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
薄壁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2230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1068篇;相关期刊551种,包括新技术新工艺、中国新技术新产品、钢管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0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2008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换届会议等;薄壁的相关文献由38601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则有、华林、夏发平等。
薄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068篇
占比:94.46%
总计:22304篇
薄壁
-研究学者
- 邱则有
- 华林
- 夏发平
- 宁军
- 马秀云
- 魏志凌
- 魏群
- 苑世剑
- 张磊
- 韩星会
- 王伟
- 不公告发明人
- 陈伟
- 刘洋
- 李伟
- 张伟
- 刘伟
- 何祝斌
- 王强
- 万敏
- 许金勇
- 张涛
- 王勇
- 王超
- 张强
- 张琦
- 王涛
- 张鹏
- 陈强
- 张定华
- 李磊
- 王军
- 刘勇
- 李明
- 张延年
- 王磊
- 张卫红
- 李斌
- 王刚
- 王斌
- 王鹏
- 刘涛
- 刘杰
- 庄武豪
- 张华
- 张斌
- 李军
- 李强
- 刘海波
- 王国庆
-
-
贺超;
邱长军
-
-
摘要:
为了修复金属薄壁的缺口缺陷,首先分析调查激光金属直接成形工艺的加工参数对单道沉积层的几何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单轨道熔覆成形实验,利用光学影像仪检测单道沉积层的水平方向宽度值与竖直方向高度值,选用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获得激光功率与单道沉积层几何参数值的数学关系式,以及激光头运动速度与单轨道几何参数的数学表达式。采用水平分层、分层变扫描路径法在薄壁缺口处激光金属直接成形上表面平整的修复层,成功修复金属薄壁的缺口缺陷。检测数据表明,单道沉积层的水平方向宽度值主要由激光的功率决定;单道沉积层的竖直方向高度值主要取决于激光头运动速度;修复层与薄壁缺口缺陷实现良好的冶金结合,且修复层的顶面基本平整;最大尺寸误差为0.015 mm。
-
-
周建民;
晋国;
范晓东;
刘希;
韩庆斌
-
-
摘要:
以薄壁细长轴类零件为例,针对外圆磨削中存在的装夹和定位问题,探索新的加工方法,创新性地采用"低熔点合金油膜柔性心轴"法,破解加工难题,为此类零件的外圆磨削提供借鉴。
-
-
李政银
-
-
摘要:
针对铝合金薄壁阀芯在原技术条件下产品外圆尺寸一致性差、不能满足控制阀类产品装配使用要求的情况,结合阀芯结构特点,设计硬质阳极氧化专用设备,创造性改进原工艺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互换性。专家点评文章的实用性很强,攻克了传统工艺(表面处理后精磨外圆)中氧化层厚度与外圆尺寸一致性差的瓶颈,既增加阀芯氧化层厚度,又保证阀芯外径尺寸公差,阀芯外圆不必精磨单配便可满足与阀孔的装配间隙要求,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要求。
-
-
刘建伟;
万方前;
李寒荣
-
-
摘要:
针对不锈钢材质的薄壁齿形垫环类零件结构刚性差、车削振动、形位公差不易保证等难题,提出一种突破传统车床夹持工件的思路和模式,采用工件内孔定位,依靠工装摩擦力夹持工件端面进行车削的全新方法。实现车床一次装夹状态下完成全部工序,减少多次翻身装夹找正的误差,保证了实物质量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顺利解决了不锈钢材质的薄壁齿形密封装置类产品车削难题。
-
-
张博林;
姜忠平;
李毅;
何松波
-
-
摘要:
通过分析40CrNiMoA深孔薄壁件的加工难点,从深孔加工方法及刀具、珩磨和定位装夹等方面入手,采用拉镗拉铰加工内孔后进行立式珩磨,再以内孔定位车削外形。该方法解决了40CrNiMoA深孔薄壁件的加工问题,质量稳定可靠,完全满足生产需求,可为加工类似难加工材料深孔薄壁件提供参考。
-
-
张博林;
李毅;
姜忠平
-
-
摘要:
在分析某7075-T6硬铝合金深孔薄壁零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深孔钻削和拉镗拉铰加工内孔,然后以内孔为定位基准加工外形,最后珩磨内孔至最终尺寸要求的方法,解决了7075-T6深孔薄壁零件的加工问题,保证了零件加工精度,完全满足加工需求。同时,该加工方法还可为类似零件的加工提供参考。
-
-
杨晓峰;
马东平;
富泉;
李多;
黄上甫
-
-
摘要:
某大型高速风洞收缩段采用不锈钢材质,其流道入口为7m量级的大口径薄壁曲面,壁厚渐变、筋板稀疏、刚度低,且内型面精度要求高,成形难度大。高速风洞大口径收缩段通常采用碳素钢筋板定形后用碳素钢蒙皮覆盖的方式,不但需要稠密的筋板而且成形精度较低,且该收缩段筋板稀疏,采用不锈钢材质,深压回弹性大,传统工艺无法保证型面精度。经过工艺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拼接焊缝少的大尺寸高精度分瓣成形工艺,同时采取精加工的工装定形以及多人对称施焊和变形实时检测相结合的焊接工艺措施,成功解决了大口径不锈钢薄壁曲面收缩段的成形难题。
