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修术
翻修术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27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7510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当代护士(专科版)、国际骨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显微骨修复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等;翻修术的相关文献由76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孔足、胡孔足(摘译)、史占军等。
翻修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7510篇
占比:99.74%
总计:97763篇
翻修术
-研究学者
- 胡孔足
- 胡孔足(摘译)
- 史占军
- 李朋
- 侯明
- 卜海富
- 周一新
- 孙俊英
- 朱智奇
- 赵建宁
- Matti Lehto
- 刘宁
- 叶丽洁
- 吴昊
- 吴海山
- 吴继功
- 姚平
- 张乐乐
- 林丹
- 林宏生
- 查振刚
- 王加旭
- 王双利
- 王国普
- 王爱民
- 盛璞义
- 邵宏翊
- 马华松
- 高博
- Gonchigsuren.D
- J-S·梅蕾特
- P·卡顿尔
- Yrj(o) T Konttinen
- 于建华
- 于进祥
- 仉建国
- 伍秀珍
- 倪斌
- 党晓谦
- 冯啸
- 冯建民
- 刘灿祥
- 刘瑞宇
- 刘璞
- 向川
- 吴厦
- 吴志庭
- 吴思宇
- 周乙雄
- 周勇刚
-
-
周红星;
张保健;
袁祥生
-
-
摘要:
背景:随着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出现髋臼侧松动伴不同程度骨缺损的患者日趋增加,治疗方式有多种,包括结构植骨、颗粒植骨加钛网重建、钽金属垫块重建、Jumbo杯、Cup-Cage技术等。目的:总结个性化生物臼杯翻修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的近期临床疗效,为髋关节翻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11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5-71岁,均采用个性化生物臼杯进行髋臼侧翻修并进行3年随访,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双下肢绝对长度差,观察X射线片表现,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状态和骨长入情况。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主刀完成,随访满3年,无丢失病例,其中1例出现坐骨神经症状,口服甲钴胺片,6个月恢复;(2)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双下肢绝对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末次随访X射线片显示有良好的骨长入;(4)结果表明,应用个性化生物臼杯翻修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侧松动可获得假体的初始稳定性、恢复理想的关节功能和较好的骨长入,为髋关节翻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
-
胡孔足(摘译)
-
-
摘要:
全髋翻修术前需要与患者沟通病死率问题,目前这方面数据还不充分。作者分析了596例全髋翻修术患者资料,发现术后2年的病死率为1.95%,其中,假体周围骨折翻修术中的病死率为7.45%,脱位或者不稳翻修术中的病死率为5.03%,其它原因(包括机械松动、感染)翻修术的病死率没有差异。
-
-
CHUNG K Y;
CHEUNG K W;
FAN C H;
胡孔足(摘译)
-
-
摘要:
陶瓷内衬背面金属环设计是为了减少陶瓷碎裂的风险,然而,近年有报道称这种设计的陶瓷杯错位安放率高。作者分析了35例陶瓷对陶瓷全髋置换术患者资料,采用Trident髋臼系统,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8例陶瓷杯错位安放,其中1例早期手术更换了陶瓷杯,其余7例平均随访14年,没有进行翻修术。所有病例无髋关节疼痛,Harris评分平均为94.7分。
-
-
陈攀宇;
黄治龙;
杨茂祥;
曾垂剑;
李伟
-
-
摘要:
目的:分析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效果,对比部分翻修与全部翻修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15例织金县人民医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实施翻修术,并根据翻修程度将患者分为部分翻修组(6例)与全部翻修组(9例)。比较不同翻修类型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指标。结果:手术后,所有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均提高,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且双下肢差值更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翻修组手术时间更短,血红蛋白(Hb)减少量更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无菌性松动的近期疗效显著,且保留部分稳定膝关节假体的部分翻修术临床应用价值更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Hb丢失量,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
-
-
张成
-
-
摘要:
目的:比较二期翻修术与一期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细菌培养阴性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7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细菌培养阴性的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行一期翻修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ESR、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细菌培养阴性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Harris评分,以及改善CRP、ESR、WBC水平,降低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一期翻修术治疗。
-
-
-
RUPP M;
WALTER N;
LAU E;
胡孔足(摘译)
-
-
摘要: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德国2008~2018年关节登记系统,研究翻修原因、数量、感染等因素变化。2018年,德国总共登记了23 812例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患者资料,比2008年增长了20.76%,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增长了23.8%(188 866例vs152 551例)。
-
-
顾建明;
冯啸;
杜辉;
邵宏翊;
周一新
-
-
摘要:
