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第二届学术大会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第二届学术大会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第二届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3-08-09

主办单位: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王忠诚医学基金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以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骨质疏松的研究尚很有限,而男性骨质疏松因高致残率和死亡率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解决骨质疏松问题预防大于治疗,在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前提下,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开展社区三级预防,积极预防社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意义重大.
  • 摘要:颅咽管瘤是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本文主要介绍了术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发生效率:尿崩82. 2%,电解质紊乱73. 3%,中枢性高热34%,血糖升高8%,食欲亢进2%,腹胀便秘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并针对这些并发症进行护理分析,指出如果病情观察仔细,护理治疗合理就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及早的治疗已发的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是预防卒中复发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证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积极地进行危险因素干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以及在适当条件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已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
  •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非椎体起源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鉴别诊断,治疗方法与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坛医院与2003年-2012年收治的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的椎管内硬膜外非椎体起源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人14例(其中三例复发),统计其临床资料,影像特点,手术治疗过程,并随访术后效果.rn 结果:共14例,男9,女5,平均51.64 (15-79)岁,位于颈椎2例、颈胸交界2例、胸椎8例、胸腰交界1例、腰椎1例,手术证实为出血的患者4例,术前诊断为:神经鞘瘤5例、脊膜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出血病变2例、2例诊断为血管性疾病、复发3例.首发症状为局部症状的5例、根性症状6例、髓性症状者2例.入院时症状:1例根性症状者,余13例为髓性症状.慢性起病患者病史平均时间为1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10例,部分切除2例,2例近全切.术后随访10例,平均随访34个月,死亡1例,改善5例,无变化4例.rn 结论:对于慢性起病的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效果佳,预后良好.对于复发患者的二次手术较困难,但仍可达到理想效果,对于急性出血的患者,急诊手术后效果有限.
  • 摘要: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 GN),又称神经节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来源于外周交感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在周围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非常少见,发生于椎管内者则更少.椎管内GN发展缓慢,与常见的椎管内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在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难以鉴别,尤其呈哑铃状生长时,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多在术后病理才能证实.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收治1例颈2-3椎体水平椎管内外哑铃形节细胞神经瘤,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参照相关文献,根据GN解剖部位的不同,建议将椎管内外GN细分、完善为:髓内型、髓外硬膜下型(包括哑铃型)、硬膜外型及椎间孔型,按此分型来进一步细化手术方案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颅底凹陷合并或不合并脊髓空洞时的具体分类以及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评价.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作者手术治疗的103例颅底凹陷患者资料.在Atul Goel颅底凹陷分类(J Neurosurg 88:962-968,1998)的基础之上,将先天性颅底凹陷进一步分成四类:1)BIa+O型:颅底凹陷,齿状突-寰椎距离增大,不合并脊髓空洞;2)BIa+S型:颅底凹陷,齿状突-寰椎距离增大,合并脊髓空洞;3)BIb+O型:颅底凹陷,齿状突-寰椎距离无增大,不合并脊髓空洞;4)BIb+S型:颅底凹陷,齿状突-寰椎距离无增大,合并脊髓空洞.根据不同类型颅底凹陷的影像及临床特点,选择适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在后路撑开复位及枕颈融合术(2)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脊髓空洞显微减压术和C1-2固定融合术.对先天性颅底凹陷的影像和临床特点以及相应手术处理方法的优劣进行了综合评估.rn 结果:手术治疗的103例颅底凹陷患者中,男43例,女60例,男:女=1:1.39;将其分为四类:BIa+O:32例,BIa+S:33例,BIb+O:3例,BIb+S:35例.术前行MRI、MRI-Cine及颅颈交界区三维CT重建,对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术中加用后路撑开复位;对合并脊髓空洞的患者,术中加用硬脊膜下脊髓空洞减压术.根据患者先天性寰枕部骨质的缺失情况,来选择枕颈融合或C1-2融合.具体见表1.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92例,无变化8例,明显神经功能加重1例,伤口感染2例.随访6个月-72个月;平均:25个月;死亡2例(一例为术后加重患者,一例为早期术后无变化患者);因伤口感染再次手术拆除固定支架一例;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行脊髓空洞-胸腔分流手术一例;其余患者均维持术后改善或无变化状态.未发现固定融合失败病例.rn 结论:没有任何单一的手术方法适用于治疗所有的先天性颅底凹陷.根据是否合并寰枢椎脱位和/或脊髓空洞,将先天性颅底凹陷进一步细分成四型,能更加准确地反应复杂先天性颅底凹陷的病理状态,通过术前神经功能状态、MRI、MRI-Cine及三维CT重建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先天性颅底凹陷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术式的选择以及术中采取的处理方法.结果:6例均行成形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包膜切除术,其中直接开颅手术1例,其余5例均是在钻孔探查发现为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后改为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均痊愈出院,随访1~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诊断明确的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均应行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术中采取的处理策略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 摘要:目的:去骨瓣减压术后二期颅骨修补术后短期内发生脑积水的病例特点及对颅骨缺损手术时机的进一步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1173例颅脑损伤患者中4例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二期颅骨修补术后短期内出现脑积水症状的特点,探讨颅骨缺损修补与脑积水之间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二期行颅骨缺损修补应做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应对策略.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二期行颅骨缺损修补应充分考虑脑积水发生的可能性.
