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柱转移瘤

脊柱转移瘤

脊柱转移瘤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48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6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53611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颈腰痛杂志、癌症进展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等;脊柱转移瘤的相关文献由127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堂、吴春根、刘斌等。

脊柱转移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6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3611 占比:99.10%

总计:54097篇

脊柱转移瘤—发文趋势图

脊柱转移瘤

-研究学者

  • 王振堂
  • 吴春根
  • 刘斌
  • 张凯
  • 李福生
  • 杜振广
  • 王俊杰
  • 米川
  • 胡侦明
  • 镇万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梅梅; 裴国清; 黑秀秀; 张亚玲; 王玲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metastatic spine tumour,MST)手术患者延长住院时间(pro-longed length of stay,PLOS)的影响因素,以及PLOS对患者中位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167例MST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以75%分位住院时间(longed length of stay,LOS)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PLOS组和正常住院时间(normal length of stay,NLO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PLOS的风险因素,采用K-M曲线分析NLOS和PLOS患者生存期。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rlson共病指数≥8分、转移节段≥3节段、手术并发症≥2种是PLOS的风险因素(P<0.05),原发部位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是PLOS的保护性因素(P<0.05)。NLOS组患者中位生存期高于PLOS组(16个月vs 11个月,log-rank=0.005)。结论MSTS术后PLOS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患者生存期缩短相关,针对PLOS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处理、缩短住院时间应成为MST患者围手术期重点关注的目标。
    • 耿元元; 张燕; 梁露文
    • 摘要: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51例,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比椎体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析术后椎体压缩率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周,矢状面Cobb角、椎体压缩率较术前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高(P<0.05);术后1周,VAS、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术前椎体压缩率和骨水泥弥散系数是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率<20%、骨水泥弥散系数<0.20是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合并椎体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可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加快恢复进程。术前椎体压缩率低、骨水泥弥散系数低是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实施干预措施,提高手术效果。
    • 康复亮; 傅锦; 邱玲玲; 曹海兵; 彭龙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配对χ^(2)检验对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比较,采用Kappa检验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4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多层螺旋CT及MRI检出阳性椎体数、阳性率分别为127个、23.7%和139个、26.0%,经配对χ^(2)检验,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一致性Kappa检验,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够降低脊柱转移瘤的漏诊率,提高诊断效能,在临床上诊断脊柱转移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乔卫平; 汪利合; 王韬; 孟东方; 于建伟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脊柱转移瘤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研究组行PK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脊髓神经功能、疼痛程度、体力状况、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VAS、ECOG评分及Cobb角分别为(3.35±0.97)分、(1.74±0.37)分、(8.57±0.98)°,低于对照组的(5.79±1.14)分、(2.18±0.49)分、(10.3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可有效减轻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脊柱稳定性,增强体力状况,且安全可靠。
    • 林芬; 耿元元; 游海霞
    • 摘要: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脊柱转移瘤患者81例,统计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有无术前放疗、肿瘤直径、肿瘤进展速度等信息,分析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17例,未发生神经功能障碍64例,发生率20.99%(17/81);年龄、肿瘤进展速度、术前有无神经损伤、术中有无神经牵拉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60岁、肿瘤快速进展、术前有神经损伤、术中有神经牵拉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龄、肿瘤快速进展、术前存在神经损伤、术中存在神经牵拉为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实施防控措施,降低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杨海澔; 孙远林; 肖睿
    • 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骨二科收治的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7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观察组行PVP+RFA治疗。记录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评价患者体能状态、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脊柱稳定性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SI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单独PVP治疗相近,但PVP联合RFA治疗能更有效缓解疼痛,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肿瘤复发。
    • 张忠民; 张超; 韩秀鑫; 马育林; 张岩; 刘永恒; 卢凤; 赵成亮; 王国文
    • 摘要: 目的:探索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微创治疗手段在脊柱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5例。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微创治疗,术后给予综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疼痛、神经损伤、功能状态等进行评估。结果:患者随访3~2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3.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4.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32.3±17.9)min,术中出血量为(393.3±64.9)mL,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射量3.38 mL。治疗前VAS评分(7.67±0.25)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2.73±0.15)分,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0.01);14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个等级,1例患者术前为Frankel D级,经过微创手术治疗后分级无变化;术前、术后3个月KPS评分得到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小切口椎板减压手术能够有效缓解脊髓压迫症状,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朱小军; 宋国徽; 唐清连; 卢金昌; 吴昊; 吴萍; 王晋
    • 摘要: 骨是肿瘤继肺、肝之后第三大转移部位。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多学科治疗模式的推进,尤其是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取得的进展,肿瘤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出现骨转移概率逐渐增大,尤其是脊柱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关脊柱转移瘤的治疗,近年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治疗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在外科治疗方面,外科手术微创化,影像导航下的内镜手术或机器人协助下的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 赵雄伟; 曹叙勇; 刘耀升
    • 摘要: 随着全身治疗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案。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高,导致术后恢复期延长,后续治疗也被迫推迟。微创手术组织损伤小、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展辅助治疗,因此愈发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目前常用的微创治疗手段包括经皮椎体骨水泥增强术、经皮/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减压、内镜技术和经皮消融技术。本文就上述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陆丹; 杜振广; 黄聪; 李福生
    • 摘要: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94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196)和对照组(n=98)。2组均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RFA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并发症;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时,评估2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ne scale,VAS)]、椎体功能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生活质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2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转移、骨水泥泄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治疗方案ODI评分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1)。结论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效果优于RFA单方案治疗,能降低患者治疗后近期复发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