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浙江省针灸学会2015学术年会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5学术年会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5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浙江湖州
  • 出版时间: 2015-06-26

主办单位:浙江省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针灸学会2015学术年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针刺麻醉临床应用与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其中对针刺镇痛机理方面研究得已经非常深入,而麻醉除了无痛状态,还处于一种睡眠无意识状态,所以在针刺协同全麻药物中是否非单纯的针刺镇痛的作用,可能存在着针刺催眠的作用,针刺麻醉可以突破针刺镇痛的封闭思维方式,从针刺-催眠的角度开拓的思考,针药复合麻醉相结合是否是促使大脑更容易打开睡眠通路或者是降低打开睡眠通路的阈值。
  •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病情凶险,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天灸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及发作频率有明显的改善,深究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探讨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时机选择问题,并结合现代研究状况阐述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妇科病常用对穴及相关原理.方法:通过检索近十年针灸治疗妇科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治疗妇科病常用对穴.结果:以调补脏腑、调和气血、调理冲任为治则,总结了支沟—阳陵泉、太溪—太冲、血海—足三里、合谷—太冲、合谷—三阴交、间使—三阴交、关元—三阴交,7对常用对穴.结论:针灸治疗妇科病疗效显著,对穴的使用更为锦上添花,但临症所用之对穴远不止此,更多对穴的挖掘及疗效的验证有待进一步探究.
  •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温灸盒艾灸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和临床症状评分改变,并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四周后尿失禁程度两组组内比较疗后均优于疗前(P<0.01),组间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各组组内比较(P<0.050,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效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仅为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热敏灸能降低卒中患者尿失禁程度,减少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改善尿失禁症状,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并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佳时机. 方法:将10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埋线1组35例、埋线2组36例、西药组35例.埋线1组于经前3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埋线2组于经前7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各埋线1次;西药组采用口服芬必得.各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分别于第3个周期结束后及停止治疗3个月后进行近期及远期疗效评定.采用痛经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分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疼痛程度及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①3个月经周期后埋线1组、埋线2组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P<0.05);随访期埋线1组、埋线2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均P<0.01).②三组在第3月经周期后、随访期痛经症状、VAS及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芬必得,其中埋线1组与埋线2组的疗效相近,但埋线1组近期止痛效果优于埋线2组,故经前3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埋线治疗为最佳治疗时机.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罐结合对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Eotaxin、ICAM-1及ECP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罐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方法: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分为针罐结合组(36例)和药物组(34例),针罐结合组选取风池、迎香、曲池、血海、肺俞、脾俞等穴,针后背俞穴拔罐治疗;药物组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西替利嗪片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Eotaxin、ICAM-1、ECP的含量. 结果:针罐组治疗4周、8周后Eotaxin、ECP升高,ICAM-1降低(P<0.05或P<0.001),且ICAM-1下降较药物组明显(P<0.05). 结论:针罐结合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可能与对Eotaxin、ICAM-1、ECP的调节作用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针灸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独针灸治疗,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结束后3月、6月时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观察周期HAMD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月末,6月末时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观察周期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3月末,6月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治疗2周末,4周末与治疗前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月末,6月末时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 结论:认知行为结合针灸疗法和单一针灸疗法对卒中后抑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心理结合针灸疗法疗效优于单一针灸疗法尤其是治疗3月,6月后更加明显,说明心理结合针灸疗法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 摘要:目的:观察下关穴双针电针深刺对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下关穴双针电针深剌治疗,对照组30例以常规针刺疗法治疗,两组于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关穴双针电针深刺对过敏性鼻炎有明显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强制性运动组和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各20例,3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相应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对3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1-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改良Ashworth评定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强制性运动组低于电针组(P<0.05),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更低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FMA及BB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强制性运动组高于电针组(P<0.05),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能够减轻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督脉、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 Receptor)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 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n=8)、模型对照组(n=8)、督脉电针组(n=8)、夹脊电针组(n=8).用改良的Allen氏造模法建立大鼠SCI模型,两电针组取相应穴位于SCI后第8d开始每隔1d进行一次电针治疗,共治疗6周.造模后1d、1周、3周、7周对各大鼠后肢活动情况行BBB评分,术后7周取损伤区脊髓组织,Real-time PCR检测NR2b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NR2b蛋白的表达. 结果: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经BBB评分显示,两电针组评分与模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SCI后7周模型组NR2b表达较假模组增高(P<0.05),治疗后两电针组NR2b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5).夹脊电针组、督脉电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CI后电针可能通过降低脊髓组织NR2b表达量,减轻损伤的发生,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督脉取穴与夹脊取穴治疗效果无差别.
