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5国际中西医眼科学术研讨会
2005国际中西医眼科学术研讨会

2005国际中西医眼科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5-10-21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05国际中西医眼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简称LLHON)是一种以母系遗传为特征的线粒体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双眼急性或亚急性中心视力下降,主要累及青年男性,是青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90﹪~95﹪的LHON患者都与三种原发性线粒体DNA突变(mtDNA11778A、3460A、14484C)有关.但尚有5﹪~10﹪LHON患者不存在此三种突变.临床上还发现有一部分临床表现与LHON非常相似,但不伴有家族史的散发病例,也不存在三种原发突变.目前,国外很多学者提出LHON的致病基因频谱不只局限于11778A、3460A、14484C,在欧洲14459A已被认为是原发突变位点,但在亚洲却未见相关报道.国外已报道20多种mtDNA突变与LHON有关(httpp://www.mitomap.org/),如15257、14568、14482、14498、14596、14495、3635及4640.由于线粒体具有突变率高,多态性高的特点,所以目前对这些突变位点的作用争议较多.另外研究发现LHON的致病基因频谱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性.本研究对我国260例经基因检查不携带mtDNA11778A、3460A、14484C三种原发突变,而临床表现可疑LHON的患者进行新原发突变筛查.包括国外曾报道过的与LHON有关原发突变位点:15257、14482、14498、14568、14596、14495及目前国外已公认的一个原发位点14459,进一步分析中国人种的mtDNA原发突变频谱特征.
  • 摘要: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使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位,它是以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眩晕、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眼病,为眼科临床凶病,多一眼发病,起病突然,患者往往因严重的自觉症状而影响工作及生活.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主要有:神经系统疾病,颅内血管病、炎症或肿瘤,肌肉疾病,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外伤等.中医称为"目偏视","瞳神反背"等.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作一报道.
  • 摘要:干眼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根据1997年美国方面的统计.因此干眼的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针对干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案足补充人工泪液或减少自身泪液的流失等对症治疗.然而,干眼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复杂,寻长找病因、针对原发病因治疗才是最佳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绝经后妇女干眼症的发症率时显升高,并且在绝经后妇女接受激素替代治疗(HRT)者干眼症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接受HRT的绝经期妇女,由此推测绝经后妇女干眼症的发病可能与激素水平的降低有关.我院经过多年临床发现,众多干眼就诊患者集中于45~55岁女性,为了寻找这一特殊群体干眼的个性化治疗,结合中西医,提出了针对更年期女性干眼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多项临床指标对该方案进行前瞻性疗效观察.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4结论综上所述,干眼1号从调节人体激素水平出发,针对女性更年期干眼的病因治疗,同时联合含有维生素A人工泪液缓解局部症状,是一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次临床实验证明,该治疗不仅改善了更年期干眼患者临床症状,同时也提高了泪膜质量,延长了泪膜破裂时间.
  • 摘要:眼眶炎性假瘤系发于眼眶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改变,临床症状类似肿瘤,组织学表现属特发性炎症,目前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困难,复发率高,预后较差,我们于2001~2003年期间对门诊所遇到的36例早、中期眼眶炎性假瘤患者进行纯中药治疗,效果较佳,本文就其辩证、治疗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对眼眶炎性假瘤的防治有所帮助.
  • 摘要:干眼症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40岁以上发病率在20﹪以上.干眼症是指由于泪液的质和量的异常或泪液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的损害.临床分为泪液缺乏型和泪液蒸发过快型,前者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后者多与睑板腺功能障碍有关,也是本研究的观察重点.泪液蒸发过快型干眼症与眼睛长时间暴露、化学和异物刺激等因素均有相关性.特别是电脑终端综合症、办公室综合症、佩带隐型眼镜等长期过程,都会引发眼部干涩感和视疲劳等不适症状.我们对本院眼科就诊的100例泪液蒸发型干眼症患者做了眼部症状统计,试图分析蒸发型干眼症与视疲劳症状的关系,为临床预防眼保健提供更好的临床数据统计资料,为正确规范用药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1994年以来,用自行研制的导管及其置入工具进行的泪道逆行置管并应用药液冲洗法,治疗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者累计3000余只眼.1997年首先报告的60只眼的1年治愈率为81.7﹪,2002年总结971只眼临床治疗结果时,5年以上的治愈率为83.6﹪,1~5年的总治愈率为85.1﹪.为进一步提高其治愈率,对2003年以来置入的导管全部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
  • 摘要:干眼症的病因广泛,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也错综复杂,临床表现无规律可循,给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强度的递增,精神压力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服用地西泮来缓解和治疗失眠、烦躁、焦虑、易怒等症状.然而,这种长期服用地西泮所导致的眼干涩、灼热、畏光、异物感等眼局部刺激症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近年来,随着这种现代社会的相关疾病逐年增多,长期大量服用地西泮引起的干眼症已经引起眼科大夫们的关注.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48例96眼药源性干眼症进行追踪观察和临床探讨,收效显著.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血脂异常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和高发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但血脂异常引发眼组织病理学改变方面的研究,就国内来说较为鲜见.作者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实验性血脂异常动物模型光感受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现作一报告.
  • 摘要:随着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不断研究和探讨,目前认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探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基于缺血缺氧可诱导多种生长因子表达,与内皮细胞增殖关系密切的研究,来观察眼科十四号含药血清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机理,从而为中药治疗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提供思路和参考.
