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
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

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兰州
  • 出版时间: 2014-07-23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甘肃省针灸学会;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会议文集:第十七届针灸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进一步明确艾灸温热刺激与人体温度感受器的关系,从而为制定更有效的艾灸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近十年来艾灸温热刺激及温度感受器研究现况进行分析.结果:目前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感受器的特性及蛋白基因基础可以为艾灸温热刺激所产生的效应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艾灸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模式,包括施灸部位的确定及施灸方式的选择,从而更好地发挥灸法疗效.结论:艾灸通过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产生温热效应,调节人体内生理状态,从而起到治病驱邪的作用,是艾灸治病驱邪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 摘要:在脑缺血的研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成熟的.为评价脑损伤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国内外学者创建了多种行为学评价方法.本文对应用于针刺干预脑缺血研究的行为学方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步态分析系统.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主要以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尤其是运动障碍,在脑缺血后期往往表现为步态异常。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模型,中动脉闭塞后主要造成单侧额叶、顶叶、颞叶、边缘系统、丘脑、单侧豆状核及内囊等部损伤,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及认知功能受损。综合既往文献报道情况,在针灸干预脑缺血研究领域,对于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运用的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主要还是Longa评分、Bederson评分、网屏实验、平衡木试验、悬吊试验、水迷宫及Y迷宫等方法,有些则是运用单一评价方法;部分评价方法至今尚没有统一标准。另外,这些传统评价方法均无法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是一种能记录并定量分析啮齿类动物模型脚步和步态的自助分析系统,不仅对大鼠缺血模型步态进行动态分析,还可避免由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方法及结果的影响。因此,在针灸干预脑缺血研究领域,大力推广这一技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 摘要:众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在脊髓损伤,尤其是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中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脊椎部位微循环状态,调整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流动,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且疗效具有连续性和积累性,显著缩短患者的SEP潜伏期,使延迟的潜伏期缩短至正常,提高BDNF在脊髓损伤中的阳性表达,且电针的效果优于药物,减少运动神经元死亡,促进髓鞘再生,通过促进内源性干细胞的增值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SOD的活性,从而达到保护组织不受自由基继发性损伤的作用,抑制脊髓背核神经元表达NOS,从而减少NO的生成及其所造成的毒性破坏作用,促进背核神经元的存活,通过降低IRE1的表达来抑制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细胞凋亡。
  • 摘要:内脏痛(Visceral Pain)是区别于一般躯体疼痛的疼痛现象,主要由胃肠道疾病引起,是内脏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本文梳理了行为学反应评价、腹肌收缩记示、强效镇痛药应用、痛情绪的测定等几种常用内脏痛模型和其适用的测痛评估标准,论述了常用测痛方法的优缺点,为内脏痛研究选择适宜的动物模型和疼痛评估方法提供参考。阐述了针灸对急性内脏痛、慢性内脏痛的阵痛效果和阵痛机制,分析了对肠道激素和肠动力的调节作用。
  • 摘要:搜集整理近20年《针灸甲乙经》腧穴相关研究文献,从腧穴数量的研究、排列顺序的研究、处方配穴研究、临床疾病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
  • 摘要:本文作者以树喻人,以树性喻人性,赞扬了针灸先辈们,针灸和珠算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政府相关投资大增,不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大奖,令人鼓舞,但是也应看到一系列成绩背后真实的情况,清醒看到大量科研成果只是“橱窗里的蛋糕”的现实,防止被各种令人炫目的数据屏蔽下易忽视的情况,避免被获奖中标左右了对针灸学科发展应有的紧迫感危机感放松了对浮躁虚夸之风的警惕和防范,从而妨碍现代(科学)针灸学的建设。
  • 摘要: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纤维在大鼠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rn 方法:大鼠经心脏灌流后取下“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组织,制成20μm厚组织切片,经CGR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用鬼笔环肽和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进行组织化学复染,再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rn 结果:在“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组织中看到CGRP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主要集中在血管样结构周围,其数量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rn 结论:本研究表明CGRP阳性神经纤维是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成分,其数量从肢体远端穴区到近端穴区依次减少.这一形态学结果提示CGRP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在针灸始动环节中发挥局部作用,并且针刺肢体远端的穴位可能获得更强的针感.