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
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

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拉萨、西宁
  • 出版时间: 2004-0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心理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专刊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机械性眼外伤所致白内障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通过7年来230例外伤性白内障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早期手术和积极治疗,230例外伤性白内障术前视力≤0.05者192眼,盲目率为83.48﹪,术后矫正视力.≥0.05者97.39﹪,术后视力≥0.5的76眼占33.04﹪.结论:高原地区外伤性白内障发病率比平原地区高.在做白内障手术摘除的同时植入人工晶体,防止后期粘连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尽早手术植入人工晶体,防止弱视发生.
  • 摘要:世界高原医学和高原生理学大会的历史非常有趣,本文阐述了世界高原医学大会的历史沿革以及高原医学研究的现状。
  • 摘要:南美安第斯山脉四个主要国家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中的三个国家首都,即拉巴斯、波哥大及基多位于高海拔地区.本文就安第斯山山脉的慢性高山病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索健康人体急进高原低氧环境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6种血管活性多肽的动态变化以及肺脏在其代谢中的作用.方法:50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根据海拔梯度和时相分为:对照组(海拔1100m)和缺氧组.缺氧组包括:中度海拔地区(2260m),高海拔地区(3780m)1天、5天和15天.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5组动脉和静脉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C型利钠肽(CNP),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和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1.6种因子含量方差分析结果:①ET:高海拔5天组动静脉血浆ET含量显著减少(动脉血浆含量与对照组、中度海拔组和高海拔1天组相比,静脉血浆含量与中度海拔组相比,P均<0.01);高海拔15天组静脉血浆ET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中度海拔组、高海拔1天组和5天组比较,P<0.01).②CGRP:中度海拔组动静脉血浆CGRP含量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P<0.01),随后持续下降,高海拔15天组降至谷底(与对照组、中度海拔组、高海拔1天组和5天组相比,P<0.01).③CNP:CNP动脉和静脉血浆含量随海拔升高明显增加(高海拔15天组与前4组相比,P<0.01).④β-EP:缺氧主要影响动脉β-EP含量,中度海拔组动脉血浆β-EP含量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P<0.01),高海拔5天组其值达峰(与对照组相比,P<0.01)后再次降低(高海拔15天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⑤NT:高海拔5天组动脉血浆NT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中度海拔组和高海拔1天组相比,P<0.01),高海拔15天组含量减少,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血浆含量在高海拔15天组达最高值(与中度海拔组、高海拔1天组和5天组相比,P<0.01).2.动静脉之间t检验结果:ET、CGRP在高海拔15天组中,β-EP在对照组和在高海拔15天组中,NT在对照组和高海拔5天组中动脉和静脉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3.相关性分析:海拔3780m15天时,静脉和动脉血浆CGRP与ET呈负相关(r=-0.626和-0.425,P<0.01和0.05);静脉CNP含量与ET正相关(r=0.470,P<0.01).结论:①ET,CGRP和CNP在人体肺循环对低氧的生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②NT和β-EP作为神经递质和循环激素参与了低氧生理性反应.③NPY含量变化提示交感神经在人体低氧性生理调节中未发挥显著作用.④CGRP和β-EP参与了海拔2260m和进入3780m早期肺循环对低氧的扩张血管调节反应.⑤ET在急性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中无介导作用.⑥肺脏通过对CGRP、ET的合成、释放和清除以及对NT、β-EP的代谢维持调节网络中各种活性因子的动态平衡.⑦中度海拔地区的气候环境已可启动人体对低氧的生理性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及其受体UT在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的表达.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和低氧高二氧化碳4周(HH)组,分别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重量比;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UⅡ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心肌小动脉UⅡ蛋白的表达;组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心肌小动脉UⅡmRNA和UⅡ受体(UT)mRNA的表达.结果:(1)HH组mPAP和RV/LV+S比正常对照组分别高52.0﹪与25.4﹪(P均<0.01).(2)HH组血浆U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增高(P>0.05).(3)免疫组化显示HH组心肌细胞UⅡ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心肌小动脉UⅡ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组织原位杂交可见HH组的心肌细胞UⅡmRNA表达阳性率和心肌小动脉UⅡ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5)组织原位杂交可见HH组的心肌细胞UTmRNA表达阳性率和心肌小动脉UT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大鼠肺动脉高压及右室肥大形成过程中,心肌小动脉和心肌细胞的UⅡ及其受体UT的表达均呈现明显上调,提示UⅡ可能有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导致右心室重构的作用.推测UⅡ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室肥大的形成机制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内皮细胞源性舒缩因子(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andconstrictingfactor)在高原肺水肿(HAPE)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检测法,对8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及8例同海拔高度高原健康人的肺动脉压力进行了检测,同时也采用放免分析方法检测了HAPE患者肺动脉内皮细胞分泌到血液中的收缩因子ET-1、TXA2及舒张因子NO、PGI2变化.结果:HAPE患者发病时,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而血PaO2、SaO2明显低于对照组;HAPE患者外周血ET-1、TXA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中NO、PGI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同ET-1/NO及TXA2/PGI2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肺动脉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源性舒缩因子失衡在高原肺水肿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特高海拔地区现场高压氧(HBO)治疗对高原肺水肿(HAPE)病人肺动脉压的影响;评价HBO对HAPE的疗效;探讨肺动脉高压(PH)与HAPE的关系;强调现场就地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在4636米特高海拔(气压57.41kPa,氧分压12.OkPa)现场治疗来自海拔4636~5130米(气压57.41~53.28kPa/431.6~400.6mmHg,氧分压12.0~11.6kPa/90.0~87.0mmHg)的HAPE32例.治疗前后对其临床症状、X光胸片、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治疗前后32例HAPE临床症状、体征及MPAP等各项观测指标显著改善,P<0.001.结论:特高海拔现场HBO救治HAPE效果肯定,它能使显著增高的肺动脉压降低,全部病例病情迅速改善,其中11例(34.3﹪)基本治愈.为下送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HAPE患者均有PH,而PH者未必一定发生HAPE;PH是机体适应缺氧环境的正常代偿,PH失代偿的阈值确有必要探讨.