  • 摘要:目的:观察粗针神道穴平刺对周围性面瘫大鼠面神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面瘫模型组和粗针平刺治疗组,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2周后,进行大鼠行为学评价后.剪取大鼠造模侧面神经1cm并抽取RNA,利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进行检测.选取感兴趣基因进行定量PCR鉴定后,利用韦恩图和注释、可视化和整合发现数据库(DAVID)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粗针神道穴平刺后,动物开始出现瞬目反射等现象,评分显著回升,证实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可显著改善面瘫症状,具有良好的功效.大鼠全基因表达谱检测显示在被检测的29214个基因中,面瘫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改变1.5倍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301个,约占4.4%;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组和面瘫模型组相比,显著改变1.5倍的差异表达基因有615个,约占2.1%.利用韦恩图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183个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面瘫特异性表达基因.基因功能分类分析显示粗针平刺'神道'穴后改变的基因涉及的功能包括:'横纹肌组织发育调节'、'血管形态发生'、'骨骼肌收缩'、'类固醇激素刺激反应'、'肌原纤维组装'、'细胞钙离子稳态调节'、'凋亡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调节'等8个基因本体功能,涉及'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黏附分子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细胞病理通路'、'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核黄素代谢通路7条KEGG信号转导通路. 结论:粗针神道穴平刺治疗面瘫可显著调节神经、肌肉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存在特异性信号通路,值得进行深入机制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督脉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康复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影响,探讨督脉经上不同穴位电针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头部督脉电针组('百会、风府')、背部督脉电针组('大椎、命门'),每组8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各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6周的电针治疗.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7周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受损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电针干预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评分明显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BDNF及NT-3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调(均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增强受损伤脊髓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背部督脉电针组作用强于头部督脉电针组.
  • 摘要:目的:探索近10年来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选穴规律.方法:所有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文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文献数据库,对这些文献的选穴规律进行探讨,包括主要穴位的使用频次、各文献选取的主要穴位的数量及主要穴位的归经情况.结果:纳入的178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穴位多达85个,其中迎香、肺俞这两个穴位的使用频次≥50%;各文献选取的主要穴位的数量以4个穴位居多;主要穴位所归属的经脉以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这三条经脉居多.结论: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文献探讨,总结了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选穴规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 摘要:针灸治疗乳腺增生历史悠久.本文分别从针刺疗法、针药结合、穴位埋线、中药外敷及耳穴贴压、灸法、刺络拔罐、推拿、其他疗法等方面,对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各种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今后应进一步深入挖掘针灸及其他疗法在治疗本病的作用,使各种疗法之间形成互补和促进,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采用温针灸结合温经汤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口服温经汤治疗,所有患者一个经期均治疗7天,共治疗三个经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5).结果:提示治疗组治疗痛经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结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咳喘膏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消喘膏治疗,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改良的咳喘膏穴位贴敷治疗.结果:临床治疗组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咳喘膏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亚急性期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亚急性期的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和口服中药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0天、第6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由专人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1指数)和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0天、第60天较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各项评分较出院时仍有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针药并用结合康复训练对亚急性期中风病疗效明显,可有效提高该期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满意度.
