对照组高,OR值(95%CI)为3.57(1.22-10.43).Apal、Taql和Bsml位点多态性在两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 VDR基因Fokl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宁夏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相关,携带ff基因型的个体患脊柱结核的风险性高.
  • 摘要:目的: 分析骨关节结核术前、术后的抗结核方法.rn 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1452例骨关节结核术前、术后化疗结果进行对比.rn 结果: 术前、术后充分化疗,复发率低;化疗时间短,复发率.rn 结论: 化疗方案合理,时间充分,可以降低骨关节结核的复发率.
  • 摘要:1992年2月至2002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脊椎骨结核1287例,合并截瘫230例,占17.9%.颈椎5例,腰椎7例,胸椎218例.一至六级病例分别为2例,40例,34例,37例,31例,86例.五,六级为重症瘫痪117例,占50.9%.截瘫症状出现到手术时间:1个月内68例,1至2个月63例,2至3个月39例,三个月以上60例.230例截瘫治疗好转220例(95.5%),其中治愈194例(84.3%),明显好转16例(11.3%),无效10例(4.3%).放宽手术适应症,按急诊对待手术清除脊椎管内死骨,坏死椎间盘,快速解除脊髓被挤压状态.术前病情较重,重症肺结核16例,肝功能受损37例,褥疮31例,下肢浮肿19例,超半数病例术前发热,体温38-39℃者10例,血沉81-100 mmHg/小时以上12例,严重贫血15例.术前截瘫指数一~四级113例,痊愈107例,一级6例;五级31例术后治愈27例,恢复到一级3例,三级1例;术前六级86例,术后治愈60例,恢复到一二四五级分别为8,7,1,1例,截瘫无效9例.术后未恢复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在截瘫发生后短期内手术,越早越好,防止长期刺激压迫造成脊髓不可逆改变.总之,脊柱骨结核截瘫病人在允许情况争取近早手术,效果满意.
  • 摘要: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最常见部位,如诊治不及时,极易累及椎管,有较高的致残率。脊柱结核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制止病变发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避免或减少畸形发生,而且可以保全功能,甚至可以不用手术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对于什么是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如何实现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本文就近年来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
  • 摘要:目的: 比较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与单纯前路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评价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应用.rn 方法: 1998年1月~2007年3月,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52例,其中18例前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13例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rn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经平均27个月(8~61个月)的随访,前路手术Frankel分级改善1.43级,前后联合入路改善1.51级,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改善1.47级.rn 结论: 经后路一期360.全椎病灶切除脊柱序列重建术是治疗胸椎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可以较好的维持后凸畸形矫正度等优点.
  •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后路一期完成固定、彻底清除病灶、减压、矫形、椎间钛网支撑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式.rn 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10月间胸椎结核病例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上胸段1例,中胸段7例,下胸段4例.病灶一般波及两个邻近椎体,神经症状按Frankl分级,C级3例,D级8例,E级1例.经全身抗结核治疗后选择适当时机行手术治疗,俯卧位,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行后正中入路切口,于病变椎体上下各两个椎体置椎弓根钉8枚,行内固定,一期经同一后正中入路行后路360°.度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椎体间置入长度适中内有骨质填充的钛网.rn 结果: 手术时间3-5小时,平均3.5小时;出血量400-1200ml,平均600ml;随访时间2.5月-15月,平均5.6月.在随访期内全部病例椎体间植骨融合,畸形全部得到矫正,术后随访角度无丢失,术后血沉降至正常,术后均继续抗痨治疗9-18个月.rn 结论: 后路一期完成固定、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椎间钛网支撑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式可行,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不需改变手术体位再行前路手术.
  •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结核分枝杆菌在脊柱结核病灶不同组织中存在情况,从病原学角度出发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 18例CT表现为灶性骨破坏伴周边硬化型的脊柱结核,手术中留取病椎硬化壁、硬化壁外“亚正常骨”、干酪样坏死组织和髂骨组织(自身对照组):同期收治的脊柱外伤和脊柱退行性变需手术患者10例,均排除既往有结核病史,手术中取椎旁软组织和病椎骨组织(空白对照组),采用PCR法扩增上述样本的IS986基因,DNA序列测定扩增出的目的条带,利用DNATool.s(5.1)软件、NCBI/BLAST公共数据库与原基因序列对比.rn 结果:rn (1)18例脊柱结核病例干酪样坏死组织、硬化壁、硬化壁外“亚正常骨”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阳性例数分别:16例、12例、3例,统计学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2)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DNA成份;rn (3)自体髂骨组织1例检测阳性。rn 结论: 脊柱结核病灶硬化壁中存留结核性病变,手术切除后可达到更为彻底的根治性病灶切除,同时有利于植骨块更快、更好地融合.
