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鲐鱼

鲐鱼

鲐鱼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3496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报(中文版)、福建水产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中国海洋学会第五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暨首届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学术研讨会等;鲐鱼的相关文献由47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军、李纲、戴志远等。

鲐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3496 占比:98.99%

总计:23736篇

鲐鱼—发文趋势图

鲐鱼

-研究学者

  • 陈新军
  • 李纲
  • 戴志远
  • 缪圣赐
  • 缪圣赐(摘译)
  • 张宾
  • 李曰嵩
  • 杨文鸽
  • 周涛
  • 官文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俊; 吴越; 尚子寒; 谢超; 虞舟
    • 摘要: 以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讨论低压变频电场中的电场强度对鲐鱼微冻保鲜效果的影响,采用3 000 V/m 50 Hz、2 000 V/m 50 Hz的低压变频电场设备,对储藏过程中水分、pH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组织微观结构。结果显示,随着微冻储藏时间的延长,2 000 V/m电场组,3 000 V/m电场组与无电场组鲐鱼中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逐渐上升,但电场组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显著低于无电场组(p<0.05),并且上升速度缓慢,场强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贮藏第20天时,电场组菌落总数显著低于无电场组(p<0.05),但随着电场强度增大抑制效果越不明显。低压变频电场可以减缓鱼体pH值变化,第20天时电场组pH值低于无电场组。扫描电镜观察可以发现,贮藏过程中鲐鱼肌肉组织间隙逐渐变大,而电场组鲐鱼肌肉组织间隙较小,说明电场对鱼体肌肉组织也有较好的保护效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鲐鱼水分含量逐渐降低,电场组的水分含量小于无电场组,说明电场会加速贮藏过程中鲐鱼水分的流失。
    • 廖慧琦; 曹少谦; 杨华; 戚向阳
    • 摘要: 为了优化鲐鱼免疫活性肽的酶法制备工艺,以水解度和小鼠脾淋巴细胞相对增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鲐鱼免疫活性肽的最佳酶解条件,并对得到的鲐鱼免疫活性肽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为最优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8800 U/g、时间7 h、温度52°C,验证实验发现在该条件下得到的酶解产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相对增殖率为48.11%±2.67%,与回归方程预测值相近。同时鲐鱼免疫活性肽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达45.52%,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32.00%。研究结果为鲐鱼免疫活性肽的酶法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实现鲐鱼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 马佳雯; 何璐瑶; 蔡金秀; 徐刘贝; 曹少谦; 戚向阳
    • 摘要: 为研究鲐鱼蛋白肽的制备及其特性,以鲐鱼为原料,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优化蛋白肽酶解工艺,并对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氨基酸组成、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鲐鱼蛋白肽酶解最佳条件为:酸性蛋白酶添加量0.211 6%、底物质量分数10.65%、温度53.09°C和酶解时间5.14 h,此条件所得鲐鱼蛋白肽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2.23%。鲐鱼蛋白肽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kDa的组分占总量的92.15%,该蛋白肽中具有给质子能力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0.06%和35.33%,其清除·OH、ABTS阳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3.77、14.14和8.91 mg/mL。通过稳定性研究发现,所得蛋白肽具有较高的酸、热稳定性;不同的金属离子对其活性影响不同,Zn^(2+)影响最为显著;食用糖和食品防腐剂对其活性无显著影响;随着NaCl浓度上升,其活性显著下降;鲐鱼蛋白肽经胃肠模拟消化后仍能保持30.93%的活性。该研究可为鲐鱼高值化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田志盼; 麻秋云; 张云飞; 田思泉
    • 摘要: 鲐鱼是中国近海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种,为准确理解当前资源状态和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渔业资源评估。文章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79至2019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利用贝叶斯状态空间产量模型对鲐鱼进行评估,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输入数据、模型参数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最大可持续产量为46.5万t,资源有83%的概率处于健康状态,种群未遭受资源型和捕捞型过度捕捞(当前相对生物量水平B_(2019)/B_(MSY)=1.160,当前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_(2019)/F_(MSY)=0.773)。敏感性分析中,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和初始资源消耗率的先验分布基本不影响评估结果,而可捕系数恒定年增长对评估结果影响较大;数据方面,一定的渔获量误报率不影响对鲐鱼资源状态的判断,而捕捞努力量数据选择时应纳入海洋捕捞从业人数数据,以得到较合理结果。在中国近海鲐鱼的养护管理过程中,为提高资源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并降低不确定性,需要着重关注渔获量数据的质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的选择。