  • 摘要:目的:观察颅内血肿病人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内血肿术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3例颅内血肿手术病人,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侧,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23例病人术后颅内压正常3例,轻度增高5例,中度增高6例,重度增高9例,全部病人中有3例死亡,均见于ICP重度增高者.结论:对于颅内血肿手术病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再出血、精确评估预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 摘要:当木质异物从前向后作用于头皮时,如头皮的坚韧性超过异物的坚韧性,头皮可将异物割裂,切入其间,使异物的一侧刺入头皮下,另一侧骑跨于头皮外,头皮被夹于割裂的异物之间,形成头皮骑跨伤.这在现有的医学教课书和医学文献中是前所未见的,收治一例,本例木楔之右侧半2.5cm,刺破头皮,刺入头皮下颗肌内6cm,由于头皮之坚韧性超过0.5cm厚木楔尖之坚韧性,于是头皮将木楔尖部割裂,使头皮和部分颖肌切入割裂的木楔之间6cm,木楔之左侧半2.5cm骑跨于头皮外6cm,木楔尾部20cm露于头皮外,从而将木楔牢牢地固定在头部,形成典型的头皮骑跨伤.,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头皮损伤,被夹于木楔之间的头皮,虽然受到挤压,但外形完整,仅有木楔右侧尖端刺入皮下之伤口长2.5cm,经清创缝合后,伤口一期愈合。当木楔刺入头皮的瞬间,伤员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说明有脑震荡,但无颅骨和严重脑损伤。按颅脑损伤之分类,头皮骑跨伤,应该是头皮损伤的一种类型,既有开放伤口,也有闭合性头皮挤压伤,属于轻型颅脑损伤。也可合并严重脑损伤。只要及时清除异物,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缝合,即可痊愈,不必扩大伤口,即可拔出异物,以减少创伤,防止伤口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方法:对7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上极微创颅骨钻孔,将口径5mm前段多侧孔、"Y"形套管侧口配置口径3mm内管的硅胶套管置于血肿腔底部,冲洗引流.结果:63例引流完全,占84%.血肿复发2例,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例9~14天出院.结论:微创钻孔多侧孔"Y"形套管利于冲洗,疏通,引流彻底,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自体颅骨外板冰冻再植后的生长愈合过程,为颅骨缺损提供新的修补材料和手术方法.rn 方法:在去颅骨瓣减压手术中,将切除之颅骨瓣,6cmX7cm-11cmX14xm,立即无菌冰冻保存于-80冰箱内.待1-3月或更长时间,当病情康复适宜行颅骨修补时,将冰冻之颅骨瓣的内板和板障磨除,保留外板完整厚2mm,原位再植,修补颅骨缺损.rn 结果:自体颅骨外板冰冻再植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25岁至74岁,因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清除去颅骨瓣减压术后23例,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清除去颅骨瓣減压术后14例,窦汇区脑膜瘤切除去颅骨瓣减压术后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再植外板全部成活,颅脑CT和X线照片骨质密度正常,外形满意,生长愈合良好.rn 结论:冰冻保存的自体颅骨外板,是理想的颅骨修补材料,不需塑形,没有排异,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和颅腔扩大作用.优于目前国内所用各种颅骨修补材料.
  • 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应用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对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术前评估,观察解剖结构,进行手术模拟,指导决策手术方式及术中处理,并结合术中情况与术前计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所现实的解剖结构与术中验证相符,按照术前模拟进行的手术过程切实可行,可指导手术,规避手术风险.结论: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系统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手术的方式的选择、术中情况判定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研究脑池内注入NC-PLGA缓释微球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rn 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采用脑池内注入NC-PLGA微球和尼卡地平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痉挛.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脑血管造影测量BA直径及病理检查观察BA的形态学变化来评价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rn 结果:脑池内注入NC-PLGA微球和尼卡地平都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并能明显减轻血管壁的病理改变,但前者只需一次性注入后者总量的1/4既可达到同样的疗效.rn 结论:经脑池内注入NC-PLGA缓释微球能明显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痉挛血管壁的病理学变化,治疗过程操作简便,无明显并发症,对多聚体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有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1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10例(2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测量第三间隙的数据,并探讨在不同角度下对基地动脉顶端分叉的暴露情况,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顶端等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在一定的角度下,可以清晰暴露基底动脉顶端,但需要保护好穿动脉.
  •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构筑的影像学新方法.rn 方法:在10例DAVF病例采用平板DSA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病变血管行三维血管成像.在三维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两支血管三维像的融合,研究DAVF的血管构筑.rn 结果:在10例均获得满意的"双血管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双血管融合"图像上可以清晰看到来自不同供血动脉的血流汇流到同一瘘口和引流静脉(表现为红白相间的血流融合),可以清晰判断瘘口的部位和形态,指导选择治疗策略、设计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计划.rn 结论:基于平板DSA三维血管数据的"双血管融合"可以获得准确的血管融合,更清晰地显示瘘口、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DAVF的血管构筑学信息,最终有益于治疗外科手术计划.
  • 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疗方案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系统性回顾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科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共23例,均经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证实,根据硬脊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选择单纯栓塞术9例,单纯手术瘘口灼闭术12例,栓塞术后患者复发再选择手术2例.rn 结果:通过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半,经栓塞治疗的患者11例中,达到临床痊愈标准6例,症状好转2例,未有好转1例,术后复发2例,经复查造影提示瘘口再通.单纯手术瘘口灼闭术患者12例中及复发后手术患者2例,痊愈9例,症状好转3例,未有好转2例,术后均无复发.栓塞组与手术组相比较两组间治愈率及好转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对于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依据供血动脉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均能使患者获得较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诊断脑血管病中的技术参数及价值.方法:对80例怀疑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头颅动态容积CT-DSA检查,经两位有经验的神经影像医师读片,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发现颅内血管性病变75例,其中60例为脑动脉瘤,10例脑动脉硬化,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 5例未发现明确原因.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一次扫描16cm容积数据采集,实现脑血管病CT平扫、CT-DSA及CTP一站式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临床实用价值,具有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覆膜支架的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并行覆膜支架(willis stent,上海微创,中国)治疗的13例创伤性颈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12例患者行覆膜支架治疗.1例行球囊闭塞治疗.结果:除一例患者术后复查假性动脉瘤仍显影,改用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外,余所有病人均经CTA或DSA造影随访无再出血,临床治愈.结论:覆膜支架治疗目前是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的并发症,总结经验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rn 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动脉瘤584例,其中血管内治疗244例253枚动脉瘤.244例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41例148枚动脉瘤,其中未破裂动脉瘤23例,破裂动脉瘤118枚,13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覆盖.其中BALT的LEO支架27枚,Codman的Enterprise支架111枚,EV3的Solitaire支架19枚,LVIS支架1枚.rn 结果:244例253枚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141例148枚动脉瘤,支架的使用率为58.5%(148/253),总的并发症为9.21%(13/141).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其中3例死亡,支架诱发血栓栓塞2例(均为LEO支架),支架移位4例,血管痉挛2例.经积极处理,并发症消除,载瘤动脉及毗邻动脉通畅,预后良好.rn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有一定的颅内并发症,需要手术者具有良好的手术技能和丰富经验并加强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以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并发症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报告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结果,在新疆县级医院开展小脑手术. 方法:手术治疗小脑出血13例,男7例,女6例,年令46-76岁,患者昏迷9例,嗜睡4例,右侧小脑半球出血6例,左侧4例,蚓部3例,其中破入脑室者4例,CT显示血肿大小3cmX3cm-4cmX4cm,枕部骨窗开颅小脑血肿清除止血者9例,侧脑室穿刺引流4例,术后痊愈8例,好转3例,死亡2例.rn 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神经系统功能正常,从事社会活动者8例,说话不清,走路不稳,生活需人照颐者3例,因肺炎,肾衰死亡2例.rn 结论:3cmX3cm以上的小脑出血,患者昏迷时,必须立即手术,手术效果较好,应在基层医院就地尽早手术,切忌长途转院延误手术时机.
