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兴奋性毒性

兴奋性毒性

兴奋性毒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42385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等;兴奋性毒性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廷曦、马润娣、于立坚等。

兴奋性毒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2385 占比:99.98%

总计:442456篇

兴奋性毒性—发文趋势图

兴奋性毒性

-研究学者

  • 于廷曦
  • 马润娣
  • 于立坚
  • 吉恩-卢克·帕尔
  • 张永平
  • 张霄瑜
  • 里米·普若尔
  • 马赛厄·吉顿
  • 徐兆发
  • 徐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立娟; 张蔷; 顾良臻; 张倩; 田旭; 马柯; 赵海军; 王媛
    • 摘要: 谷氨酸(Glu)兴奋性毒性是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的关键环节,减少Glu的过度堆积,防止兴奋性毒性产生,对脑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缺血性脑损伤中,Glu兴奋性毒性的发生与钙超载、活性氧生成增加、细胞凋亡等病理机制密切相关,并受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代谢偶联的调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Glu兴奋性毒性具有调控作用的中药包括补虚药、活血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清热药等,其中以补虚药、活血药为主。参考文献71篇。
    • 李锦忠; 杨阮阮; 李敏然; 龚晓兵
    • 摘要: 目的:探索LINC00092在肝性脑病(HE)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芯片GSE57193的数据,并使用R-limma包筛选出HE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接着利用R-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从miRcode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靶向的miRNA,然后使用Targetscan、miRdb和miRTarBase预测miRNA靶向的mRNA,与差异表达mRNA取交集得到目标mRNA,Cytoscape用于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通过RNA结合蛋白数据库预测LINC00092的结合蛋白,根据表达的相关性和RNA结合蛋白,提出LINC00092在肝性脑病中的机制假说.结果:从正常脑组织中筛选出HE的9个特异的LncRNA和728个特异的mRNA,其中LINC00092相对健康对照组在HE中特异性高表达.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它们主要集中在脂肪酸降解、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矿物质的吸收、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β-丙氨酸新陈代谢、脂肪酸代谢通路上.结合ceRNA网络和LINC00092的结合蛋白,LINC00092在HE中可能存在3个调控路径:(1)LINC00092/hsa-miR206/GJA1轴介导谷氨酸的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2)LINC00092/hsa-miR184/LRRC8A轴介导星形胶质细胞的溶胀激活和ATP诱导的兴奋性氨基酸释放;(3)LINC00092-A2BP1轴介导的谷氨酸再摄取.结论:LINC00092在HE中特异性高表达,一方面通过半通道和体积调节阴离子通道介导谷氨酸的释放,同时使细胞内线粒体Ca2+超载而造成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另一方面LINC00092-A2BP1轴介导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障碍,导致谷氨酸的细胞外蓄积,两方面共同导致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
    • 孙华利; 毛森林; 王心悦; 王毅飞; 付锦
    • 摘要: 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兴奋性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但NMDAR阻滞剂在临床上一直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相关研究已表明NMDAR的不同亚基及受体下游的许多特异性效应器对神经元的生存和死亡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着重探讨NMDAR下游信号通路,以期为治疗脑卒中提供更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 龚子轩; 王柱淇; 石心红; 刘康
    • 摘要: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突触间隙谷氨酸水平异常增高而过度激活谷氨酸受体,造成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引发兴奋性毒性.正常生理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谷氨酸-谷氨酰胺循回收谷氨酸并传递给神经元,而病理条件下的谷氨酸释放与摄取失衡提示了一种神经保护的可能性.
    • 庄泽锐; 刘明发; 骆健明; 许宏武; 张冰娜; 余汉辉; 吴逸; 许海雄
    • 摘要: 目的 探讨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表达对减轻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进而发挥神经元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慢病毒介导MAPK14干扰载体由上海吉凯基因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合成,星形胶质细胞从出生48 h的SD大鼠获取,通过慢病毒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1)未转染组,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加入杜氏培养液(DMEM)进行培养;(2)阴性对照组,转染MAPK14空载干扰载体;(3)慢病毒转染组,转染MAPK14干扰载体.转染72 h后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48 h,随后构建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环境作用2h.