背景: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周围的局部组织不良反应(ALTRs)主要与钴离子相关,尤其多见于金对金摩擦界面.使用钴铬钼材料的人工髋关节均可能出现钴离子释放,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关注.目的:对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修患者术前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完成的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修患者137例.术前检测其血清钴离子浓度.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取出物信息,对其释放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9例患者术前血清钴离子浓度正常,为0.5(0.5,0.7)μg/L;38例患者(27.7%)浓度升高,为1.8(1.1,4.3)μg/L;9例患者(6.6%)浓度>5μg/L.股骨侧钴铬钼柄45例,3例使用陶瓷头,42例使用金属头,余92例为钛合金假体配钴铬钼金属头.取出假体中髋臼侧6例含有钴铬钼材料[金对金界面(MOM)],其中5例患者(83.3%)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使用金属对聚乙烯(MOP)界面假体的110例患者中,30例患者(27.3%)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3例陶瓷对聚乙烯(COP)界面假体患者均使用钴铬钼柄,其中1例患者股骨柄松动,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18例股骨头置换患者中,2例患者(11.1%)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结论:对含钴材料的髋关节翻修患者中,27.7%的患者血清钴离子浓度异常升高,提醒骨科医师对于钴离子相关问题的知晓以及临床症状的警觉.对MOM摩擦界面、使用组配柄的患者应监测钴离子浓度和并发症情况.对使用MOP摩擦界面的人工髋关节患者也应当加强随访,避免发生聚乙烯磨穿和柄锥处腐蚀等原因的钴离子释放及其并发症.
-
-
谭俊;
曹福洋;
江旭;
杨猛;
于洋;
常英健;
许建中
-
-
摘要:
目的 探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JI)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TKA后PJI患者资料.男12例,女23例;年龄为49 ~ 84岁,平均67.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抗生素硫酸钙载体的旷置方法.记录术后微生物培养情况及一期旷置前和二期翻修前的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结果 术后微生物培养阳性13例(37.1%),阴性22例(62.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白色念珠菌、类结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各1例.WBC、ESR和CRP分别由一期旷置前的平均13.67×109/L、49.71 mm/h、45.13 mg/L下降至二期翻修前的6.44×109/L、18.79 mm/h、7.82 mg/L.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4个月(8~41个月)随访.ROM、HSS评分、KSS评分分别由旷置术前的73.2°±15.9°、(59.5±14.6)分、(36.1±6.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5.6°±13.2°、(84.3±10.0)分、(86.1±5.6)分,以上项目旷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再次感染迹象.结论 对于TKA后PJI患者,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感染控制效果,有利于术后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
-
-
周蕾;
周晶;
刘超;
袁超;
王建
-
-
摘要:
目的 通过单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比较,评价OLIF治疗邻椎病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5年8月至2020年2月期间,共计62例接受单节段单纯OLIF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邻椎病纳入翻修组,男11例,女17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2.0±9.4)岁.3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纳入初期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7.3±11.3)岁.基于术前腰椎CT测量椎体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并作为融合节段骨密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0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矢状腰椎功能位摄片(必要时腰椎CT检查)测量融合器下沉和评价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58个月,平均(34.6±9.1)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放射线暴露时间、住院时间、腰痛VAS、ODI以及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翻修手术组融合节段椎体HU值(149.1±35.7)显著大于L1椎体HU值(126.9±24.5)和L1~4轴位HU值(126.0±26.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初期手术组融合节段HU值(127.7±41.4)与L1椎体HU值(133.0±40.3)和L1~4轴位HU值(130.1±38.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4,P=0.227).翻修组发生1例融合器下沉,初期组发生7例融合器下沉.无下肢神经症状复发患者,无一例患者行翻修手术等主要并发症.结论 单纯OLIF是传统后路手术治疗邻椎病的有效替代方法,可获得良好近期临床疗效.研究发现,邻椎病节段椎体HU值显著大于L1和L1~4轴位HU值,有利于单纯OLIF治疗邻椎病.
-
-
苑东敏;
侯兆红;
吴丹丹;
刘国伟;
袁静
- 《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的手术方式,分析编码错误原因,以做出正确的分类.方法:利用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惨订本手术与操作》(ICD-9-CM-3、2011版),对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涉及髋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的566份出院病案进行回顾性探讨.结果:置换或翻修术的手术范围、轴面类型不同,编码亦不相同.结论:实际手术操作分类中,编码员必须仔细阅读病案,认真分析手术记录,熟悉不同的手术方式,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才能确保对手术操作分类的准确性、完整性.
