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木材构造

木材构造

木材构造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轻工业、手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5027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桉树科技、国际木业、广西林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第三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木材构造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建举、徐峰、段新芳等。

木材构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027 占比:99.82%

总计:65143篇

木材构造—发文趋势图

木材构造

-研究学者

  • 罗建举
  • 徐峰
  • 段新芳
  • 李英健
  • 胡汉志
  • 赵广杰
  • 冯德君
  • 周少英
  • 夏美君
  • 张文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柳月; 刘金炽; 莫玉婵; 黄六帖; 卫忠诚; 熊涛
    • 摘要: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常见4种“黑檀”木材构造的特征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4种“黑檀”木的宏观构造在木材颜色、管孔类型、波痕、气味等难以区分;微观构造上存在较大差异。乌木和条纹乌木的轴向薄壁组织为细弦线状,与木射线构成网格,东非黑黄檀的为星散聚合状、断续带状及翼状,风车木的为环管束状及聚翼状;乌木、条纹乌木和风车木的木射线为非叠生且主为单列射线,而东非黑黄檀的为略叠生且多为2列射线。
    • 吴柳月; 刘金炽; 卫忠诚; 黎世鑫; 莫玉婵; 熊涛
    • 摘要: 对凭祥南山红木市场的“印尼红酸枝”“非洲红酸枝”木材构造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将其鉴定为漆树科漆树属的胶漆树(Gluta spp.)和苏木科铁木豆属的铁木豆(Swartizia spp.),这两种树种均不属于国标红木类树种。从宏观构造上看,最大区别在于新鲜的红酸枝木具有酸臭味,而这两种树种没有明显气味;其次是波痕,胶漆树木材没有波痕,铁木豆及红酸枝木波痕可见。在微观构造上,红酸枝木导管、薄壁组织、木射线均叠生,胶漆树三个特征均不叠生。
    • 张静涵; 王明豪; 林巧; 骆嘉言
    • 摘要: 以苏州某家具厂提供的2个家具构件(记为A和B)为对象,对家具构件取样、切片、染色以及对标准三切片进行观察、鉴定。结果表明,A家具构件树种为豆科印度苏木属的二出印度苏木,B家具构件树种为使君子科榄仁树属毛榄仁。对比二出印度苏木、毛榄仁与檀香紫檀的构造特征,发现三者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弦切面。对檀香紫檀、二出印度苏木、毛榄仁3种木材的红外光谱图进行比较,发现二出印度苏木和毛榄仁的半纤维素有一定程度的降解,二出印度苏木与檀香紫檀、毛榄仁在多糖结构上存在差异。
    • 刘衡; 施福军; 黎韦水; 韦中绵; 马若克; 刘志高; 李英健; 符韵林
    • 摘要: [目的]比较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的树木形态、木材解剖特征和抽提物化学成分,探究二者的可区别性.[方法]采用观察法观测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的树木形态特征;采用木材解剖学方法观测木材三切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观察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木材组织构造;采用气质联用分析(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MS/MS)方法测定不同产地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抽提物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树木形态上,降香黄檀的花、果、叶等形态与东京黄檀相似;在木材构造上,相较于东京黄檀,降香黄檀纹理略丰富,管孔类型更趋近于半环孔材,心材具有略少的异型Ⅲ木射线组织,但这些差异难以量化,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二者,同时,其他构造特征不存在可区别性;在化学成分上,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相同纬度的木材聚为一类,与树种无关,通过PCA分析发现,二者的分组存在明显交集,不存在可区别性.[结论]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在树木的花、果、叶等形态特征、木材解剖构造及抽提物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不存在可区别性.
    • 任豪
    • 摘要: 指出了大果紫檀(Pterocarpus macrocarpus)为豆科紫檀属树种,香脂木豆(Myroxylon spp.),蝶形花科香脂木豆属的木材.从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两方面对大果紫檀与香脂木豆这两种木材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总结了导管孔、薄壁组织、射线、水浸液、香味5种构造差异.
    • 青龙; 邢东; 王喜明; 李哲锋
    • 摘要: 木材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很多且组成复杂,较难进行准确的测定评价.从木材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不同测试方法及现行测定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对木材切削表面粗糙度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基于现状提出了完善木材切削表面粗糙度测定评价方法的建议.
    • 邓冬莲; 樊香相; 黄福禄; 卢翠香
    • 摘要: 对白花崖豆木(Millettla leucantha)、铁刀木(Cassia siamea)和非洲崖豆木(M.laurentii)3种鸡翅木木材构造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者的宏观构造在材色、波痕方面有较大差异;微观构造主要在轴向薄壁组织类型、宽度、叠生构造和木射线构造方面有差异.
    • 樊振国; 黄仲华; 周修涛
    • 摘要: 为给杏(Armeniaca vulgaris)木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生物数码显微镜对杏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杏木边材为黄红色至黄褐色,心材为红褐色和灰褐至带红的浅黄褐色;心、边材区别明显.环孔材;早材管孔宽1~3(稀4)列;晚材管孔为单管孔及径列复管孔(2~3个),少数呈管孔团,散生或斜列;单穿孔,穿孔板倾斜;管间纹孔式互列;未见侵填体;早材和晚材管孔螺纹加厚明显.木纤维壁薄,具缘纹孔较多.木射线非叠生,射线组织异形Ⅱ型,少数为Ⅲ型;单列射线高1~18个细胞或以上;多列射线宽2~8个(多数为2~6个)细胞,高8~64个细胞或以上.生长轮外缘具创伤树胶道.杏虽为进化树种,但保留了部分原始形状特点,说明杏的进化是不同步的.杏木的结构与生长环境相适应.
    • 余德倩; 赵晨鹏; 翟胜丞; 陈冰炜; 阚玉娜; 王正
    • 摘要: 对不同针、阔叶材树种木材进行吸湿循环处理,通过对声学振动性能进行跟踪测试,研究吸湿循环处理对声学振动性能的改良效果,并探讨木材解剖构造的特异性对其声学振动性能改良效果的影响。以4种常用乐器用材泡桐、梓木、杉木和西加云杉为研究对象,制成标准试样250 mm(纵向)×50 mm(径向)×15 mm(弦向),经60°C干燥48 h后,置于25°C、相对湿度60%的环境中平衡,此为1次循环,共循环4次。测量并计算处理前、不同次数循环处理后4种木材声学振动参数的变化,并结合解剖构造进行分析。木材的纤维/管胞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加云杉>杉木>泡桐>梓木。吸湿循环处理后,4种木材比动弹性模量和声辐射阻尼系数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泡桐的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7.95%和44.37%;西加云杉最小分别为3.84%和7.90%。木材的声阻抗变化率,梓木最大为-15.54%,西加云杉最小为-5.75%。试验结果表明:吸湿循环处理前后,梓木的声学振动性能均为最差;吸湿循环处理改善了木材声学振动性能,阔叶材声学振动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针叶材,其中泡桐的改善效果最好;吸湿循环处理2次后,木材比动弹性模量和声辐射阻尼系数、声阻抗均达到稳定,继续2次吸湿循环处理后基本保持不变。
    • 邓冬丽; 李卫发; 彭智邦; 熊涛
    • 摘要: 对从东南亚进口的交趾黄檀(Dalbergia cultrata)、巴里黄檀(D.fusca)、奥氏黄檀(D.latifolia)3种红酸枝木材构造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者的宏观构造在材色、"鸡翅"纹方面有较大差异;微观构造主要在管孔类型、轴向薄壁组织类型和木射线构造方面有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