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性脑损伤

缺血性脑损伤

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1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7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27546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第五届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论坛、青岛市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等;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文献由15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艾厚喜、廖维靖等。

缺血性脑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7 占比:1.91%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27546 占比:97.86%

总计:28149篇

缺血性脑损伤—发文趋势图

缺血性脑损伤

-研究学者

  • 王文
  • 艾厚喜
  • 廖维靖
  • 杨万同
  • 孙芳玲
  • 丁圣雨
  • 张丽
  • 蒋莹
  • 范明
  • 韩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丽娟; 温彬; 靳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藏红花素联合左旋丁基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40只建立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左旋丁基苯酞组、联合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左旋丁基苯酞组大鼠给予左旋丁基苯酞40 mg/kg灌胃干预,联合组大鼠在左旋丁基苯酞组的基础上腹腔注射藏红花素4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干预。比较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观察脑组织病理学、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脑组织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勿动蛋白-66(Nogo-66)、勿动蛋白-66受体(NgR)和神经丝蛋白(NFP)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左旋丁基苯酞组和联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低于假手术组,BBB通透性、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和丙二醛(MD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丁基苯酞组、联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及SOD、CAT水平高于模型组,BBB通透性、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和MDA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及SOD、CAT水平高于左旋丁基苯酞组,BBB通透性、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和MDA水平低于左旋丁基苯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左旋丁基苯酞组和联合组大鼠NFP蛋白表达低于假手术组,Nogo-66、NgR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左旋丁基苯酞组、联合组大鼠的NFP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Nogo-66、NgR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联合组大鼠的NFP蛋白表达高于左旋丁基苯酞组,Nogo-66、NgR蛋白表达低于左旋丁基苯酞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红花素联合左旋丁基苯酞灌胃能保护大鼠神经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控Nogo-66、NgR和NFP蛋白有关。
    • 邵延萱; 罗文哲; 崔延昆; 张雪松; 盛延良; 殷悦
    • 摘要: 目的探讨鼠李糖杆菌通过干预炎性反应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方法建立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组,所做切口不结扎+生理盐水)、颈动脉结扎+生理盐水(B组)、颈动脉结扎+鼠李糖杆菌(C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脑、肠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外周血中血栓素(TX)B2水平。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测定脑、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ndin)-1、内皮细胞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ZO)-13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结果A组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髓样分化因子(MyD)88、外周血TXB2及脑和肠中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B组TLR4、NF-κB、MyD88、外周血TXB2及脑和肠中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可能通过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炎性因子的表达进而影响血脑屏障、肠屏障的通透性。鼠李糖杆菌可通过影响炎性因子和脑肠屏障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
    • 康传依; 胡晓蕊; 王晓红; 程畅; 卢佳; 王怀志; 刘蕾; 胡建; 赵娜
    • 摘要: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抗氧化剂,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脑损伤均能发挥治疗及保护作用,目前多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脑梗死的治疗中广泛应用。然而,因神经元的自身再修复能力有限,临床上对于多种疾病导致的脑损伤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作为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药物,依达拉奉在其他脑损伤疾病中应用的可能性受到广泛关注,且可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未来,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更多依达拉奉治疗脑损伤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现将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 李蒙; 何地芹; 曹自为; 管叶明; 黄海丽; 汪青松
    •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p53诱导的死亡结构域蛋白(PIDD)通路的关系。方法选择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丹参多酚酸组、抑制剂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构建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1 d、3 d、7 d)脑组织匀浆中PIDD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以及7 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2(caspase-2)、t-BID、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取缺血再灌注后7 d脑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计算梗死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缺血模型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在缺血再灌注后3 d、7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抑制剂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缺血再灌注后3 d、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抑制剂组(P<0.01)。丹参多酚酸组PIDD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缺血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P<0.01);丹参多酚酸组caspase-2、t-BID、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缺血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P<0.01)。缺血模型组AI[(53.25±4.16)%]显著增加,丹参多酚酸组AI[(35.13±4.23)%]和抑制剂组AI[(24.5±5.14)%]均低于缺血模型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通过下调PIDD及其下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2、t-BID、细胞色素-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的表达改善大鼠脑缺血损伤。