  • 摘要:高原病是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导致人体缺氧所致的疾病.据拉萨市各医院不完全统计,拉萨市每年高原病住院人数约1100例,全西藏每年住院病例可达2000余例,这个数字可能高于世界任何地区.西藏各医院、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的临床防治研究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但各地对高原病的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仍未完全统一,国外制订的分型及诊断标准未能完全包括西藏所看到的病例,本文本着探讨的原则,将本研究所从1986-2003年18年间3474例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期望为制订本病的诊断标及分型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目的:评价藏药珍珠七十(然纳桑培)在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去高血压病患者按高血压分级分组,1级单独使用珍珠七十(然纳桑培),2级及以上患者使用珍珠七十(然纳桑培)与硝苯吡啶联用,各组分别与相应对照组对比.结果:珍珠七十(然纳桑培)对1级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显著,可单独作为降压药物使用.对2级及以上、或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中与西药合用有明显的协同降压作用,但不应作为单独的降压药物使用.结论:珍珠七十(然纳桑培)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且协同效果尤佳,但不能完全作为独立的降压药物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拉萨地区急性高原肺水肿患儿血浆心钠素含量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43例急性高原肺水肿患儿血浆心钠素的含量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急性高原肺水肿患儿血浆心钠素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急性缺氧时心钠素水平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心钠素参于了急性高原肺水肿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高原病患者病并发各类心律失常的分布情况及治疗方法,探讨治疗慢性高原病的可行性措施.方法:根据93例慢性高原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心电图改变及治疗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占73.1﹪.其中窦性心动过速者25例(占26.9﹪)、窦性心动过缓者8例(占8.6﹪)、窦性心律不齐者2例(占2.2﹪)、心房纤颤者6例(占6.5﹪)、房性早博者3例(占3.2﹪)、室性早博者4例(占4.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4例(占4.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5例(占5.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者3例(占3.2﹪)、二度房室阻滞者1例(占1.1﹪)、左前半支传导阻滞者3例(占3.2﹪)、室上性心动过速者1例(占1.1﹪)、交界性逸博心律者1例(占1.1﹪)、房颤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2例(占2.2﹪).结论:慢性高原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极高,原因同高原低氧环境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导致右房、右室扩大引起心脏自律性和兴奋性改变有关,通过使用扩血管药物降低肺动脉压、营养心肌、控制感染和纠正心力衰竭等治疗可起到纠正心律失常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低氧、低气压、强紫外线条件下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末梢血或骨髓涂片检查附红细胞体确诊,入院后进行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同时抽血查血常规、血生化及血清酶.结果:临床表现主要是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黄疸、出汗、疲劳、关节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血小板正常或降低,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肾功正常,谷氨酸转氨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结论:提示在高原环境条件下机体被附红细胞体感染后致红细胞破坏,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了解高原低氧、低气压、强紫外线环境下藏汉族儿童血清钙水平.方法:选拉萨市(海拔3658米)3岁~8岁儿童114例,其中世居藏族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移居汉族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检测血清钙,全自动生化仪自动分析,统计结果并做t检验分析.结果:藏族男性2.298±0.090mmol/L,藏族女性2.342±0.310mmol/L汉族男性2.383±0.111mmol/L,汉族女性2.455±0.111mmol/L.汉男组与藏男组间,汉女组与藏男组、藏女组间比较,其血清钙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男组与汉女组、藏女组间,藏男组与藏女组间比较,其血清钙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世居藏族儿童与移居汉族儿童比较血清钙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高原环境条件下藏族儿童与汉族儿童比较血清钙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藏汉儿童饮食差异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术后存在较常人高的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血栓,肺部感染等)的原因,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法:根据对25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因不同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肺部感染5例;血栓形成3例;大出血2例;术后切口出血3例;切口裂开1例;死亡1例;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仔细的术中操做,严密的术后观察,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本文将低海拔大白鼠带入5200米高寒缺氧高原,分组于抵达实验点,第二、四、六天各组尾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05mg/100g诱发肺水肿,模拟肺水肿模型.发现三组动物给药后均心衰导致肺水肿最后死亡,死亡时间均短于平原、肺水肿指数高于平原、诱发肺水肿剂量低于平原,三组动物死亡时间、肺水肿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高原应激状态下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应激的临床特点,为改善高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进藏的某部新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作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查的510例新兵中,抑郁发生率为35.09﹪(179/510),其中轻度抑郁25.09﹪(128/510),中度抑郁9.41﹪(48/510),重度抑郁0.59﹪(3/510).应激反应的临床特点均以头疼、头晕最为明显,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高原应激状态下抑郁的发生率很高,抑郁又加重应激反应的临床症状,应给予关注,加强心理支持.
  • 摘要:目的:在高原特殊环境下,建立高原心脏病动物模型,研究引起高原心脏的发病因素.用红景天药物防治,观察大鼠各器官,组织的变化.方法:从四川省成都市动物实验中心购置Witster大鼠,空运到拉萨(海拔3658米),随机分五组:第一组在拉莎正常喂养,其余4组运到海拔4500米,养殖一月余带回拉萨.第二组从那曲带回大鼠,作为摸拟慢性高原病组用红景天药物灌胃,第三组给予吸烟刺激.另外设两组大鼠在高原喂养12月,第四组吸烟加运动等刺激,第五组正常喂养.将养殖3个月,12个月的大鼠,派专人两次分别乘飞机送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室测肺动脉压力,右心室压力及称右心室重量.结果:(1)高海拔自然环境下养殖高原适应组大鼠3个月、12个月后肺动脉平均压(Pap)比平原模拟低氧四周大鼠,分别升高2.4Kpa,3.3Kpa,Rvp分别升高3.2Kpa,4.5Kpa.(2)经吸烟、运动等刺激大鼠(简称刺激组)3个月,12个月Pap,Rvp明显高于高原适应组,3个月刺激组比高原适应组Pap升高1.7Kpa,12个月刺激组比高原适应组Pap升高1.9Kpa.3个月刺激组比高原适应组Rvp升高2.1Kpa,12个月刺激组比高原适应组Rvp升高2.4Kpa.(3)服用红景天药物的大鼠Pap,Rvp低于高原适应组,更低于刺激组.用红景天药物组Pap低于3个月高原适应组0.6Kpa,低于12个月高原适应组1.4Kpa.用红景天药物组Rvp低于3个月高原适应组0.5Kpa,低于12个月高原适应组1.8Kpa.(4)服用红景天药物组Pap低于3个月刺激组2.2Kpa,低于12个月刺激组2.4Kpa.用红景天药物组Rvp低于3个月刺激组2.6Kpa,低于12个月刺激组2.9Kpa.(5)用红景天药物组R/BW比值小于3个月高原适应组0.03,小于3个月刺激组大鼠R/BW比值0.11,三个月高原刺激组R/BW比3个月高原适应组增加0.08,12个月高原刺激组R/BW比12个月较高原适应组增加0.06.3个月刺激组R/L+S比高原适应组增加0.02,12个月刺激组R/L+S比高原适应组增加0.03,用红景天药物组R/L+S比高原适应组少0.02.结论:1、大鼠患高原心脏病与外界刺激因素有关,长期生存在高海拔地区的大鼠易患高原心脏病,随着时间延长右心室重量加重.2、红景天药物可以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细胞增殖,降低肺动脉压力和右心室压力.证实红景天药物可以防治慢性高原心脏病.