  •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216例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的经验,探讨颅内动脉瘤高危病人治疗方法的选择.rn 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夹闭216例(240枚动脉瘤)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其中Ⅳ级192例,Ⅴ级24例.夹闭同时清除颅内血肿,并酌情行去骨瓣减压术.rn 结果:按GOS评分,Ⅳ级192例中良好38例;轻残56例,重残60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23例,死亡率11.9%.Ⅴ级24例中良好0例,轻残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5例,死亡率62.5%.两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rn 结论:对于合并颅内血肿的HuntⅣ级动脉瘤应积极治疗,且应提高手术技巧.HuntⅤ级患者疗效极差,应该待临床症状稳定后再行治疗.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18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318例患者中,术前Hunt-Hess分级:0级12例,Ⅰ级85例,Ⅱ级93例,Ⅲ级107例,Ⅳ级19例,Ⅴ级2例.致密填塞291例,仅瘤颈残留16例,大部填塞11例,根据GOS评估预后:1分(死亡)8例,2分(植物生存)3例,3分(重残)20例,4分(中残)27例,5分(恢复良好)26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2例,死亡3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死亡1例.出院后3~72个月随访了103例患者,89例恢复正常工作劳动,生活自理8例,生活不能自理6例.13例并发交通性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32例患者进行了DSA复查,3例动脉瘤复发,经再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治愈.rn 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可有效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 摘要:目的:桥脑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CPA)区肿瘤手术,面神经完全断裂的患者,可行面神经吻合术,吻合的方式有颅内吻合及颅外吻合,关于面神经吻合术,耳鼻喉头颈外科及口腔科应用较多,神经外科医师报道较少,本报道的目的是从神经外科医师角度探讨面神经吻合术的方法及效果.rn 方法:总结本院神经外科2009年4月~2013年4月,7例CPA肿瘤术后面神经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1-47岁,平均32岁,其中5例为听神经瘤,1例为面神经瘤,1例为CPA脑膜瘤.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法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吻合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5级3例,4级3例(病例1,术中Ⅰ期面神经端端吻合,无法评估面神经功能).面神经离断时间与吻合手术时间间隔,1例术中即时吻合,其余6例,20天-6个月,平均3.78个月,吻合术式:1例面神经端-端吻合,6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手术均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rn 结果:7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48个月,平均23个月,无效2例,有效5例,其中面神经恢复至HB2级1例,3级2例,4级2例.rn 结论:面神经吻合术是治疗CPA肿瘤术后面瘫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多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在开颅术后出现的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头皮下积液等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5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头皮下积液等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治疗方法.结果:58例病人痊愈20例,轻残21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例.结论: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有效地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血管的刺激而发生痉挛,避免和减轻神经功能的缺失.同时在治疗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头皮下积液等有非常好地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深部电极置入中的使用.rn 方法:收集32例需要做电极埋藏的癫痫患者,在神经导航的指引下置入深部电极和皮层电极,观察电极置入精度和并发症,同时和传统立体定向方法比较.rn 结果:影像导航组32例患者置入深部电极数目在2-14根,共145根,平均为4.5根/例.置入平均误差在2.46±0.47mm,较立体定向组无明显差异.影像导航组置入每根电极平均耗时19.3分钟,明显低于立体定向组的34.5分钟.颞叶部位成为电极置入精度的影响因素.影像导航组出现1例小片状出血,1例脑脊液漏,无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立体定向组.rn 结论:影像导航是深部电极置入的较佳手段,置入精度与传统的立体定向方法相似,并发症少,同时也可应用于立体脑电图的构建.
  • 摘要:目的:以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为实验模型,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对U251细胞的抑瘤效应,并将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与TRAIL联合作用于细胞,观察联合应用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效应,研究SNP 对TRAIL抑瘤作用的影响,通过检测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调控蛋白的表达初步探讨SNP增强TRAIL抑瘤作 用的相关机制.rn 方法:胶质瘤细胞株U251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RAIL(200ng/ml、400ng/ml、800ng/ml、1000ng/ml)在不同时间点(作用后第3h、6h、9h、12h、15h、18h、21h、24h)对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MTT法检测TRAIL (800ng/ml)、SNP(0.5mmol/L)及二者联合作用对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TRAIL(800ng/ml)、SNP(0.5mmol/L)及二者联合作用于U251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TRAIL(800ng/ml)、SNP (0.5mmol/L)及二者联合作用对U251细胞DR5、caspase-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数据用SPSS19.0软件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不同浓度的TRAIL均有显著的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并表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的细胞毒效应,随着TRAIL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相应升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相应升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SNP对U251细胞同样有增殖抑制作用,TRAIL与SNP联合应用时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提高,与单药作用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显示TRAIL单药作用U251细胞凋亡率为36.87±3.69%,TRAIL与SNP联用时凋亡率上升至67.55±3.45%,与对照组及TRAIL、SNP单药组凋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RAIL作用后,U251