  •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icmillutus,DM)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近年来粘附分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E-选择素是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本实验于2002年9月2003年5月通过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红参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为常见和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西方国家首要的致盲眼病.据估计美国总人口中DR和威胁视力的DR患病率分别为3.4﹪(410万人)和0.75﹪(89.9万人).在我国DM和DR患病率也逐步提高.北京地区初诊的2131例2型DM患者中DR患病率高达27.3﹪,其中773例新诊断的DM患者中21﹪已经存在DR.目前有关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各种治疗方法尚不理想.因此开展对早期DR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有重要意义.交泰丸是由黄连、肉桂组成的名方,具有交通心肾之功,方中黄连治疗眼病以及DM历史悠久;肉桂现代研究也有防治DM的作用,原方主治心悸、失眠.导师高健生研究员创造性地将交泰丸用于防治DR,初步临床观察显示,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并更好地控制血糖.故我们进行拟交泰丸防治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以期了解交泰丸对DR的作用,为DR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后囊混浊(PCO)是现代白内障摘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患者术后得以恢复的视力再度下降.Nd:YAG激光治疗是目前较普遍的治疗方法,但此治疗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且其所致的人工晶体损伤、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会成为患者再度视力下降的根源,因此阻止PCO的发生比治疗显得更加重要.研究证实: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PCO发生的物质基础,因此唯有清除LECs才能从根本上阻止PCO的发生.HLECs不仅可分泌bFGF还可高表达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bFGF通过与FGFR结合而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白喉毒素类免疫毒素是将缺失结合区的白喉毒素片段与抗体或细胞因子耦联而得到的一类新型导向药物,可高效、特异地杀伤特定靶细胞.因此白喉毒素与bFGF的融合蛋白可能会通过与LECs结合而杀伤LECs.本实验构建了DT389-hbFGF的表达质粒,并表达、鉴定.现将初步结果作一报告.
  • 摘要:本文探讨了化学药物N-甲基-N-亚硝脲(N-methy-N-nitrosourea,MNU)对Sprague-Dawley(SD)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理.
  • 摘要:传统眼科辨证颇多,计有五轮八廓,经络等辨证学说,已不适用于代眼科的近代要求,兹就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辨证新法,不揣浅陋,敬请斧上1热性眼病热性眼病是指以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眼病,因其变化多端每一出现变症、坏症,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有"目为火户""目不因为则不病"之说.因此,研究和探讨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掌握其施治法则,是摆在中医眼科同道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2杂性眼病总之,杂性眼病首重精、气、血、津液、神的盛衰,并结和眼部病变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法治.以整体为本,眼局部为标.在标证不甚急重的情况下,以调整整体为主,但也要照顾局部的病变;在标证相当急重的情况下则应先治其标证,但也不能忽视整体的调治.只有分清病之轻重缓急,明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掌握杂性眼病的特点,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中进一步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建设先进的医疗卫生体制,完善近视眼防治体系,研发先进的近视眼防治技术,无疑是近视眼防治成败的关键.然而,近视眼防治不仅是医学问题,需要党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生近视眼患病率持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32.5﹪、59.4﹪、77.3﹪、80﹪,近视是其主要原因.根据中医的天人相应观、统一整体观、永恒运动观和动态平衡观等学术观点,近视眼是完全能够防治的.特别是中医的上医医国与治未病思想对于近视眼防治具有特殊意义.早在先秦时期,秦国名医医和即指出:"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固医官也".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诊候>中进一步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建设先进的医疗卫生体制,完善近视眼防治体系,研发先进的近视眼防治技术,无疑是近视眼防治成败的关键.然而,近视眼防治不仅是医学问题,需要党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眼科手术第一人--华佗,被手术者为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司马师初生(婴孩、初帝)时患目瘤,当时其父司马懿为东汉末年曹操专政时之大将军.聘请当时名医、外科手术专家华佗为其子手术治疗割去目瘤,敷之以药.司马师于术后47年因征战中,心身俱劳,而诱使目瘤复发,剧痛难忍,眼球脱出,不久病情加重而逝世(公元255年).此为1800年前的眼科手术案例,文字记载比较详实,手术者、被手术者、治疗方法及其时间都比较具体.更可贵的是记载了47年"随访"复发的情况.为世界眼科手术史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病例记载.
  • 摘要:中医眼科作为临床学科的分支,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因此,眼科临证在遵循常规法则的前提下,还应结合目的生理病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确立治疗用药原则,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探讨了中医眼科治疗用药规律.
  • 摘要:青光眼导致失明的病理基础主要为视神经萎缩,因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神经节细胞及轴突广泛损害、以及神经纤维丧失而引起严重的视功能障碍,治疗较为棘手,但并非不治之症.近年来,我们利用综合疗法对青光眼引起的视神经萎缩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我们做了系统的临床观察,本文对药物治疗的疗效所做的组间观察进行归纳、总结.现作一报道.
  • 摘要:青光眼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眼科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若眼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发生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最终可导致失明.据胡铮等的调查显示:40岁以上的人群中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为14.0﹪,而原发性青光眼中盲和低视力的发病率分别为9.26﹪和16.67﹪.在理论上视神经萎缩是不可逆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控制眼压的前提下,适当地应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有效地控制视神经萎缩的发展,改善视力和视野.自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我们系统观察了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86例108只眼,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神经营养剂及口服通窍明目丸三种药物分别及联合应用,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 摘要: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它是由于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期)进入眼内的视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形成清晰物象的机会(形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同引起清晰物象与模糊物象间发生竞争(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发育障碍.一般矫正视力≤0.9.弱视国内的发病率已达2.86﹪,它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常见病,它的存在使双眼视功能不完善,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因此弱视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视觉电生理、药理学、神经生物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有机会利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来研究弱视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传导通路上的形态、功能以及相互作用上,而对于弱视患儿的色觉研究较少.故本课题借助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对弱视患儿的色觉进行了研究,现作一汇报.