  • 摘要:目的:探讨世居和移居高原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176例世居和移居高原的高血压病患者在平原地区(成都)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将24小时血压负荷值≥25﹪者作为观察组,<25﹪者作为对照组.以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BPV指标.结果:两组民族间BPV各指标的比较相近(P均>0.05).24小时最高、最低、平均血压和24小时、白昼、夜间血压,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4小时平均心率两组相近(P>0.05).24小时BPV各指标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左室肥厚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种并发症的检出率相近(P>0.05).结论:世居和移居高原的高血压病患者BPV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缺氧是影响BPV和血压的主要因素.这种对血压调节系统的刺激作用对世居和移居患者是同等的.BPV和血压的变化白昼大于夜间,收缩压大于舒张压.且血压负荷值越大,BPV越大,左室重构的机会越多.
  • 摘要:目的:了解高原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时各种心律失常及最低心率情况.方法: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HP43420动态心电图系统做DCG检查.结果:老年患者单发房性早搏检出率为86.9﹪,成对为18.8﹪,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为26.2﹪.单发室性早搏检出率为71.9﹪,成对为28.0﹪,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为7.5﹪.最低心率为37~99次/分,小于40次/分者2例(2.4﹪),最低心率并不随年龄增长而减慢.结论:上述两种早搏检出率明显高于海平面老年前期健康人组.最低心率并不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心率波动范围亦非为窄.最低心率<40次/分并伴有最快心率<100次/分,应采取必要措施,以防发生意外.
  • 摘要:目的:利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中药红景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急、慢性高原病人服用中药红景天防治高原病及改善症状等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红景天25g置于160ml室温的生理盐水溶液中浸泡24h,过滤除菌制成储备液.人脐带内皮细胞系EVC-304,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按105细胞/mL密度接种于24孔板,接种后即加入储备液使红景天浓度分别为0.781.56,2.34,3.12,3.9mg/mL对照组不加药.于37℃,5﹪CO2孵箱中培养5d,计数每个孔中的活细胞,绘制细胞存活率-药物浓度曲线.加药组及对照组细胞用瑞士染色方法染色并拍照.结果: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成梭形,排列紧密,分散均匀.加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皱缩,聚集成团,形态各异.细胞存活率-药物浓度曲线可以得到红景天对人脐带内皮细胞系EVC-304的半数杀伤浓度为0.14mg/mL.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红景天药物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对于阻止血管内膜增殖,防止形成肺动脉高压,降低慢性高原病发病率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颅脑损伤的CT图像,探讨该地区颅脑损伤的CT表现特点,估价CT诊断高原地区颅脑损伤的可靠性.方法;分析了60例由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各类颅脑损伤,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挫裂伤16例,脑实质血肿9例,气颅5例,外伤后遗症硬膜下积液2例,脑梗塞2例.结果:根据本组资料统计,CT对高原地区急性颅脑损伤的定性、定位诊断率具有平片和其他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CT对高原地区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很高.
  • 摘要:目的:探讨西藏地区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区(除昌都、那曲地区外)20年内44158例胃镜检查资料.结果:在所有被检查者中,炎症性疾病30197例(68.38﹪),消化性溃疡(PU)8366例(18.95﹪),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908例(4.32﹪),上消化道良性肿瘤237例(0.52﹪),食管静脉曲张1035例(2.34﹪),胃十二指肠息肉474例(1.08﹪),其他1941例(4.41﹪),男性29038例(65.76﹪),女性15120例(34.24﹪),男女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藏族30088例(68.14﹪),汉族12480例(28.26﹪),藏汉族检出率差异显著(P<0.01),其他民族1590例(3.6﹪).结论:疾病检出炎症>溃疡>癌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藏族发病多于汉族,西藏地区炎症性疾病,溃疡,癌症检出率高,PU中藏族胃溃疡(GU)发病多于十二指肠溃疡(DU).与地理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经济卫生条件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拉萨市区藏族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及特点.方法:以定居在拉萨市区60岁及以上藏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在居民集中区普查的方法进行体检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拉萨市区老年人群的肥胖症发病率居于首位,慢性疾病中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其次以胆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消化系统多见.结论:本地区的饮食结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特殊的环境特点等是发病环节上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统计后藏地区458人次体检结果,观察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在后藏地区的流行情况及肝脏肿大、右心肥大在藏汉之间分配比例及原因.方法:将1999年1月30日至2001年12月30日在我院门诊部体检的后藏地区458人次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后藏地区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为21.9﹪,右心室壁肥厚者为25﹪.肝脏肿大者为40.6﹪.其中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藏族和汉族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右心室壁肥厚发生率汉族明显高于藏族,P<0.05,而肝脏重大藏族明显高于汉族,,P<0.05.结论:后藏地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高流行区,汉族右心室壁肥厚发生率高于藏组,P<0.05,藏族肝脏重大的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
  • 摘要:目的:探讨曲水县细菌性痢疾流行因素,为细菌性痢疾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曲水县疫情统计年报表,对该县1991-200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1-2000年全县报告病例数1809例,年均发病率575.56/十万;死亡报告2例,年均死亡率为0.64/十万.1991-2000年发病率在181.64/十万-1226.97/十万之间.发病率高的地区是茶不拉、才纳和聂当.7、8、9月份为高峰期,11月以后逐渐下降.年龄分布的特征是0-4岁儿童和25-40岁青壮年为高发人群,病例以农民和儿童为主.结论:曲水县1991-2000年细菌痢疾发病率波动性较大,自1997年起有较大辐度下降.建议加大卫生宣教力度,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 摘要:目的:从我院近几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探讨介入治疗在高原地区的发展.方法:通过近几年我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35例,与通过介入治疗的5例进行对比,了解介入治疗在我区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性.结果:通过介入治疗的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例治愈,1例死亡,治愈率达80﹪.结论:介入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在我区有极大的价值及发展潜力.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外科在我区的发展状况.方法:从我院近七年普腹外科病历的统计及分析.结果:小儿外科病人却很少,仅占普腹外科总收治人数的8.93﹪.阑尾炎、疝气是普外科急腹症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巨结肠,在我区却极为少见.结论:应努力提高我区小儿外科的诊疗技术水平,加大我区小儿外科的宣传力度.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氧流量对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106例,分别在治疗前给予2升/分、4升/分氧流量半小时后,观察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给予2升/分、4升/分氧流量与治疗前比较,P<0.05,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有明显改善,2升/分与4升/分之间比较,心率、呼吸P>0.05,无明显差异,血氧饱和度P<0.05.因此认为,在鼻导管给氧的状态下,4升/分氧流量治疗明显优于2升/分.