  • 摘要:目的:评价腰骶段脊柱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U”形骑跨钛板固定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2年8月起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患者26例,其中持续性下腰痛20例,伴有下肢放射痛1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rn 结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经6~4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年4个月,全部病例6个月以后均达骨性融合,无结核病灶复发,无钛板折断、拔钉、断钉等并发症出现.rn 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和骑跨钛板同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简便易行且稳定性可靠的手术方法.
  • 摘要:寰枢椎结核极为少见,约占脊柱结核的0.3~1%。由于其结构特殊,部位关键,活动性大,对稳定要求高。一旦过度的寰枢椎骨、韧带的破坏,可造成寰枢椎的不稳和颈髓的受压,甚至死亡。寰枢椎结核还可累及枕骨髁,引起枕颈不稳定。本文介绍了2001年12月~2006年5月,某院5例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寰枢椎结核的过程以及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腰段结核Ⅰ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rn 方法: 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3.3岁(15~66岁).病变部位胸椎8例,胸腰椎7例,腰椎4例.2个椎体13例,3个椎体5例,4个椎体1例,无跳跃型.椎旁脓肿15例,髂窝流注性脓肿4例.本组患者皆伴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44.70.术前血沉正常5例,其余为22~127mm/h.本组患者术前应用三联(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化疗2周,手术采用Ⅰ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化疗持续10个月,定期进行脊柱影像学检查和血沉、肝功能检查.rn 结果: 刀口皆为一期愈合,无窦道.疼痛是最先解除的症状,随访8个月~29个月(平均17个月),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及复发;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1.30,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恢复.3例胸腰段结核术中出现胸膜破裂,术后气胸1例;4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钛网位置欠佳,无脓胸发生和迟发性脊髓功能丧失,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时问为2~8个月.rn 结论: 胸腰椎脊柱结核Ⅰ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未见支撑物和内固定物的使用在脊柱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 总结196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rn 方法: 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胸腰段脊柱结核196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36例,病灶清除加植骨术104例,植骨内固定术56例.男84例,女112例.年龄2~56岁,平均34岁.病程3~48个月,平均18个月.早期患者行单纯病灶清除术,2001年前多为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术,2001年之后开始施行前路或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rn 结果: 2001年前未行内固定的140例手术患者中有18例行2次手术,8例行3次手术,2次手术患者中有5例窦道形成,3次手术患者中有4例窦道形成.2001年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后,随访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患者4~6个月见植骨已愈合.56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未有结核病灶复发.双钉棒系统及钉板系统10例未出现后凸畸形加重.单钉棒系统9例有2例术后出现后凸畸形加重,Cobb角丢失<10°.3例患者出现手术侧股前外侧皮肤感觉减退及肌力<4级.患者一般生活均可自理.rn 结论: 在脊柱结核治疗中,植骨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稳定,缩短卧床时间,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技术在胸椎结核病灶清除和脊柱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技术治疗2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4 3例、T5 1例,T6 1例、T7 6例、T8 6例,T9 103例,8例行单纯病灶清除、12例在辅助小切口行前路钛板重建术.rn 结果: 1例T5结核因对侧病灶太宽且术中出血较多,无法在胸腔镜下完成而中转行开胸手术,余19例均顺利完成.伤口均达一期愈合,无明显的切口疼痛及肋间神经痛,随访期间8例有不完全瘫痪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rn 结论:胸腔镜(或辅助小切口)下脊柱前路手术结合传统与镜下操作器械,为胸椎结核病灶清除、脊柱重建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 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rn 方法: 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rn 结果: 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2周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rn 结论: 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内固定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术疗效.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构,其致残率高,对患者、社会和家庭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医学科的发展以及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正规化疗基础上的积极外科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卧床时间,促进结核治愈蔌静止,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趋势.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术式也从早期的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渐发展到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应,其中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得到充分韵认识.近几年来,本研究根据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稳定性状况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获得了良好的临床部效.
  • 摘要: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腹膜外入路在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6年10月,对73例腰椎结核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经腹直肌旁切口腹膜外途径进行腰椎前路病灶清除组38例:肾切口或倒“八”字切口腹膜外途径进行腰椎前路病灶清除组35例.rn 结果: 经腹直肌旁切口腹膜外入路腰椎前路病灶清除从手术平均显露时间、显露过程中的平均出血量、术后切口的平均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的肾切口或倒八字切口腹膜外途径.rn 结论: 经腹直肌旁切口腹膜外途径显露腰椎病变,手术切口小,不损伤腹壁肌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充分显露腰2以下的椎体破坏及腰大肌和骶前脓肿,可以彻底的清除病灶、同时可以完成腰椎前路内固定.