  • 摘要: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它是由于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期)进入眼内的视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形成清晰物象的机会(形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同引起清晰物象与模糊物象间发生竞争(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发育障碍.一般矫正视力≤0.9,中医对本病的论述散见于多种小儿眼病,无单独的病名.弱视国内的发病率已达2.86﹪,它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常见病,它的存在使双眼视功能不完善,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因此弱视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从临床探讨弱视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弱视的防治提供依据.
  • 摘要: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较常见的眼病,其特征是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视物成双.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多由外伤、感染、炎症、血循环障碍、肿瘤及退行性变等引起.病起突然,可累及单眼的一条肌肉或多条肌肉,也可累及双眼的同名肌肉.我科自1992年至2004年共综合治疗单一眼外肌麻痹及动眼神经麻痹患者64例(排除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重症肌无力),现作一报告.
  • 摘要: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除影响美观,还可以引起角膜散光甚至长入角膜中央瞳孔区,严重损害视力,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传统的手术方法虽多,但术后发病率高,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取带结膜的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03例(294只眼)获得很好效果.
  • 摘要:本文对返魂草滴眼液主要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实验方法主要选用单纯疱疹病毒(HSV-1)在Vero细胞培养内传代数次,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收取毒力稳定的培养病毒作为病毒种,并测定半数感量(TCIDs0).试验采用病毒感染细胞病变抑制法,将Vero细胞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分别设细胞对照、病毒对照组、复方熊胆滴眼液,返魂草滴眼液(200﹪、100﹪、50﹪).
  • 摘要:慢性结膜炎为眼科常见病,近年由于电脑的普及、空气污染加重,致使慢性结膜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眼科最常见眼病.患者自觉眼部干涩痒痛,视力疲劳,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常用抗生素、维生素类眼药水和收敛剂治疗,疗效并不显著.本文旨在对纯中药滴眼液-珍芪滴眼液治疗慢性结膜炎进行药效学评价,为临床研究提供药理依据.
  • 摘要: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揭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有关,其中尤以环境因素中的紫外线关系最为密切,但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近年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组织中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并且对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β)是翼状胬肉组织异常表达的众多细胞因子之一,本文就TGF-β其在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简述.
  • 摘要:角膜作为暴露在眼球最前端的部分,易于外伤及受理化因素、感染、免疫等全身因素影响,同时许多眼科手术特别是近年来屈光手术基本上都在角膜上进行.而角膜是一种透明无血管的组织,患病后愈合缓慢、痊愈后常遗留瘢痕影响视力及美容.所以研究及探索角膜愈合的影响因素是很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影响角膜愈合的相关因素与处理情况.
  • 摘要:角膜宿翳是由于角膜炎、外伤等所遗留下来的瘢痕组织,眼内科治疗疗效欠佳,虽PTK、角膜移植术有一定疗效,但受诸多条件限制,未能广泛开展.我们自1998年设计了中药配合碘化钠球结膜下注射治疗角膜宿翳.经2年临床随访观察,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现将结果作一报告.
  • 摘要:眼压值只是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的恒定,可影响眼压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年龄、种族、性别、屈光、瞬目、体位、运动等,而昼夜眼压的波动对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介绍了昼夜眼压波动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 摘要:将其分为黑盲、乌风、绿翳青盲三类,元明时代<龙树眼论>、<证治准绳>中均将其名为"绿风内障",后世多沿用此.本文介绍了古今青光眼中医治疗原则变异情况.">青光眼与五风内障青光眼是有病理性高眼压或正常眼压合并视盘灌注不良,引起视神经纤维层损害及视野改变的一种可致盲的眼病.西医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开角性与闭角性青光眼两大类.它们在发病学、症状、发展过程、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上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中医根据其不同阶段病情变化及外显症状不同有"绿风内障""青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黄风内障""雷头风内障"等病名,前五者又称"五风内障",中医眼科对本病的论述较早,唐代<外台秘要>将其分为黑盲、乌风、绿翳青盲三类,元明时代<龙树眼论>、<证治准绳>中均将其名为"绿风内障",后世多沿用此.本文介绍了古今青光眼中医治疗原则变异情况.
  • 摘要: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随着激光技术的开展,对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行激光治疗结合中药"滋肾通泉汤"随证加减内服,治疗后眼压更快稳定,前房反应更快吸收,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王次性透切后,激光孔畅通.我科选取了2004年6月~2005年6月间42例58眼闭角型青光眼行染料激光周边虹膜击孔结合中药口服治疗后,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 摘要: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致盲率最高的眼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白内障所致的双眼和单眼盲人以及低视力病人约有600万.随着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其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白内障发展到了严重影响视力时,虽然可以手术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白内障复明手术远远赶不上发病率的增加,更多的初发期白内障病人需要通过药物治疗,以延缓晶状体混浊的发展,避免视力下降甚至丧失.我院自制中成药滋阴明目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应用于临床多年,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作一报告.
  • 摘要:本文介绍了明目地黄丸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实验动物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如下:VAF级雄性SD大志30只,体重140g~160g(购自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体重(streptozocin,STZ,Sigma公司)诱发实验性糖尿病.72小时后尾静脉取血,用快速血糖仪(Roche血糖仪,乐康全血糖检测试纸)测量血糖.测血糖前8小时大鼠禁食.凡血糖≥167mmol/L者即为糖尿病大鼠模型.