  • 摘要:脑血管病是对人类危害严重的常见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居藏族高血压患病率为25.91﹪,是平原地区的4倍,脑出血占脑血管病的60.55﹪.由于自我保健意识、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往往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而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由于此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高,对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组34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在38-73岁之间,平均年龄57.5岁,汉族1例,其余均属世居藏族.检查方法:头颅CT.现将我科近几年来收治的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地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最佳护理.方法: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电子内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35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进行问卷调查,由患者自评.Scl-90共10个因子,将其因子分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把世居高原的藏族患者和移居高原的汉族惠者进行比较.结果:在3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调查中发现:躯体化、焦虑、敌对及精神病性4个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藏族和汉族之间各因子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躯体化症状非常显著,其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症状也高于一般人群.
  • 摘要: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身居高原的少数民族对基本的医疗健康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为了使病人各方面得到满意,本文针对骨折病人卧床时间长,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心理状态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 摘要:林芝地处西藏东南部,被称为西藏的江南.随着林芝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城市人口密度增大且流动性大,性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态势.为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性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性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本文现将林芝地区2001~200年性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了解低氧诱导因子-1(HIF-1)在高原低氧适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对低氧诱导因子-1α某些研究成果.结果:HIF-1是HIF-1α和HIF-1β的异二聚双体,其生物活性取决于HIF-1α的存在,HIF-1β的作用尚不清楚.HIF-1α在正常氧条件下在细胞核中不能测到,在低氧条件下在细胞核中可以发现.HIF-1α在低氧条件下可以与各种组织细胞的基因结合产生相应的蛋白而发挥功能,常见的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糖酵解酶等,提高适应能力.但在一定条件下与高原疾病如肺动脉高压、高山心脏宾病、多血症及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患者全身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检测内皮素,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a在慢性高原病并血管病变时的表达,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治疗慢性高原病的临床观察.方法:收集本院9年来住院的慢性高原病伴有明显血管病变者57例,其中高原多血症16例,高原心脏病29例及高原病混合型12例.入组条件:必须符合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临床必须具备外周血管病变,(1)、双上肢或下肢可见皮肤发暗红色,淤血,皮肤表面发硬,肿胀.(2)、眼睑充血,唇和面颊发绀,指、趾呈杵状型,甲床有微血管淤血改变.(3)、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对高原心脏病患者20例,高原健康者20例检查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同时检测26例高原心脏病患者与26例高原健康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a,两者对比找出差异.应用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高原病,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结果:高原心脏病组内皮素(ET-1)血浆浓度179.57umol/L±114.92umol/L,高原健康组血浆浓度107.77umol/±42.35umol/L.高原心脏病组一氧化氮(NO)血浆浓度25.80umol/L±6.47umol/L,高原健康组血浆浓度33.47umol/L±5.97umol/L.NO/ET,高原心脏病组0.176±0.127,对照组0.34±0.15.高原心脏病组肿瘤坏死因子a血浆浓度43.65fmol/L±11.95fmol/L,高原健康组血浆浓度24.36fmol/L±3.62fmol/L.高原心脏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浆浓度44.1pg/g±27.95pg/g,高原健康组血浆浓度25.5pg/g±2.173pg/g.高原心脏病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明显高于高原健康组.应用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高原病显效占65.62﹪,有效占18.7﹪,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占51.8﹪,有效占32.0﹪.用卡托普利组显效高于对照组.结论:1、慢性高原病舒、缩血管活性物质比例失衡,缩血管物质增多.2、慢性高原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a增加,提示慢性高原病患者有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增加,管腔重构、狭榨.3、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扩张血管,减轻右心室重构,减少尿蛋白,恢复肾功能.收到极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高原病患者与高原健康人的儿茶酚胺(CA)水平变化,探讨低氧状态下CA对高原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所住院患者)高原病患者124例,包括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14例)及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14例、急性高原肺水肿60例、急性高原脑水肿18例、急性高原肺水肿合并急性高原脑水肿18例);高原健康者30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CA包括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同时观察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高原病患者血浆CA水平明显高于高原健康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增高程度随缺氧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不同,病情越重CA升高越明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SaO2越低,缺氧越重,CA水平增高越明显P<0.01,CA又随SaO2的提高及病情缓解而降低或趋于正常,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原病患者CA活性明显高于高原健康人,并随病情加重升高更明显,CA与SaO2呈负相关,说明CA可能参与了高原病的发病过程,并在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择其资料较完整的107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乘飞机到高原80例,乘车27例,提示迅速进入高原与逐步登上高原后发生的肺水肿速度上有明显差异.本组全部为汉族,入院后即给予吸氧对症治疗后均病情逐渐缓解至治愈,无一例死亡.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婴幼儿高原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儿科住院的10例高原心脏病婴幼儿,利用二维检测各心腔大小.利用二维检测各心腔大小,利用彩色多普勒检测三尖瓣返流共6项参数,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分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婴幼儿高原心脏病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而且能够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摘要:自1996年至-2000年,我院共收治9例后天性女性阴道尿瘘的患者,其中7例经手术治疗,治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病因:①、难产②、手术操作失误③、外伤④、晚期肿瘤.
  • 摘要:急性白血病在高原地区发病率较低,尤其藏族患者更为少见.结果我院自1980~1993年收治的20例藏族急性白血病人均系世居藏族.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44岁,最小13岁,平均年龄26.05岁数.根据1980年<全国白血病分型、疗效标准>规定本材料20例中L15例,L22例,M26例,M44例,M53例.住院最长120天,最短61天,平均108天.结论在20例急性白血病症状表现中出血倾向明显.多数病人均有脑出血、视网膜出血或出现DIC;这与高原低氧环境情况下加重毛细血管脆性改变,血液酸碱度,血液偏酸性及微环境障碍或DIC的发生结果,可引起血小板大量消耗有关.本组病例虽有较严重的贫血,但贫血症状却不明显,可能与长期高原生活,对缺氧耐受性有一定关系.