  • 摘要:目的:观察子午流注取穴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百忧解治疗,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2及TNF-α的浓度水平的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各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在IL-2及TNF-α浓度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细胞因子浓度水平,且较单纯口服百忧解治疗更显著.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电神经刺激与普通针刺对面神经炎后遗面肌萎缩的疗效,探究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依据改良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RPA评分)、House-Brackmann分级(H-B分级)、面神经电图及瞬目反射等评价指标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及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显示两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面肌萎缩的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疗法均可有效治疗面神经炎后遗面肌萎缩的患者.该新型神经刺激仪安全有效,便捷经济,较普通针刺优势明显,可适用于本病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灸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及其在静息态下对大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中枢作用机制. 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入30名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5名,并且根据课题要求选取1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量表、Barthe1指数评分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运用RS-Fc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观察脑梗死患者大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变化以及在针灸治疗前后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改变,探讨针灸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中枢作用机制.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和结束后12周,针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NIHSS量表评分均降低,Barthe1指数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针灸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后12周,NIHSS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1指数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大脑患侧运动中枢与健侧中央前回之间的网络功能连接减弱,与小脑功能连接加强;经过针灸治疗后,针灸治疗组脑梗死患者患侧运动中枢与健侧中央前回之间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范围缩小,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接近正常人. 结论:针灸配合常规治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优于常规治疗;针灸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大脑患侧运动中枢与小脑及健侧中央前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穴位埋线加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穴位埋线.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及对代谢综合征各组分、肝肾功能的影响;代谢综合征不同证型穴位埋线疗效的差异.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显效率及有效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问治疗后除HDL-C无差异(P>0.05),余各观察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肝胃郁热及痰湿瘀滞型穴位埋线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痰湿瘀滞型穴位埋线疗效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穴位埋线加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药疗效佳,安全性强,其中痰湿瘀滞型穴位埋线疗效最佳.
  •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膏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膝关节骨关性节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组给予温针灸配合膏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7.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膏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艾灸、拔罐联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探讨腰肌劳损便捷有效的治疗途径. 方法:选取针灸理疗科就诊的腰肌劳损患者192例,按不同症候随机均分为针刺组和三联组各96例,针刺组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三联组采用针刺、艾灸、拔罐联合治疗,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联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8.96%和97.92%,高于针刺组的25.0%和81.25%,两组疗效比较,P<0.005,且三联组的疼痛缓解作用强于针刺组,P<0.001. 结论:针、灸、罐联合治疗腰肌劳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三种不同温针灸量和随访的比较,为临床应用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0A)找到较为有效且有一定优越性的刺激量. 方法:选用146例膝O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一壮组、温针灸二壮组、温针灸三壮组和玻璃酸钠组,以疼痛标尺评分和Lysho1m膝关节评分量表为观察指标,对各组疗效及随访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温针灸二壮和三壮组均优于温针灸一壮组和玻璃酸钠组(P<0.05);温针灸二壮和三壮组以及温针灸一壮组和玻璃酸钠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一个月随访后示温针灸一、二、三壮组均优于玻璃酸钠组,温针灸二壮和三壮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这两组均优于温针灸一壮组. 结论:从疗效和经济、治疗时间等角度看,艾灸二壮量是温针灸治疗膝OA的最佳灸量.
  • 摘要:总结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进展,试图归纳近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规律与方法,为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将相关文献的内容大体分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综合治疗等几大部分进行综述报道.结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成绩显著,有效提高或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从近5年的文献报道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和提高.
  • 摘要:目的:通过对近20年来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与NSC分化、迁移机制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方法:通过检索1997年-2015年期间CNKI、维普等数据库文献,进行文献对照、分析研究.结果: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迁移过程,与原癌基因和HOX、PAX、LIM、POU、DLX、NKX等同源盒基因的激活或失活有关,碱性螺旋-转角-螺旋蛋白(bHLH)、转录调控因子,N-coR转录抑制因子、Insc、N-coR、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参与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与分化.结论:干细胞的分化是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不同部位NSC分化、迁移与特定基因调控有密切关系,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甚清楚.
