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钩吻

钩吻

钩吻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6176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福建中医药、广西中医药、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华东区中兽医研究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等;钩吻的相关文献由465位作者贡献,包括俞昌喜、许盈、吴水生等。

钩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6176 占比:99.12%

总计:16320篇

钩吻—发文趋势图

钩吻

-研究学者

  • 俞昌喜
  • 许盈
  • 吴水生
  • 苏燕评
  • 杨渐
  • 孙志良
  • 刘兆颖
  • 石冬梅
  • 王英豪
  • 廖华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玉娟; 肖宁; 贾文丹; 李霞荣; 郑晓峰; 孙志良
    • 摘要: 旨在研究氟马西尼联合肾上腺素对钩吻中毒大鼠的解救效果,并验证钩吻可能的毒性作用靶点,为钩吻中毒机制探讨及解救钩吻中毒病例提供参考。构建钩吻大鼠中毒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氟马西尼解救组、肾上腺素解救组、联合用药(氟马西尼+肾上腺素)解救组,记录各组大鼠中毒及死亡情况,并监测各组大鼠血压、心率,评价各组药物的解救效果。采用分子对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预测钩吻主要毒性物质钩吻素己与解救药物作用的靶点,阐释其可能的解毒机制。结果显示:钩吻灌胃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0.25 g·kg^(-1),氟马西尼联合肾上腺素使用时对钩吻中毒的大鼠有显著的解救效果,存活率由25%提高到92%(P<0.01),且平均中毒症状出现时间由16.56 min延长至25.98 min(P<0.01),平均死亡时间由40.13 min延长至58.05 min(P<0.01),解救效果显著高于氟马西尼和肾上腺素单独解救组。联合用药组还可显著缓解中毒所致的大鼠血压、心率下降的临床表征。分子对接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氟马西尼与钩吻素己都与GABA_(A)受体同一活性位点有较好的结合效果,且氟马西尼的结合能-85.47 kJ·mol^(-1),强于钩吻素己结合能-77.15 kJ·mol^(-1)。全细胞膜片钳结果显示,钩吻素己可显著延长GABA_(A)受体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而氟马西尼可拮抗此作用。综上所述,氟马西尼和肾上腺素联合使用对钩吻中毒大鼠具有明显的解救效果,钩吻神经毒性靶点与氟马西尼作用的GABA_(A)受体密切相关,肾上腺素对调节中毒所致的血压下降起到关键作用,联合用药可起到标本兼治效果。
    • 黄思娟; 黄崇银; 曹俊杰; 王永; 刘兆颖
    • 摘要: 为研究饲喂钩吻对仔猪肾脏的影响,将10头健康雄性去势二元杂种(长白猪×大白猪)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5只.对照组仔猪饲喂不含抗菌药物的全价日粮,给药组仔猪饲喂不含抗菌药物的全价日粮+2%钩吻全草粉末,连续饲喂45 d后,分别采集两组猪的肾组织,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类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肾脏中共有30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有180个基因显著下调,121个基因显著上调,其中与代谢、转运相关的基因,如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13(SLC2A13)、溶质载体家族35成员5(SLC35A5)、含黄素单氧化酶2(FMO2)、醛氧化酶1(AOX1)等出现显著下调(P<0.05).荧光定量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其结果与转录组学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饲喂钩吻对仔猪肾脏的物质转运和药物代谢有一定影响.
    • 陈倪济世; 檀兴慧; 卢淑珍; 王文义; 李德森; 吴水生
    • 摘要: 目的探讨钩吻经胆汁混合蒸制前后成分及毒性的差异,旨在为钩吻减毒存效提供新的炮制方案。方法采用胆汁混合蒸制法炮制钩吻,建立10个批次钩吻生品与胆汁蒸制品(胆钩吻)HPLC指纹图谱,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多元化统计分析方法钩吻生品与胆钩吻指纹图谱信息,筛选成分差异,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比较钩吻生品与胆钩吻急性毒性死亡率。结果10批钩吻生品及胆钩吻HPLC指纹图谱中分别有15、17个共有色谱峰,其中12个峰为两者所共有,共有峰相似度分别为0.744~0.979、0.998~1.000;HCA分析结果表明10个批次钩吻生品与胆钩吻聚为2类;PCA结果显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基本能客观反映10个批次钩吻生品与胆钩吻的样本信息;OPLS-DA结果显示钩吻素子、钩吻素己、胡蔓藤碱乙及2号未知物是差异成分,其中前3种成分在钩吻生品中含量较高,2号未知物在胆钩吻中含量较高;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钩吻生品致死量为0.2 g/kg,胆钩吻剂量为4 g/kg时小鼠死亡率为0%。结论钩吻经胆汁炮制后成分及毒性差异显著,具有减毒作用。
    • 谢雅文; 陶晓宏; 贾海梅