  • 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rn 方法: 自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23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胸椎7例、胸腰段11例、腰椎5例.胸椎、胸腰段结核采用一期病灶清除钛网前路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腰椎则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加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观察术后结核治疗效果、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rn 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年零8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临床观察结核无复发;8-10个月植骨界面融合;后凸畸形矫正无丢失;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Frankel分级).rn 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节段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临床效果可靠.
  • 摘要:脊柱结核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甚多,其临床效果各异。本文总结分析1997年以来作者采用自行设计经后路正中切口入路一期完成病灶清除、RF器械矫形固定、椎体间及椎板间同时植骨融合治疗56例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 总结脊柱结核椎体破坏重行病灶清除或侧前方减压,探讨植骨内固定手术入路的比较.rn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行胸、腰椎结核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病人一百二十三例,男50例,女73例,年龄16-75岁,平均43岁,病史5-20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方法;前路胸椎至腰3以上椎体经胸膜外、腹膜外病清及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后路腰4、5椎体及骶椎钉棒系统椎弓根内固定椎板植骨前路经腹膜外病清.rn 结果:rn (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路平均手术时间2、5小时,术中平均出血400毫升,后路平均手术时间3、5小时,出血800毫升.rn (2)手术创伤前路一处切口创伤小,后路两处切口并需变换体位创伤大.rn (3)前路手术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对畸形的矫正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结论前路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有更多的优点;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不必更换体位再次消毒,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或侧前方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与后路固定相比,降低术后并发症,对形的矫正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下腰椎的稳定重建,有待于器械的改进和钢板形状的更新,一期完成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脊柱结核的前路一期病清植骨钢板内固定确实可行,前景广阔.
  • 摘要:目的: 探讨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rn 方法: 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髂骨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23例胸腰椎结核.其中病变范围胸椎(T4-T10)3例,胸腰椎(T10-L1)11例,腰椎(L2-L5)7例,腰骶椎(L5-S2)2例,单椎体结核1例,累及2个椎体14例,累及3个及以上椎体8例.后路固定14例,前路固定9例.rn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术后随访1年3月至3年3月,平均2年3月,除一例术后8月结核窦道形成,行二次翻修外,其它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有神经症状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后凸畸形16例患者术后平均矫正28.6°,随访期间丢失1~5°.rn 结论: 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复发率低,缩短了脊柱结核的疗程,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术式.
  • 摘要:目的: 脊柱结核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与治疗方法.rn 方法: 2001年11月-2006年6月收治了6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未愈患者,3例内固定物取出,3例内固定物保留治疗,加强抗痨药物的应用.rn 结果: 5例结核病临床治愈,1例刚就诊10天.取出固定物者脊柱出现了畸形,而未取出内固定物者脊柱基本维持了原有的生物形态.rn 结论: 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适应症及方法选择恰当,病灶清除彻底,规律联合足量有效抗痨药物应用,通过内固定维持脊柱正常生物力学,预防晚发截瘫,预防后期因脊柱畸形引发腰背痛,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方向.结核分枝杆菌对内固定材料的黏附力差.
  • 摘要:目的: 评价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及植骨融合手术对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远期治疗效果.rn 方法: 39例患者中胸椎结核12例,胸腰段结核21例,腰椎结核6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6~12个月,佩戴支具6个月,定期复查神经功能、X片,每月监测肝功能、血沉.rn 结果: 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后凸角少量丢失;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E级.rn 结论: 胸腰结核伴截瘫及时充分地减压神经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单纯植骨融合和有效的外固定制动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综述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入住本院的61例脊柱结核患者.rn 结果:61例脊柱结核患者中采取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rn 结论: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效果都较为满意,故在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手术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病变特点、手术耐受力、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患者的经济条件等来决定具体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 对胸腰椎结核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入钛网,钛网内自体骨植入融合的临床分析.rn 方法: 总结自2004年至2007年间,本院收治的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胸椎结核2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腰椎结核12例,有不同程度一侧腰大肌脓肿5例,双侧腰大肌脓肿7例,椎体破坏1-2节,椎间盘破坏1-3个,36例均有后凸畸形20°~45°,平均31.7°,完全截瘫4例,不完全截瘫26便,有不同程度的马尾神经综合征的6例.合并肺结核22例,经治疗病情比较稳定,术前给予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复方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痨4周,血沉在60mm/h以内者手术.T4 10椎体结核采用经肋床后外侧切口入胸腔,T12~L1,2采用肾切口及低位肾切口,L3椎体结核以下采用肾单侧或双侧经腹膜外腹部斜切口,行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钛网植入,自体骨融合术.rn 结果: 经术后9至12个月的随访,36例患者胸腰椎结构均治愈,症状消失,无局部结核复发,截瘫指数恢复至5~0,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至6个月,后凸矫正率80%.rn 结论: 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钛网内植自体骨椎间植入融合可同期进行,能有效稳定病椎,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椎管减压,恢复椎管矢状径,纠正后凸畸形,应用钛网内植骨椎间植入治疗由胸腰椎结核引起的严重骨缺损及并发症是可行的,亦是有效的.