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多巴胺D1受体(D1R)工具药及针药结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大鼠纹状体内D1R和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47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组、造模、施予相应干预措施,6h后取材固定,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组别纹状体内D1R、DAT的表达.rn 结果:模型组神经功能缺血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电针治疗可使评分明显降低(P<0.05).拮抗剂组、电针组、电针+拮抗剂组D1R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显著下调(P<0.05);电针组、电针+拮抗剂组D1R表达与激动剂组、电针+激动剂组比较显著下调(P<0.05);各组DAT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下调(P<0.05),除模型组外组间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大鼠缺血侧纹状体内D1R和DAT表达的增高;电针、D1R拮抗剂及二者结合可明显下调D1R的表达,具有脑保护作用;电针与D1R拮抗剂的效应不能叠加,D1R信号通路可能是电针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 摘要:针对本科生普遍存在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学中,采取了"预培养"的模式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主要步骤包括学习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实施,通过对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同学的进一步培养发现,经过"预培养"的学生在科研思路、动手能力、科研创新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同学,达到了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宗旨,适合提前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
  • 摘要:2011年2月,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同意将针灸针作为TC249新工作项目提案ISO/TC249N14,同时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网站上公布了这个拟议的项目和标准草案.2011 年5月,ISO/TC249荷兰海牙会议决议,成立由中国承担召集人的针灸针ISO标准项目工作组(ISO/TC249/WG3).这意味着在国家、企业及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针灸针ISO国际标准终于进入了标准制订的法定程序。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替代GB2024-94版本的《针灸针》国家标准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经在2011年正式批准发布实施;国际标准的两条通路都实现了有效突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WFAS001-2011《针灸针》已完成所有规定程序,于2011年4月下旬正式表决通过、发布;经过36个月的7个阶段的紧张工作,2014年2月3日,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IS017218正式出版颁布。在针灸针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学习中熟悉了预阶段、提案阶段等几个主要工作阶段的工作布局,新工作项目提案是立项的核心,目标日期要确定,针灸针国际标准项目的提出和推进,直接推动了ISO/TC249传统中医药技术委员的诞生,介绍了从ISO项目立项后到FDIS最终稿的过程。
  •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针灸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从针刺、灸法、电针、穴位注射、埋线及针灸结合其他方法几方面疗效情况入手,说明了针灸治疗本病方便且疗效显著,针刺足三里对肠管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高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具抑制作用,解除肠管病理性痉挛,减轻腹痛;对低张力肠管有兴奋作用,可刺激肠蠕动,减轻腹胀。上巨虚为大肠经下合穴,是消化系统功能调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穴位,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是治疗大肠腑症的主穴之一。内关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有调和脾胃,舒肝理气,降逆止呕之功效;神阙属任脉,灸之有补阳,健脾和胃的功能。中脘为腑会,胃的募穴,用之通腑和胃。现代研究认为,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双向调节胃的运动诸穴共奏通腑泄浊,益气除满之功。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1998年~2014年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中关于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文献,纳入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与药物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按照循证医学(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根据改良后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评分,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1统计软件进行Meta 分析.rn 结果: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39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与临床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固定效应模型)=4.07,95%可信区间(3.14,5.28),Z=10.58,P<0.00001].rn 结论: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疗法,所以可以初步认为,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有效.但鉴于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且文献发表偏倚的存在,尚需要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其效果.
  • 摘要:目的:对中医药和针灸对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方法:主要从研究的有效性、修复的机制方面查阅近10年来有关针灸和中医药对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文章及机制研究文章.结果:电针、火针、头针等单一疗法或两种方法并用的结合治疗对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同样显著.但是研究过于分散,缺乏各细胞、分子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使机理研究较混乱,不十分明确.结论:中医药对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有显著疗效,但需要进一步深入规范研究,促进中医药的长远发展.
