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毒性

神经毒性

神经毒性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2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8篇、会议论文136篇、专利文献85502篇;相关期刊687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等;神经毒性的相关文献由4849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晓锋、王雪、牛侨等。

神经毒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8 占比:1.81%

会议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85502 占比:98.03%

总计:87216篇

神经毒性—发文趋势图

神经毒性

-研究学者

  • 曾晓锋
  • 王雪
  • 牛侨
  • 徐世元
  • 李静
  • 杨根梦
  • 王文华
  • 黄明生
  • 屈哲
  • 李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婵; 许悦; 林纾丞; 澹忆; 张树威; 张慧洁; 曾晓锋; 李桢
    • 摘要: 目前,在我国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已经超过传统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成为最广泛滥用的一种非法的精神兴奋剂。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凭借自身强大的膜结构以及膜上大量的酶,在调控各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stress,ERS)是细胞面对ER稳态被破坏时做出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当ERS发生,会驱动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目的是保护细胞免受压力,减少生物合成负荷,并有助于重建细胞稳态。持续性的ERS会利用UPR信号通路进一步加重ER的压力,诱导细胞死亡。METH诱导的神经毒性与ERS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将对ERS和UPR信号通路进行阐述,并对ERS与细胞凋亡、自噬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为METH诱导的神经毒性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治疗靶点。
    • 俞柯阳; 徐仙赟; 刘海金; 谢新华; 刘潜
    • 摘要: 镧在农业、工业、医学和其他领域应用广泛,随着镧的大量开采、精选、加工,其在环境基质、植物、动物体内出现累积效应,过量镧的摄入对机体会产生不利影响,且对不同系统、器官、组织的影响不一。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从镧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胚胎发育、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体内镧浓度过高可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加血睾屏障通透性、影响精子发生;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胚胎发育。其机制可能与镧引起细胞钙稳态失衡、增强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凋亡有关。这些结果表明,镧在体内过度蓄积会引起神经、生殖、发育及血管功能损害,持续监测矿区及附近区域环境镧浓度,有利于减少镧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
    • 穆轶; 朱彧
    • 摘要: 目的:考察抑肝散提取物抑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神经毒性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细胞经BPA(0.1 mmol/L)+DEHP(0.1 mmol/L)与3 mg/mL(低剂量组)和6 mg/mL(高剂量组)抑肝散乙醇/氯仿提取物共培养72 h,观察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活性氧簇,ROS)的变化。按照暴露剂量为25μg/(kg·d)BPA和50μg/(kg·d)DEHP给予初断乳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BPA连续灌胃暴露90 d,同时将抑肝散乙醇/氯仿提取物按300 mg/kg(低剂量组)和600 mg/kg(高剂量组)给大鼠灌胃给药,通过Y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短期记忆能力(自发交替正确率)的变化。取大鼠海马组织后,检测海马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游离脂肪酸(FFAs)葡萄糖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分析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状酸性蛋白(GFAP)和巢蛋白(nestin)、caspase-3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Neuro-2a细胞经BPA+DEHP暴露后,24、48、72 h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t=3.951、8.823、7.060,均P0.05,高剂量组t=2.293,P<0.05)以及海马组织的上述表型改变(与暴露组相比,低剂量组t=1.147、1.683、1.594、1.611、4.469、2.070、5.346、5.499、6.124,除MDA外均P<0.05,高剂量组t=2.642、3.385、3.728、4.899、8.083、3.719、4.707、5.761、12.252,均P<0.05)。结论:抑肝散提取物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糖代谢紊乱,抑制EEDs的神经毒性
    • 周悦; 李潇岚; 程薇; 冯艳; 王艳
    • 摘要: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分类预测模型,研究常见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理化结构与其神经毒性间关联。通过查阅文献建立化合物数据库,纳入包含影响神经分化成熟、影响神经元迁移/空间定向等各类神经毒性机制化合物57种,无神经毒性化合物50种。运用R、SPSS软件,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类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等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分子描述符并构建分类模型,预测化合物神经毒性。结果显示随机森林算法模型综合表现最佳,十折交叉验证准确率70.24%,训练集、测试集预测准确率分别达95.51%和83.33%,曲线下面积分别达0.99和0.85,是个较为理想的算法。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分类模型可通过化合物的分子描述符准确预测化合物的神经毒性。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中,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表现最优。分子描述符重要性结果显示,化合物神经毒性主要与其质量加权Burden矩阵最大特征值有关。
    • 韦祎; 周沾; 覃银莹; 谢玉波; 利莉
    • 摘要: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胎鼠离体海马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腹中14 d胎鼠处死,分离海马组织,剪碎研磨,消化,吹打及离心。神经元体外培养至第8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20%脂肪乳剂对照组(I组)和100μmol/L异丙酚组(P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I组加入20%脂肪乳剂,P组加入异丙酚孵育3 h至其终浓度为100μmol/L。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元并计算其纯度,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性并绘制生长曲线,RTqPCR检测BDNF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C组比较,P组神经元活性明显降低,BDNF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I组神经元活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异丙酚通过下调BDNF对胎鼠海马神经元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 杨飒; 蒲兴祥; 王倩之; 龚倩; 邬麟