  • 摘要: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rn 方法: 本院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收治29例骶髂关节结核,分析其病史、体征、影像特点、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5例.rn 结果: 全组患者臀部疼痛、下腰痛、臀部叩击痛及下腰部压痛等症状体征分别占79.3%、68.9%、89.7%、93.1%,X-ray、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2.5%、87.5%.根据Kim分型法: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9例,Ⅳ型16例.手术治疗24例(82.76%),获得随访患者17例(71%),手术优良率为81%.rn 结论: 骶髂关节结核CT诊断符合率较高;根据Kim分型Ⅲ和Ⅳ型行抗痨治疗后行病灶清除和关节融合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危险因素.rn 方法: 将1995年1月~2005年1月期间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与随机抽取的同期术后未复发的21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做对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自身营养状况、继发病灶、病灶范围、手术清除病灶彻底、手术前及手术后正规化疗、手术前及手术后病灶部位严格制动、术前伴有的其它合并症、术后出现其它并发症等与术后脊柱结核复发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脊柱结核复发的危险因素.rn 结果: 手术前及手术后正规化疗、手术前及手术后病灶部位严格制动、手术清除病灶彻底、自身营养状况、病灶范围(P<0.05)五个因素与术后脊柱结核复发有显著相关性。rn 结论: 术前正规化疗、加强营养、休息、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病灶部位严格制动及正规化疗等是预防和减少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关键.
  •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与治疗效果.rn 方法: 对全组94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手术前抗痨药物抗结核治疗,并且进行结核病灶清除术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神经功能进行分级.用统计学中的秩和检验方法对术前和术后,术后和随访,术前和随访三组数据进行检验,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从而得出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结论.rn 结果: 9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术后4例患者仍有体温升高,3例有恶心呕吐症状,4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出现脂肪液化,6例术后复发有窦道形成,伤口流脓,经术后抗感染抗结核对症支持治疗和术后伤口换药以及窦道清除术后均得到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系统未出现断裂现象,未发生其他并发症.rn 对94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按脊髓损伤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5例,B级5例,C级8例,D级12例,E级64例;其术后按脊髓损伤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0例,B级0例,c级1例,D级6例,E级87例;81例患者获术后随访,随访1~3年,平均18个月.81例脊柱结核随访患者按脊髓损伤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0例,B级0例,C级1例,D级5例,E级75例.通过统计学秩和检验方法比较术前和术后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中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比较术前和随访,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术后和随访患者神经症状改善与术前均有显著差异,抗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比较术后和随访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中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术后患者神经症状改善与随访无明显差异,患者出院后神经症状与术后时情况无大的变化.rn 结论: 脊柱结核患者经过抗痨药物治疗和相关的手术治疗后神经症状都可以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但应该明确,抗结核药物治疗仍然是整个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外科治疗是一种辅助手段,进行一套合理而完整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才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最根本手段
  • 摘要:目的: 小儿脊椎结核合并截瘫临床上并不罕见,常常早期延误诊断,多数患儿出现截瘫症状后方能诊断.本文旨在探讨小儿脊椎结核合并截瘫的特点、手术治疗与术式选择的关系.rn 方法: 1978~2002年间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48例.本组48例脊椎结核合并截瘫者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16个月,最大12岁,其中完全截瘫13例,不完全截瘫35例.下颈椎3例,胸椎14例,腰椎31例.有运动功能障碍者48例,感觉障碍者35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31例.48例患者全部手术治疗.78例脊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手术分别采用胸腹膜外手术、经胸腹膜外手术、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术等.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3-4周,血沉接近正常.术后继续常规抗结核1-1.5年.定期复查各项指标.rn 结果: 手术治疗的截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截瘫开始恢复时间最短半日,最长2月,平均17日.23例于术后三个月截瘫症状及病理征消失,行走自如;19例于术后6个月可下地拄拐行走;6例术后6个月肌力Ⅱ-Ⅲ级,不能下地行走.九个月截瘫完全恢复.本组2例并发瘘管者,术后均Ⅰ期愈合.远期随访无病变恶化复发和死亡病例.手术治疗效果肯定.rn 结论: 脊椎结核合并截瘫可通过手术方法治愈,手术治疗的疗效与术式有直接关系.抗结核药物的应用:该症手术治疗的必要保证是手术前后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否则手术的疗效是无法保证的,甚至可导致病变的恶化与播散.为此术前多应用三种以上抗结核药物2~4周(因截瘫而适当缩短了术前用药时间),术后继续用药9~12个月,以达到治疗该症和预防病变的复发.