  • 摘要:近年来肥胖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常规单纯体针疗法、子午流注针疗法、灵龟八法配穴疗法等体针疗法,单纯温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耳穴疗法,穴位埋线疗法,腹部闪罐疗法,体针配合耳针疗法、温针灸配合走罐疗法、温针灸配合神阙穴隔姜灸疗法、腹部电针配合背部走罐疗法、电针、耳针配合刮疼疗法等综合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近十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已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多样灵活,但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性别、年龄、种族,心理干扰对针灸疗效的影响,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临床疗效差异较大,与病例的纳入标准、肥胖度的划分缺乏统一性有很大关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且大多数资料未设立对照组,难以说明其优越性;缺乏远期疗效及反弹情况的追踪。
  • 摘要:过敏性鼻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从症状表现来看属于中医鼻鼽范畴.腹针疗法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刘云霞教授运用腹针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确切.薄氏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的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通过针刺腹部最大限度地激发神经系统及人体经络系统自我调控的潜能,使内脏逐渐趋于稳态来治疗全身疾病。在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中具有优势。在临床中,肺脾气虚型过敏性鼻炎较为多见,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也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在“薄氏腹针”中,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中脘、下脘均属胃腕,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此二穴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气,四穴并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可以从根本上起到调补脾肾,培土生金,益肺通窍的作用。气旁穴位于气海旁开5分,增强补气之功效。滑肉门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达鼻窍。上风湿点具有消肿、祛风的作用。同时,在八廓取穴中,左上风湿点为地为坤,主脾胃,右上风湿点为天为乾,主肺与大肠。腹部的全息分布对应鼻窍的位置为中脘上。针刺中脘上可加强对鼻部的治疗作用。诸穴相配,共奏调补脾肾,培土生金,益肺通窍之功。
  • 摘要: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其作为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困扰着无数患者.介绍了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康复理疗科对热秘、冷秘、气秘的针灸治疗,其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简单宜行,患者痛苦小,费用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摘要:患者,女,66岁,因颈项僵痛6年伴顽固呃逆3月于2013年3月来诊.一年前出现右上肢麻木.颈肩部受力及低头时症状加剧,连续打隔每分钟30次以上.伴有颈项酸痛、胸闷.曾以顽固性呢逆在外地医院用药物、针灸治疗无效,胃镜检查无异常.按呃逆属临床常见病,但颈源性呃逆并不多见。膈神经由C3-5神经前支组成,在锁骨下动脉、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继而沿上纵隔下行,经肺根前方、心包及纵隔胸膜之间至膈。颈椎由于不断承受各种负荷以及受牵拉和外伤而逐渐出现退行性变,钩椎关节或关节突骨质增生引起椎间孔变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出现呃逆症状。中医学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胃,病机为胃的气机升降失司所致。故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呃逆的基本原则。但是,通过对临床许多病例的观察和研究,不仅仅是胃气上逆可以导致呃逆,只要五脏六腑中的任一脏腑的功能失调,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动膈(即膈肌痉挛),发生呃逆。根据“脏腑有疾,取其背腧”的理论,选择膈俞穴。在中医学中,膈俞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重要背腧穴之一。同时又是气、血、筋、脉、骨、髓、肌、腑等八会中之血会,具有利膈降逆、和中调血的作用,主治呃逆、呕吐、咳喘、吐血、潮热、盗汗。膈俞的解剖位置与膈肌较近,又具有调节膈肌的作用。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笔者认为,膀胱经循行于项背部,针刺该经的腧穴可以治疗项背的僵硬疼痛。所以,针刺膈俞,既可以治疗膈肌痉挛,也可以治疗颈项僵痛,对于颈源性呃逆,膈俞穴是一个很有效的穴位。当然,手法的操作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金钩钓鱼针法是郑氏针法的组成部分,是从“提插”和如“鱼吞钩耳之浮沉”发展而来的。由于操作时拇食二指持针,针尖带着穴位处肌肤提抖,有似鱼吞钩耳浮沉的形象故名。“得气”、“针下沉紧”、“涩针”现象,“微微提抖”,这些都是针法操作成功的关键环节。
  •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火针放血治疗.结果:25例患者经火针放血治疗后,痊愈13例,好转11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6.0%.结论 :火针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显著,火针为高温工具,是针和灸的结合体,具有针刺的机械性刺激和艾灸火热灼伤的温暖性刺激,可开门外出毒热,阳热内进激发经气鼓舞血气,以治疾顽,且操作简单,痛苦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康复科6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温针灸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温针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9%,56.5%(P<0.01).结论:温针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有较好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
