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迷
网络沉迷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法律、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524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年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8年会、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华创新教育论坛等;网络沉迷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康亚通、潘震山、侯晶等。
网络沉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5248篇
占比:99.96%
总计:325383篇
网络沉迷
-研究学者
- 康亚通
- 潘震山
- 侯晶
- 刘杰
- 崔景贵
- 张刚
- 李宝敏
- 李超峰
- 杨传斌
- 林士才
- 林鹏
- 胡瑞年
- 范在源
- 蒋俏蕾1
- 金岳琪
- 万爱莉
- 于黎黎
- 余青
- 刘晓春
- 刘焱
- 别荣芳
- 包遵锋
- 卢浩权
- 史一棋
- 吴丹
- 吴闻川
- 周丽
- 周南1
- 周颖
- 唐忠旺
- 夏惟怡
- 姚春
- 姚观峰
- 姜蓉蓉
- 孙宏艳
- 孙深彦
- 孟晨
- 季为民
- 尹亮
- 尹亮1
- 岳磊
- 左端倪
- 庄永生1
- 张宇1
- 张峰
- 张延峰
- 张志涌
- 张晶
- 张朋
- 张汝林1
-
-
-
-
摘要:
据《南方日报》2022年3月18日A04版报道:国家网信办3月14日发出通知,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这也是201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被纳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以来,继2016年草案征求意见稿和2017年送审稿之后,该条例立法第三次公开征求意见。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70.4%的互联网普及率。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有相关方面规定,不过,考虑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和保护的群体特点,制定专门条例、细化上位法相关规定很有必要。对比草案征求意见稿,此次征求意见稿从六章三十六条扩充到了七章六十七条,不但篇幅明显增加,而且多了很多新方面、新提法。深入分析相关变化,无疑为我们把握条例的立法主旨和思路提供了很好视角。结构上,此次征求意见稿保留了草案稿的总则、网络信息内容建设、法律责任和附则部分,将原来的第三章“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和第四章“预防和干预”,进一步调整为“网络素养培育”“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沉迷防治”三章。
-
-
杜鹏;
谢立黎;
王飞
-
-
摘要:
在积极促进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发展、建设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主流趋势下,部分老年人可能存在的网络沉迷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关注。文章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现状和成因,旨在推进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同时,积极预防和应对少数老年人的网络沉迷。老年网络沉迷是指老年人由于过长时间使用网络,给其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状况。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状况调查数据发现,约5.35%的老年人存在过度使用短视频的情况,这些老年人因为长时间使用短视频而影响正常生活的比例明显提高。15.85%的老年人受访者经常会占用休息时间观看短视频,14.63%的老年受访者则表示因为观看短视频而经常忘记时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安排。老年人自身的特点和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不足共同造成了这一现象。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应多方主体联动参与,加强个体正面引导、家庭亲情陪伴、企业技术支持和社会环境建设,共同积极应对。
-
-
-
-
摘要:
为了分析和研究我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现状和趋势,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2001年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权益部合作开展了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系列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图书:《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违法犯罪预防研究报告》《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报告》《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不良行为矫治研究报告》《新时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治理对策》《网络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预防指标和措施研究报告》等。
-
-
周丽
-
-
摘要: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40年前它是武侠小说,30年前是香港电影,20年前是网络,10年前是电子游戏,5年前是智能手机。”如这个网络段子所言,近20年,屏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给养育孩子这件事也带来了越来越高难度的挑战。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银子,从2005年开始,一直从事网络沉迷与成瘾相关心理治疗和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之一。
-
-
李荷
-
-
摘要: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学家陈默观察到当下的都市青少年为“无意义感”所缠绕。在一个去魅的时代,生存焦虑和无意义感是人类的共通特点,正如加缪所言:“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生是否值得生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陈默认为这种“无意义感”来自青少年与现实的弱联系,其缘由在于高焦虑的父母、高竞争的同伴关系和网络沉迷。然而三者如何相连,促成了这种“弱现实感”?本文认为,在“绩优主义”的支配下.
-
-
-
-
摘要:
近日,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天津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对社会关注度高的网络沉迷、学习负担重、心理健康问题多、双职工看护子女难等突出问题作出回应,强制报告制度、“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等被写入条例。条例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增加未成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
-
-
陆云泉
-
-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问题频发。因此,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好手机管理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将手机和作业、睡眠、读物、体质并列,并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关联,可谓见微知著、意义深远。
-
-
-
-
摘要:
为了分析和研究我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现状和趋势,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2001年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权益部合作开展了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系列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图书:《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违法犯罪预防研究报告》《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报告》《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不良行为矫治研究报告》《新时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治理对策》《网络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预防指标和措施研究报告》等。
-
-
汤维
-
-
摘要:
暑假来临,家长关注的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学得高兴;二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比如防溺水、防近视、防网络沉迷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暑假在家看太久电视,不光费眼,还有影响孩子专注力、语言能力等负面影响那么,暑期该如何与电视这类“洪水猛兽”相处呢?让我们_起看看这篇“用数据说话”的文章,从中寻求启示。
-
-
李宝敏;
余青
-
-
摘要:
当前中小学生由于网络素养缺失而引发的网络沉迷问题,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并需迫切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网络依赖""主体性迷失""行为失范""道德规范缺失"等成为制约中小学生发展的问题,也是学校与家长共同面临的影响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难题.要真正解决根本问题,需重视并加强新时代对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本文以杜威技术探究理论中的技术探究本质观、方法论、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为基础,提出了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内涵、要义方法及主要内容,为当前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破解时代难题,在育人服务中落实网络素养教育提供哲学视野与有益借鉴.
-
-
董伶俐;
晁钢令
- 《2015年第十二届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沉迷于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网络消费行为中.然而在消费者日渐被网络包围的今天,网络沉迷到底会对消费者的幸福感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的路径和机理又是什么,以及家庭涉入度在影响路径中会起到怎样的调节效应,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以期为未来的网络企业提供相应的营销策略和建议.
-
-
钟佳昌;
苏文提;
李毅囜
- 《对接京津——改革开放 丰碑伟业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发展,成瘾性网络游戏、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也随之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为此,我国教育部门今年印发《关于做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致信全国家长,强调各方面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家校共筑防范网络沉迷之"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