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家
医药学家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1010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东方食疗与保健、健康、亚太传统医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炎帝神农与中医药文化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等;医药学家的相关文献由30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映芬、黄根柱、孙清廉等。
医药学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010篇
占比:98.63%
总计:21302篇
医药学家
-研究学者
- 刘映芬
- 黄根柱
- 孙清廉
- 常章富
- 梅全喜
- 王剑
- 王晓婷
- 王永珍
- 肖惠算
- 黄辉
- 刘乃珩
- 叶水泉
- 周一谋
- 姜克华
- 汪宗俊
- 王伟
- 石柱国
- 秦湖
- 胡献国
- 邓淑凯
- Cen
- Puxiao
- 丁德谨
- 万国栋
- 乔园
- 何报作
- 何泉
- 余文慧
- 余星雨
- 余映潮
- 佳丽
- 俞苏
- 倪合一
- 傅维康
- 党志政
- 冷明
- 刘光华
- 刘原
- 刘易
- 刘爱芳
- 刘至君
- 刘骞志
- 卞毓麟
- 叶显纯
- 叶陈娟1
- 司摄
- 吕天祥
- 吕泽
- 吕雪萱
- 吴嘉瑞
-
-
余星雨;
尚岚婷
-
-
摘要:
小蒜,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的鳞茎近球形,类似大蒜而得名,又称小根蒜、野蒜、山蒜、藠(jiào)头等。小蒜的鳞茎入药称“薤白”,其性温,味苦、辛,归心、肺、胃、大肠经,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记载的药方栝蒌薤白半夏汤,是用以治疗胸痹的名方。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薤白“心病宜食之”。即现今冠心病、心绞痛之类的心血管疾病,以薤白食之,有调养之功。
-
-
德成
-
-
摘要:
小米是人们日常食用的粮食之一,为食药两用的佳品,有“肾之谷”的美誉。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记载:粟“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浊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粟,北方通称谷子,籽实去壳以后,就是普通人熟悉的小米。
-
-
肖战说
-
-
摘要:
揉腹简单易行,自古以来都被中医学视作腹部养生的重点。唐朝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写道,吃完饭后,用手按摩面部及腹部,可以使津液流通。进餐完毕后,应该散散步,再揉腹数百遍,可以帮助消食。后来,孙思邈又在《千金翼方》中再次强调了揉腹的重要性:"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南宋长寿诗人陆游也曾在多首诗词中提道,"解衣摩腹西窗下""解衣许我闲摩腹""摩挲便腹一欣然"。
-
-
金华园
-
-
摘要:
药王孙思邈有句名言:"道家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孙思邈,药王,541年-682年,卒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
-
-
王敏
-
-
摘要:
“病入膏肓”是许多人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指疾病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现也比喻事态严重到无法挽回。而在中医里,有一个名称相似的穴位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根据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言,“夫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下,肓之上,针药所不能及者,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
-
-
-
摘要:
只看下面的描述,请你猜猜他是谁。·他是一位医药学家,被称为“中国药圣”。·他是明朝人,爷爷和爸爸都是医生。·在他生活的年代,医生地位不高,所以他的爸爸希望他考取功名,以后当大官。但他却对背药名感兴趣。他编写了一本了不起的医书。这本书记载了1892种药物和1万多个药方,还附有1000多幅插图。请说出你的答案:他是____。
-
-
马艳
-
-
摘要: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秀丽少女,不爱红装爱军装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意思是,人命最贵重,超过千金,开一个药方治好病人的病,最高的品德也莫过于此。
-
-
耀新
-
-
摘要:
在浩瀚中药的品种里,有一味断肠草,学名钩吻,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钩吻: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私访,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
-
-
何泉
-
-
摘要: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县位于我国湖北省的东南部,北靠大别山,南面长江,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古称蕲州。这里人才辈出,物产丰富,当地特产"蕲蛇、蕲艾、蕲龟、蕲竹",被称为蕲春"四大奇珍"。蕲蛇:属爬行纲响尾蛇科动物,因为它身上有黑白色的花,故又名白花蛇。自唐代开始列入贡药,为四宝之首,《开宝本草》中有记载。《本草纲目》尚载十余成方,尤以蕲蛇酒闻名遐迩,至今蕲州还流传着此酒治病的传说。
-
-
韩诚
-
-
摘要:
到药店或医院中药房调配中药饮片汤剂,俗称"抓药"。关于"抓药"一词还有一段传说。据传,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爬山越岭,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
-
-
金久宁
- 《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魏晋时期是中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而这一历史时期正是中国道教和炼丹术勃兴至鼎盛期.道教作为本土的宗教,与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炼丹术被誉为制药化学之肇始,养生术为祛病抗衰老作了有益的探索.葛洪与陶弘景,作为传统的道学家和医药学家,无疑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笔者曾以"葛洪与陶弘景——茅山道观里走出来的医药学家"(上),对于葛洪生平姚思廉《梁书·卷第五十传略、医药学成就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见载于《岭南药学史》2017年1期),本文为此文之下篇.本文引述唐·一》"陶弘景传"、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章节,简述其生平传略;从陶弘景编撰的《本草经集注》和《补阙肘后百一方》,简述其医药学成就和建树,以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同为江苏籍,又都是从茅山道观走出来,简述了葛洪与陶弘景相互间的关系;最后,列举唐诗中的有关"陶弘景"诗句,说明其在医药学方面所得到的认同和产生的影响.
-
-
龚博
- 《第十届李时珍医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李时珍是我国杰出的医药学家,其代表著作《本草纲目》被视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李时珍的中医药理论中蕴藏了深厚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本文对李时珍中医药理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其中医药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的关联.
-
-
-
谢鸣;
蒋燕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方剂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文章重点就王绵之大师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和治病救人的崇高思想及医术医学理论进行了介绍,王绵之(1923~2009),江苏南通人.中医药学家、中医教育学家,中医方剂学奠基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委员,国家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暨新药(中成药)分会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暨中医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药学会会长,全国方剂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其出生于第19代的中医世家,从小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长,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其对方剂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潜心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并在年老之时,老骥伏枥,屡负重任,为我国方剂学的建设奉献了一生。
-
-
徐和木
- 《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蕲春县是伟人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李时珍这块金字招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蕲春最具特色最具经济价值的资源。做好做活李时珍这篇人文章,建设医药名县,这是在新一轮县域经济竞争大潮中占得先机的战略选择。本文简述了蕲春资源概况,并指出了其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新的思路与目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