  • 摘要:通过对不同天生大鼠肚脐与乳头之间的数据测量,探寻大鼠“神阙”穴定位.结果表明下肢自然松弛和部分拉伸状态下,大鼠:“神阙”穴位于第4,5 对乳头中点连线约上1/3 处;下肢完全拉伸的情况,“神阙”穴基本上与第4 对乳头平行.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后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脂代谢紊乱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调节MS 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rn 方法:依纳入标准选择76例MS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治疗40 d后比较两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rn 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体重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针刺背俞穴干预MS,可加强改善脂代谢功能效力,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 摘要:目的:观察齐刺温针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齐刺温针灸治疗本院门诊病房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并观察疗效.结果;纳入的96例患者中,痊愈52例,占54.2%,有效41例,占42.7%,无效3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9%.结论:齐刺温针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法穴选阿是穴齐刺,能够加强对病变部位的刺激,通过手法行针调气,使气畅血行,血行则病去,又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法,将艾段置于针尾,锻烧温灸,使艾之火力,借针体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气血流畅,邪散瘀行,达到经脉通而不痛之目的,且定位简单,操作便捷,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臂穴是西宁市中医院盲人主任医师任志平于70 年代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微针体系.张成大医师对运用臂穴治疗截瘫、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报道了2例病案, 截瘫一般分为三类:脊髓休克,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脊髓休克指脊髓本身无解剖学显著变化,而有功能上的暂时性传导中断,临床上出现与脊髓横贯性损伤相类似的症状,多见于脊髓损伤的急性期、早期,一般数日或4-6周后全部恢复。个别患者恢复时间延长。脊髓挫裂伤指因暴力所致脊椎骨折、脱位,因而骨片或异物进入椎管,可使脊髓受到挤压、撕裂,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或断裂、液化、坏死。使脊髓实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脊髓压迫为脊髓继发性损害。常继发于物理性炎症而引起水肿以及椎管内出血。脊髓挫裂伤可导致脊髓损伤造成严重瘫痪致残;胸、腰髓损伤引起双下肢和躯干的全部或部分瘫痪称截瘫。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侯树勋教授指出,脊髓挫裂伤并发症也多种多样,但合理治疗,正确护理,早期锻炼,不仅能预防并发症,还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现在运动性外伤、车祸、工伤所造成的截瘫日渐增多,因此在损伤程度的判断上应慎重。若无严重骨折,脊髓无横断损伤,只是脊髓挫裂伤,则不能轻易放弃治疗。张成大医师认为应在用活血化瘀中药的基础上应用臂穴为主治疗,加强康复训练,以获佳效。这和其他研究不谋而合,陈永斌认为活血开窍醒神法对重型脑挫裂伤昏迷的促醒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能减轻脑水肿、脑缺氧状况及继发性脑损害,促进意识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患,常导致瘫痪并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但是脊髓损伤的治疗是世界性的医疗难题,至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治疗SCI疗效是肯定的,能够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继发性损伤,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等。裴萍芝等运用电针刺激督脉治疗不完全性截瘫取得了满意疗效。臂穴治疗截瘫可能和臂穴激活受损部位的微循环,促其恢复部分功能有关,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题目。综上,运用臂穴治疗截瘫丰富了针灸治疗的选穴范围,为截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前列腺炎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前列腺炎选穴规律.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前列腺炎临床研究文献的常用腧穴及经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283篇,涉及93个穴位、1312频次,平均每个穴位使用14.11次;选用穴位累积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极、关元、三阴交、秩边、阴陵泉、气海;应用频次最多的经络为任脉(33.77%)、膀胱经(27.29%)、脾经(14.86%).结论:针灸治疗前列腺炎所选穴位以中极、关元、三阴交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脾经.
  • 摘要:由心脏、血管、血液组成的循环系统的机能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体液调节的实现.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资料均表明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具有多层面的调整作用.从针灸对心率的调节作用、对心律的调节作用、对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保护作用分析了针灸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阐述了针灸对血管功能、血压和血液成分流变性的调节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CGRP与针刺的神经保护、抗缺血、调节血压、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免疫调节、镇痛作用均有密切联系,在针刺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从局部CGRP入手开展针刺作用原理研究,对揭示针刺效应始动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针灸作用的普遍规律和共性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传感针是现代传感技术与传统针灸医学有效结合的创新型产物,它是以中医针灸针为基体加工而成的针型传感器,本文主要阐述了温度传感针、pH传感针、钙离子传感针和氧分压传感针的研制方法,在经络腧穴中它既能够作为针灸针进行针刺作用,又能够实时传导体内穴位局部Ca2+,K+,Na+,H+、二氧化碳和氧分压、神经递质等生物信息的变化情况,有望解决生化物质在经穴分布的特异性、循经感传或针效产生过程中经络线上所发生的分子事件及其与针效的相关性、生化物质参与经络活动的过程及机制等问题,对中医经络腧穴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针刺手法研究上,采用pH、温度传感针能够实时检测到同一穴位施提插捻转手法后相应pH、温度的变化情况在中医诊断的客观化、中药作用机理、中医症候的研究以及针刺作用原理中的应用亦具备很大的优势。