  • 摘要: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技术已日趋完善,并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常用的白内障手术方法,但大泡性角膜病变(又称角膜失代偿)是该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我院自1997年~2005年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以来,手术治疗白内障5千例左右,共发生3例大泡性角膜病变病例,经中医药治疗,两例取得一定效果,现作一报告.
  • 摘要:白内障是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全世界至少有3800万盲人,其中42﹪的盲人(约1600万)是因白内障致盲,而我国白内障患者约有1100万人,其中因为白内障而致盲的人数达到500万人,每年新增的白内障病人约有40万人.据统计,在50~60岁的人当中,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60﹪~70﹪,而70岁以上的人,白内障的发病率超过80﹪.使白内障患者复明的最好方法是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折叠型人工晶体多为单焦点,缺乏调节力,植入后病人只能在一定的焦点范围内视物清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使病人拥有最佳的术后视功能、如何使无晶体眼具有拟调节力已成为了一个新的关注热点.Array多焦点人工晶体(AMOArrayZonal-progreesiveMultifocalUltraviolet-AbsorbingSiliconePosteriorChamberLens,以下简称ArraySA40N)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病人的术眼再次获得调节力.本文介绍了Array多焦点人工晶体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摘要:VKH是我国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约占我国葡萄膜炎患者的14.2﹪~20.5﹪,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炎症性疾病,表现双眼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脑膜刺激征、听功能障碍、皮肤和毛发等改变,多认为是对黑色素细胞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包括局部注射、口服和静脉输注皮质类固醇激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其它免疫抑制剂.积极探讨其它有效治疗方法是临床急需的课题.我们根据VKH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自拟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利水与益气养阴,活血软坚的葡萄膜炎Ⅰ、Ⅱ方,结合清开灵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VKH经OCT客观动态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对此作一报告.
  • 摘要:玻璃体积血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易反复发作,致盲率较高的眼科血证.玻璃体本身无血管,其出血均来自周围其他组织.以眼前黑影飘动,甚至视力骤降或仅存光感,玻璃体内出血性混浊为临床特征.因其新陈代谢比较缓慢,积血吸收较为困难.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玻璃体积血,一方面,因血液遮挡光线进入眼内引起视力降低,另一方面,出血可使玻璃体本身发生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并继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导致永久性视功能障碍.我科自1999年10月~2004年6月应用中药联合尿激酶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积血62例(67只眼),取得较好疗效,现作一总结.
  • 摘要: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眼科常见的眼底病之一,由于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的问世,使人们了解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复合性损伤导致相应区域的视网膜外屏障功能破坏,以致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造成视网膜向前隆起,形成扁平盘状脱离是本病的基本发生机理.本病病因不明,辨证治疗方法虽多,但缺乏病机的针对性.笔者自1997年至今采用中西医结合微观化辨证治疗本病80例(80眼),即以眼底镜所见和辅以眼科A/B超声扫描作为辨证要点进行论治,现作一总结.
  • 摘要:.产生RVO的因素较为复杂,常为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一般而言,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炎症、高粘血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均与其发病有关.本病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两种.传统的观念认为,RVO早期无需治疗,应嘱咐病人随诊,待其出现并发症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有些病人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或玻璃体积血等始来复诊,丧失了治疗时机,造成了严重的的视力损害.我科从2002年开始激光联合中药共治疗RVO60例,我们根据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情况,采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中医药的方法积极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作一报告.">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简称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在眼底血管性疾患发病率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居第二位.RVO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络损暴盲,该病以"暴盲"症为名载于<证治准绳>.产生RVO的因素较为复杂,常为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一般而言,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炎症、高粘血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均与其发病有关.本病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两种.传统的观念认为,RVO早期无需治疗,应嘱咐病人随诊,待其出现并发症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有些病人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或玻璃体积血等始来复诊,丧失了治疗时机,造成了严重的的视力损害.我科从2002年开始激光联合中药共治疗RVO60例,我们根据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情况,采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中医药的方法积极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作一报告.
  • 摘要:玻璃体积血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病因较复杂,主要由全身性疾病、眼部疾病及眼外伤等引起视网膜血管出血所致,目前临床治疗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笔者采用生三七粉治疗玻璃体积血,取得一定的疗效.
  • 摘要:在玻璃体变性引起的玻璃体混浊中,是中老年人和屈光不正高度近视人的常见病,屈光不正近视者玻璃体变性混浊尤为常见,可以单眼聘同,也可双眼出现,最终可导致视网膜撕裂和脱离.临床上我们对玻璃体变性混不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总感到有不足之处.1994年10月至2002年7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玻璃体变性混浊79例,结果效果较好,现作一小结.
  •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DR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探讨DR发病后视功能的保护,本临床试验观察了二至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视物模糊程度、视野平均光敏度等视功能指标的改善作用,现作一报道.
  •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其发病率高,致盲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且疗效较好.本临床试验以目前比较公认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效的药物导升明胶囊为对照,观察了滋阴补肾活血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现作一报道.
  • 摘要: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PION)对视功能影响很大,但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早期.在以往的文献中,曾对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进行过报道,这些报道主要是关于急性后部缺血视神经病变(acuteischemicopticneuropathy)的讨论.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急性发作前,许多前驱期症装和体征已经出现,但常常被医生或患者本人忽视.自2000年开始,我们对51例(60只眼)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作一报告,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是一种以母系遗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严重损害双眼视功能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眼病.临床上一部分患者无家族史或家族史不清,仅有视神经损害,往往很难确诊,线粒体DNA的位点突变目前认为是LHON的特异性病征,其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自2001年12月~2005年2月对66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线粒体DNA检测和中医辨证分型,现将结果作一分析.