  • 摘要:目的:分析高原白内障的临床特点,探讨高原不同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评价对硬核白内障采用改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优点.方法:对高原老年性、成熟期白内障346眼和先天性白内障2眼采取改良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过熟期白内障43眼采取先注吸液化的皮质后再挽核,植入人工晶状体;外伤性和并发性白内障采取先注吸皮质,再植入人工晶状体,最后再窗式剪除混浊的后囊膜.结果:402眼术后3天视力均在0.05以上,脱盲率达100﹪.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272眼,占67.7﹪.术后一周0.06~0.1的18只眼、0.2~0.4的89只眼、0.5~0.8的193只眼、0.8以上的98只眼.角膜散光小,0级散光243眼(60.45﹪),3级散光仅5眼(1.24﹪).结论:高原地区缺氧,紫外线强,加之少数民族高脂、低维生素饮食,致使白内障发病率高,且硬核(Ⅲ级以上)白内障和过熟期白内障居多,适合应用改良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此方法适合医疗条件差,硬核白内障多的高原地区基层卫生单位开展.
  • 摘要:目的:通过对林周县218名藏族孕产妇及近两年6例死亡者孕产期病史及死亡经过进行调查,对218名孕产妇进行体格检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藏农牧区孕产妇孕产期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提出相应对策和看法.方法对林周县2000年度218名藏族孕产妇进行较为详细的家庭状况和病史询问,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正规体格检查、产科检查、B超探查、血常规、尿常规化验,并参照当地妇幼保健手册逐一登记.对1999、2000两年6例死亡者死亡原因及经过进行详细调查.结果孕产妇主要危险因素中有关社会因素是:农牧民文化素质低、保健意识差、大家庭、交通及通讯不便利、卫生习惯不良、部分为经济负担重、医疗服务能力差等;有关的疾病因素是:营养不良、贫血、骨盆和胎位异常、产科出血、自然流产、产后急性阴道炎等.死亡因素中的社会因素以经济困难为主,疾病因素以产科出血为主,其次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重度肺部感染及重度贫血.提出对策:提高农牧区妇女文化水平及保健意识,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对基层专业人员和保健人员的培训,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妊娠合并严重疾患的诊治,尽力改善交通及通讯能力,提高县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
  • 摘要:目的:烧伤所引起的手部瘢痕挛缩是较为普遍的,但在高原其瘢痕肥厚性的增生挛缩范围又广、瘢痕软化时间较长,既使瘢痕切除后又形成瘢痕挛缩,选择理想的皮肤来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关键的,利用腹股沟皮肤来修复烧伤后手部瘢痕挛缩的松解或瘢痕的切除,后创面的覆盖.方法:通过12例手部烧伤后所致瘢痕挛缩松解后,利用腹股沟皮肤来修复,修复创面有5×8cm26×7cm2.但在高原地区因缺氧皮肤收缩重,故设计时需大.否则皮肤覆盖时皮肤涨力增大.结果:术后随访2年,12例皮肤全部成活,外观色泽,弹性,厚度均为手部皮肤相接近,病人满意,无一例再次出现瘢痕挛缩.
  • 摘要:在早期,英国科学家在阐明高原习服的基本机制上处于领先地位,接着把主要兴趣放在了高原低氧效应的研究方面。最近20一30年,主要的关注点转向对高山病的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其正在吸引日益增多的英国科学家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生活在高海拔4340米的人的红细胞压积及与血氧饱和度和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56例生活在利马(150m)和179例生活在秘鲁巴斯科州(4340m)妇女的相关数据,年龄从20~70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氧饱和度、硫酸脱氢表雄酮、睾丸酮、雌二醇和红细胞压积.计算体重指数,睾丸酮、雌激素比值.结果高海拔的妇女红细胞压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而海平面生活的妇女没有变化.20~39岁妇女红细胞压积从(45.62±6.45)﹪(平均值±标准差),升高到60~70岁时的(53.28±6.35)﹪(P<0.0001).红细胞值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20~39岁的2.46﹪升高到60~70岁的44.44﹪.高海拔妇女的红细胞压积的升高分别与低血氧饱和度(P<0.0001);低雌二醇水平(P<0.0003);睾丸酮/雌二醇比值(P<0.01)密切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氧饱和度,高睾丸酮雌二醇与红细胞压积升高有关(P<0.001).结论生活在秘鲁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妇女的红细胞压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低血氧饱和度和血清高睾丸酮/雌二醇比值可以解释这种增加.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慢性低氧后心肌钙转运的变化.方法:将大鼠放置于10﹪氧环境下4周,分离正常及慢性缺氧大鼠的右心室肌细胞,用光谱荧光法测定电刺激和咖啡因引起的细胞内[Ca2+]i瞬变,并测定肌浆网膜上的Ca2+-ATP酶(SERCA)和ryanodine受体(RyR)蛋白水平.结果:低氧后电刺激和咖啡因引起的细胞内[Ca2+]i瞬变的幅度降低且时程延长,RyR水平无明显改变,但SERCA已显著减少.结论:Ca2+-ATP酶活性和蛋白水平的降低是低氧钙转运异常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探索由急性缺氧所致肺组织条张力变化与肺动脉和气管张力变化的关系,以探讨用肺组织条研究缺氧性肺血管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因为肺组织条中可收缩的部分主要是血管和气管,所以分别做肺组织条、肺动脉、气管的张力实验.纵向剪取Wistar大鼠肺组织条以及肺动脉环(肺动脉三级分支制成的肺动脉环)和肺内段气管条悬挂于张力传感器上,记录张力变化.结果:急性缺氧使肺组织条及肺动脉环张力增加,而气管条张力下降,在加入消炎痛阻断前列腺素生成后,肺组织条缺氧性收缩反应增强,肺血管环缺氧反应也增加,而对肺内气管条的缺氧反应无明显影响;在加入L-NAME阻断一氧化氮生成后,肺组织条和肺血管环缺氧性收缩反应均增强,而对肺内气管条的缺氧反应无明显影响;在加入4-AP阻断电压门控钾通道后,肺组织条与肺血管环缺氧性收缩反应均下降,气管缺氧性舒张反应减弱.结论:必要时可用肺组织条作缺氧性肺血管反应性研究.