  • 摘要:通过查阅、整理新安医学文献发现,新安医家在针灸防治中风方面,或专于刺法、或重于灸法、或针灸并施.现就新安医家治疗中风的选经组穴、针刺手法、艾灸治法等针灸学术特色作一分析与总结.选经、组方谴穴是针灸临床应用的基础。新安医家诊治中风所用针灸处方紧循“整体审查、辨证取穴、分经论治”。医家汪机著《针灸问对》,是针灸医史上第一部全面评述针灸理论与刺灸方法的专著。其《针灸问对·卷之上》中指出“夫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体现其主张针灸施治应循“治病无定穴”的选经、组方谴穴思想,针刺手法是针刺发挥效应的重要因素。吴崑作为新安“手法修订与质疑派”的代表,针对纷繁盛行的针刺方法,著“修《金针赋》”于《针方六集·旁通集》中,是其针刺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吴氏刺法治中风“中风之证或不省,中冲一穴不需寻,先补后泻如不应,再刺人中立变省, 吴亦鼎著《神灸经纶》“置针言灸”,独论灸法,成书汇集前人精义,发前人之未发,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思想,指导中风辨证灸治,徐春甫倡导针药兼用,灸焫为先。不仅主张治病针药结合,尤为推崇灸法。其著作《古今医统大全·针灸直指》中详述“艾灸方宜”、“艾叶”、“艾灸补泻”、“灸法”、“炷火先后”等诸多灸疗学内容。
  •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华医典》中“灸随年壮”的应用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明确采用“灸随年壮”作为施灸剂量的常用腧穴及疾病种类,为临床采用灸法治疗疾病时采取适宜的灸量奠定理论基础.古代医家在应用灸法时,对施灸剂量是非常重视的,对施灸剂量的掌握,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年龄老少、施灸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结构、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来决定。在采用“灸随年壮”这一随着年龄变化而选择适宜的灸量施灸时,腧穴以经外奇穴和位于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腧穴为主,这些穴位多是对疾病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腧穴或者是具有强壮保健作用的腧穴,提示古代医家在采用灸法时综合考虑了随着人体年龄的变化发生的体质改变,导致不同的易患疾病种类及疾病预后。因此采用“随年壮”施灸不单单是根据年龄数值而施灸,而是综合考量不同年龄导致的体质强弱、易患疾病种类等“人”的因素,因人而异的采用适宜的施灸剂量,为临床施灸时灸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 摘要:通过系统梳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敦煌《灸经图》等医学文献中关于足太阳经的记载,看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总结经验的动态过程.敦煌医学文献《灸经图》关于足太阳经在背腰骶部后正中线旁开2.3寸的单条循行路线的记载可能是长期以来擅长灸法的人们通过其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专属于“灸”所用的一种腧穴定位模式,此外还可能有以重灸的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导致的重病为主)的思想在内。
  • 摘要:介绍何天有教授对顽固性面瘫的独特认识和治疗特色.何教授临证中重视穴位选择和手法应用,融汇中西医以辨证辨部位灵活选穴组方,并创“拔河对刺法”、“牵拉闪罐法”等特效治疗手法,在整体扶正通络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局部麻痹面神经的刺激,同时,善于针药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对患者焦虑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从身心方面对顽固性面瘫进行综合调治,最终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电“合谷”对实验性牙髓痛大鼠三叉神经节P2X2、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rn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对照组(C组)、牙髓痛组(M组)、拮抗剂组(A组)、电针组(E组)、拮抗剂+电针组(AE),每组7只.N组不做任何处理;C组在钻好的牙髓腔内注入与M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浸润5~6 min后用牙科填料将牙洞封闭;M组用小型电钻或手钻(钻头直径约1mm)在上颌一侧第一和第二磨牙上钻孔,深入牙髓腔并暴露牙髓,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浓度为5ug/uL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溶液(每孔注入约1~3uL),浸润5~6min 后用牙科填料将牙洞封闭;A组造模方法同M组,在注射器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LPS)溶液时,将A-317491(0.5mg/kg)同时注射进牙髓;E组电针双侧“合谷”治疗,留针30min,每日1次,共治疗3次;AE组按A组造模后按E组方法治疗,每日治疗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体重变化30min,第4d 处死所有大鼠,运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P2X2、P2X3受体及β-actin的基因(mRNA)表达,比较各组P2X2、P2X3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rn 结果:M组、A组、E组、AE组行为学变化均显著高于C组和N组(P<0.01);A组、E组、AE组行为学变化均显著高于M组(P<0.01).C组、M组、A组、E组、AE组体重均显著低于N组(P<0.01);M组、A组、E组、AE组体重均显著低于C组(P<0.01);E组、AE组体重均显著高于M组(P<0.01);AE组体重显著高于A组和E组(P<0.01);E组体重高于A组(P<0.01).M组、A组、E组、AE组中三叉神经节P2X2受体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N组、C组(P<0.01);A组、E组、AE组中三叉神经节P2X2受体mRNA表达量低于M组(P<0.05);A组中三叉神经节P2X2受体mRNA表达量低于E组(P<0.05);E组中三叉神经节P2X2受体mRNA表达量高于AE组(P<0.05).M组、A组、E组中三叉神经节P2X3受体mRNA表达量均高于C组(P>0.05),且显著高于N组(P<0.01);A组、E组、AE组中三叉神经节P2X3受体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M组(P<0.01);AE组中三叉神经节P2X3受体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E组(P<0.01).rn 结论:LPS诱导大鼠牙髓痛时三叉神经节P2X2、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增加,电针“合谷”和A-317491均可降低LPS诱导牙髓痛大鼠P2X2、P2X3受体mRNA表达,这可能是电针“合谷”镇痛的机制.
