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形控制
队形控制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宇宙航行)、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22854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工业控制计算机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2011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队形控制的相关文献由30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雪波、刘文磊、吴森堂等。
队形控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22854篇
占比:99.99%
总计:1422931篇
队形控制
-研究学者
- 陈雪波
- 刘文磊
- 吴森堂
- 文永明
- 邓佳
- 冯正平
- 姚立强
- 宋艳荣
- 张术东
- 曹志强
- 毛琼
- 熊举峰
- 王强
- 王正军
- 谭冠政
- 丁宁
- 任德华
- 史风鸣
- 吴坚
- 周自维
- 周超
- 唐钟
- 姚林海
- 宋光明
- 宋爱国
- 尤剑
- 尹峰
- 席雷平
- 康凤举
- 张化祥
- 张文文
- 张翰墨
- 徐望宝
- 施顺明
- 李圣涛
- 李强
- 李斯
- 李磊民
- 杜占龙
- 杨丽
- 林志赟
- 沈洪梁
- 沈莉
- 王玉振
- 甘勤涛
- 皮剑
- 矫永康
- 程鹏
- 窦丽华
- 胡永江
-
-
杨芳;
陈彦勇;
曾俊宝;
刘锋;
赵旭
-
-
摘要:
针对水下复杂环境中UUV编队避障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UUV编队避障控制方法。在单UUV避障的基础上,根据雁群编队行为和避障机制,设计基于模糊控制的编队拆分避障算法,考虑不同通信条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解决UUV编队在障碍物环境下队形控制及避障问题。考虑到工程实际,针对通信延迟进行了处理,并通过仿真验证处理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以典型狭长极窄障碍物环境进行了湖上试验。
-
-
符小卫;
潘静
-
-
摘要:
本文研究了无人机集群躲避动态障碍物下的队形控制问题。首先,引入针对动态障碍物的碰撞预判机制判断集群是否需要对障碍物进行规避。其次,在动态障碍物与无人机间构造斥力场实现避障。最后,根据一致性理论设计基于集群各无人机之间、无人机与虚拟领导者之间的位置、速度一致性控制律,结合人工势场法实现躲避动态障碍物下集群队形的形成与保持。仿真结果表明,集群无人机能够在以分布式方式躲避动态障碍物的同时实现队形的形成、保持与重构。
-
-
姜福涛;
黄学军
-
-
摘要:
电子对抗力量协同是电子对抗力量指挥控制的“重难点”问题。随着电子对抗力量运用开始向智能化迈进,基于数据指挥的自动化指挥、智能化协同成为现代化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电子对抗智能体队形控制的2种基本方法入手,通过C++仿真对比2种方法的稳定性、时效性,研究电子对抗智能体集群如何在存在侦察或干扰盲区的环境下,通过队形变化实现协同机动任务。
-
-
袁明新;
黄艇;
曹荣祥;
张人杰;
申燚
-
-
摘要:
为了提高多机器人队形控制精度和效率,尤其是偏离预定轨道时的纠正能力,提出一种白介素调节的多机器人队形免疫网络控制算法。将机器人的速度和期望队形重心分别作为抗体和抗原,借鉴Jerne的独特型免疫网络假设,通过抗体和抗原的刺激和抑制来构建队形控制免疫协作网络;在白介素免疫调节机理启发下,定义白介素调节因子来解决机器人轨道偏离时的纠正难题;通过抗体激励值自适应选择速度完成队形控制。4种不同环境下的数值测试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白介素免疫网络算法不仅能够形成规定队形,而且队形形成所需时间平均减少73%,平均位移减少60%,且平均偏差角度逼近于0。仿真平台下的干扰测试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
-
孙金龙;
李大辉;
吴鹏;
陶伟;
陈昂
-
-
摘要: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智能体的协同控制成为研究热点.在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多智能体的围捕编队,能够在给定被围捕目标具体位姿信息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围追堵截.使用经典的拍卖算法解决了智能体在围捕队形中的任务分配问题,使各智能体能够以相对较快的时间形成标准的围捕编队队形.此外,还提出运用双向拍卖算法解决队形形成过程中的位置点分配问题,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完成队形的控制,进而完成对目标的围捕.
-
-
李伟;
李天伟;
王书晓;
周兵;
张勇
-
-
摘要:
随着舰艇作战任务多样化,多舰艇所构成的海上作战集团将成为未来海战场的主要兵力编成模式之一.文章在分析编队队形保持的基本要求和队形变换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编队队形控制、作战条件约束的舰艇编队队形配置以及舰艇编队队形变换与保持的研究现状,按照舰艇编队作战流程,从编队集结、队形保持、队形变换和出入列等编队控制的角度,对舰艇编队队形导航控制问题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
-
潘天宇;
楼航飞;
刘耀强
-
-
摘要:
为实现多AGV小车的协同搬运,寻找协同运动过程中各AGV物理量趋于相似的最优控制参数.首先由协同队形的运动状态关系获得系统的一致性协议式,进而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到分布式PID队形控制方程,通过复常系数线性方程稳定性判据得到该类网络拓扑稳定的成立条件,由具体的期望队形得到其复数矩阵以及对应的特征方程和特征值的解范围,不同控制参数的不等式方程解同时成立的最优范围即为运动状态下该队形稳定存在的充要条件.通过数据仿真与实验结果可知,该算法可以有效实现多AGV协同运动的预期队形的形成与保持,为大型物料件的运输提供了新的控制思路.
-
-
-
-
-
-
-
- 《第19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 2008年
-
摘要:
针对粒子群算法对约束条件的优化处理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自适应度双群体粒子群优化算法,该算法将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分别考虑,形成2种群体以不同目标为前提同时向最优解进化;并分别对2种群体的适应度引入自适应权重系数与相应调整策略,基于并非所有非可行个体均劣于可行个体概念,动态地调整其适应度以保证部分非可行个体向可行域进化.将其应用于组群机器人队形控制中,链型结构(纵队)队形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该粒子群算法为实际应用中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新的途径.
-
-
LIN Xianfu;
林显富;
Su Yu;
苏禹
- 《2017中国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高层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为提高机器人足球比赛中射门的成功率,通过提高机器人间的控球率,使足球的较大部分时间在对方半场,论文首先分析了每个机器人的最佳路径,运用"动态基准圆"及"3+1+1"的队形控制法,使每个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识别最佳进攻路线,同时使每个机器人充当的角色可随时改变.实验分析表明,在运用了上述的策略后,射门成功率、前场截球能力以及防守能力都得到提升.
-
-
-
-
冯孝辉;
李京生;
邓忠民
- 《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针对各种摄动对编队队形的影响,一直是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相对运动的C-W方程,设计了一种基于相对轨道要素的非线性控制器,对J2项摄动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仿真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
-
-
陈杨杨;
田玉平
- 《第26届中国控制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含有非完整约束的多移动机器人系统,讨论了多机器人的分布式编队控制问题。通过连续时变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和图论知识,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机器人编队的队形控制律,利用位置相关的势能函数的避障控制律使得机器人与其相邻机器人和外界障碍物不发生碰撞,仿真说明了这两种控制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