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明量显增加,survivin表达显著升高;SNP作用后,U251细胞内Bcl-2表达量明显降低,survivin表达量明显降低,DR5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TRAIL与SNP联合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caspase-3表达量明显增加,survivin表达量明显降低,DR5表达量明显增加,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TRAIL对U251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抑瘤效应表现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TRAIL和SNP均可抑制U251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SNP对TRAIL诱导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作用存在显著增敏效应,表明SNP可增强TRAIL对U251细胞的抑瘤效益.TRAIL抑瘤效应的机制与U251细胞内caspase-8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有关.SNP对TRAIL抑瘤效应的增敏机制与U251细胞DR5表达上调,Bcl-2和survivin表达下调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生成的D-CIK体外细胞毒活性,评估D-CIK细胞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8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脑胶质瘤(WHO分类Ⅲ级以上)患者,术后常规放化疗(其中5例复发患者),待患者血象恢复后采血培养,行D-CIK细胞免疫治疗,临床随访,判断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并初步评估疗效.rn 结果:随访3-16个月;不良反应轻微,大多为一过性发热,对症处理后均缓解,8例患者中2例CR、2例PR,1例SD,3例PD.rn 结论:D-CIK细胞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中可诱导患者机体产生特异性抗瘤免疫反应,该方法安全、副作用小,有较好的疗效和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来明确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对桥小脑角区域肿瘤切除术后面神经损伤治疗的有效性和并发症.方法:本组病例共有16例.患者年龄跨度为22岁到70岁,平均年龄34.7±15.4岁;瘫痪时间跨度为2到19月,平均为10.63±4.63月.患者接受了面神经-咬肌神经吻合术,术后患者都进行了程序化的康复指导训练.应用Terzis的微笑功能评价量表和Metha的面肌联动评价量表对患者的面肌功能进行评价,通过测量眼睑闭合不全的距离来评估眼睑闭合的能力.16例患者在术后3-16月接受了至少一次以上的随访和评价,将他们的随访结果作为评估结果.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局部肌肉过度痉挛状态可以致残,表现为损害运动、身体畸形、不适及疼痛.儿童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指征是严重的局部痉挛,当肉毒素注射时不能再延迟手术.并分析术前运动阻滞模拟手术过程的结果是确定神经缩窄术的重要步骤.在下肢,闭孔神经缩窄术指征是内收肌痉挛,绳肌神经缩窄术是膝部俯曲及胫神经缩窄术是足部痉挛.胫骨前神经缩窄术指征是长伸肌痉挛及股神经缩窄术是股四头肌痉挛.在上肢,胸大肌和大圆肌神经缩窄术指征是肩内旋肌痉挛.肌皮神经缩窄术指征是肘屈肌痉挛,正中和尺神经缩窄术指征是腕部和手指旋前肌和屈肌痉挛.结论显示,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对严重的局部痉挛是一种有价值的神经外科手术,但是需要良好的手术培训.
  • 摘要:患者于12月29日行"胸腰椎减压复位及内固定术".但术后双下肢运动无改善,且出现双下肢持续性疼痛,服用可待因片、达宁等药物可稍缓解,近3个月改服用曲马多片控制疼痛,用药剂量逐渐增加,现服用200mg每日2次.并介绍了该患者诊断为脊髓损伤后疼痛(T12-L1),随后进行药物治疗和电极植入治疗以及永久发生器植入,术后进行20月随访调查,暴发痛:术前:每日10余次术后:频率3-5次/月,程度减轻20%-3096,阴天,感冒时加重。紧缩感: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每天阵发性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3-4分钟。基础痛:术后较术前疼痛程度减轻30%。
  • 摘要:目的:根据电生理学评价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术对痉挛性踝部肌肉不平衡的作用.rn 方法:H反射的幅度、M反应(胫神经刺激后记录的肌肉收缩)及H最大:M最大比率记录24例慢性下肢痉挛性病人,在胫神经切开术前和1月后.记录内侧和外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临床评价global (Held's计分)和分析试验(步骤测量、步态速度及活动和被动运动期间踝部角度).rn 结果:神经缩窄术后,所有病人步态改善.Held's计分在所有病人更好.踝部活动背屈在3例没有改变,但其他改善5°至12°.H最大、Mzvda及Hmax:Mmax比率较低.腓肠肌的H最大、临床强度、所有肌肉M最大及比率对腓肠肌和外侧腓肠肌在手术后明显降低.rn 结论:选择性胫神经切除术后临床和电生理痉挛指数改善.神经切开术的作用不仅减少了运动神经强度,它感觉传入减少也反射性放大.
  •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及术中要点.方法:通过报道一例自发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准确诊断并成功进行切除手术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探讨对此类病例进行手术治疗的适应征及术前、术中的注意事项.结果:术前通过了解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DSA)明确了诊断,通过显微手术技术治愈自发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结论:自发性颞浅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罕见,通过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往往漏诊或误诊,因此术前DSA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显微镜下完全切除和结扎近远端血管为首选,且具有降低损伤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兰瑞肽在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继发性糖尿病中的作用.rn 方法:将22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9例.治疗组术前4周开始深部肌肉注射兰瑞肽.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治疗后手术,术后肿瘤标本行电子显微镜检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糖、术后电镜结果.rn 结果: 兰瑞肽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从16.3±2.9mmol.L-1降至8.4±3.5mmol.L-1,术后降至6.8±2.1mmol.L1.胰岛素组患者空腹血糖由16.0±4.3mmol.L-1降至10.6±4.4mmo1.L-1,术后降至7.8±3.0 mmol.L-1.术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0例和4例患者空腹血糖达到正常.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肿瘤细胞中的激素分泌颗粒明显少于对照组.rn 结论:术前使用兰瑞肽能迅速降低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血糖及血GH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有利于手术切除肿瘤.
  •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入路、方法及策略.方法:经枕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182例(锁孔74例).结果:全切除156例,次全切除26例,死亡1例,出现术后血肿3例.随访2月~11年,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173例,遗留永久性面瘫22例.结论:枕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大型听神经瘤的最佳入路,并能较好的保留听、面神经功能,强调术中监测,仔细、耐心操作以便保留面神经的功能.锁孔完全可以达到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要求,损伤小.