  • 摘要: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针刺三焦经腧穴防治噪音性耳聋的分子机制.rn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噪音性耳聋模型组、维生素E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针刺组取三焦经腧穴“翳风”(双)、“外关”(双).各组大鼠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和耳蜗毛细胞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n 结果:噪音性耳聋模型组和空白组相比,大鼠ABR 阈值异常升高,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维E 治疗组和模型组相比,大鼠ABR 阈值显著改善,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并且针刺治疗组优于维E治疗组(P<0.05);噪音性耳聋模型组和空白组相比,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VEGF 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治疗组、维E治疗组和模型组相比,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VEGF免疫阳性细胞显著恢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针刺治疗组和维E治疗组相比,差异不显著.rn 结论:长期噪声刺激可使大鼠听敏度下降,听阈升高,产生永久性阈移(PTS),针刺和维生素E治疗均能降低ABR的阈值,改善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害,针刺的效果优于维生素E;VEGF在治疗组大鼠耳蜗毛细胞中的高表达,可能是通过治疗增加了耳蜗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了耳蜗供氧所致.
  • 摘要:介绍一种新型艾药磁灸器(百笑灸),该灸器由磁灸盖、磁灸柱、灸筒、医用胶布组成.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手持施灸,可通过旋转拔升磁灸盖来控制灸温,提高了艾灸热量的利用率.该灸器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的治疗,保留了传统艾灸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灸疗费时费力的缺点,同时通过结合芳香疗法、磁疗、药透等多种治疗方式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效果。该灸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既可在临床供医生使用,又可让患者回家自行灸治。
  • 摘要: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干眼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临床研究的现状.rn 方法:检索万方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CBM中关于针刺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文献,纳入针灸治疗干眼症与药物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按照循证医学(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根据改良后Jadad 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评分,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55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干眼症与临床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RR(固定效应模型)=0.13,95%可信区间(0.02,0.25),Z=2.37,P=0.02].rn 结论:针灸治疗干眼症的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疗法,且针灸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可以初步认为,针灸治疗干眼症有效.但鉴于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且文献发表偏倚的存在,尚需要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其效果.
  • 摘要: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通过计算机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电子检索以及手工检索,纳入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与其他疗法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8篇临床研究文献,共757例患者入选.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χ2=12.21,P=0.0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合并后OR=6.90,95%可信区间为4.87-9.78,菱形位于垂直线的右侧,经Z检验,Z=10.84,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即针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n 结论: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有效,但是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报道极少,因此还需要做深入研究.