  • 摘要:蝶鞍区肿瘤多以视力下降而就诊于眼科,若因误诊延误治疗可导致视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现就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临床所遇的10例蝶鞍区肿瘤,误诊为各种眼病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摘要: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常见可致盲的急危重症,若误治或失治,视功能难以恢复.根据视力下降的程度和疾病阶段不同的表现,可分属于中医学"暴盲"、"视惑"等范畴.许多学者对本病的中西医诊治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但目前还没形成一套规范的治疗方案.我们在临床诊治本病过程中根据其病因病理特点,以中西医理论指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综合相关检测指标,探索本病的治疗规律和疗效评判标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作者的治疗思路作一小结.
  • 摘要:本文介绍了祛风活血化瘀法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28例,观察对象为本组共28例患者(35只眼)其中双眼发病7人;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2岁,以中青年为主,平均28.6岁.来我院门诊时病程最短2天,最长6月,平均2.3个月.28例病人,17例车祸伤(汽车、自行车、摩托车),7例为斗殴伤,4例为大树倾倒及高空物坠落打中身体跌倒,头部着地致伤.全部病人都有脑震荡史,均请脑外科会诊.15例病人先住脑外科,待病情平稳后,再转入眼科治疗,其中10例有脑外科手术史,其余病人颅脑外伤并不严重,CT检查无阳性体征,排除眼眶爆裂性骨折的眼肌嵌顿,撕裂及视神经管骨折的病例.
  • 摘要: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其起病急,临床特征典型,多由外伤、感染、高血压、及糖尿病等造成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气质性病变引起,为一种常见眼病.笔者使用中西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干眼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与眼部不适相关的泪膜和眼表面异常的一种疾病.此类患者常主诉眼部干燥、有异物感、烧灼感、瘙痒、畏光、视物模糊、视疲劳等不适.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点人工泪液,以湿润角结膜、增加泪液粘度、减慢其蒸发或排失等,但对干眼症的改善作用非常有限.笔者采用多层次辩证针刺为主治疗干眼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一报道.
  • 摘要:珍芪滴眼液为纯中药滴眼液,用于慢性结膜炎的治疗.本研究根据其功能主治,通过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法建立炎症模型,观察珍芪滴眼液的抗炎作用和眼局部刺激性,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摘要:细胞培养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应用细胞培养建立的体外模型可进行药物筛选,例如在肿瘤药物筛选方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用细胞培养技术筛选肿瘤药物,每星期可进行120,000次试验,筛选400种药物.每种药物要测试5种浓度,60种不同肿瘤细胞,测试费用仅200美元.如用动物实验,费用至少增加100倍,速度也远远滞后.本文介绍了眼科中药研究的体外模型.
  • 摘要:视网膜血管阻断性疾病、高眼压及影响视网膜血流量的眼科手术等都可引起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导致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损伤,引起永久性的视力障碍和伤残.复方丹参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眼科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眼底缺血性疾患,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复方丹参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眼科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眼底缺血性疾患,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很少.为此本实验采用复方丹参作为保护剂,对RIR的动物进行防护,通过对视网膜进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视网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探讨其对RIR的防护作用及机理,旨在为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异质的致盲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3500~4000,目前尚无有确切疗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中国传统医学早在隋朝就已应用中药治疗,近年来国内用中医药治疗RP也有许多症状改善和稳定病情的报道.石斛散是我国两个最大的方剂古籍普济和圣济总录中收录的以治疗雀目(以夜盲为主的疾病)的一种方剂,主要由石斛、仙灵脾和苍术三药组成,具有滋补肝肾利湿的功效.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该药对人视网膜细胞的增殖以及对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在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方面的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依据.
  • 摘要:黄斑变性的发病逐年攀升,已成为损害人类视力的主要原因,人造光源和自然光线的慢性光损伤是老年黄斑变性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怎样防治视网膜光损伤是防治老年黄斑变性的关键.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观察了枸杞明目液对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影响,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老年黄斑变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摘要:有些眼科用药可引起局部刺激、过敏等不良反应,临床较易发现.而有些非眼疾治疗药物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或是眼科用药引起的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却往往被忽视.本文对近10年的不良反应文献进行收集检索,将与眼科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综述等进行整理,对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不良反应应对和预防措施,供临床医师,尤其是眼科医师参考.
  • 摘要:传统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含化、注射、吸入、外敷、直肠用药等.近年来,随着药物制剂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药物离子导入的给药方式逐渐增多,适应症也不断增加,临床应用范围逐渐增大.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治疗眼科疾病有一定疗效,但有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散.对本疗法的适应证,确切疗效,作用机理,副作用等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中药直流电离子导入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有关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在眼科应用的历史及现状作综述,为基础及临床应用上深入研究本疗法提供资料.
  • 摘要:现代中医眼科学蕴藏了传统中医眼科学的辩证施治、五轮学说等精辟的中医眼科理论同时也悄然接纳了最新萌起的循证眼科学.21世纪的临床医学正从经验医学为主向循证医学(cvidcncebascdmcdicinc,EBM)发展.1999年由Minckler首先提出了循证眼科学(cvidcnccbascdophthalmology,EBO)很快成为现代眼科学发展研究的热点.EBO的核心是负责明确的利用已有的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一个患者的治疗.EBO的目标是要把当前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结合.EBO的本质是寻求和应用证据的医学,强调证据是EBO的灵魂也是与以往眼科学的最大区别.本文介绍了现代中医眼科学与循证眼科学的关系.