  •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复合体压迫造成的面肌痉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特点及手术治疗技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一年间经手术治疗的5例"椎动脉压迫造成的面肌痉挛"患者的术中所见神经血管压迫情况,对责任血管的不同处理(Teflon絮团垫开或同时加椎动脉悬吊),以及手术疗效.rn 结果:5例患者都有典型单侧面肌痉挛症状,术前RI(3D FIESTA-C和3D TOF)都提示"椎动脉在脑干附近压迫面神经".5例术中均发现面神经REZ区被椎动脉及其一支或数支分支共同压迫,分支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后下动脉的合干.术中对于椎动脉的处置:3例采用合适大小Teflon絮团全层垫开法(在椎动脉和相邻脑干间垫入,副神经水平及舌咽神经水平共2处),2例在Teflon絮团全层垫开后因椎动脉和面神经REZ区未能充分分开,椎动脉的末段使用一硬膜补片环绕悬吊(内听道的尾壁硬膜切开游离些许,硬膜补片的两端用一mini动脉瘤夹固定在此游离的硬脑膜上).对于共同压迫的一支或数支动脉分支:在处理完椎动脉后,此些分支和相邻脑干间垫入Teflon絮团.术后第一天:1例患者(椎动脉采用全层垫开处理)面部抽动仍存在,余4例症状消失.术后一个月随访:术后第一天仍面部抽动的1例患者近全缓解,仅下眼睑有抽动.余4例术后第一天症状消失的患者疗效稳定,完全缓解(详见表1).无并发症.rn 结论:"椎动脉压迫致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其实是椎动脉及其一支或数支主要分支的复合体.为尽快、尽好获得微血管减压疗效,"椎动脉压迫致面肌痉挛"患者手术时要强调对椎动脉的处理,消除其对面神经REZ区的较大冲击力.分开椎动脉的方法宜根据椎动脉的张力从简单到复杂选择:先采用Teflon絮团在椎动脉和脑干间长距离垫开,若此处理后椎动脉和面神经REZ区间分开不理想,再采用悬吊法.对于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引起的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也可获得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额叶脑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rn 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3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在蛛网膜下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n=6)和SAH组(n=24),其中SAH组分别于1d,3d,5d,7d随机均分为4组(n=6).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学变化,测定血管腔内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额叶脑组织中TGF-β1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H各组基底动脉内径明显减小(P<0.01); SAH 1d时额叶脑组织TGF-β1表达增加,3d时达高峰,而5d,7d时低于1d,3d(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SAH后额叶脑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发生了变化,并与脑血管痉挛有关,提示TGF-β1参与了脑血管痉挛的病理过程.
  • 摘要:目的:将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替莫唑胺联(TMZ)合应用,观察ATRA能否增强TMZ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化疗作用,从而减轻U251细胞对替莫唑胺(TMZ)的耐药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rn 方法:用ATRA和TMZ单独及联合作用于U251细胞株,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如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组CD133细胞阳性率等情况.rn 结果:对照组U251细胞多数呈梭形,突触较多,折光度好,胞浆丰富,边缘清晰,与培养板黏合紧密.ATRA、TMZ作用12、24、48h后,见多数细胞变圆、缩小,折光度降低,部分细胞漂浮,随着时间延长,上述变化越来越明显.而联合用药组作用96后,可见大部分细胞变圆、缩小、脱壁漂浮,边缘毛糙,折光度降低,可见胞膜包裹的细胞碎片.与对照组相比,两用药组均出现细胞密度减小及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上述变化在联合用药组中最明显.各用药组中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增高,而在联合用药组中表达最高;而Bcl-2表达相反,在各用药组中表达下调,联合用药组最低;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与两药单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TRA组与TMZ组两药单用组之间Bcl-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在ATRA组表达较TMZ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133细胞阳性率为(7.05±0.27)%;ATRA组阳性率明显下降,为(0.66±0.30)%;在TMZ组中,其阳性率最高,达(36.32±3.22)%;而在联合用药组中,其阳性率回落,为(4.70±0.5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ATRA和TMZ两药均可诱导U251细胞凋亡,减少其数量;两药联合应用时ATRA可增强TMZ对U251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说明ATRA联合TMZ能对U251细胞起化疗增敏作用,减轻其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ATRA减少CD133阳性细胞率有关.
  • 摘要:目的:脑瘫患儿为防止髓脱位应进行"原位移动"的早期手术,术中根据病情进行闭孔神经缩窄术,同时选择性进行内收肌及股薄肌切开术,探讨脑瘫患儿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性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48例脑瘫患儿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的临床资料.rn 结果:42例获得随访1至5年.全部病人术后感到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88% (37/42),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6.6%(33/42),生活质量提高率80.9%(34/42).术后下肢感觉3例;大腿内收肌无弱65侧,随访期间经过康复训练60例改善.痉挛状态复发15例.rn 结论:闭孔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状态可行手术方法,选择双侧同时手术对痉挛性髋部运动力量平衡有益.
  • 摘要: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肺癌的相关研究和文献的复习,将肺癌的三级预防进行相关的总结,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肺癌的三级预防对于肺癌的发现,筛查,诊断,治疗,术后的复发,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且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因此,肺癌的三级预防值得个人、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这对于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后颅窝是有枕骨和颞骨岩部构成,近侧容纳小脑半球,窝中央为枕骨大孔,前方为斜坡,承担延髓和脑桥.后下方有乙状沟,乙状沟末端接颈静脉孔,颈内静脉和舌咽、迷走、副神经由此通过,若颅底骨折损伤颈静脉孔,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病人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1临床资料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行后颅窝手术1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其中神经鞘瘤36例、脑膜瘤14例、胆脂瘤11例;男98例、女22例;年龄6-74岁,平均48岁,肿瘤直径1-6厘米.术后出现重度吞咽困难4例;中度吞咽困难5例;轻度吞咽困难14例.出院前重度吞咽困难0例;中度吞咽困难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
  • 摘要:先天性脑穿通畸形(congenital porencephaly)是一种少见的脑实质内出现充满脑脊液的囊肿和空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早由Heschl于1859年提出,又称"先天性脑空洞症"、"脑穿通囊肿"、"脑积水性空洞脑"等,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良性囊肿的0.3%—0.9%.本病病因可能是出生前的异常发育所导致,Yakeovlev和Wadswith认为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此外也与遗传、染色体异常以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外在因素有关.尽管这是一种良性病变,却具有潜在的危害,故凡有症状者,一经明确诊断,尤其是伴有癫痫发作者,应及早手术治疗.但目前国内外术式多种多样,且取得的效果及预后各不相同,尚无公认有效的成熟治疗方案,因而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今后先天性脑穿通畸形的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目前国内外先天性脑穿通畸形的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治疗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 摘要:颅内硬膜动静脉瘘(Intracrani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s)是一种获得性血管畸形性疾病,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尽管部分病人有颅脑外伤或颅内静脉窦血栓史,其病因及疾病自然发病史仍存在争议.获得性Chiari畸形Ⅰ型(CMI)合并颅内动静脉畸形已有报道,本文报第一例家族性Chiari畸形Ⅰ型合并颅内硬膜动静脉瘘,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简短回顾及讨论.本病例中,小脑扁桃体下痛先被确诊,在随访中发现颅内动静脉痰病变,二者自然病史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但颅内动静脉痊的出现(占位效应,静脉引流异常,脑积水的加重等)明显加剧了下疮的形成及临床症状的恶化。在现有报道中多为颅内占位病变导致CMI的发生,而本例则是先天性CMI合并颅内占位。在CMI的临床诊断中,应明确获得性及先天性之分,尽可能的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摘要: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是极为罕见的脊髓恶性肿瘤,约占髓内胶质瘤的7.5%,占髓内原发肿瘤的1-3%,60%以上的胶质母细胞瘤位于颈髓及颈胸髓,1-3圆锥部位罕有发病,呈侵润性生长,预后极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病变所在髓节相关,英文文献回顾所报道病例不多于200例.4对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手术多采取大部分切除,以减压为目的,结和术后放化疗.尽管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这类病人预后极差,生存期极短.本文对1例原发性脊髓圆锥胶质母细胞瘤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简短讨论.文献回顾发现,只有16例圆锥胶质母细胞瘤报道。'MI?工是诊断髓内肿瘤的金标准,全脑和脊髓的增强MRI扫描不仅对诊断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可以评估疗效及术后随访复查。尽管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手术+放化疗),但其预后极差,除了采取现有的治疗方案外,基因治疗,生物治疗等亦可为备选方案。在确保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脑科医院收治的3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总结其诊疗经验及文献复习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功能改善。结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手术治疗疗效好,但有一定的复发率,特别是部分切除患者.