  • 摘要: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主要是由于各种器质性病变造成尿道或膀胱出口的机械性梗阻或者由于排尿动力障碍所致的动力性梗阻而导致,常在产后,手术后,脊髓损伤等情况出现.分析了产后尿潴留、宫颈癌术后尿潴留、肝肠术后尿潴留、脑卒中后尿潴留和脊髓损伤后尿潴留 针灸治疗的案例,尿潴留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畴,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说明膀胱排尿与气化功能有关,当膀胱气化不利的时候,则可出现小便不通。本病病位在膀胱,病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气化失权,水道不能通利所致,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在针灸治疗中,多从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脾经及肝经进行论治,选穴常采用中极、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次髎、膀胱俞、会阳等,且重视俞募配穴方法的使用。治疗方法形式多样,包括电针,针刺配合灸法,针刺配合耳穴,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针刺配合中药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电针频率以断续波、疏密波为主,频率15-20Hz,每次20-30min,输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灸法常选回旋灸、隔盐隔姜灸、热敏灸,耳穴部位多用肾、膀胱、肺、脾、三焦、神门、交感、皮质下、尿道。针灸治疗尿潴留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优势显著,且治疗简单,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摘要:探讨磁极美容针在面部损美性病症中的治疗范围和治疗方法.磁极美容针是采用永磁合金材料研制成的一种新型功能性针灸针,它将传统的针灸疗法和现代磁疗融为一体,协同发挥针刺和磁疗的综合作用.可治疗局限性病症、泛发性病症、肌肤老化症、养颜美白、磁极美容针由于针体纤细,针刺时对患者的疼痛刺激比较轻,患者易于接受。而且不受腧穴的限制,在面部应用比较灵活,比如在治疗眼部疾病时,毫针一般只选用睛明、承泣、球后、瞳子髎等3-4穴,磁极美容针可以在上下眼睑各针刺6-8穴,可以明显地增强疗效。同时针刺和磁疗的协同作用也有益于提高疗效,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腹部艾灸的时间、温度及灸后的效应,探讨艾灸操作技术,总结腹部透灸的温控操作技术,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便于推广的透灸方法.rn 方法:试验组、对照组各32例,于施灸开始后每分钟记录温度一次,找出知热温度、知热时间、知降温度、降温时间、皮温差、透灸时程.结果 试验组知热温度(36.33±0.84)℃、知热时间(3.58±0.89)min、知降温度(43.59±1.41)℃、降温时间(7.74±1.73)min、皮温差(1.87±1.22)℃、透灸时程(32.45±3.25)min;对照组知热温度(35.79±0.58)℃、知热时间(2.63±0.72)min、知降温度(44.23±1.62)℃、降温时间(8.17±1.53)min、皮温差(1.84±0.91)℃、透灸时程(28.37±2.37)min.rn 结论:患者对温度敏感程度比正常人明显降低,透灸过程中更易出现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感觉,提示机体向良性方向自我调整.透灸过程中温热感不仅从表皮向腹腔、腰部透达,而且向上到头部、向下到膝部透达.潮红、汗出、花斑是透灸效果的重要指标.对温度的控制是透灸的核心技术,通过透灸操作可持续28~32min,把艾灸的温度控制在43℃~45℃之间,既解决了艾灸烟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问题,又不会给患者造成痛苦.
  • 摘要: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膝反张又称膝过伸、膝反屈畸形,是脑瘫患儿的典型异常步态之一,正常时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接近0°,超过5°即为膝反张.脑瘫伴膝反张的患儿在独自站立和/或行走时患侧膝过伸,患髋代偿性过度屈曲,身体重心后移,整个身体呈现后倾趋势.膝关节的稳定性是支撑下肢稳定的关键。膝反张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患儿步行能力。膝反张早期尚可行走,随着负重时间的增长,反屈持续发展,超过30°~40°时,则步行困难。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很重要。《素问·脉要精微论》“膝为筋之府”,膝是诸筋汇集之处。“筋”,《说文解字》解释为肉之力也,即产生力量的肌肉。《素问·五藏生成》“诸筋者,皆属于节”,正是由于筋的收缩、弛张,关节才能运动自如。这也证实了纠正膝反张对恢复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重要性。幼儿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脑功能的代偿能力较强。针灸治疗脑瘫已被现代众多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廖丛对1989至2010年多个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本病论文检索、分析得出:针刺治疗脑瘫有效。王洁等用针灸、按摩治疗膝反张,认为针刺有增强神经冲动、肌肉力量,促进本体感觉的作用。针刺治疗不但要从膝关节周围局部取穴入手,还应从中医诊治的整体观念,以及单一肌群、各肌群之间的协同运动模式人手。治疗中还应结合患儿的性格、年龄等特点,做到“因人制宜”。膝反张为脑瘫常见的异常姿势。目前从病理机制到治疗及疗效判定标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针灸、推拿、药物如何发挥治疗作用的相关研究尚少。现代康复方法尚没有特异性治疗及评估系统,除了临床观察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期待投入更多相关研究加强对膝过伸机制的认识,并及时恰当治疗,争取让患儿早日康复。