  • 摘要::"此症项强,面赤燥,目如火,胀于睑间,不能开闭,若野庙凶神,与花缸变鱼之目,突而定凝,故曰鱼睛不夜".又称"神目自胀"、"肿胀如杯"、"状如鱼胞"等,现代医家均统称为"鹘眼凝睛".西医学过去命名较多,如甲状腺眼病、甲状腺毒性眼病、内分泌性眼肌病变、内分泌性眼球突出、眼球突出性甲状腺肿、恶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等.Graves1835年,描述了毒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因此多数学者称之为Graves眼病.为区别单纯有眼征与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习惯上将具有眼部症状同时伴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称为Graves眼病,而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病史者称眼型Graves病.而Weetman认为最好称之为甲状腺相关眼病,以强调该病除具有眼部体征外,还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症状.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人,居眼眶病首位,由于其引起的眼球突出致睑裂闭合不全造成暴露性角膜炎,以及并发的视神经病变,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治疗非常棘手.现将我院1999~2004年间门诊及住院的甲状腺相关眼病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症状,约50﹪的甲亢病人可见突眼.祖国医学对其早有认识,<世医得效方>:"轮硬而不能转侧,此为鹘眼凝睛".<目经大成>:"此症项强,面赤燥,目如火,胀于睑间,不能开闭,若野庙凶神,与花缸变鱼之目,突而定凝,故曰鱼睛不夜".又称"神目自胀"、"肿胀如杯"、"状如鱼胞"等,现代医家均统称为"鹘眼凝睛".西医学过去命名较多,如甲状腺眼病、甲状腺毒性眼病、内分泌性眼肌病变、内分泌性眼球突出、眼球突出性甲状腺肿、恶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等.Graves1835年,描述了毒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因此多数学者称之为Graves眼病.为区别单纯有眼征与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习惯上将具有眼部症状同时伴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称为Graves眼病,而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病史者称眼型Graves病.而Weetman认为最好称之为甲状腺相关眼病,以强调该病除具有眼部体征外,还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症状.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人,居眼眶病首位,由于其引起的眼球突出致睑裂闭合不全造成暴露性角膜炎,以及并发的视神经病变,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治疗非常棘手.现将我院1999~2004年间门诊及住院的甲状腺相关眼病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
  • 摘要: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易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常因并发青光眼而致盲.笔者近3年来,以内服龙丹明目止痛汤为主,并配合泻青煎(均自拟)超声雾化等,治疗本病44例,疗效满意,现作一报道.
  • 摘要:1988年Wallance等首次报道了母系遗传疾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疾病(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位点突变,即以胞浆传递的线粒体异常来解释该病.2000年发现显性视神经萎缩(dominantopticatrophy,DOA)即Kier's视神经病变与一种由核基因OPA1编码的定向于线粒体的蛋白质有关.同时,研究表明视神经高度依赖于线粒体功能.因此,从mtDNA到核基因组,线粒体在决定视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RGC)凋亡中起主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 摘要:我国近视眼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在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约有32﹪的患者,因黄斑区新生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导致患者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现代医学虽然可采用激光或手术治疗,但因损伤大,复发率高,临床疗效常不如人意.传统中医采用益气健脾、活血化淤虽有一定疗效,但仍不能阻止眼轴延长,远期效果不理想.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前后配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高度近视伴黄斑出血患者146例,经过六年的临床随访观察,收到较好的疗效.
  • 摘要:视疲劳又称眼疲劳(Asthenopia),主要以视物模糊、不耐久视、干涩不适、酸胀流泪、头痛眩晕、肩僵恶心等为临床表现,是一种以病人自觉的眼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属于身心医学的范畴.该症临床多见,且发病率日趋增高,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采用自制中成药视疲宁片治疗视疲劳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
  • 摘要:翼状胬肉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在赤道及阳光辐射高的地区其患病率高.翼状胬肉组织向角膜中央生长可引起角膜散光而导致视力下降,如进入瞳孔区则严重影响视力.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现在有学者认为翼状胬肉是组织增生性疾病而不是变性性疾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但胬肉切除或转位术后复发率较高,遂减少复发的手术方式显得极为重要.我们从2003年起对复发病例甚至原发病例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角膜缘干细胞仪植手术治疗,先将结果作一报告.
  • 摘要:翼状胬肉是指睑裂部球结膜上皮组织及结膜下组织增生肥厚,并向角膜表面移行的病变,由于其形似昆虫翅膀而得名,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不仅影响眼的外观,而且进行性胬肉常致眼部充血,沙涩不舒,还可因病变牵拉角膜而引起散光或侵犯视区,严重影响视力,或因牵拉眼球引起运动障碍造成复视,危害极大.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将中医割烙术治疗翼状胬肉和用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相比较,本文作一介绍.
  • 摘要:本文介绍了返魂草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及病毒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本试验研究病例来源于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选择门诊患者,病例共计400例,其中观察组300例,对照组100例.
  • 摘要:干眼症类似中医的"白涩症",是以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降低,并进而导致眼表损害为特征的一级疾病的总称.临床以眼干涩、羞明、磨痛、视疲劳为主症,其中以泪液分泌减少最为常见,据调查,45岁以上的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在20﹪左右,是我国常见眼病之一,并且至今尚无特效疗法,自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口服滋肾润目丸治疗干眼症30例(60只眼)取得一定疗效,本文作一介绍.