  • 摘要:脊柱结核在是全身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胸腰椎结核发病率占脊柱结核的30%,某院自2000年1月~2005年4月对317例胸腰椎结核施行了前路病灶清除术,自体髂骨植骨术。其中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1.9%。本文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原因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 评价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术的临床疗效.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1998年3月到2004年3月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脊柱前路重建的60例胸椎结核病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7.4岁.病变累及T4-T12椎体.50例有明显椎旁脓肿,17例合并胸膜炎,硬膜囊受压42例.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29.2(18°-42°).术前神经系统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D级19例;E级30例.rn 结果: 60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棒内固定.其中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28例.平均手术时间230min(180-320),平均出血量570ml(350-1200),平均胸腔置管引流时间3.6d(3-5d).临床疗效优良率91.7%.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18.5°(16°-33°),矫正率36.6%.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经术后2~6年,平均3.4年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30例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获1-3级改善.rn 结论: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为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易、安全、有效、实用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
  • 摘要:由于上世纪中期结核化疗药物的出现,绝大多数结核患者可被治愈.近年来结核又呈现蔓延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和糖尿病患者增多,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等.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结核患者总数的1%和肺外结核的6%.rn 根治感染是脊柱结核治疗的首要目的,但现在结核所致的成角畸形和和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正越来越成为外科治疗的关注重点.在我国,脊柱结核是后凸畸形的最主要病因;非手术治疗患者平均有15°的后凸畸形,其中3~5%的患者后凸超过60°.畸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阶段:Ⅰ期,结核活动期(一般持续至化疗开始后18个月);Ⅱ期,结核治愈后的阶段.严重的后凸可影响美观和脊柱、心肺功能,导致疼痛以及迟发性瘫痪的出现.胸椎的后凸畸形还可能出现肋骨与髂嵴的撞击.非手术治疗不能满意解决后凸畸形的问题,即便结核化疗后病变节段已经融合,后凸仍持续存在并可能继续加重.结核治愈后(Ⅱ期)的畸形进展意味着存在脊柱的慢性不稳定,并最终导致脊髓神经守压.上胸段(顶椎位于T2~T6)陈旧性结核所致的严重后凸畸形的治疗较为困难,此处解剖复杂,胸脊髓血供脆弱,手术风险大.rn 本文回顾了本科1996~2004的上胸段严重结核性后凸畸形的病例,以探讨其手术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 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后方植骨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小儿颈胸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rn 方法: 追踪观察9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后方植骨内固定矫形手术治疗的结果。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情况。rn 结论: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后方植骨内固定矫形一期手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小儿颈胸段脊柱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rn 方法: 对26例两个或两个以上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经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显露病椎体,彻底清除病灶后取自体髂骨行椎间植骨;术后常规支持疗法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一周鼓励患者下地活动,并定期(术后1、3、6、12月复查,1年后每6月复查一次)复查,观察血沉、C-反应蛋白及肝肾功能:摄X线片,CT,并评估结核活动、植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术后12月取出内固定物.rn 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经随诊8月-26月,(平均17月),根据Bridwell标准,23例获Ⅰ级骨性愈合,3例为Ⅱ级,愈合时间4-10月,平均6.5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rn 结论: 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创伤小,骨性融合率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 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重度结核性脊柱角形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rn 方法: 自2000年7月至2007年5月,收治重度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畸形9例,矢状面Cobb角术前80°-157°,平均112.2°;男3例,女6例,年龄19-46岁,平均32.7岁;既往有脊柱手术史者3例,所有病例术前行常规X片、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所有病例结核稳定,表现为胸腰段局部角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胸椎后凸减小,腰椎前凸增大,严重者远近段脊柱代偿性前凸,呈“U”形襻状,连续多个椎体破坏、压缩、后凸融合、椎管狭窄.