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解剖
比较解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动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884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等;比较解剖的相关文献由23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海晏、孙同兴、吴鸿等。
比较解剖
-研究学者
- 何海晏
- 孙同兴
- 吴鸿
- 李秉滔
- 侯学良
- 肖方
- 刘斌
- 刘果厚
- 卢岩
- 吴树明
- 周守标
- 康木水
- 廖海民
- 张江涛
- 徐峰
- 李福来
- 李贺敏
- 杨国辉
- 杨赵平
- 林鹏
- 毛本勇
- 王震
- 章英才
- 郭学民
- 韩丽娟
- 高致明
- 黄坚钦
- GUTTERMAN
- Yitzchak
- 丁涛
- 丁雨龙
- 万珊
- 于国涛
- 何士军
- 何小弟
- 侯建华
- 俞宁1
- 俞志雄
- 傅华龙
- 傅维南
- 兰利琼
- 关海红
- 冯德诚
- 刘世会
- 刘丽莉
- 刘佳
- 刘志红
- 刘文哲
- 刘琴
- 刘萍
-
-
赵璧;
邹亚锐;
陈刚;
李姜丽;
吴奎;
万珊;
徐鑫磊
-
-
摘要:
早三叠世是鱼龙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阶段,Chaohusaurus则是该时期化石材料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鱼龙类群之一,但其标本几乎全部产自华南下扬子区的安徽巢湖,此外仅在中扬子区北部的湖北远安曾有少量发现和报道。本次对一件曾初步研究的远安Chaohusaurus zhangjiawanensis标本开展进一步修复和观察,对该属种形态信息缺失较多的头骨进行描述并重点与Ch.zhangjiawanensis最早报道的两件标本及安徽研究程度较高的其他Chaohusaurus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补充完善对Ch.zhangjiawanensis比较解剖和形态功能特征的认识并加强对Chaohusaurus内群演化、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等方面的了解。发现Ch.zhangjiawanensis与Ch.chaoxianensis、Ch.brevifemoralis等安徽分子的骨骼整体比例和头骨各孔构成等特征相似,但较Ch.chaoxianensis和Ch.brevifemoralis上颌骨更长、附着牙齿更多且更密集强壮,外鼻孔的后置不明显,骨架更粗壮,躯干更僵硬。研究认为Ch.zhangjiawanensis与安徽Chaohusaurus的骨骼形态差异可能是不同环境导致,推测其多而强壮的后部上颌牙和僵硬的躯干可能是因其以高度骨化的湖北鳄等脊椎动物为食和生活在局限、高盐度的浅海环境而发生的适应性演化,但也不能排除是继承自更古老的类群,或是其活动范围更大、食物来源更广等原因。据此分析,由于早三叠世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碎片化分布的小生态地理区可能广泛存在,使典型的游泳型生物鱼龙在起源和辐射后又在这些缺乏交流的“避难所”中分别演化并形成不同的形态属,但这也导致从特殊骨骼形态探讨早期鱼龙各类之间的演化关联及追索其共同祖先变得困难,因此尚需继续加强对已知早三叠世鱼龙化石层下部层位及相应化石产区附近同时期不同环境海相化石的追寻和分析。
-
-
王震
-
-
摘要:
比较了虎、狮、棕熊、黑熊等7科13种动物股骨的形态特征,并测量了股骨长度、两端宽度和厚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动物股骨在不同类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相同类群中存在着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草食性动物的股骨与食肉动物的股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大转子的位置、股骨头的形态、股骨颈等,可用于分类和鉴别;股骨的形态特征与动物活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大转子的位置.该研究将对从事动物骨骼分类或鉴别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
-
王震
-
-
摘要:
以虎、狮、棕熊、黑熊等13种动物的肱骨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肱骨形态特征,并测量了有关参数.结果发现,食肉动物肱骨与草食动物存在明显差别.不同种类动物肱骨的差别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肱骨的形态特征与动物活动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行肱骨分类比较时,肱骨后天活动形成的部分形态特征应谨慎使用.该研究将为动物骨骼的分类或鉴别提供一定的启示.
-
-
-
俞宁1
-
-
摘要:
包老伯上街理发,理发师傅有一搭无一搭地和您说些闲话。''您是做什么工作的?''''读书的。''''您不能总读书吧?读完了总得做点儿什么?''''我是读书人,只是读书。''包、俞两家是几十年的紧邻,自打我有记忆起,脑海中就有包老伯不怒而威、严肃方正的面容与神态。不过我对包老伯的初始印象,受到家兄的''污染'',而家兄对包老伯的印象,充满了从幼稚园带来的偏见。
-
-
孙同兴;
董运秋;
侯学良
-
-
摘要:
Leaf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s of nineteen species of Fissistigma from China were studied using epidermal macera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paraffin sec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atomical feathers of Fissistigma revealed a remarkable consistency.The leaf surface of Fissistigma were covered with bicellulate or multicellulate uniseriate trichomes.The epidermal cells contained one clustered crystal.The stomatal apparatus were paracytic with two to four subsidiary cells and only distributed on abaxial epidermis.The outer percilinal walls of abaxial epidermal cells were papllate.In the leaf midrib, there was one additional vascular strand except for normal vascular tissues.Therefore, these anatomical feathers should be contributed to differenti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enera and support that Fissistigma is a natural group in Annonaceae.However, the form and distribution of trichomes, the shape of epidermal cells, the structures of mesophyll tissues, the sizes of papllate cells and the precise vascular structures in midrib vary obviously with species.Also, these anato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pecies may be used to distinguish some perplexing species such as F.minuticalyx and F.polyanthum, F.kwangsiense and F.cavaleriei, F.tungfangense and F.shangtzeense.%采用叶片表皮离析法、扫描电镜和石蜡制片法,研究了中国分布的番荔枝科瓜馥木属19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瓜馥木属叶片形态和结构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如叶片表皮均具有2-多个细胞的单列丝状毛,表皮细胞内具有一个晶簇,气孔器均为平列型,只分布在叶片的远轴面,远轴面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形成一个乳突,叶片主脉的维管组织除具有正常的维管组织外,还具有一个小的副维管束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番荔枝科植物的属间关系,支持瓜馥木属是一个很自然的类群.但叶片表皮毛的形态及分布,表皮细胞的形状、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结构、远轴面的乳突大小以及叶主脉维管组织的细微结构则具有种间差异.尤其有助于区分小萼瓜馥木和黑风藤、广西瓜馥木和独山瓜馥木、上思瓜馥木和东方瓜馥木等形态相似、难以区分的植物种类.该研究结果为该属的系统研究和种间正确区分提供了重要资料.
