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假体生存率,探讨其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和预防策略。方法选择自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应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435例515膝,均系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病,其中男150例,女285例;年龄45~83岁,平均(61±8)岁。身体质量指数19~36 kg/m2,平均(24±3) kg/m2。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变化,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患者的假体生存率,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ROM变化、KSS评分、OKS评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35例515膝全部完成随访,平均(5. 2±1. 8)年。至末次随访时,KSS评分由术前平均(59±10),改善至术后平均(93±8)(t=-2. 586,P <0. 05); OKS评分由术前平均(24±8),提高至术后平均(43±5)(t=-2. 056,P <0. 05);膝关节术前平均(111±5)°,术后ROM平均(127±8)°(t=-2. 334,P <0. 05)。所有患者人工单髁关节假体总生存率为92. 2%。515膝单髁关节中共有15例(2. 9%)并发症发生,其中聚乙烯活动半月板衬垫脱位6例(1. 2%);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0. 2%),经规范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行二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后正常恢复; 3例出现股骨髁侧假体松动(0. 6%,含1例同时衬垫脱位病例),其中2例进行单髁关节翻修,1例予以全膝关节翻修; 2例患者出现关节囊反复无菌性积液(0. 4%),予以关节抽液并物理治疗后恢复; 2例术后出现关节内游离体(0. 4%),行关节镜手术取出后绞索症状消失; 1例术后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0. 2%),保守治疗后恢复; 1例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部分撕脱(0. 2%),术中予以韧带线缝合固定,术后铰链支具固定41周后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可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成熟的外科操作能够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的治疗需仔细分析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给予适当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