  • 摘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以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为研究热点.胶质细胞活化后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和释放各种神经活性物质在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而电针能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但胶质细胞介导电针镇痛的明确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的电针治疗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神经胶质细胞与该疗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及作用机制.
  • 摘要:随着大气污染的日渐严重,我国哮喘的发病率正成逐年增高的趋势,对于哮喘防治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电针平喘效果显著,本文特从调节气道炎症反应、自主神经、气道重塑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腺苷酸环化酶系统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哮喘的发病机理研究以及电针平喘的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 摘要: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为儿童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林成明教授临床治疗神志病及相关性疾病经验丰富,对针药结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独到见解.'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神定则五脏六腑皆定.林教授认为该病是由于心神失调引发脏腑功能紊乱,肝风内动,脾虚痰浊内生导致,主张治病求本,从神论治.在顾护肝脾,化痰息风止痉之余,综合运用调神六穴和中药汤剂内服,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介绍了一例动眼神经麻痹案,姚某,女,74岁,患者于2013年7月27日因右眼睁眼困难,双眼视物重影,至市人民医院就诊,经医生查体拍片诊为:1.右眼动眼神经麻痹;2.左眼黄斑变性.予对症治疗处理十天,病情稳定但并未好转,患者主动要求中医中药治疗,故来本院.查体:右上眼睑下垂、完全闭合、不能自主运动;右眼球内收及上下运动不能,外展可;视物复视;病来患眼无眵多粘稠、无肿痛、无视物变形、无视瞻有色等不适.专科检查:右眼上睑下垂,下睑内翻倒睫,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圆直径约3mm大小,光反射灵敏,晶体混浊,眼底检见:左眼黄斑部色素紊乱.头颅MRI检查示:1.两侧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多发缺血灶.脑萎缩.2.两侧上颌窦、筛窦炎症.3.两侧眼球前后径增大.门诊以'右眼动眼神经麻痹'收住院.此外还介绍了一例术后肠梗阻和脊柱源性呃逆病例,采取中医针灸疗法,取得不错疗效。
  • 摘要:黄褐斑,为一种较常见的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皮肤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称之为'黧黑斑'、'面尘'、'黑皯'.其主要特征为颜面部对称性分布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并且无疼痛、痒感等自觉症状,主要分布于两颧部、额头等颜面部,中青年妇女常见.本病主要损害了患者外在颜面形象,同时也多伴有内分泌紊乱的状况存在.采取针刺疗法,分析了对穴选择的策略,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观察粗针神道穴平刺联合电针治疗创伤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3-2014年收治入院的7例创伤性面瘫患者在脑外科常规治疗上予以粗针神道穴和电针治疗,通过观察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改良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法(RPA)计算积分和面神经电图两侧面神经CMAP最大波幅比(眼支和口支),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 结果:治疗后7例患者HB分级和面部症状积分(RPA),以及两侧面神经CMAP最大波幅比(眼支和口支)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粗针神道穴平刺联合电针治疗创伤性面瘫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莫晓枫副主任医师认为不寐症之重在于营卫调、情志畅、脑神安,故治疗上采用'风池穴'、'额三针',再辨证论治予以相应辅穴.风池穴因与跷脉、维脉、少阳经联系密切,可通过调营卫,达'昼精夜暝';'额三针'取额中线及额旁1线,以期起抗抑郁、调节患者负性情绪之效;两者共伍,共奏安神志之效.再辨证论治,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五症着手,施以相应辅穴,并佐以一定的心理干预,临床疗效良好,为治疗不寐症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血浆血管加压素、内耳膜迷路积水程度与内耳血管纹水通道蛋白7(AQP7)的表达,探讨艾灸疗法治疗梅尼埃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腹腔注射血管加压素(AVP)共7天建立大鼠膜迷路积水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以及托伐普坦组,各组相应处理10d后,观察每组大鼠血浆AVP浓度、膜迷路积水程度及血管纹AQP7的表达. 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积水程度、血浆AVP的浓度及AQP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干预及托伐普坦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浆AVP和积水程度上艾灸组与托伐普坦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耳蜗血管纹AQP7的表达上,艾灸组明显低于托伐普坦组(p<0.05). 结论:艾灸疗法能去除膜迷路积水(EH)的致病因素,减轻膜迷路积水大鼠的积水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AVP的浓度及下调血管纹上AQP7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三个临床中心共选取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中心各60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埋线组给予一般治疗和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西药组给予一般治疗和口服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易善复)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肝脏酶学及血脂、腹部B超的变化. 