    • 冯思; 马杏娟
    •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早发现早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128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缺血性脑损伤发病率。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窒息新生儿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为28.91%(37/12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宫内窘迫(OR=4.332)、重度窒息(OR=13.029)、母亲妊娠期高血压(OR=3.451)、羊水污染(OR=3.080)及母亲妊娠期贫血(OR=5.568)为窒息新生儿并发缺血性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这些因素对判断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度分别为0.476、0.632、0.389、0.463、0.490,特异度分别为0.802、0.856、0.797、0.793、0.835。结论宫内窘迫、重度窒息、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及母亲妊娠期贫血可独立影响新生儿窒息并发缺血性脑损伤,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以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 刘文倩; 赵顺英; 叶维贞; 姜鸣钰; 陈文涛; 陈青芳; 温少红; 董雯; 刘向荣
    • 摘要: 目的探讨毛柳苷在缺血性脑损伤后对白介素4诱导蛋白1(interleukin-4 induced protein 1,IL4I1)表达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3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毛柳苷组(17只)和生理盐水组(17只)。通过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拔栓实现再灌注),再灌注10 min后,毛柳苷组与生理盐水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按照10 mg/kg剂量注射毛柳苷(1 mg/mL)与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28 d。ELISA法检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缺血再灌注后48 h、7 d、28 d血清中的IL4I1浓度。采用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ronalnuclei,Neu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神经元,观察缺血再灌注后7 d脑梗死体积。采用CD16/32、CD206和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后7 d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及突起的长度、数量变化。通过细胞实验探究IL4I1与小胶质细胞不同表型之间的联系。培养小鼠BV2小胶质细胞,设置M0型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INF-γ诱导BV2细胞极化为M1促炎型,使用IL-4和IL-13诱导BV2细胞极化为M2抗炎型细胞。BV2细胞诱导48 h后提取细胞蛋白,通过免疫印迹检测BV2细胞不同表型中IL4I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组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血清中IL4I1浓度下降(P=0.030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毛柳苷组脑缺血再灌注后7 d和28 d血清中IL4I1浓度增加(P=0.0229,P=0.0076)。毛柳苷组脑缺血再灌注后7 d脑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389)。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毛柳苷组脑缺血再灌注后7 d缺血区周围小胶质细胞突起长度、突起数量、突起的分叉点及终末端点数量均增加(P=0.0040,P<0.001,P<0.001,P<0.001),皮层与纹状体区域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407,P=0.0032),皮层与纹状体区域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206,P=0.0075)。体外细胞实验BV2小胶质细胞不同表型中,M1型与M2型较M0型IL4I1表达下降(P=0.0008,P=0.0155),与M2型相比,M1型IL4I1表达更低(P=0.0406)。结论毛柳苷可能通过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及缺血脑组织中IL4I1的表达,并使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向M2抗炎表型转化,减少脑梗死体积,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张立娟; 张蔷; 顾良臻; 张倩; 田旭; 马柯; 赵海军; 王媛
    • 摘要: 谷氨酸(Glu)兴奋性毒性是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的关键环节,减少Glu的过度堆积,防止兴奋性毒性产生,对脑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缺血性脑损伤中,Glu兴奋性毒性的发生与钙超载、活性氧生成增加、细胞凋亡等病理机制密切相关,并受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代谢偶联的调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Glu兴奋性毒性具有调控作用的中药包括补虚药、活血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清热药等,其中以补虚药、活血药为主。参考文献71篇。
    • 张雯; 杜立达; 宋俊科; 杜冠华
    • 摘要: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方法结合本实验室长期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际经验,综合文献资料,比较和评价常用动物模型特点。结果规范制备方法,探讨制备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的共性标准。结论为脑缺血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其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
    • 尚羽; 李康睿; 叶民; 沈华超
    •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MSCs组)。除Sham组外,其他组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的神经功能情况;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Bcl-2、caspase-3、TLR4、NF-κB p65、NF-κB p50、I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MCAO组大鼠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均升高,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缺血脑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升高,Bax、caspase-3、TLR4、NF-κB p65、NF-κB p50蛋白表达均升高,Bcl-2、Iκ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CAO组比较,BMSCs组大鼠mNSS评分、脑梗死体积均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缺血脑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水平降低,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减少,Bax、caspase-3、TLR4、NF-κB p65、NF-κB p50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Bcl-2、I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通过抗炎和抗凋亡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李楚宜; 刘富; 孙裕翔; 胡玄桢; 林虹月; 田华
    • 摘要: 缺血性脑损伤是国内外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备受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会出现缺血级联反应,除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外,还需神经保护治疗。葛根素是中药葛根中提取的异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调控自噬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葛根素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上显示出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抗炎、抗氧化应激和调控自噬有关。本文就葛根素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损伤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