    • 郑振霄; 戴志远
    • 摘要: 将新鲜鲐鱼贮藏在冷海水系统中,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研究贮藏期间菌相变化以确定优势腐败菌。通过对优势腐败菌致腐能力的测定,确定鲐鱼冷海水贮藏的特定腐败菌。结果表明,贮藏期间鲐鱼的主要菌相由嗜冷杆菌过渡到假单胞菌,再到希瓦氏菌。腐败样品中的菌相主要由希瓦氏菌、肠杆菌和柠檬酸杆菌组成,致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希瓦氏菌可以导致样品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TMA)和菌落总数快速增加;柠檬酸杆菌和样品组胺的产量相关性较强。由于接种柠檬酸杆菌的样品菌落总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确定希瓦氏菌为鲐鱼在冷海水贮藏条件下的特定腐败菌。
    • 李曰嵩; 邢宇娜; 潘灵芝; 张瑜; 余为
    • 摘要: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鲐鱼早期生活史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均会对鲐鱼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更好地对鲐鱼资源量补充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鲐鱼的生物学特性、早期生活史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环境变动对其早期生活史中生存、生长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相关生态模型等在鲐鱼上的应用,并对未来掌握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鲐鱼资源的生态响应及鲐鱼资源中长期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鲐鱼渔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 李曰嵩; 邢宇娜; 潘灵芝; 张瑜; 余为
    • 摘要: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鲐鱼早期生活史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均会对鲐鱼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更好地对鲐鱼资源量补充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鲐鱼的生物学特性、早期生活史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环境变动对其早期生活史中生存、生长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相关生态模型等在鲐鱼上的应用,并对未来掌握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鲐鱼资源的生态响应及鲐鱼资源中长期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鲐鱼渔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 徐永霞; 孟德飞; 赵洪雷; 李学鹏; 步营; 励建荣; 谢晶; 郭晓华
    • 摘要: 为研制一种即食鲐鱼肉干产品,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调味料配方、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对鱼肉干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鲐鱼肉干的调味配方以及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鲐鱼肉干的最佳调味配方为白砂糖添加量4%,食盐添加量2%,辣椒粉添加量0.5%,豆瓣酱添加量3%;最佳微波-热风干燥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00 W,微波时间120s,烘干温度80°C,烘干时间160min.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鲐鱼肉干产品感官和风味品质良好,硬度、弹性和咀嚼度分别为16255 g、0.78 mm、6974 g.
    • 崔国辰; 朱文斌; 戴乾; 李哲; 卢占晖; 刘连为; 朱海晨
    • 摘要: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捕捞对象,其分布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等影响因子对渔场分布的作用,文章采用产量重心、地统计插值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结合2017年西北太平洋2艘灯光敷网渔船的渔捞日志和海洋环境数据,探究该海域的渔场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鲐鱼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7月的产量最高,9月的CPUE最高;产量重心于4-9月由SW方向向NE方向移动,并于9-12月返回SW方向;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4°C~16°C,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4~1.0 mg/m3;叶绿素a浓度对渔场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与鲐鱼摄食对象的特性有关.
    • 王钰; 倪继龙; 李敏杰; 张思宇; 董凯璇; 沈春蕾; 张宾; 水珊珊
    • 摘要: 鲐鱼组氨酸含量较高,在低温贮藏中品质易发生劣变,影响其食用安全性.以-18°C冻藏的鲐鱼为研究对象,在贮藏0、10、20、40、60、80、100 d后分别取样,测定鲐鱼风味、过氧化值、酸价、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和脂肪酸成分的变化,研究低温冻藏过程中鲐鱼脂肪氧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藏初期,鲐鱼中风味物质以氮氧化合物为主,随着冻藏时间的逐渐延长,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响应强度逐渐增强;鲐鱼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鲐鱼的TBARs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贮藏时间越长,增加速率越快;鲐鱼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脂肪氧化程度增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