  • 摘要:目的:初步了解高原地区心血管病住院病人的一般情况、疾病谱和演变趋势、转归和预后,为今后高原地区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资料.方法:对西藏自治区高山病、心血管病研究所1986年至2003年的心血管病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年来心血管病住院人数逐年增加,共有3291例,其中男性占49.8﹪,平均年龄49.7±16.3岁.藏族79﹪,汉族658占20.0﹪,其他民族35占1.0﹪.,60岁以上患者(1046)31.8﹪.(2)住院病种主要是高血压(47.7﹪)、心律失常(15.5﹪)、风心病(8.9﹪)、冠心病(6.9﹪).1986年~2003年每六年段之间比较,60岁以上患者由23.1﹪上升为36.1﹪(P<0.001).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呈递增趋势,其中冠心病从4.89﹪增至9.10﹪(P<0.00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13.01﹪减至4.20﹪(P<0.001).(3)住院天数逐年缩短,由1986年的平均34天下降到2003年的11天.(4)三个年段住院期间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为2.51﹪,3.38﹪和2.05﹪,近六年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5)自1998年以来平均住院费用无增加趋势.(5)死亡原发病因由风心病第一位,高血压次之逐渐演变成冠心病第一位,高血压仍为第二位,心肌病第三位的趋势.结论:18年来地处高原的西藏最大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病住院病人逐渐增加,并且60岁以上老年患者显著增加,病种构成以高血压为最多,冠心病患者明显增加,并且冠心病和高血压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发病因,风心病呈逐渐减少趋势.
  • 摘要:藏医学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宝贵经验总结的结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方法和浩瀚的医学典籍.至今为藏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医疗保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医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对某些高原病有了初步认识和记载,藏医学是高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和宏观的角度来阐述藏医学对高原病的认识,诊断及独特的治疗方法,讨论用藏药抗高原缺氧的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藏医治疗高原病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并对高原性慢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某些高原性疾病,藏医疗法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的宏观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索罗玛宝冲剂(SLMB、大花红景天制剂)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AHPE)的临床疗效及药理作用.方法:用索罗玛宝冲剂(大花红景天制剂)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151例,治疗前用脉冲Doppler超声心动图(UCG),监测肺动脉压相关的时间指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治疗3天后复查对比.对照组98例,用氨茶碱(aminophylline)治疗.结果:在治疗3~4天,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超声指标RVET(右室射血时间)和ACT(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明显增高(P<0.05),RPEP(右室射血前期)/ACT明显降低.而增高的AngⅡ也明显下降(P<0.05),PRA、ALD、SOD则在正常水平范围内变动.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提高,患者的缺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索罗玛宝冲剂具有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作用,其原理可能与其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AngⅡ、抑制应激状态下的儿茶酚胺释放和钙离子通道受阻滞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水、电解质代谢障碍与高原肺水肿发生的关系.方法:观测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电解质对比,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与高原同海拔健康人水负荷试验对比,从而了解高原肺水肿患者水电解质代谢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后血电解质有轻度的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尿电解质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尿Na+浓度明显增高(P<0.01),K+、Cl-浓度显著下降(P<0.05),Ca++浓度有轻度增高(P>0.05);水负荷试验表明高原肺水肿患者排尿能力在各个时间段及一段时间内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存在着水、电解质代谢障碍,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参与了高原肺水肿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 摘要:目的: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LX)及氨茶碱(AMI)对急性高原肺水肿(AHPE)患者的临床疗效,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LX)对肺血流动力学影响和治疗前后β-内啡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AHPE患者311例,其中实验组213例用NLX注射液0.8-1.6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swan-ganz导管监测肺动脉压力70分钟,Doppler超声心动图监测AHPE患者肺动脉压相关参数,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β-内啡肽.对照组98例,每天给AMI0.25g静脉滴入,每日1次,swan-ganz导管监测肺动脉压力70分钟.结果:大部病例在数天内均痊愈,临床疗效NLX组较AMI更好,P<0.0001.治疗组给药70分钟肺动脉平均压(MPAP)由54.29±9.48mmHg降至38.71±7.30mmHg(P<0.01).继后,1天和3天的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CT)从66.11±6.97ms升至81.11±11.93ms,91.11±20.12ms(P<0.01);右室射血前时间/加速时间(RPEP/ACT)从1.19±0.24降至1.05±0.21(P>0.05),0.88±0.21(P<0.01),而体循环压力及血氧饱和度、心率在70分钟导管监测期间无明显变化.β-内啡肽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给药70分钟肺动脉平均压(MPAP)变化不明显.结论:NLX治疗AHPE取得较AMI更好的疗效,其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可能是拮抗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结果,也提示AHPE患者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可能与β-内啡肽增高有关,而NLX拮抗了其所致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
  • 摘要:目的:了解各型高原病患者及高原健康人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Ⅰ(A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O)、超氧化歧化酶(SOD)、心钠素(ANP)、前列素Ⅰ(PGI)、胰岛素(INS)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因子对高原病的发病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高原病患病:其中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45例;慢性高原心脏病20例;急性高原反应41例;急性高原肺水肿129例;高山昏迷9例;急性高原肺水肿合并急性高原脑水肿17例以及当天从成都进藏的新兵36例;进藏的移居者36例;并以居住在相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13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PRA、ATⅠ、ATⅡ、ALDO、SOD、ANP、PGI、INS水平,并观察这些因子与血氧饱和度(SaO2)的关系.结果:发现急性高原病患者PRA、ATⅠ、ATⅡ、ALDO,明显增高(p<0.05),各组方差分析结果p<0.001.而急性高原病SOD、ANP、PGI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aO2与PRA、ATⅠ、ALDO无明显关系,而SaO2与ATⅡ呈负相关.结论:ATⅡ的浓度改变在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初进藏人员急性高原病的患病率以及药物对急性高原病的干预效果.方法:从成都选六个已编好的新兵连队,按连队分成四组,其中对照组和索罗玛宝组各有两个连队,对照组不给任何药物,实验组在成都连续服药3天,每组服一种药物,药物为苯妥英钠,心痛定,索罗玛宝冲剂(红景天制剂),服药3天后六个连队行各项检查,包括测量血压(BP),心率(HR),呼吸率(RR),血氧饱和度(SaO2)等,于第4天集体乘机到拉萨,连续观察3天,并复查各项指标,观察急性高原病的患病率.结果:进藏3天内,对照组急性高原病的患病率为35.24﹪,苯妥英钠组患病率为37.5﹪,心痛定组为23.44﹪,索罗玛宝组为20.39﹪,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病率分别下降-2.26﹪.11.8﹪.14.85﹪,特别是索罗玛宝组,不但使高原病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14.85﹪,而且未发生一例急性高原肺水肿.对照组与心痛定组之间以及对照组与索罗玛宝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与苯妥英钠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心痛定及索罗玛宝在预防急性高原病及降低急性高原病患病率方面均有较好作用.