有3例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rn 结果: 随访10-59个月,平均27个月.手术时间为8-13.7h,平均9.2h.术中出血1670-4100ml,平均2840ml.融合固定节段为8-12节椎体,平均9.5节.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12.2°矫正至33.1°,矫正率71.9%.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5.4°矫正至2.1°.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无明显矫正丢失.胸椎后凸由术前平均15.2°矫正至18.7°,平均矫正39.5°;末次随访时平均为21.3°,平均增加2.6°.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69.1°矫正至34.6°,平均矫正32.4°;末次随访时平均为29.9°,平均减少2.5°.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4.4mm矫正至-0.92,平均矫正20.1mm.术后身高增加4.8-16.8cm,平均8.2cm.术后摄X线片显示截骨端通常于术后7-9个月达到骨性融合.随访中无植骨吸收、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rn 结论: 后路全脊椎切除和椎弓根钉固定矫正治疗重度结核性脊柱角形后凸畸形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比节省了前路经胸的手术时间, 创伤小,对心肺干扰小,降低了风险,手术安全有效.截骨部位选择与截骨矫形方式是本手术核心技术.角状后凸畸形的截骨部位应选择在顶椎.在截骨矫形技术上采取椎弓根临时交叉长棒杠杆加压闭合截骨的方法缺乏矫正力,杠杆加压后随着后凸畸形的矫正,交叉长棒远端的撑开力和旋转矫正力逐渐变小,腹肌对抗性张力逐渐增高,力距变小,逐渐失去矫正力,难以完成剩余的后凸畸形矫正.如果超极限压棒,最终使棒疲劳变形甚至损伤脊柱.对此,采取台上器械矫正与台下缓慢调整体位于牵引相结合的矫正方法,安全顺利实现了截骨平面闭合与后凸畸形矫正,无一例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台下牵引和调整体位是对临时交叉长棒复位后期矫正乏力的补充,也是矫正剩余后凸的安全可靠方法.
  • 摘要:目的: 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rn 方法: 自2000年8月至2007年12月间,本科收治髋关节结核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8岁(20~57岁),病程3月-20年.全部采用病灶清除,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一例配合钛网髋臼成形治疗.rn 结果: 经20~73个月(平均34个月)的随访,髋关节功能以Harris法评分,Harris评分85~96分,平均92分.无结核复发,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的发生.rn 结论: 髋关节结核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配合化疗,行全髋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一般资料:本院1985-1989年施行脊柱多节段多少,组合链加压内固定术治疗驼背畸形29例,经平均17年远期随访.29例均为胸腰段畸形.后凸畸形顶点均在T12L1、2.X线片测量屈曲角度最大98°,最小5°,平均80.5°.伴有双髋屈曲畸形大于40°者7例,伴有颈胸段后凸畸形3例,伴有陈旧性L1、2椎体、椎弓张力性骨折1例.截骨水平T12L1、2 L2、三处截骨16例,L1、2 L2、3两处截骨13例双髋格式(Girdles-stones)截骨术.rn 结果:术前平均畸形度数为80.5°,术后平均畸形度数为29.1°,平均矫正率61.2%,失矫率6.2%.rn 讨论:29例截骨术后病人远期随访结果表明,截骨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分析失矫原因,矫正度丢失与以下因素有关:(1)活动期原发病的影响矫正度.(2)上胸段重心前移影响矫正度.(3)一节段截骨比多节段截骨失矫率高.(4)任何坚强的内固定在长期生物应力和外力作用下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5)截骨部位高,上胸段重心前移可得以相应改善,减少代偿截骨缺陷,从而丢失角度较小,失矫率低.(6)伴有双髋屈曲畸形的驼背病人,一定先矫正髋关节畸形,再行截骨术.否则,因重心高度前移,驼背畸形很易复发.(7)以驼背顶点为中心,后椎板植骨,有利于截骨端的稳定.因强直性脊柱炎病人骨融合能力很强,植骨成功率高,是减少矫正丢失的简易可行方法之一.所以,截骨节段多少,部位的高低,内固定的选择使用是否合理,病变静止与否,髋屈曲畸形是否首先纠正,上胸段驼背角度的大小等,均是影响驼背畸形复发的原因.
  •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GSS及SSE两种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标本的稳定性差异,及疲劳特性,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内在因素.rn 方法: 采集陈旧性国人胸腰椎脊柱标本5具,随机取样分为两组.分别用德产SSE椎弓根螺钉和国产GSS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按Panjabi法建立生物力学试验模型,对其进行常规生物力学测试及高频疲劳实验.期间记录相应值。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完成T检验.rn 结果: 应力遮挡试验,GSS固定时为32.4%小于SSE37.24%约13%;极限强度试验GSS钉3510N高于SSE钉3250N约7%(P<0.05).;疲劳试验,GSS循环次数为0.92×106优于SSE 0.68×106.rn 结论: 相对SSE,GSS是临床上进行椎弓根固定时的理想选择.