  • 摘要: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临床常见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是重要的致盲原因.我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角膜在视觉系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角膜盲已上升为除白内障盲的首要致盲眼病.穿透性角膜转移植术受供体材料、经济条件、排斥反应等的限制.角膜是很脆弱的:角膜无血管、具有免疫赦免特征、维持"脱水"状态、纤维板层的规律性排列……这些结构和生理上的特征都是为了保持角膜的透明和屈光功能.角膜病的治疗中,除了常规的检查和用药外,一切围绕促进和恢复其透明和屈光功能的治疗尝试都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临床中的难点.除了基础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国外,许多细胞因子、神经源因子、生长因子、酶、特殊多肽或蛋白、维生素、无机盐离子等等,在角膜中的表达、存在方式、生理作用等不断被发现、揭示,遗憾的是如何有机地体现于临床角膜病的治疗中,还是一个盲点,这也是角膜病治疗和研究方面一个亟需深入的领域.结合我们的一点临床心得,提几个大的课题供参考:角膜病变中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角膜混浊灶的分解与吸收、角膜移植术后局部抗排斥反应中药的筛选及应用、现代中医中药在治疗角膜病变中的价值、新型滴眼剂的研究及产业化(如中药的、中西药结合的、维生素的、蛋白质类、羊水、血清、脑脊液、"全能素"、"泌宝"等)、角膜病局部治疗方法的改进等.本文首先来概括性地了解一些有关角膜病理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细胞因子、酶、特殊多肽或蛋白质、炎性因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它等(我们姑且总称为"调节因子")进行分类概述(还有很多很多,同时有关的具体研究结果.
  • 摘要: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治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为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抗CD4单克隆抗体治疗等,上述方法在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方面取得一定疗效,但不尽如人意,且花费巨大;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还易导致感染、青光眼、白内障等副作用.为此我们临床上试用中药"菊花决明散加减"治疗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并同时进行了小样本的实验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 摘要:难治性(顽固性)青光眼特别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目前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青光眼之一,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或手术方法,为了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2005年3月开始,利用我们自己设计的青光眼睫状体平坦部巩膜下外滤过术,对在我院就诊的难治性青光眼6例(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初步结果作一分析.
  • 摘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是常见致盲性疾病之一,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其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又常导致手术失败.近来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与POAG的发病机制及其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关系密切,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了解TGF-β与POAG之间的关系,对阐明POAG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二者之间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摘要:青光眼是由于病理性高眼压引起视神经乳头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在眼科领域内为一复杂、顽固而又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病,现被认为是终身性的眼病.在盲人群体中调查,其中20﹪为青光眼所致.原发性青光眼,与遗传有关.4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1﹪~2﹪.目前对青光眼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眼科界重要的课题之一,受到广泛重视.因此探索有效,快速,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针灸疗法是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经络学说,辩证取穴,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针灸治疗青光眼具有较好疗效,尤其在降眼压和减轻症状,改善眼部微循环方面突出.青光眼属中医的五风内障,分脏腑:肝开巧窍于目,肝火生风,肝阳化风,所以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肝关系最大.又因瞳神属肾,肝肾同源,故肝胆风火上攻,肝肾阴阳偏盛,肝脾气机郁滞,痰浊内生,皆可引起气血失和目窍不利,神水瘀积而发生本病.该病分急缓,别虚实,须辩证论治.本文介绍了眼针疗法对原发性青光眼降压作用的初步探索。
  • 摘要: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式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包括人工晶状体玻璃体腔脱位,移位(偏中心),"刮雨器(雨刷)"综合征瞳孔夹持等,症状有视力下降,视力不稳定(单眼复视,眩光,光纹,晕轮,虚影,光敏感)等,可严重影响视力.因此人工晶状体异位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报告23眼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异位,分析发生原因,本文探讨了处理方法和评价其预后.
  • 摘要:老年性白内障一般认为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老年人但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罹患.文献报告有些老年性白内障还有家庭遗传倾向.近年研究资料表明一些与遗传有关的眼科疾病与ABO血型有关,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和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发病亦与ABO血型抗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与免疫遗传的关系,我们调查了170例老年性白内障病人的血型抗原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现作一报告.
  • 摘要: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治盲率均居各种眼病之首位,是目前我国防盲工作重点课题.据WHO统计,全世界盲人中由白内障引起失明的占40﹪左右,50~60岁者发病率为60﹪~70﹪,70岁以上可达80﹪,其中主要是老年性白内障.一般认为白内障发展到晚期,可行手术治疗,并置入人工晶体,恢复有用视力.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白内障的发病率将更高,复明手术的速度远不及新增病人的速度,并且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宜手术或因经济原因不能手术的病人,如果药物治疗能阻止白内障的发展,使其保存现有或有用的视力,则可避免手术,所以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积极的作用.临床上常见不少高龄老人的晶体混浊多年稳定在某个阶段,足以证明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治手段来控制老年性白内障发展的.我院眼科于2002年6月至2005年3月采用中药祛障明目汤温灸疗法对初发期老年性白内障,证属肝肾不足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 摘要:继发性青光眼(secondaryglaucoma)是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干扰或破坏了正常的房水循环,使房水出路受阻而引起眼压增高的一组青光眼.鉴于继发性青光眼除了眼压增高这一危害因素外,还有较为严重的原发病存在,后者常已使眼组织遭受破坏,在诊断和治疗上比原发性青光眼更为复杂,预后也较差.本文重点讨论由葡萄膜病所致的青光眼.它是葡萄膜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当,有造成失明的危险.
  • 摘要:Vogt-小柳-原田病(VKH)是我国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约占我国葡萄膜炎患者的14.2﹪~20.5﹪,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炎症性疾病,表现双眼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脑膜刺激征、听功能障碍、皮肤和毛发等改变,多认为是对黑色素细胞为靶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来年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跟踪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现作一报告.