  • 摘要:目的:通过交通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前后的脑脊液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评估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在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宁夏医科大学心脑血管医院15例交通性脑积水经VPS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参阅相关文献.rn 结果:15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及VPS治疗,术后CT及MRI显示11例患者脑室系统或者侧脑室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缩小,4例无缩小;13例患者术后临床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2例患者症状较前改善不明显,有效率为73.3%.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颅内感染,1例分流管堵塞.rn 结论:手术前后影像学表现及脑脊液动力学的变化,对交通性脑积水临床诊断、VPS手术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VPS在治疗交通性脑积水中保证脑脊液的有效循环,符合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的可能因素.方法:收集最近五年来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病例资料,分别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头部外伤史,有无受伤后的影像资料以及影像资料的结果,外伤至发病的间隔时间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并非是正态分布,60-79岁区间是这种疾病的高发年龄段.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年龄大部分在60岁以上,在当地的平均寿命以下,其影响因素复杂,目前的病因学说不能完全解释这类疾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前颅窝底粉碎性骨折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7例前颅窝底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颅底膜性重建33例,行膜性+骨性重建24例,其中21例使用自身额骨修补,3例使用钛网材料修补.结果:术后脑脊液漏复发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3例.随访6至24月,其余54例恢复良好,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脑膜膨出等并发症.结论:良好的骨性重建及膜性重建可有效防治前颅窝底骨折后引起的脑脊液漏及脑膜膨出.
  • 摘要:本科使用长程间歇腰穿放液方法治疗二例高颅压型硬膜下积液.其中一例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后再行腰穿.腰穿放液,能够争取时间,让自愈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最终可能使硬膜下积液稳定或消退.腰穿治疗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机制:改变了硬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积聚液体的量与成分.如果存在瘘口,则影响了瘘口内外的压力状态.进展型硬膜下积液患者有手术指征但没有手术条件或拒绝手术时,部分情况下可酌情慎重考虑此方法.此方法操作注意:术前使用甘露醇及速尿.缓慢引流,每次放液都间歇一段时间,全程时间长.可以椎管内注入生理盐水.若发生脑疝,立即相应处理.是否形成脑疝,其关键在于颅腔与椎管之间的压力差.压力差是否不断加大,其关键在于压力差加大的速度与脑脊液进入椎管内的速度.长程间歇放液,就能给予足够的时间,使脑脊液不断地重新分布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使每一次放液所产生的压力差得以减小或消失,不致累积加大而造成脑疝.颅脑伤患者影像学发现硬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增宽,尽量避免使用脱水剂,尤其是老年患者.早期积极的腰穿治疗有可能延缓或遏制积液的形成与发展.长程间歇腰穿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积极治疗与安全.硬膜下积液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时,尽早放液,也许能打断其进程.若待积液包膜形成,可能放液就不起作用了,只能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16例经蝶窦人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6例出血,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出血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本组1016例病例中出血7例.鼻腔出血2例,鞍内出血3例,鞍上出血1例,远隔部位出血1例.经过相应处理,无死亡病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和肿瘤特点,提高诊疗经验和手术技巧,是可以减少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出血的发生.出现出血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判断出血来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当处置而加重损害.
  • 摘要:目的:观察海绵窦旁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24例海绵窦旁肿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采用经硬膜内径路切除肿瘤,18例采用翼点/扩大翼点入路,6例采用颞枕/颞下入路.24例中脑膜瘤11例,三叉神经鞘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表皮样囊肿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纤维肉瘤1例.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3例.结论:海绵窦旁肿瘤的手术难度较高,风险大,针对不同性质的肿瘤需采用不同的手术策略,总体手术预后良好.