  • 摘要:目的: 讨论慢性期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治.rn 方法: 对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予以叙述并做回顾性分析.rn 结果: 慢性期布鲁氏杆菌病的症状不典型,主要是患者自购药物服用和诊所盲目的治疗所致.rn 结论: 对慢性腰腿疼痛而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不可忽视了详细询问布氏病的流行病史,必要时做相关检查,以免对该病的漏诊和误诊.
  • 摘要: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70%,为多发病,诊治较为困难。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加剧,脊柱结核的发病也随之明显增加,而且难治病例逐年增多,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重新正视的新课题。本文介绍了病变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性与耐药状况,分析了脊柱结核化疗原则及常用方案,阐述了近期疗效的评定,浅谈了脊柱结核短疗程方案-短程化疗的疗效与不足,探讨了疗程的进一步缩短-超短程化疗的可行性。
  • 摘要: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占全部结核病的3%~5%.其特征为2个或2个以上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对脊柱结核认识的深入,治疗上从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步发展到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应用,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1999年5月~2008年5月,对32例行病灶清除、椎体融合及内同定治疗的胸腰椎结核进行了合理的护理,收到满意效果,本文将护理体会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评价rhBMP-2/异体骨复合骨在兔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中的效果,探讨此复合骨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的可能性。rn 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行后路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分别植入自体髂骨条,rhBMP-2/经处理的异体骨复合骨及单纯经处理的异体髂骨条,术后喂养六周,处死动物,取出标本,分别采取盲法进行手工测试,放射学、组织学及单向拉伸的生物力学测试,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植骨区内成骨量,取得数据后进行综合评价.rn 结果:手工测试显示rhBMP-2/异体骨复合骨组融合率(90%)明显优于自体骨(4096)及异体骨组(20%)(P<0.05).放射学及组织学显示rhBMP-2/异体骨复合骨组成骨速度及骨成熟程度均优于其它两组.单向拉伸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骨组和自体骨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明显优于异体骨组(P<0.05).定量分析显示植骨区内新骨形成面积复合骨组和自体骨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明显优于异体骨组(P<0.05).rn 结论:在兔腰椎后路横突间植骨融合术中,rhBMP-2/异体骨复合骨可促进骨形成并提高融合率,可作为替代自体骨的理想材料.
  • 摘要:目的: 探索利用H37Rv结核标准菌株用于豚鼠膝关节滑膜结核病理模型构建的方法.rn 方法: 对经过福氏佐剂免疫和致敏的豚鼠,行膝关节腔H37Rv菌株两种菌量(1×107/ml,50ul及100ul)的注射感染,观察豚鼠感染结核菌后膝关节滑膜组织及关节软骨与骨的病理变化,并行膝关节滑膜集菌培养.rn 结果: 豚鼠膝关节在行两种菌量的H37Rv菌株感染后,局部肿胀均较明显,但动物的全身反应都较轻微.两组动物的膝关节滑膜病理切片均显示有典型的结核结节及其内的干酪样坏死灶形成;切片抗酸染色均检出有抗酸染色阳性的分枝杆菌;两组动物的关节滑膜匀浆培养均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rn 结论: 通过在经预先免疫与致敏豚鼠的膝关节局部进行适当剂量的H37Rv结核菌株的注射感染,可以构建出与人类滑膜结核病理变化相似的豚鼠膝关节滑膜结核.
  • 摘要:脊柱结核病一般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全身症状在早期不明显.其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脊柱疼痛、活动受限,伴全身症状,如午后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疲乏无力等。病变严重者常有脊柱后凸、神经损害或窦道形成,多见于胸椎,其次是腰椎和胸腰段,而颈椎和骶椎则很少发生。本文介绍了脊柱结核诊疗的问题,分析了手术时机的选择,阐述了结核病灶的清除,提出了关于脊柱功能的重建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
  • 摘要:目的: 探讨经胸骨入路治疗上胸椎(胸1-胸4)结核的手术方法.rn 方法:16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利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其中胸1:3例,胸2:1例,胸2-3:4例,胸3:2例,胸3-4:4例,胸4:2例.Franka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所有患者随访6-72个月.rn 结果:所的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出血量为300-6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减轻,11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植骨愈合良好.rn 结论: 经胸骨入路可以清楚地暴露上胸椎.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目的.