-
-
石匡正;
杨晴;
郭学民
-
-
摘要:
为确定杜仲雌雄株叶片的第二性征,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杜仲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杜仲雌、雄叶片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构成,上下表皮细胞均由一层细胞构成,下表皮具表皮毛;叶肉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明显;叶脉维管束均由木质部、少量形成层和韧皮部构成,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2)雌株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以及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值大于雄株的,而雄株的下表皮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大于雌株的,且雄株主脉维管束更加发达.这些结果证明,杜仲雌雄株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第二性征的体现,也是杜仲长期进化中为了更好的生存而产生的策略,可能有利于其繁衍生息.
-
-
李娜;
郭学民;
孟阳
-
-
摘要:
为了研究沙棘雌、雄株叶片的第二性征,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沙棘雌、雄株叶片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沙棘雌、雄株叶片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组成,表皮均由1层细胞构成,表皮毛发达,上表皮有拟泡状细胞;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2)雌株上表皮具更多的拟泡状细胞,其主脉韧皮部薄壁细胞及其下方的一些薄壁细胞含较多的后含物,下表皮的表皮毛更浓密;而雄株的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显著大于雌株,且其主脉维管束更发达。结果表明,沙棘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第二性征的表现,也是沙棘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稳健的适应策略,可能有利于该物种的繁衍。
-
-
高凯悦;
廖海民;
刘世会;
赵德刚
-
-
摘要:
[目的]对野生头花蓼、GAP基地种植头花蓼、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选育的四倍体及其二倍体头花蓼品种叶片进行解剖学研究,期望为头花蓼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指甲油印迹法,分别对4种头花蓼叶片结构和叶表皮进行观测.[结果]头花蓼叶片气孔器为无规则型,上表皮气孔数明显少于下表皮.表皮毛仅分布于叶脉上,下表皮相对较多.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2个部分,其中栅栏组织2列,细胞呈长柱形;海绵组织细胞近圆形,排列疏松.叶脉为外韧维管束类型,主脉具两个维管束,上下排列,近轴面维管束较小,其韧皮部朝下,木质部朝上;远轴面维管束相对较大,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与近轴面维管束相反.[结论]在研究的4个头花蓼材料中,与其他3个二倍体品种相比,多倍体形态解剖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四倍体品种气孔密度较小,叶片较厚,栅栏组织发达,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
-
薛艳;
周桂玲
-
-
摘要: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anatomical study of pseudoseptum in the fruit of Brassicaceae from 24 genus of 9 tribes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seudoseptum ,the family of Brassicacea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①with or without pseudoseptum ;②thin pseudoseptum with simple structure and fewer cells ,and thick pseudoseptum with more cells ;③flattened on both sides and compressed dorsoventr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seudoseptum structure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its classification bu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od cracking w ay .%首次对十字花科9族24属植物果实中假隔膜进行了比较解剖,结果表明:该科根据假隔膜可分为:①有或无假隔膜类型;②假隔膜薄、结构简单、细胞数量少和假隔膜厚、细胞数量多等类型;③两侧压扁与背腹压扁类型。确认了假隔膜的结构与分类的关联不大,而与角果开裂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
-
李双安;
高明;
侯建华;
李少华;
王立泽
- 《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为了弄清鱼类大侧肌不同肌节的形态、大侧肌与中轴骨的联系和大侧肌的形态特征与鱼类的生活习性和进化地位的关系,本文用常规解剖方法,对太平洋鲱(Clupeapallasi)、鲤鱼(Cyprinuscarpio)、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沙氏下(鱼箴)鱼(Hyporhamphussajori)、鲐鱼(Pneumatophorusjaponicus)、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yokohamae)6种鱼的大侧肌肌节、肌间骨和背肋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鱼类快速游泳能力越强,红肌越发达、肌节前圆锥越发达,背鳍倾肌和臀鳍倾肌越退化;鱼类躯干部轴下肌后圆锥顶端与肋骨的游离末端平齐;轴上肌肌节后圆锥顶端近于髓棘和髓弓的交界处,未达髓棘末端.大侧肌肌节前圆锥的弯曲角度大约等于髓棘和肋骨(或脉棘)所成的角度.太平洋鲱既有背肋又有肌间骨,肌间骨在躯干和尾部的轴上肌和轴下肌均存在;鲤、鲢只有肌间骨,无背肋,躯干部轴下肌无肌间骨;沙氏(鱼箴)、鲐、钝吻黄盖鲽只有背肋、无肌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