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埋线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肝脏酶学及血脂水平方面,埋线组ALT和AST、TC和TG水平均比西药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部B超检查方面,埋线组脂肪肝程度的改善较西药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方面,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9.8%,显著高于西药组(76.7%),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且优于口服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白芥子炒制程度对穴位敷贴后皮肤的影响.方法:将同一生产批号的生白芥子分别炒制成略黄色、深黄色及焦黄色三组,分别兑入冬病夏治敷贴药物中进行粉碎加工,各自敷贴于50名患者同一组腧穴上,进行观察比对.结果:略黄色组敷贴处皮肤灼热灼痛感明显,肤色潮红伴有较多水泡;深黄组敷贴处皮肤产生温热感适度,无或略有少量针尖样水泡,肤色鲜红无肿;焦黄组敷贴处皮肤微红或不红,温热感不明显.结论:白芥子炒制成深黄色能有效减少药物对皮肤的过度刺激而未明显影响药物对腧穴的刺激量.
  • 摘要:目的:观察通窍开音法治疗中风后的运动性失语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针刺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的针刺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窍开音法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法)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4%和93.33%.两组治疗后语言功能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开音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辨证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辨证取穴组、非辨证取穴组和非穴组,三组样本各50例.辨证取穴组:给予降钙素针注射肾俞、足三里;非辨证取穴组:给予降钙素针注射曲池、居髎;非穴组:给予降钙素针注射臀部.以上各组每日治疗一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6天,继续第2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后进行评定.结果:辨证取穴组较其它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辨证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粗针平刺组、传统针刺组及单纯西药组治疗不同损伤节段面神经炎的疗效.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将损伤在三个不同面神经节段的患者随机分为粗针平刺组、传统针刺组和单纯西药组,疗程共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RPA评分)、House-Brackmann分级(H-B分级)、瞬目反射并评定各个节段三组的疗效. 结果:三组总体治疗后RPA评分及H-B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1),粗针平刺组在RPA评分上优于单纯西药组(均P<0.01),在H-B分级上优于传统针刺组和单纯西药组(均P<0.017);分别对三个面神经损伤节段三组瞬目反射引出情况比较,损伤在节段2中三组疗效比较中粗针平刺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均P<0.017),节段1和节段3三组瞬目反射引出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对三个节段三组间总体疗效比较,粗针平刺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 结论:三种疗法均可有效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以粗针平刺组疗效最优,通过分节段治疗分析,粗针平刺组对于面神经损伤三个节段的患者均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其中以节段2最优,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后足下垂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59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PNF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PNF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PNF疗法治疗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观察药泥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药泥灸治疗)与对照组35例(推拿配合西药治疗),观察治疗结束后疗效及疼痛积分、JOA评分情况,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药泥治疗的疗效、疼痛积分与JOA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推拿配合西药治疗,P<0.05.结论:药泥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穴位埋线加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穴位埋线,主要穴位是:胰俞、隔俞、肝俞、脾俞、肾俞、天枢、带脉、关元.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及对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血脂、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穴位埋线加西药组显效率及有效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治疗后除HDL-C无差异(P>0.05),余各观察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均有差异(P<0.05),穴位埋线加西药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加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药疗效佳,安全性强.