-
-
-
-
-
陈梅娇;
林云芳
- 《第十一届全军康复与理疗学术大会》
| 2007年
-
摘要:
报告了患者施行髋关节翻修术后的康复指导.术前护理重点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进行体位训练和心肺功能训练,拉伸运动.术后强调体位配合、心肺功能和下肢功能康复,包括肌力、平衡能力、下肢本体感觉和步态训练.随访2年~3个月,术后髓关节活动度等均明显提高。
-
-
张年春;
周跃;
初同伟;
张峡;
王卫东;
王建;
李长青;
郝勇
- 《第三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论坛》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总结MED(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及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情况,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及翻修手术方法。rn 方法:MED和开放式髓核例行开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862例,其中1276例行MED术(MED组),586放式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改良Mcnab评分法评定治疗结果,随访8~60个月,平均随访39.2个月.比较其复发情况和翻修术式。rn 结果:1518例获随访,复发LDH共85例,MED组和开放组症状复发例数及翻修率分别为73例(6.89%)和12例(2.61%).MED组再手术率高于开放组(P0.05),前者症状复发翻修手术率相对较高,但翻修术式较简单,风险较小,费用低。合并侧隐窝未解除和原位椎间盘突出是其复发的主要原因;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是开放式髓核摘除术后症状复发和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其翻修手术复杂,常需行腰椎融合固定,风险高,创伤大,费用高。
-
-
唐承杰
-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失败导致骨不愈合的原因,探讨带锁髓内钉应用在翻修此类手术中的疗效与优势. 方法:19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骨不愈合患者手术,使用Zimmer自然髓内钉系统内固定,同时行同种异体骨植骨. 结果:全部病例经12-2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5~8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或断钉等并发症. 结论:Zimmer自然髓内钉为中轴弹性固定,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并且自然髓内钉近端拉力螺钉采用自攻螺纹设计,把持力大,且主钉具有与股骨髓腔较为一致的生理前弓弧度,是股骨转子下骨折,特别是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不愈合翻修术中较其他内固定材料有独特的优势.
-
-
-
查振刚;
刘宁;
姚平;
林宏生;
王国普;
吴昊;
王双利
- 《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颗粒骨、结构骨植骨技术进行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的临床效果。rn 方法: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颗粒骨或/和结构骨植骨技术对16例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进行了翻修,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rn 结果: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1.7分提高到术后83.9分,术后优良率为达87.5%;9例患者无假体松动及下沉;余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假体下沉,下沉的高度低于0.5-1cm;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的症状,无需再次翻修术。rn 结论: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地重建股骨近端的骨结构,是人工髋关节股骨侧骨假体翻修的关键。
-
-
李玉军;
黄野;
黄德勇;
张春雨;
周一新;
张洪;
周乙雄;
尹建华;
徐辉;
李为;
郭晓忠
- 《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二期再置换的手术方法与假体选择。rn 方法:32例单侧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的二期关节再置换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56岁(32~80岁)。全麻插管下,侧卧位由后外侧(15例)、前外侧(5例)或臀中肌前后联合(12例)入路显露髋关节进行手术。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I型13例,IIA型9例,IIC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4例;对I-IIA型髋臼骨缺损(22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固定;对IIC-IIIB型髋臼骨缺损(10例),给予植骨、加强环、髋臼网(MESH)等方法进行充分重建,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固定,其中使用髋臼网并打压植骨4例(IIIB型),使用加强环2例(IIC和IIIA型各1例),1例单纯使用髋臼网(1IC型)。股骨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I型11例,IIA型4例,IIB型1例,IIC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IIIC:型2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IIC型5例,ⅢB型3例),近端固定生物型5例(I型),广泛涂层型11例(I型6例,IIA型4例,IIB型1例),远端固定型8例(ⅢA型6例,IIIC型2例)。rn 结果: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年2个月。近1~2年内有6例患者失访,但均已随访5年以上。术后2例患者反复再发感染,因患者拒绝再次取出假体,仅行清创和保守治疗;最后一次随访时,仍存在窦道;Harris评分分别为65和78分。其余30例患者效果满意,Harris评分由二期手术前的平均4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分;最后一次随访时,与术后当时的X线片对比,30例患者的假体均无下沉、移位和松动,ESR和CRP正常。二期手术成功率达94%(30,32)。rn 结论:髋关节感染术后的二期再置换的手术成功率满意,手术重点是,确认感染已获得良好控制后。针对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