  • 摘要: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也是小儿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儿童颅内胶质瘤与成人胶质瘤存在较明显差异,在临床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旨在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探讨小儿胶质瘤的临床特征.rn 方法:对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至2013年14以下儿童胶质瘤9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95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幕上39例(41.1%),幕下56例(58.9%).未做特殊治疗20例(21.1%),行开颅手术55例(57.8%),行头部伽马刀治疗20例(21.1%).手术患者中全切42例(76.4%),次全切13例(23.6%).病理结果WHOⅠ-Ⅱ级胶质瘤50例(90.9%),Ⅲ-Ⅳ级胶质瘤5例(9.1%).95例出院患者中7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36月,平均随访时间22.6月.rn 结论:儿童胶质瘤与成人胶质瘤临床特点差异性明显,其主要特点包括:1.是仅次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的儿童实体性肿瘤之一,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常见于幕下和近中线处.2.儿童颅内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星形细胞瘤,而高级别组中以髓母细胞瘤为最常见.3.治疗多主张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且全切肿瘤是评判预后最重要的指标,但对于术后残留肿瘤进行辅助放疗的价值至今仍存在争议.4.相对于成人胶质瘤,儿童预后较好,且预后情况明显与手术切除程度相关.另外,肿瘤生长部位也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位于脑干的胶质瘤的预后通常最差.综上所述,儿童胶质瘤有其临床特异性,应注意早期诊断,肿瘤性质大多为低度恶性,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 摘要:目的: 总结初学者对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体会,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神经内镜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无功能性垂体腺瘤15例,泌乳素腺瘤6例,生长激素腺瘤2例.内镜辅助手术10例,完全内镜手术13例,肿瘤全切15例,近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5例.随访1月-4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功能性垂体腺瘤8例中7例激素水平正常.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或全内镜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脑脊液鼻漏(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CFR)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多种,本文对84例CF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FR的诊断和治疗经验.rn 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间收住的84例CFR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院外追踪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30例患者行头颅MRI平扫(3.0T)及水成像检查,28例明确漏口位置,准确率93.33%;20例患者行头颅三维及高分辨率薄层CT检查(层厚0.75mm),18例明确漏口位置,准确率90.00%.神经外科收住64例,27例予开颅手术治疗,24例一次手术修补成功,成功率88.89%,3例术后复发,二次行开颅手术修补,全部治愈.耳鼻喉科收住20例,9例予经鼻内镜修补治疗,全部一次修补成功,成功率100.00%.所有患者随访6月~4年,81例治愈,1例因病情复杂转院治疗,1例因合并特重型脑外伤放弃治疗,1例治疗期间患者要求转回当地医院自动出院.rn 结论:高分辨率三维CT和MRI水成像技术是目前影像诊断CFR的最常用两种方法,二者对于漏口定位的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应综合评估.
  • 摘要: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后NMDA受体NR2B亚基的拮抗剂RO25-6981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rn 方法:7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SAH组、安慰剂组和RO25-6981组,经大鼠自体尾动脉(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注入视交叉池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RO25-6981在造模前30分钟以10mg/kg腹腔注射,观察SD大鼠行为功能变化,进行神经功能评分,48小时后处死大鼠,取颞底皮层脑组织做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R2B表达,在SAH后48小时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大鼠认知功能的能力.rn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AH组大鼠的神经认知功能降低,食欲及活动能力降低(P<0.05); RO25-6981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大鼠的神经认知功能明显降低,食欲及活动能力明显降低(P<0.01); SAH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2.免疫组化(NR2B蛋白的免疫反应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细胞,细胞质颜色呈棕色黄染则代表为阳性)结果显示:对照组NR2B的阳性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SAH组NR2B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 SAH组与安慰剂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 RO25-6981组中NR2B阳性率显著低于SAH组及安慰剂组(P<0.01).3.在Moms水迷宫试验测试中,与正常组相比,SAH组及安慰剂组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下降(P<o.01),且SAH组及安慰剂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RO25-6891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一步显著下降(P<o.01).rn 结论:NR2B拮抗剂—RO25-6981可能通过对NR2B受体的拮抗作用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
  • 摘要:目的:探讨the Solitaire AB支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使用初步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01月连续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放射影像学及预后资料.rn 结果:在本研究中,39名男性和28名女性患者,平均初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1 (11-26)和平均年龄65.4(21-89),闭塞部位如下:颈内动脉(n=13)、大脑中动脉(n=42)、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n=9),椎-基底动脉(n=3).血管成功开通取得了62例(92%).在术后24小时,平均NIHSS评分为10.5(范围1-23), 在90天后53.5%的患者显示改良Rankin评分≤2.3例(4.5%)病人因恶性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病人发生3例(4.5%),全组死亡3例(4.5%).rn 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The Solitaire AB机械取栓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达到移除血栓、血管再通,the Solitaire AB支架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工具.
  • 摘要: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非常少见,症状复杂而不典型,极易误诊.今年2月本科收治1例CVST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前期一直未能明确诊断.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作进一步探讨,本例患者入院后病情突然加重,颅内高压,次日上午行侧脑室外引流,配合甘露醇等积极降低颅内压。术后即使用尼莫地平等扩张脑血管、激素短期使用,抗感染治疗2周。在明确诊断后,患者应尽早开始抗凝、溶栓治疗,如患者有颅内高压应积极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抗凝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其并发新的出血或加重出血的可能性不大。溶栓治疗主要采用尿激酶,常规静脉给药,但静脉给药其作用于血栓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大大降低,且其半衰期短,因此疗效欠佳。如手术后血肿腔有引流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局部注射尿激酶,以提高溶栓效果,(约1万U/ml浓度,注入2m1,留置3小时左右,再开通引流)。
  •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积血的个体化治疗方案.rn 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脑室积血病例430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305例,采取手术治疗125例,手术方式包括:脑室外引流术、经神经内镜行脑室内血肿清除术、行开颅手术清除脑实质内血肿并同时清除脑室积血、经纵裂胼胝体透明隔入路行血肿清除并三脑室底造瘘.rn 结果:半年后病人恢复情况:死亡(GOS Ⅰ)13例,植物生存(GOSⅡ)8例,重残(GOSⅢ)50例,轻残(GOSⅣ)138例,恢复良好(GOSV)221例.rn 结论:脑室积血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如合并阻塞性脑积水,手术治疗可提高治愈率,手术方式首选脑室外引流术.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rn 方法:2010年7月~2012年7月本科共收治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10例,其中男8人、女2人,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上矢状窦前1/3机械取栓、碎栓后留置微导管溶栓,24小时泵入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维持3-7天,所治病人除1例病人因保守治疗颅内出血增加自动出院外,全部治愈.rn 结果:其中9例患者痊愈出院,一例患者因脑出血增加自动出院.rn 结论: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尽快开通静脉窦,恢复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降低静脉高压性脑出血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取得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SAH后大脑皮层TLR4(Toll样受体4)/NF-1κB(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炎症因子及细胞活素的表达变化及他莫昔芬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探讨他莫昔芬对SAH后EBI神经保护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技术,构建视交叉前池一次注血SAH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LR4、NF-κB及ICAM-1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TLR4、NF-κB及ICAM-1表达,EMSA测定NF-κB的DNA活性.通过ELISA方法分析大鼠脑皮层中细胞活素因子IL-1β,TNF-α和IL-6表达情况比较.rn 结果:SAH组较对照组TLR4、NF-κB及ICAM-1的Western blot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阳性率、EMSA的结合活性等水平明显增高(P<0.01);他莫昔芬治疗组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阳性率和NFκB的结合活性明显低于SAH组与安慰剂组(P<0.01);以上各组SAH组与安慰剂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ELISA结果显示SAH较对照组相比组IL-1 β,TNF-α和IL-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 SAH组与安慰剂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他莫昔芬治疗组中IL-1β,TNF-α和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AH组与安慰剂组(P<0.01).rn 结论: SAH后早期能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其下游的细胞活素/趋化因子诱导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SAH后EBI的重要机制,他莫昔芬可能通过抑制此传导通路,减轻免疫炎症,从而对SAH后EBI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其中男56例,女52例,平均47岁.9例未破裂动脉瘤经MRI检查证实为中颅窝占位,99例破裂动脉瘤均经CT检查证实有SAH,其中合并脑内血肿30例,合并外侧裂血肿16例.入院时患者Hunt's分级:Ⅰ级12例,Ⅱ级21例,Ⅲ级58例,Ⅳ级15例,Ⅴ级2例.脑血管造影提示MCA主干(M1段)动脉瘤10例,分叉部(M1-M2段)92例,MCA远端6例,均经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手术.rn 结果:动脉瘤夹闭93例,动脉瘤切除7例,夹闭加包裹8例.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病人,术后1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15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病人,11例长期昏迷;本组病例随访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按照GOS预后评分,其中40例为5分,48例为4分,7例为3分,12例为2分,1例为1分.rn 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治疗首选动脉瘤夹闭术,术中保护大脑中动脉及保持周围相关血管的通畅是手术的关键.