  • 摘要:目的:为了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平原地区24小时ABPM的特点.方法:血压监测采用日本A&D公司生产的TM2420型全自动血压监测仪,观察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呈双峰、双谷状,血压波动范围大,这种改变日间大于夜间,收缩压大于舒张压,观察组大于对照组,表现出观察组血压具有极不稳定性和易变性.24小时血压值的比较,24小时最高、最低、平均血压,除最高SBP和平均SBP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1)外,其余血压指标和心率两组均相近(P均>0.05),白昼、夜间血压比较除白昼最高SBP和夜间最高SBP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外,其余指标均相近(P均>0.05).血压负荷值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除24小时SBP和夜间SBP负荷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观察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左室肥厚和各种并发症的检出率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HAE合并高血压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生理波动曲线消失,呈双峰,双谷状,血压波动范围大,这种变化日间大于夜间,SBP大于DBP.观察组大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具有极不稳定性和易变性.HAE合并高血压者,由低氧血症导致的高血压,以SBP增高为主.血压负荷值增高,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是导致靶器官损害及脑血管和其它心血管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肺水肿发病规律.方法以近二十年我院住院收治的36例病案为基础,分析小儿急性肺水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疗效.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历研究方法.结果:本文资料显示病人构成以汉族儿童为主,男、女之比1.76:1,发病以冬春季为主,多数在入高原1-3天内发病,以寒冷、呼吸道感染、疲劳为三大诱因,临床表现以急性低氧血症较为突出,及时、有效纠正低氧血症为抢救HAPE的主要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吸入NO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15天疗程内对照组采用间断低流量(1-3升/分)吸氧和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用BG-95型一氧化氮治疗仪吸入10ppmNO与空气平衡为总流量3升/分的混合气体,鼻饲管吸入每日一次,每次100分钟.结果:治疗组在1-3天内临床症状开始好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记数在3后开始下降,血氧饱和度在治疗后5分种后开始上升;对照组在治疗7-15天症状才开始好转,红细胞记数(RBC)、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压(Hct)积下降不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和与对照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随访两月疗效稳定,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吸入NO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疗效佳,安全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催眠针法对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方法:在安静状态下给予40例急性高原反应患者催眠针法治疗,采用心电监护仪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在治疗前后分别填写焦虑(SAS)、抑郁量表(SDS).结果:治疗后血压、心率、呼吸均下降,血氧饱和度上升,焦虑、抑郁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催眠针法治疗急性高原反应有效,能达到心身同治.
  • 摘要:目的:观察拉萨地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了解拉萨地区高血压病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对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拉萨地区高血压病惠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内皮素与拉萨地区血压升高有着密切联系.
  • 摘要:目的:了解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在居民集中区普查的方法对4853例藏族中老年人群进行血压、血糖及体重指数等检查.结果: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0.68﹪,并且发现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60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超重肥胖发生率及血糖异常率,高血压组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知晓率39.56﹪,治疗率29.64﹪,控制率9.68﹪.结论:西藏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高,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过多脂肪和钠盐的摄入、运动量较少、低文化程度等有关.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很不理想,必须进行干预,采取措施.
  • 摘要:本文对我院外科1996年1月-1999年12月间收治的88例担石病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我区藏族胆石病以胆囊结石为主,并以胆固醇结石多见,其发病率、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与国内平原地区相比、有较明显的特点.认为这与特殊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
  • 摘要:目的:对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电图明尼苏达编码的方法,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与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对拉萨市区1974名40岁以上的确诊高血压痛患者进行血压测定,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采用明尼苏达编码的方法进行统计,对编码中常见异常指标与血压进行比较;结果:①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90.32﹪血压未控制到正常范围水平.在病人中三分之一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有心电图编码的异常,编码异常率为44.53﹪.较平原地区高;②高血压患者中异常编码的主要类型为T波改变及ST段的压低,有1.42﹪的患者出现Q波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22﹪,随着高血压患者年龄的增加,异常编码率明显增高;③收缩压心电图异常明显相关;结论:西藏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心电图异常编码率较高,异常编码率与收缩压和脉压水平有关,以T波改变和ST段压低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及收缩压升高,异常心电图编码率明显增高,必须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采取措施.
  • 摘要:西藏地区处于高海拔、高寒状态,居民饮食结构趋向高脂、高蛋白,日常摄入酥油、肉类多,加之我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已成为普外主要病种之一.而胆道手术中胆道术后肝门部狭窄、胆道肿瘤致肝内外胆道狭窄是普外手术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我本文论述了采用胆道内记忆合金支架治疗胆道手术后阻黄、胆道狭窄病人获满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对宫腔镜诊断技术应用于西藏高原地区妇产科及计划生育临床的积极意义、并发症、相应疾病宫腔镜下表现、探讨宫腔镜诊断与其他辅助诊断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方法:对214例有宫腔镜诊断指征者进行宫腔镜探查,辅以病史、体检、并发症、病理诊断、B超、腹腔镜、开腹探查等资料搜集.结果:宫腔镜对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子宫内膜宏观形态改变、胚胎残留、节育环变形有较高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发生并发症为心脑综合征.结论:宫腔镜以其安全简便、痛苦小、可重复性强、对子宫内病变诊断较为可靠等优点,作为妇产科、计划生育临床新型辅助诊断技术,在高原地区同样具有推广应用的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特点,评价超声乳化手术在高原老年性白内障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18例(231眼)高原老年性白内障采用原位超声乳化吸除或碎核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结果: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术后1周≥0.5者占65.36﹪,术后1月视力≥0.5者占75.78﹪,术后3月视力≥0.5者占81.48﹪.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54眼,后囊破裂18眼,晶体核(碎块)掉入玻璃体5眼,前房渗出反应36眼,一过性高眼压10眼.结论;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以硬核(Ⅲ级以上)和过熟期白内障多见.随着核硬度的增加,超声能量也相应增加,超乳时间也越长,对眼组织的损伤就重,手术并发症也就相应增多.除了要进一步熟练掌握超乳手术技巧外,对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应严格掌握超乳手术适应症,对硬核和过熟期白内障不主张用超声乳化术,尤其在当今西藏高原基层医疗单位条件差(设备和技术都暂时跟不上)的情况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仍然不失为主要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后鼻孔出血的病因与治疗,为后鼻孔出血的防治提供新的有效途径.方法:统计67例后鼻孔出血的病因,对纱球止血与水囊止血方法的疗效比校.结果:在昌都地区后鼻孔出血以中老年人为主,男性多发,高血压病常见.水囊止血简单有效.结论:在高原地区后鼻孔出血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水囊止血方法为后鼻孔出血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急性高原肺水肿是由于急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低氧而引起的高原地区特发疾病,是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常见病且致命的高原病.此病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本病的预后十分重要,本组患者12例,平均年龄40岁,均为进藏2-5天发病,符合急性高原肺水肿的诊断标准.护理措施:吸氧是治疗急性肺水肿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病情重的持续吸氧,好转后改为间断吸氧.护理中准确控制输液滴速,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瞳孔的变化以及血氧饱和度.初次进入高原的病人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用温和言语提供现实性的保证,以减轻病人的焦虑.
