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6年全国肺癌微创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2006年全国肺癌微创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2006年全国肺癌微创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4-1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2006年全国肺癌微创治疗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已有4000多年(古埃及时代)的历史。1895年,Finsen和Raab等首次撰文论及光动力学。1960年Lipson制备出血卟啉衍生物(HPD),1年后,他报告15例支气管内肿瘤在注射血卟啉衍生物(HPD)后产生荧光,5年后,他又首先报告应用HPD测定和处理乳癌。20世纪70年代末PDT逐渐成为一项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并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不少国家批准。
  • 摘要:支气管动脉灌注(BAI):肺癌的主要供血来自支气管动脉,选择性化疗药物灌注能提高疗效减少全身副作用已得到证实。作为肺癌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国际上已被公认。支气管动脉栓塞(BAE):1974年Remy等将该方法用于咯血的治疗发表以来,与BAI并用治疗肺癌也被广泛应用起来。
  • 摘要: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即用冰治疗疾病。1845年Faraday则用冰和盐水冷冻治疗肿瘤。1907年Pussey第一次将固体C02运用于治疗过程,从而开始出现了“冷冻治疗学”的概念。1960年代开始,有关冷冻探针的发展,使冷冻治疗不仅在肿瘤表面,亦可在身体的深部进行精确的实施,使该方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微创外科技术。1961年Cooper开始用液氮作为冷冻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968年,该超低温手术成功地应用于前列腺癌、肝癌等的治疗。早期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冷冻治疗仪器是一种倾倒式和喷射式的简便装置,治疗方法是直接将液氮倾注到病变组织的表面。在操作时难以控制冷冻的靶区和范围,而且冷冻治疗的有效深度只有1-2cm,因此主要用于治疗位于组织器官表浅部位的肿瘤,如皮肤肿瘤和内脏肿瘤开放性手术过程中。
  •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在全球都是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5~30%。但是,当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是细胞毒类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和或有丝分裂,因此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缺乏选择性。近20年来,随着NSCLC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其他途径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了。分子靶向药物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转导等不同特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分子靶向药物作用途径包括调节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血管生成的转导途径,肿瘤抑制基因丢失功能的转导等。分子靶向治疗将比目前的化疗更为有效、副作用更小,是NSCLC非常有希望的一种治疗方法。
  •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大多采用硬直镜检查,需在全麻下进行,费用较高,也很不方便。自70年代以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来,绝大多数使用局部麻醉的方法,大大简化了操作,使该项技术迅速在临床普及应用。但由于气管镜的强烈刺激作用,易使患者产生剧烈咳嗽、窒息等感觉,所以部分患者对气管镜检查极为恐惧、痛苦,不易接受。如何获得一种使受检者无痛苦、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方法,一直是临床医师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许多作者探讨无痛气管镜检查方法,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既往支气管镜检查大多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现在镜下治疗已成为气管内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时间较长,因此,推行气管镜无痛检查技术也很有必要。
  • 摘要:经支气管镜腔内冷冻治疗是在支气管镜引导下,使用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将温度降至-70~-80℃来治疗气道腔内恶性肿瘤,也可用于治疗良性病变。
  • 摘要:软式内窥镜常用于胃肠道和肺内病变的诊治,图像清晰,操作方便。它可以在不作外科手术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是现代医学中最常用的诊疗技术之一,也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螺旋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B)是利用计算机功能,将螺旋CT容积扫描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然后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酷似纤维内镜所见。此项技术在结肠、大血管等器官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气管、支气管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常规胸部CT扫描显示的是横断面图像,对支气管腔的观察缺乏连续性,较难辨认垂直走向的支气管。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是一种气道3D成像新技术,其方法是用薄层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成模拟气道影像,CTVB能连续观察管腔内表面,将观察点置于气管、支气管内,任意在管腔内探查和漫游,并能深入到较大的亚段支气管内,能观察到酷似支气管镜所见的影像。所示图像直观而生动,可进入5~7级支气管,可通过重度狭窄对远端支气管进行观察,这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已成为评价气道病变的新方法。
  • 摘要:纤维支气管镜作为呼吸道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武器,在结核科已经运用20余年了。但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往往被用来充当诊断和鉴别诊断之用,而真正用于治疗则是近年来的事情。但到目前为止,它在临床的应用还不如纤维胃镜、纤维肠镜等,与呼吸科、肿瘤科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 摘要:气管镜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诊治手段,随着气管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禁忌证相对减少,并发症相应增多。既往气管镜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常见并发症主要为麻药过敏、鼻衄、低氧、咯血、感染、心脏并发症、喉头水肿及支气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0‰,死亡率为0.07‰(1996年上海)。近年来由于气管镜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如镜下冷冻、微波、高频电刀、激光、氩气刀、球囊扩张和放置内支架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7.39‰)和死亡率(0.13‰)(2004年西安、重庆)均较前明显升高,且出现某些新的并发症,如气道梗阻、食管,气管瘘、气管穿孔等,尤其是当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熟练,适应证掌握不好,又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时更易发生,有些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