-
-
何董权;
蒲科锦;
梁卫和;
王廷军
-
-
摘要:
薄壁类双相不锈钢零件加工时,容易受材料和结构的影响造成零件变形,刀具磨损加剧。双相不锈钢在车削加工时,其切削线速度应比常规不锈钢参数要降低50%左右,切削参数的不合理造成刀具寿命缩短和切削热量过大,容易产生表面硬化。首先,通过工艺试验结果,对于薄壁双相不锈钢管体零件的加工,应采用专用工装进行约束,设计全包围式专用夹具进行装夹,夹紧时受力均匀,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其工艺路线是否合理,对零件的加工变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专用夹具和经过试验后确认的切削参数,使零件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切削加工时,线速度降低可有效控制刀具的磨损,提高刀具在加工双相不锈钢时的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
-
胡焱
-
-
摘要:
简述了一种船用超宽薄壁带筋板铝合金型材的开发过程。从型材生产难度及可行性、工模具的标准化系列化、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大帽”)、工艺参数制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论证,并针对工模具大角度宽展带来的成形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模,最终满足了图纸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模套的大角度宽展论证及应用是开发该超宽薄壁型材的一大亮点。该型材的成功交付,为小机挤大料提供了一种优化工模具结构的办法和思路,值得借鉴和推广。
-
-
刘明洲;
刘宪坤;
吉海;
许全光
-
-
摘要:
探讨大直径薄壁不锈钢焊管固溶处理的3种加热方式,即燃气加热、电阻加热和感应加热方式.分析认为,感应加热方式的加热时间短、冷却速度最快,能有效防止有害相的二次析出,且能很好地控制热处理导致的变形,更适合于大直径薄壁不锈钢焊管的固溶处理.实际应用中,需要降低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和端部效应对大直径薄壁不锈钢焊管性能的影响.
-
-
-
-
丁春艳;
杨振国
- 《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聚碳酸酯(PC)薄壁件分层开裂及其起因,发现了分层的化学应力开裂机制.结构改性聚碳酸酯由于其熔体粘度大,在注塑薄壁产品时,分子链易取向,导致材料分层,并残留大量的内应力;同时PC耐化学性能较弱,在化学试剂和内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最后发生了开裂.
-
-
苏文江;
王军
- 《第八次全国热处理大会》
| 2003年
-
摘要:
某产品有一关键零件,系旋压薄壁筒形焊接件,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不合格,强度低,同时变形量大.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找到了热处理性能不合格的原因-脱碳,采取真空热处理解决了这一难题;并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最终主要采用内涨夹具与外套夹具共用方式解决热处理变形这一关键,该零件热处理后各项指标满足了设计要求.
-
-
刘继常;
李力钧
- 《第三届全国快速成形与快速制造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研究了较低的功率激光单道熔覆成形金属零件薄壁结构的工艺.试验采用与作为表面处理激光熔覆工艺不同的、功率和光斑尺寸较小的CO激光进行单道熔覆,探索成形金属零件薄壁结构的工艺条件.试验得出了如下结论:(1)激光单道熔覆成形零件薄壁结构时,激光功率不能太小,其下限值主要与熔覆材料有关;(2)较低功率、较小光斑的激光与适当的扫描速度、送粉速度等配合可以得到壁厚最小为0.4mm的薄壁结构;(3)激光单道熔覆的壁厚与工艺参数有关,并随熔覆高度而变化.
-
-
-
-
苏庆田;
张其林
- 《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首先提出了用板壳单元与杆件单元相结合的混合有限元方法,推导了杆单元和壳单元在交界面上的约束方程,通过实例说明: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将整体杆系结构计算的内力作为外荷载施加到单个构件上,并对构件进行局部的受力分析,同样也可以在结构的整体分析中对关心部位用板壳单元模拟,直接得到关心部位构件的应力和变形.
-
-
-
袁征峰
- 《全国现代球墨铸铁技术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通过分析康明斯6BT排气歧管的工作条件、技术标准及完全退火原因等,制定了铸态生产工艺.经试制,针对其出现的新难题,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高长效复合专用球化剂和一种高效复合随流(浇注)孕育剂,用于实际后,大批量生产出性能超过康明斯技术标准的铸态全铁素体(≥99℅)排气歧管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