    • 摘要: 1例EGFR 21外显子L858R错义突变的Ⅳ期肺腺癌患者服用埃克替尼16个月后疾病进展,基因检测结果为T790M突变。改用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奥希替尼治疗4个月后出现行为异常,6个月后返院复查脑部MRI示脑转移瘤较前减少并缩小,但出现脑白质疏松,后于外院就诊期间发生癫痫,经分析考虑为奥希替尼所致神经毒性。本文首次报道了奥希替尼的罕见神经毒副反应,旨在提醒临床使用奥希替尼须警惕神经毒性
    • 周静兰; 周瑶; 周依露; 陶伟民; 徐振东
    • 摘要: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脐血内神经退行性变生物标志物以及生长期认知发育等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在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间于本院行择期全麻剖宫产的产妇135名(全麻组),及同期入院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的产妇135名(椎管内麻醉组)。在胎儿娩出后采集2组的脐动脉和脐静脉血,测定血气和神经退行性变生物标志物(S100、Tau蛋白和Activin A)。在儿童生长到12和24月龄时,通过Bayley-III评估量表随访和评估其认知、语言等发育功能情况。结果 椎管内麻醉组的低血压发生率要高于全麻组(P<0.05),全麻组新生儿1min的Apgar评分则低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但是2组间脐动、静脉血的血气、S100、Tau蛋白和Activin A均无差异。2组儿童在认知、语言、身体动作、社会性情绪、适应行为等5个维度中也未见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麻醉方案与Bayley-III量表评分之间无显著联系。结论 剖宫产期间短时间的全身麻醉可能并不影响新生儿的神经发育。
    • 杨广慧; 沈佳红; 於阳; 黄娅琴; 徐佳雯; 程远; 孙建良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丙泊酚所致斑马鱼神经毒性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50个受精后6 h(6 hpf)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胚胎按随机抽样法分别置于6孔板中,每孔30个,每组一孔,共5组。将5组分为二甲双胍500μg/ml(M1组)、1000μg/ml(M2组)、2000μg/ml(M3组)、丙泊酚对照组(P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其中P组、M1组、M2组及M3组均加入丙泊酚5μg/ml,C组不作任何处理。培养1 d后记录斑马鱼胚胎中枢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另将150个斑马鱼胚胎分组及处理同上,培养5 d后记录斑马鱼20 min内2个明暗周期(即黑暗5 min、光照5 min交替2个周期)每分钟平均运动速度,评估反应能力。结果与C组比较,P组中枢神经细胞凋亡增多(P<0.01);与P组比较,M3组中枢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1)。与C组比较,P组每分钟平均运动速度明显减慢(P<0.01);与P组比较,M2组及M3组每分钟平均运动速度增快(均P<0.05)。结论2000μg/ml二甲双胍可以同时改善丙泊酚所致斑马鱼中枢神经细胞凋亡及反应能力降低。
    • 王婷; 高星梅; 郭会彩; 刘诣; 王磊
    • 摘要: 近年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的神经毒性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DEHP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脑组织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各种损伤。因此,笔者系统阐述DEHP进入脑组织的途径、神经毒性作用表现及其机制,为今后深入研究DEHP的健康效应及分子机制,制定更为合理的、针对不同暴露人群的安全限值和暴露限值提供理论参考。
    • 尹晓艳; 董永孝; 刘彦章; 薛涛
    • 摘要: 目的探究舒洛地特(SDX)通过调节NLRP3表达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DR组、DR+DMSO组、DR+SDX组,各6只。除正常组小鼠外,均采用腹膜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模型。正常组小鼠,标准饲料喂养;DR组模型小鼠42%高脂肪饮食;DR+DMSO组模型小鼠2%高脂肪饮食+1 mL•kg^(-1)•d^(-1)0.1%DMSO,DR+SDX组模型小鼠42%高脂肪饮食+1 g•kg^(-1)•d^(-1) SDX,连续干预21 d。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LRP3炎症小体(免疫受体NLRP3、接头蛋白ASC和蛋白酶caspase-1)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水平。然后从小鼠眼组织分离原代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别在正常葡萄糖(NG组,5 mmol/L)或高糖葡萄糖(HG组,30 mmol/L)培养,用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10μmol/L)处理24 h(HG+MCC950组),并用5 mmol/L NLRP3激动剂三磷酸腺苷(ATP)处理30 min(HG+SDX+ATP组)或使用1 mmol/L活性氧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24 h(HG+NAC组),并用活性氧200μmol/L激动剂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处理最后3 h(HG+SDX+TBHP组),通过ELSIA检测氧化应激标志物活性氧、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Müller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造血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DR组NLRP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R组和DR+DMSO组相比,DR+SDX组NLRP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相比,DR组ASC、cleaved caspase-1/pro-caspase-1、cleaved IL-1β/pro-IL-1β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R组和DR+DMSO组相比,DR+SDX组NLRP3以上指标表达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NG组相比,HG组和HG+DMSO组Müller细胞和培养液中VEGF和HGF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和HG+DMSO组相比,HG+MCC950和HG+SDX组细胞和培养液中VEGF和HGF均显著降低,而HG+SDX+ATP则显著高于HG+SD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NG组相比,HG组和HG+DMSO组Müller细胞活性氧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SOD活性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和HG+DMSO组相比,HG+NAC和HG+SDX组细胞中活性氧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降低,SOD活性则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G+SDX组相比,HG+SDX+TBHP组活性氧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SOD活性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洛地特可通过抑制活性氧/NLRP3炎症小体信号转导来减轻高血糖诱导的Müller细胞增殖和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产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