    • 摘要: 目的:调查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波及范围和原因,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收集可疑餐次就餐食物及发病情况,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分析就餐食物与发病的关联性,现场勘查和访谈了解可疑食物的制作过程、原料来源等。同时采集病例血液、尿液、剩余食物等进行检测。结果:本次调查共发现7例病例(罹患率87.50%)。临床表现以头晕(71.43%)、恶心(42.86%)、眼睑下垂(42.86%)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为主。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模式,平均潜伏期为64.20 min(范围:20~130 min)。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食用鸭汤与发病的AR为1,食用鸭汤与发病有统计学关联,且鸭汤进食量与临床分级呈现正相关(Spearman检验,r_(s)=0.96,P<0.05);在剩余鸭汤中检出了钩吻素甲。结论:该事件是一起误食含有“钩吻素甲”的鸭汤引起的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餐次为2月28日晚餐,致病食物为中草药炖鸭汤,毒素为钩吻素甲,中毒原因可能是患者所购“纸皮藤”中混入钩吻的根茎。
    • 摘要: 春夏时节吃一点时令野菜,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每年也会因为误食有毒野菜,发生过敏、中毒事件。这些野菜不能吃1.钩吻(图1)钩吻全株有毒,以根和嫩叶毒性最大,具有极强的神经毒性。口服中毒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吞咽困难、复视、眼睑下垂、呼吸麻痹等,严重者可致死。它与金银花(学名“忍冬”)很像,容易被误食。
    • 陈超杰; 叶美麟; 覃妮凤; 康宸毓; 江政; 黄蘅; 罗达龙
    • 摘要: 采用液质联用法检测钩吻根、茎、叶、花中11种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4个部位钩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根>叶>花>茎;从根的钩吻生物碱含量来看,11种生物碱的检出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钩吻素甲>钩吻素子>钩吻绿碱>钩吻素己>胡蔓藤碱丁>胡蔓藤碱乙>(Z)-阿枯米定碱>钩吻素戊>N-甲氧基无水老刺木碱二醇>兰金断肠草碱>常绿钩吻碱。综上所述,钩吻根部是获取生物碱的最佳提取部位,钩吻素甲、钩吻素子和钩吻素己可能是其主要的药理和毒性活性成分。
    • 梁嘉俊; 蒲翔; 赫卫; 潘倩; 周永强; 周英; 魏鑫
    • 摘要: 目的著名毒性中药钩吻(Gelsemium elegans)富含单萜吲哚类生物碱(MIAs),前期钩吻的中药化学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其根茎部位,现对钩吻地上部分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分离技术对于钩吻地上部位总生物碱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MR)以及质谱(MS)等结构鉴定手段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所得单体成分结构,共分离得到5个钩吻定碱类氧化单萜吲哚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9-xo-gelsenicine(1),14-hydroxy-19-oxogelsenicine(2),gelsedilam(3),Nb-methylgelsedilam(4)和gelsemoxonine(5),并对钩吻总生物碱提取物以及化合物1和3的抗真菌的活性进行了评价。结论经研究发现在100μg/mL的浓度下钩吻总生物碱提取物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生长抑制率为34.80%。
    • 王河山; 黄福龙; 王文杰; 王英豪
    • 摘要: 目的综述目前钩吻毒性及其炮制减毒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钩吻的毒性成分及其减毒存效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综述。结果钩吻的毒性研究主要以成分结构研究及药理实验为主,在减毒方面主要从炮制、配伍、新型制剂技术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结论目前钩吻的减毒研究仍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钩吻减毒存效技术广泛应用在钩吻开发及临床使用中,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 刘虹虹; 梁燕妮; 陈超杰
    • 摘要: 为了对广西区内柳州、钦州和玉林钩吻根茎提取物的11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检测,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试验,认为钦州的钩吻生物碱含量较大,可用于新药研发的钩吻生物碱的含量和引起毒性的生物碱含量均比其他两个地区要大,可作为钩吻的新药研发和中毒防治的参考。
    • 耀新
    • 摘要: 在浩瀚中药的品种里,有一味断肠草,学名钩吻,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钩吻: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私访,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