  • 摘要:气道狭窄导致的呼吸困难是呼吸道疾病的重症,其病因主要为气管内肿瘤,肺癌、食道癌纵隔气管转移及一些良性病变等引起。由于气道严重狭窄时才出现呼吸困难,故此时大部分病人出现症状时已失去手术或其他治疗的机会,重度呼吸困难时病人随时都可因痰液等窒息死亡。气管支架术是在纤维支气管镜或硬质气管镜等器械的操作下及X线监视下,将气管内支撑物送入病变段(狭窄处),支架自展扩张,维持呼吸道通畅,缓解病人呼吸困难的症状。
  • 摘要:气道由气管、支气管组成。主气管呈圆筒形,前半部分由15~20个半环形的气管软骨支撑,后壁由环韧带构成。气管的长度和口径因年龄、性别和呼吸状态而不同,男性成人平均长度为10.6cm,左右横径为2.Ocm,前后径为1.5cm,女性气管的长度和径线均略小。气管至隆突部位又分为左、右叶支气管、段支气管、亚段支气管等。普通支气管镜可窥见4~5级支气管,有病变时可在镜下治疗。超细支气管镜可窥见7~8级支气管,只能用于诊断。
  • 摘要: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近几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手术切除仍是根治肺癌的主要手段,但肺癌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传统手术切除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多数年老体弱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肺癌根治性手术后,由于复发和转移,5年生存率仅4%。而现有的放疗、化疗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因肺癌病理类型对其不敏感或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受到限制。肺癌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鳞癌或腺癌),它对化疗不敏感,以往联合化疗有效率仅30%。肺脏又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肺部转移目前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 摘要:恶性肿瘤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长达百年的人类与肿瘤的斗争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手术、常规放疗和化疗这三大传统手段战胜肿瘤。但是手术可给病人带来痛苦,造成功能损伤,降低免疫机能,因而人们不断追求替代手术治疗的方法,80%以上癌症患者确诊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接受放疗、化疗等,而许多患者可能并没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过多治疗的并发症。近20年国内、外肿瘤专家运用多种微创靶向技术治疗肿瘤,相互取长补短,合理综合治疗肿瘤可明显提高肿瘤治愈率。21世纪治疗肿瘤主导方向-微创靶向治疗。用非手术方法,通过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或者两者结合达到局部灭活肿瘤细胞,保护重要器官、减少对正常组织伤害,这种肿瘤治疗被定义为“微创肿瘤靶向治疗”。
  • 摘要:现代经皮给药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医药学家提出的,它的提出对以后药物透皮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理论的主题思想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完整皮肤进入组织,进而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和方法。根据这一理论首先将传统的皮肤局部作用的用药方法区别开来。其目标是透过皮肤用药产生治疗内脏和全身疾病的目标。这一理论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丰富的发展,在其指导下,经皮给药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层出不穷,并迅速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和一项产业,不仅引起医药学家的重视,也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大患者的普遍欢迎。该技术以其独特的防病治病优点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 摘要: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全身化疗在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肿瘤治疗学中以化疗为主要手段的肿瘤内科学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约有30多种,基本上为全身静脉给药方式。由于这些化疗药物对治疗目标的选择性不高,以及在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也不高或者滞留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化疗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体内其他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可造成患者恶心、食欲下降、骨髓抑制、脱发等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药学和医学研究者一直以寻求抗肿瘤药物靶向制剂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 摘要: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是一项应用于硬质或软质气管镜的一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软性支气管镜,通过应用一种特制的带有可弯曲导管的穿刺针,通过气管镜的活检通道进入气道内,然后穿透气道壁对气管、支气管腔外病变,如结节、肿块、肿大的淋巴结以及肺部的病灶等进行针刺吸引,获取细胞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菌学及其它特殊检查。TBNA的操作主要针对结构较为复杂的纵隔和肺门区,对纵隔及肺门区的病灶的诊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肺癌的分期诊断上也有其独到的意义;TBNA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特点;但对初学者来说,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初始的检查结果不理想;作为一项操作技术,TBNA有着独特的定位方法和操作技能:只要能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并不断进行操作训练,才能真正掌握TBNA的操作并体会其确实的作用和意义。
  • 摘要:常规超声检查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经体表进行,检查的内容有胸壁、胸膜和胸腔积液。但是,胸廓众多的骨性结构和肺脏内的气体的干扰,使得超声对肺和纵隔的显像受到很大的限制。作为呼吸系统检查的另一种手段-支气管镜检查,是通过观察气道腔内的变化,如管腔变形和某些涉及粘膜表面的病变进行诊断,无法显示管壁结构或管腔外压性病变。对于中央型肺新生物,支气管镜诊断的准确性为80-90%,如果是周边型病变,即使是在X线监视下,活检取到的组织有时也无法肯定是病变组织或周围的正常组织,其阳性率仅33%。对于气管-支气管恶性病变的大小、有无淋巴结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迫切需要一种检查技术,以弥补支气管镜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医学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导管探头成像技术也相继产生。这些高分辨率导管探头能够获得其他影像方法无法得到的信息,其独特的显像技术与其它新技术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临床应用价值。经气管镜气道内超声通过应用高频探头分辨力增加,同时将探头置于气管附近进行成像,可以排除骨骼、肺气的干扰,能够清晰的显示气管腔外的结构,明确肿物、淋巴结和血管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 摘要:肿瘤合并症常常给患者带来无以言状的痛苦,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过早地夺去了患者的生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