  • 摘要:目的:探索头皮针对疼痛的治疗作用. 方法:共选取门诊病人60例,随机分成针灸组和电疗组.随机分成针灸组和电疗组.其中针灸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9.50±10.05岁,病程7.3±3.89天.电疗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8.80±10.31岁,病程7.06±3.93天.针灸组头皮针刺部位为腰痛的对侧头皮,如两侧腰痛则取两侧头皮.首先使用Taylor-Hanghton方法精确定位中央沟,在中央沟的前后平移各0.75cm,分别确定为腰痛的运动区刺激线和感觉区刺激线,在与鼻枕线相交点作为针刺的刺激点.接汕头医疗器械厂生产的6805Ⅰ型电针仪,选用密波,频率为30Hz,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时间20min,治疗期间嘱患者在坐位上进行腰部活动.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电极放置于疼痛部位,刺激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治疗时间20min,治疗结束10min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进行疼痛评价.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PRI、PPI和VAS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60例疼痛患者,在针刺和电疗前后的PRI、PPI和VAS得分都有显著进步,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针灸组和电疗组PRI、PPI和VAS得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头皮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减少非甾类抗炎药物的使用.
  • 摘要:顽固性膈肌痉挛,属中医'呃逆'范畴,多由膈神经、膈肌、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不自主的收缩运动,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如果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而未停止者,可称为顽固性呃逆,又称顽固性膈肌痉挛.治疗上,西医对于顽固性呃逆多采用抗胆碱药、止吐药和胃肠动力药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均不甚满意.方教授多年来运用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临床疗效良好,无副作用,特色鲜明。
  • 摘要:目的:采用电针刺激脊神经和传统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并对比其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1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予长毫针(75mm)深刺脊神经,对照组予普通毫针常规治疗.对照组取穴与观察组相同,均采用电针疗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0.3%;对照组总有效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2组VAS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电针刺激脊神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让患者减少痛苦,花费更少.
  • 摘要:目的:观察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施氏温针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针灸主要选穴为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观察组在针刺得气后在上述穴位中每次选取3-4个穴位进行温针灸,隔日1次,并使用以白芥子散为主方的药饼,进行穴位贴敷,每周1次,每次贴敷2小时;对照组只进行针刺,不温针,余治疗同观察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通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显著性. 结果:(1)治疗组愈显率为80%,与对照组5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NF-α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统计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氏温针灸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并能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同时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有良性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其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将80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中脘、足三里(双侧)、内关(双侧)治疗,药物组给予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动力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胃动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胃动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是一种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其胃动力.
  • 摘要:目的:观察压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为压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对照组80例为口服敏使朗片1片,每日2次;西比灵胶囊1粒,每日1次,睡前服.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法治疗颈性眩晕优于对照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患者也乐于接受,值得向基层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埋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77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选取同一组腧穴,分别予以埋线和普通针刺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线疗法与普通针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相当.
  • 摘要:目的:探讨督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治疗组35例采用督灸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十次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组治疗一疗程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督灸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病例随机分成项针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治疗1疗程后对比其临床疗效、眩晕症状评分及双侧椎动脉治疗前后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56.7%,明显高于对照组,眩晕症状评分及双侧椎动脉治疗前后血流速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排刺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肩部经筋排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以传统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Fug1-Meyer评分(FMA)的改善均有明显效果(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08%.结论:经筋排刺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更好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奇穴微刺法治疗非增殖期Ⅱ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120只眼)非增殖期Ⅱ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60只眼),采用奇穴微刺法治疗;对照组32例(60只眼),口服药物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力、视野检测.结果:治疗组的平均视力、眼底微血管病变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眼底水肿减退,微血管瘤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奇穴微刺法能改善早期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视网膜水肿和微血管瘤的吸收,延缓视力下降的速度.
  •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COX痛经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说明两组均可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的疼痛,疼痛VAS评分在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OX痛经症状评分在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及COX痛经症状评分在两组随访时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复发率和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药物组. 结论:温针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见效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