  • 摘要: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少见,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 5%-1%,而起源于小脑后下动脉孤立的夹层动脉瘤则更少见。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急性期有24%的再出血风险,有较高的死亡率.血管内介入治疗不损伤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创伤较小,逐渐成为手术治疗之外的另一种替代治疗方案。小脑后下动脉为延髓尾部、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下部、小脑酬部及第四脑室脉络丛提供血供,小脑后下动脉近端的闭塞可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而小脑后下动脉远端的闭塞即使引起小脑的梗死也很少有临床表现。在本例病例中,支架的使用保证了载瘤动脉的完整性,避免引起脑干的梗死,弹簧圈可以栓塞夹层动脉瘤,手术的效果令人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栓塞及显微手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年收治的10例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10例儿童颅内动脉瘤中,6例位于后循环,4例位于前循环;3例伴有AVM.显微手术治疗3例,血管内治疗5例,2例未治.结果:治疗的8例中,4例经血管内栓塞治愈.3例经显微手术治愈,1例好转,无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及显微手术都是儿童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前循环的动脉瘤多采用显微手术,后循环的动脉瘤及巨大动脉瘤因手术难度大,多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内多发动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5例56个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多发动脉瘤.结果:25例56个颅内多发动脉瘤全部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根据患者出院时的GOS评分分为:良好(4~5级)21例,差(1~3级)4例.结论:患者术前、术后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颅内多发动脉瘤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病理分型及其显微手术治疗策略.rn 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MCA动脉瘤112例(143个动脉瘤),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72例(60%),所有患者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位于M1段19例、分叉部76例、远侧5例,6例合并M1和分叉部,1例在M1、分叉部和远端均发现动脉瘤,双侧MCA动脉瘤5例;根据动脉瘤的指向,M1段可分为上壁和下壁型(分别为10例和9例),分叉部依Yasargil的方法分为前上、后方和下型(分别为28、32和12例).rn 结果:1例M1段未破裂梭形动脉瘤因瘤壁钙化、1例分叉部复杂型动脉瘤行包裹术、1例对侧未破裂MCA动脉瘤随访观察外其余均成功夹闭;死亡5例;术后脑积水6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行血肿清除后恢复良好;手术相关的脑缺血术后复查CT有缺血表现的19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8例,3例术后意识下降再次去骨瓣减压((2例死亡、1例植物状态),8例出现偏瘫和域失语,通过药物治疗有不同程度恢复,故出现手术相关缺血性损伤的并发症为11例(9.8%),其中M1段4例,均为上壁型, 分叉部5例(前上型2例、后方型2例、下型1例)、远端2例,他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6.14,p<0.05).rn 结论:MCA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效果较好,手术相关的脑缺血损伤与动脉瘤位置及分型有关,根据动脉瘤的不同部位、不同分型采取个体化的显微手术策略。
  • 摘要:术后脑水肿的病因复杂,且治疗方案呈个体化和多样性,其治疗过程必须采取一个综合的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术后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了维持有效脑灌注压(CPP)与液体管理、增加脑氧供、降低脑的氧耗疗法和降低颅内压药物使用及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正确的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颅内压持续监测方法观察要点.rn 方法:采用硬膜外颅内压监护法,对35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的动态持续观察,评估并避免影响观测值的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rn 结果:ICP监测结果:本组35例病人中,正常10例(28.6%);轻度增高12例(34.3%);中度增高9例(25. 7%);重度增高4例(11.4%)。转归:死亡6例(17.1%)中重度增高各占3例。植物生存2例((5.7%)为中重度增高。综合分析:术后48小时后,ICP渐降者预后良好;如ICP持续增高,GCS<5分,死亡率高。rn 结论:准确、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预见性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摘要:周围神经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常继发于创伤、理化因素及肿瘤等原因.Balane于1932年首次采用神经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治疗这一金标准.对较大的缺损间隙,临床上目前仍多采用自体神经移植进行修复.鉴于自体神经移植的诸多缺点和不足,包括供区神经的缺损、供区神经来源有限、与受区神经难以匹配、以及供区失神经支配等,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研发利用中空导管桥接缺损神经的两断端,引导神经再生.当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由单一的显微外科方法发展到现在的细胞移植技术、组织工程技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颈部320排动态容积CTA(下简称320CTA)检查成像的诊断,并与MRA、介入影像诊断及栓塞治疗结果对比;了解320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rn 结果:320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出血情况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以DSA为标准,320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98.4%(62/63),准确性95.2%(60/63).rn 结论:320CTA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检查及复查方法的首选,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