  •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损害,首先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壁的周细胞及内皮细胞的损害,由于这些细胞的损害,使毛细血管失去其正常功能,进而引起微动脉瘤的发生及管壁的渗漏,造成视网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出血,进一步引起毛细血管的闭塞而发生视网膜缺血,产生血管生长因子,进而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引起视网膜、玻璃体大量出血,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是眼科治疗的首选手段.决定治疗的因素不仅是视力,主要是视网膜的状态,即使视力良好的患者有时也需治疗.
  • 摘要:很多哺乳动物的细胞,包括活化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以及某些肿瘤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自分泌)或从别的细胞获取(旁分泌)等方式产生信号蛋白,即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分子称为细胞因子.它在细胞生长、分化的调控和信号转导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有调节细胞生物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是除补体和免疫球蛋白之外又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细胞因子对眼球的生长发育与近视形成、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与障碍、视网膜新生血管、老年性白内障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等眼部多种生理、病理情况都有密切关系和重要影响,是眼科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了简要介绍.
  • 摘要:笔者系"中浆"双眼多次复发的患者,双眼症状截然不同.右眼发作时视物变远、变小、光线变暗、视力减退,以最快的速度频眨右眼去单独注视约0.5~1分尺远处的白色墙壁时,即可见白墙注视处有一灰色圆形的暗影(医学上谓之"自觉后像暗点"),而左眼发作时的唯一症状则是远视力减退.笔者右眼每一次发作时,当天立即开始治疗,以肌苷注射液1000毫克(20毫升)三角肌肌肉注射,每天1次,经过30天肌注以后,此自觉后像暗影完全吸收消失,随之所有症状也完全消失,视力完全恢复.1977年的某一次发作后肌注两次牛奶(每次10ml)后显著恶化,后来经过9个半月,285合肌苷的肌注以后仍然可以完全治愈.近15年来并用"尼莫地平"则可以缩短疗程.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说:"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本文介绍了: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2.中医辨正施治.3.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验.">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作用失调引起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糖代谢紊乱,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此后,可逐渐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和微血管管壁细胞功能损害,从而发生微血管病变,形成微血栓,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主要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有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在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同时,因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成为中老年人视力障碍和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中医很早就有糖尿病的文献记载,2000年前的<内经>中就有关于本病的描述,<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元时期有了糖尿病引发眼病的记载,如<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本文介绍了: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2.中医辨正施治.3.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验.
  • 摘要:玻璃体积血是眼科的常见病.玻璃体本身无血管,不会发生出血.玻璃体积血多因眼部疾患或损伤等因素引起,也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例如,眼局部因素有:(1)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等;(2)眼外伤或手术:眼球穿通伤、眼内异物、眼球钝挫伤、内眼手术、视网膜手术等;(3)其他眼底病:视网膜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瘤、先天性视网膜皱襞等.致盲率高.应用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王明芳教授对眼科血证的分期治法治疗玻璃体积血104例,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除视力下降外,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此病目前尚无比较有效治疗方法,为研究中医对本病的干预方法,本文观察了滋阴补肾活血法对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部干涩、头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临床中医证候的改善作用,并评价此中医疗法对本病中医证候的总疗效,现作一报道.
  •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据WHO报告,全球的糖尿病患者约有1.2亿人,估计在2025年,将增加一倍.目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约高于2﹪.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20﹪患有糖尿病,目前约有1700万患者,每年约有2.4万患者致盲.糖尿病可引起眼的多种改变,但糖尿病相关性盲主要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如果病史在20年以上,Ⅰ型糖尿病99﹪、Ⅱ型6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可出现于DRP的任何阶段.DME是威胁视力的主要原因.对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裂隙灯活体显微镜加接触镜的检查.虽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能直观地检测,但需要具有设备条件,这在一般的眼科门诊是不具备的.DME的主要表现有:视网膜增厚,可表现为局部的或弥漫性;有或无硬性渗出;以及囊样水肿.因此,DME的分型也主要有2类:(1)局部,可有环形渗出;(2)弥漫性,常们有囊样水肿.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评价血视网膜屏障的损害状况.而毛细血管闭塞引起无灌注和缺血,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渗漏,是黄斑水肿形成的2个主要原因.1984年,我国眼底病学组提出了分类法.我国DRP的临床分期为2型,即单纯型、增殖型.2002年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眼科会议和美国眼科学会的联合会议上,召开了一次专门的工作会议,最后形成的分类法.提出和建立一个简化的DRP和DME的国际临床分类法.治疗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药物治疗.
  • 摘要: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AION)是指供应视盘筛板前区及筛板区的睫状后血管的小分支发生缺血,以突然视力减退,视盘水肿及特征性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眼病.糖尿病患者在其发病率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达10~35﹪.我院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AION住院患者168例中,有34例伴有糖尿病,占20.22﹪,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作一报告.
  • 摘要:本治疗病例从1999年2月至2004年8月收集门诊病例66例(76只眼),其中男性36例(42只眼),女性30例(34只眼);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40岁;视力:眼前/手动16例(18只眼),30cm/指数30例(32只眼),0.1~0.320例(26只眼);视野:中心暗点22例(26只眼),向心性缩小缺损25例(31只眼),全盲19例(19只眼);病程2~5天,病程短,急性病例;有10例(10只眼)眼底表现为视神经乳头稍充血,其余均无病理性改变.所有病例视力均不能矫正.本文介绍了复方樟柳碱治疗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疗效观察.
  • 摘要:视神经炎是常见病,发病率1~5/1000000/年,在高纬度国家、春季发病率高,20~49岁是高发病危险年龄,女性较男性多见.该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但通常为亚急性单眼视力损害.多数视神经炎病例因特发炎性脱髓鞘引起.本文介绍了急性视神经炎的诊治情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