  • 摘要:目的: 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选择.rn 方法: 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病例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rn 结果: 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方(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防期间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rn 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其致残率高,对患者、社会和家庭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正规化疗基础上的积极外科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卧床时间,促进结核治愈或静止,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趋势,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术式也从早期的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渐发展到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应用,其中脊柱稳定性有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得到充分的认识,近几年来,根据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稳定性状况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经后路一期前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伴后凸畸形的高胸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rn 方法: 自2006年5月~2007年8月治疗的8例高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8~55岁,平均32岁,均有椎旁及椎管内脓肿,严重破坏的椎体均小于三个节段.临床表现均有胸背痛、脊柱后凸畸形,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为26~76度,平均51度.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2例.术前常规使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2~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手术采用单纯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体问植骨融合加钉、钩、棒系统矫形同定治疗.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24个月.rn 结果: 手术时间为1.5~3.3小时,平均2.2小时,术中失血量300~1000ml,平均550ml,输血0~600ml,平均150ml.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1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结核复发.ASIA分级平均恢复1.88级.术后胸背痛消失;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为8~24度,无明显加重;术后3月血沉均恢复正常;植骨融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个月.rn 结论: 高胸段脊柱结核,对于严重破坏的椎体小于三个节段,同时合并后凸畸形时,采用单纯经后路一期前方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分析胸椎结核合并流注脓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外科治疗方式.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5年9月间收治的胸椎结核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7.2岁.结核病灶累及2个椎体12例、3个椎体6例、4个椎体3例,均合并椎旁或流注脓肿.8例出现它处流注脓肿,8例伴神经功能损害,14例后凸畸形,平均后凸角55.3°.手术方式:病灶仅累及椎间隙和椎体骨膜下型且无后凸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和椎间植骨;合并两个以上椎体中心型破坏和后凸畸形,采用后路畸形矫正、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和植骨重建.rn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应用自体髂骨植骨14例,钛网4例,髂骨组合钛网植骨3例.术后后凸角平均30.5°.平均随访2.1年,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植骨均融合.并发症:术后伤口窦道形成2例,合并胸背部疼痛1例.rn 结论: 胸椎结核伴脓肿形成,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病灶清除、闭式灌洗、负压引流或分段植骨重建结合合理后路内固定,均可取得好的手术效果.
  •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脊柱结核分型方法,评价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随访1年以上脊柱结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再根据有无神经症状和体征分为有神经受累型和无神经受累型,再分为病灶活动和病灶稳定亚型.统计各型所占比例及其治疗方法和临床结果.rn 结果: 236例中有187例接受了外科治疗,包括微创、微创结合开放手术和开放手术.145例无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96.5%获得痊愈,优良率达到100%.42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76.2%获得痊愈,优良率为90.5%.rn 结论: 有无神经压迫症状对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该分期方法临床容易掌握和应用.
  • 摘要:脊柱结核多起病隐匿,病程发展较慢,早期临床上除了受累区域不具定位体征的疼痛以外,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影像学诊断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目前常用的各种方法及其引导下的介入诊断,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在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X线、CT、MRI、B超以及同位素骨扫描等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摘要:目的: 研究聚合酶链反应、DNA序列测定在脊柱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rn (1)25例脊柱结核病例术中取脓液、干酪样坏死组织病椎骨组织,采用PCR法扩增上述样本的耐药基因rpoB、rpsL、katG片段;rn (2)PCR-DNA序列测定法检测扩增产物,利用DNATools(5.1)软件、NCBI/BLAST公共数据库对耐药基因比较分析.rn 结果: 25例脊柱结核临床标本,共检出12例标本耐药,rpoB基因突变发生率24%(6/25);rpsL基因突变发生率为16%(4/25);katG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4%(6/25),平均报告时间:6天.rn 结论: 脊柱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基因测定法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等特点,如与细菌学等其他方法相结合,基因测定法将为脊柱结核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帮助.
  • 摘要:目前脊柱结核治疗存在的问题包括:(1)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难以区分;(2)抗结核用药、化疗疗程针对性不强;(3)复治、复发、耐药病例的治疗不规范;(4)手术时机选择、围手术期处理不规范;(5)手术方法、内固定应用未能个体化;(6)疗效评估、停药指标、治愈标准不一等。本文根据某院治疗脊柱结核的经验并结合文献,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手术方法、化疗方案及疗效评估等讲行了一些探索。
  • 摘要: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手术入路选择,以达理想的疗效.rn 方法: 本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岁(17-73岁)均为单侧发病.采用前方切口4例,后方切口12例,前后联合切口5例,均行病灶清除,未植骨.术后放置引流条或硅胶管,配合标准化疗及卧床.rn 结果: 除一例患者术后三周,前方窦道形成,经换药治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未见复发.rn 结论: 骶髂关节结核只要采取正确的手术入路配合标准化疗,卧床二个月,未植骨亦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 摘要:某院1968-1999年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5639例,术中脊髓损伤12例,损伤率为0.21%。本文结合本组资料,探讨脊髓损伤的原因,并提出对此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