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良信息
网络不良信息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27579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理论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等;网络不良信息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光华、于晓明、杨建武等。
网络不良信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7579篇
占比:99.99%
总计:627655篇
网络不良信息
-研究学者
- 王光华
- 于晓明
- 杨建武
- 江沛
- 王平
- 王敏又
- 胡楠
- 邱明辉
- 郑妍
- 韩威
- 顾玉军
- 于海浩
- 何远志
- 余广华
- 刘东辉
- 刘军堂
- 刘学涛
- 刘完芳
- 刘素华
- 双瑞1
- 史先进
- 叶松
- 吴增强
- 吴爽
- 吴芳
- 周兴
- 姜开达
- 孙泽鑫
- 季为民
- 宁佩珊
- 客宪丽
- 岳长虹
- 张亮
- 张娜
- 张旺
- 张晓楠
- 张皓翔1
- 张良松
- 成爱红
- 曹技
- 曹月洁
- 曾子晋
- 朱廷岚
- 李丽珍
- 李乔
- 李晓霞
- 李绍龙
- 李芳
- 李莉
- 李雪梅
-
-
姜开达;
吴芳
-
-
摘要:
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设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有效感知网络安全威胁,过滤网络不良信息,提升信息化供应链水平,强化在线教育监管,保障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现在很多信息化基础设施面向广大师生服务、存储大量个人敏感数据,这类基础设施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后果会极为严重。要形成科学的网络安全观,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
-
-
摘要:
为了分析和研究我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现状和趋势,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2001年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权益部合作开展了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系列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图书:《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违法犯罪预防研究报告》《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报告》《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不良行为矫治研究报告》《新时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治理对策》《网络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预防指标和措施研究报告》等。
-
-
辜薇
-
-
摘要:
初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至关重要的一环。步入初中后,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会出现较大变化。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过早接触网络世界。如果不对学生的手机上网活动进行管理和引导,不仅教学活动受到影响,还会在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反之,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手机使用进行合理引导,不仅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与娱乐状况,甚至可以对教学产生正向价值。
-
-
栾云根;
刘学涛
-
-
摘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网络不良信息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与空间。网络不良信息的制作、发布、传播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其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由于行政法内容滞后、主体不明、监管重叠,无法在保障未成年群体的网络合法权益中发挥良好的监管作用。行政法规制定中宏观建构不完善,微观内容不清晰是目前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难题,研究中通过宏观建构解析与微观审视思辨明确行政法规中的缺陷。根据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情况,进行网络不良信息行政法规构造改进构思。明确立法指导思想、落实行政主体责任、补充监管指引规范、完善义务具体规范,从而完善不良信息监管体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空间。
-
-
江沛
-
-
摘要:
网络作为在新技术条件下最为热门的"第四媒体",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网络信息速度快,范围广.人们对于信息的收集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各种不良信息也掺杂其间,虚假、色情、暴力等各种信息越来越难以控制,而影响范围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界限.目前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控制手段,已经利用了法律、技术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应该利用网站本身易监督易追查的特点,综合使用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针对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
-
江沛
-
-
摘要:
网络作为在新技术条件下最为热门的“第四媒体”,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网络信息速度快,范围广。人们对于信息的收集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各种不良信息也掺杂其间,虚假、色情、暴力等各种信息越来越难以控制,而影响范围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界限。目前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控制手段,已经利用了法律、技术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应该利用网站本身易监督易追查的特点,综合使用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针对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
-
-
-
摘要:
为了分析和研究我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现状和趋势,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2001年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权益部合作开展了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系列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图书:《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违法犯罪预防研究报告》《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报告》《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不良行为矫治研究报告》《新时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治理对策》《网络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预防指标和措施研究报告》等。
-
-
曹技;
张娜;
宁佩珊;
胡国清
-
-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系统的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净化网络环境策略、减少因网络不良信息导致的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0月对长沙市10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发生特征、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系统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 600名大学生,应答人数为1513(应答率94.56%),回收有效问卷1 443份(有效率95.37%).长沙市大学生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发生率为73.80%(1 065/1 443),最常见的网络不良信息种类主要为垃圾短信(81.03%)、色情淫秽信息(71.17%)、赌博(52.86%).仅34.50%的大学生曾举报过网络不良信息,其举报途径主要为百度(54.50%)、QQ(49.42%)、微博(40.88%)等平台,举报内容主要为色情淫秽信息(32.79%)和垃圾短信(24.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利用网络平台看小说和聊天时更容易发生举报网络不良信息的行为.结论 目前长沙市大学生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发生率高,为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带来潜在危害,但仅有少数大学生利用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系统进行举报行为.未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系统的宣传推广,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举报系统的使用,减少大学生因接触网络不良信息造成的暴力犯罪事件发生风险.
-
-
-
-
摘要:
为了分析和研究我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现状和趋势,更好地保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自2001年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团中央权益部合作开展了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系列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图书:《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违法犯罪预防研究报告》《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报告》《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不良行为矫治研究报告》《新时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治理对策》《网络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预防指标和措施研究报告》等。
-
-
-
-
摘要:
据报道,有小学生家长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一些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被推送过来。视频拍摄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机自拍时镜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未成年人欠缺防范意识与社会经验,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会让一些不法分子觊觎上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这背后不仅暴露出家庭层面不能正确处理未成年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也暴露出平台监管等相关方面的责任缺失,以致问题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