  •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高原肺水肿的临床护理经验,提高对小儿高原肺水肿的护理质量,减少死亡率.方法:时我院十余年来收治的小儿高原肺水肿,摘其资料究整且经治疗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共61例.均为移居汉族,其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者14岁,最小者5个月,平均年龄6.5岁.首次发病55例,再次发病6例.进藏后发病时间6小时-3天.乘飞机进藏56例,乘车进藏5例.发病诱因:感冒、受凉39例,过度活动22例.临床体征:头痛51例(83.6﹪);胸闷、气促46例(75.4﹪);咳嗽52例(85.2﹪);心悸42例(68.9﹪);失眠31例(50.8﹪);低烧42例(68.9﹪);纳差39例(63.9﹪);恶心呕吐28例(45.9﹪);吐粉红色泡沫痰29例(47.5﹪);紫绀28例(45.9﹪).体温在37-38.3℃56例(91.8﹪).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者49例(80.3﹪).治愈时间3-9天,平均4±1.5天.全部治愈.结论:小儿高原肺水肿的表现与成人有所差异,其护理措施应以细心、严密观察,加强责任心,及时清除分泌物,给予高压氧、休息为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调理,使之配合治疗与严格按规程护理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急性高原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护理、卫生保健措施,增进护士的护理和健康水平,提高和改善高山病科护士应对急性高原病患者人群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为进一步提高高山病科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Jalowice的应对压力量表(JalowiceCopyScale,JCS)、对住院病人和整个高山病科15名护士及本院的消化、心血管内科和普通外科的45名护士的应付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开展整体护理组的患者心理压力减轻程度、对该类疾病的了解以及自我护理意识、出院时掌握注意事项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开展整体护理后高山病科护士的应付方式明显优于开展整体护理前,开展整体护理后高山病科护士的应付方式明显优于其它科的护士(P<0.01).结论:开展整体护理对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和预防该类疾病再次发生有着积极作用;开展整体护理后高山病科护士的应付水平明显较开展前和其它科的护士明显提高.
  • 摘要:普外科是我院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之一,护士观念的转变,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是整体护理实施的基础;及时发现和制定护理问题并解决之是实施过程,最终使患者身心康复是预期目标.结合本科实际,提供条件并创造良好氛围,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使患者感受到科学、先进的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的新型护理服务.将"以人为本"的护理行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为更好、更深入地开展整体护理创造有利条件.
  • 摘要:目的: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尤其在高原藏族患者中此病的发病率更高.本文讨论高血压病人的饮食问题.方法:采用抽样调查20岁以上人群及门诊病人191例调查,对其血压、血脂等项目指标的检测.结果:拉萨地区藏族脑血管病的患病、发病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内地.结论:高原藏族高血压的发病及死亡率高的原因可能与其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地理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巯甲丙脯酸治疗高原藏族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方法:20例藏族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巯甲丙脯酸25毫克每日2次,第二天开始无不良反应者改为巯甲丙脯酸25毫无每日3次,用药后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及日尿量结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发绀、及颈静脉努张减轻或消失,肝脏明显缩小,双下肢浮肿减轻或消失,心衰控制后停药.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心功能受损,特别是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量的情况下心脏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导致组织灌注量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组病理,生理症候群.近20年来对充血性心力衰竭(HCF)的机理,治疗、对策、早期预防等研究进展较大,特别是70年代未CHF治疗上的重大变革是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这一立足于改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已经升高的压力,进而减轻心脏负荷的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确实改善了一些CHF患者的病情.CHF患者应用巯甲丙脯酸后可发现心率减慢或不变,血压轻度下降,总外周阻力,左房压力和左室充盈下降,左室容量缩小;抗心衰外,还有对肥厚的心肌有逆转作用和使心腔溶量明显缩小.结论:本文20例均用血管扩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巯甲丙脯酸治疗高原(3658m)藏族CHF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效率达95﹪.
  • 摘要:目的:了解西藏高原藏族39例尿毒症患者发病地区、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将39例自1997年8月至2003年12月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藏族患者进行发病地区分类、病因分类,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拉萨地区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就诊条件有关.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首位.就诊时往往并发症较多;如消化道出血、心衰、肺水肿、严重贫血,严重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应用血液透析技术及促红细胞生长素、右旋糖酐铁,纠正贫血,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中继续透析治疗占18﹪(截止2003年12月)最长者已存活4年,肾移植占20.5﹪,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自动出院占35.9﹪,死亡率中消化道出血占首位为12.8﹪,总死亡率占25.4﹪.结论:本组藏族尿毒症患者以中青年高发,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率61.5﹪,女性为38.5﹪,与就诊条件有关,拉萨地区发病率最高,原发病以肾小球肾炎为主,与我国成年人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相符.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低氧低压,以及经济条件及就诊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其它国家及国内的治疗效果相比较,死亡率要高,自动出院率要高,本组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消化道出血.与国内外报道尿毒症首要死亡原因不相符.本组病例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外原性促红细胞生长素能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合成,改善贫血.病人血色素可达标(110g/L),增加患者体液免疫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藏族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住院的藏族急性脑血管病124例,就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吸烟、饮酒、心脏病及血钠、血钙、胆固醇、血色素四项血液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藏族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占67﹪,其次饮酒占48﹪,吸烟占19﹪,糖尿病最少占16﹪,四项血液指标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
  • 摘要:目的:了解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在居民集中区普查的方法对4851例藏族中老年人群进行了饮食结构、体力活动问卷调查及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或葡萄糖耐量检查.结果:拉萨市区藏族中老年人群糖尿病(DM)患病率为6.8﹪,糖耐量低减(IGT)者为11.6﹪.体重指数(BMI)超标、低体力活动和血压高者其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肥胖、高血压、过多脂肪和蛋白的摄入、运动量减少、低文化程度等是拉萨市区中老年人群DM的高危因素.
  • 摘要:目的:调查西藏拉萨市区中老年人群肥胖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对4853例藏族中老年人群进行了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以及血糖血压的测定,计算出他们的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值(WHR).结果:拉萨市区中老年人群中:男性超重率为34.93﹪,女性超重率为36.75﹪;肥胖的患病率:男性为7.30﹪,女性为15.62﹪;腹型肥胖:男性为37.28﹪,女性为50.47﹪.结论:肥胖与本地区的饮食结构、运动量大小等因素相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