  • 摘要:灸法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临床中灸法还有很多不同的应用方法,如包括有:温针灸、隔附子饼灸、悬灸、化脓灸,还有不用艾灸而采用药物敷贴在穴位上的天灸等,结合病患实例,介绍了各种方法的辨证、诊断、取穴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温通针法治疗地震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90例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和护理对照组各30 例.护理对照组常规采用心理护理.常规针刺组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神门、阳陵泉、太冲、三阴交,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每日1次;温通针法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组的基础上行温通针法.以上3组均以10d为1疗程,疗程间隔3d,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观察HAMD积分.rn 结果:三种方法对抑郁症均有疗效,温通针法治疗组的总治愈率为86.7%,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0.0%和护理对照组的33.3%(均P<0.01).在降低HAMD积分方面,温通针法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和护理对照组(P<0.01).rn 结论:温通针法治疗地震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和心理护理,其疗效肯定,效果独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亦是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可因颈部韧带肥厚钙化、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等压迫或刺激到神经根而产生或颈部活动受限或颈部单侧局限性痛或颈根部呈电击样放射痛或头晕或耳鸣等临床症状.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的概念、详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为贾春生先生于2010年在《耳穴沿皮透穴刺法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中提出。笔者在临床中有所变化,将所用毫针由0.25mm×15mm改为0.16mm×l0mm。之所以改用较短小的毫针,一来可以降低进针皮下与皮下软骨时的疼痛,增加治疗频次,二来毫针径细更有利于贯穿整个穴区,三来有利于固定针柄,便于延长留针时间。但不足之处在于相对来说对耳穴的刺激量有所降低。耳针镇痛是耳针作用的一大特点。临床观察表明,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腿痛、急性与陈旧性软组织扭挫伤包括颈、肩、肘、腕、腰、臀、踝等7个部位扭挫伤,脑卒中后偏瘫等病症具有明显快速镇痛和改善肢体活动的作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特点是取穴少,只取与疼痛部位相应的耳区,一针透刺整个穴区或两个穴区,刺激量大,止痛迅速,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耳廓皮肤较薄,不宜长期连续强刺激,临床中一般仅疼痛期使用强刺激手法,待患者疼痛较轻时只做沿皮透穴。所以笔者结合颈部排针刺法以补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之不足。排针刺法治疗的病种主要为中枢或周围性神经损伤以及局部肌肉或组织损伤等相关疾病。此疗法在一个部位或一个病变的节段连续密集针刺,针刺数目多,针刺深度深,刺激量大,针感强,具有较强的疏通经络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神经节,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或局部连续深刺,能够减轻神经根及肌腱组织黏连,提高弛缓的韧带及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其修复能力,从而减轻症状。所以说排针刺法这种特殊的操作特点,决定了其临床疗效较好。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作用于远端,排针刺法直接作用于局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早期快速镇痛解决患者早期痛苦,排针刺法局部强力疏通经络疗效更为持久。如此治疗远近配合,急缓结合,标本同治,依据刺灸法特效应异性,合理搭配,提高了临床疗效,快速解决了患者痛苦,缩短了治疗周期,故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 摘要:本文总结出可用来判断去卵巢恒河猴模型造模成功的几种不同方法的选择依据及实施方法,找出可行的、准确的判断造模成功的方法,认为观察月经、性皮肤变化与血清FSH、LH、E2水平检测和子宫内膜厚度测定相结合是比较完善的判断方法,可有效的判断造模成功,切实可行.
  • 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耳穴压籽治疗考前紧张综合征的疗效.rn 方法:将60例考前紧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配合耳穴压籽组(治疗组30例,退出11例)和耳穴压籽组(对照组30例,退出1例).治疗组取腕踝针针刺双侧上,并且取耳穴心、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和皮质下进行压籽;对照组只取上述耳穴进行压籽.两组均在考前1星期进行治疗,3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治疗前后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评分(TAS)和植物神经功能检测来评定.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TAS评分显著下降(P<0.01).rn 结论:腕踝针配合耳穴压籽与单纯耳穴压籽均可显著改善考前紧张综合征的症状.
  • 摘要: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医学专业大学生考前紧张综合征情况.rn 方法:随机对112名河北联合大学医学专业学生采用《考前焦虑调查表》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112名在校医学专业大学生中81.74%存在考前紧张综合征.在考前紧张综合征患者中52.13%为中度,21.28%为重度.考前紧张综合征的症状主要以注意力不能集中、嗜睡、倦怠无力和烦躁为主,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6.61%、33.93%、26.79%和25.00%.rn 结论:医学院校应该在大学一年级进行适当的考前教育和心理辅导。在紧张有序的备战考试之余,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调节身心平衡。对已经出现考前紧张综合征的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采取药物、针灸等方法治疗,从而有效地治疗考前紧张综合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