检测指标包括:慢病毒载体转染星形胶质细胞最佳转染指数(MOI);rPCR检测转染72 h后MAPK14和谷氨酸转运蛋白1 (GLT-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转染72 h后MAPK14及GLT-1蛋白表达水平;分光光度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环境作用2h后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神经元死亡率.结果 (1)慢病毒转染星形胶质细胞最佳MOI值为30,转染后的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良好.(2)转染72 h后,与未转染组(0.0131±0.0011)和阴性对照组(0.0139±0.0010)比较,慢病毒转染组MAPK14 mRNA表达水平(0.0057±0.0006)显著下降(P<0.01);与未转染组(0.0087±0.0003)和阴性对照组(0.0089±0.0011)比较,慢病毒转染组GLT-1 mRNA表达水平(0.0091±0.0012)未见明显变化(P>0.05).(3)转染72 h后,与未转染组(0.61±0.05)和阴性对照组(0.63±0.01)比较,慢病毒转染组MAPK14蛋白表达水平(0.29±0.04)显著下降(P<0.01);与未转染组(0.20±0.03)和阴性对照组(0.23±0.09)比较,慢病毒转染组GLT-1蛋白表达水平(0.73±0.06)显著上升(P<0.01).(4)谷氨酸兴奋毒性作用2h后,慢病毒转染组LDH水平[(109.67±2.40)U/L]较未转染组[(141.52±3.88)U/L]和阴性对照组[(141.29±3.61)U/L]显著降低(P<0.01),慢病毒转染组神经元死亡率[(38.72±0.26)%]较未转染组[(52.94±1.36)%]和阴性对照组[(54.30±1.23)%]显著降低(P<0.01).结论 慢病毒介导MAPK14干扰载体转染星形胶质细胞后能上调GLT-1表达水平、促进谷氨酸重摄取,从而减轻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可为进一步利用星形胶质细胞基因调节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神经元损伤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 马科锋; 佘晓俊; 崔博
    • 摘要: 近年的研究表明,噪声或耳毒性药物可以引起暂时性阈移,病理表现为内毛细胞和I型听觉神经纤维形成的突触缺陷,由于常规手段难以检测故称其为"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谷氨酸(Gluta-mate,Glu)兴奋性毒性作为导致HHL的机制已被广泛报道.耳蜗中存在天然的谷氨酸清除系统-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蛋白(Glutamate/aspartic transporter,GLAST),可以清除过多Glu防止兴奋性毒性,然而HHL的发生与内耳GLAST的功能是何关系尚不清楚.本综述将从Glu兴奋性毒性导致HHL、内耳GLAST的分布和功能以及GLAST功能缺陷与HHL的关系几方面进行简述.
    • 徐甜; 樊姝宁; 邓楠; 马重阳;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
    •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临床脑血管再通后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剧大脑急性损伤程度,进一步导致神经功能损伤.黄芩苷是中药黄芩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黄芩苷能抑制神经损伤、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抗兴奋性毒性、抗炎等,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多靶点化合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芩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国内外文献,以期为中药小分子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 王雁; 易航; 廖巧; 毕方方
    • 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患者最终因吞咽、呼吸困难而死亡.ALS的病因众多,其中遗传因素相关性极大.神经元中蛋白质内稳态失衡、异常蛋白质的朊病毒样增殖和传播、线粒体功能障碍、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神经元内物质运输障碍是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对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将搭起ALS分子水平研究和细胞水平研究的桥梁,从而加深对ALS的发生和发展及基因突变在其中扮演角色的了解,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 欧阳颖; 曾爱红; 张羚枚; 周瑞瑜; 唐淑敏; 阮扬皓; 李伍凤
    • 摘要: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是否对谷氨酸诱导的新生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7d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模型.将培养皿中成熟细胞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谷氨酸组和谷氨酸+丙酮酸乙酯组.通过MTT法及FDA/PI荧光双染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核染色法分析核形态学变化;通过Fluo-3/AM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通过H2-DCF-DA染色检测细胞内ROS含量;通过DHE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超氧阴离子含量;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和细胞浆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水平;通过抗氧化反应元件(ARE)诱导转录并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转录活性.结果:(1)丙酮酸乙酯可剂量依赖性(0.1~5 mmol/L)拮抗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P<0.05);(2)丙酮酸乙酯(2.5和5 mmol/L)+谷氨酸30 min可阻滞[Ca2+]i升高(P<0.05);(3)H2-DCF-DA染色中,谷氨酸+丙酮酸乙酯组ROS含量低于谷氨酸组(P<0.05);DHE染色中,谷氨酸+丙酮酸乙酯组超氧阴离子含量低于谷氨酸组(P<0.05);(4)与谷氨酸组比较,丙酮酸乙酯+谷氨酸组6 h后细胞浆内Nrf2降低,细胞核内Nrf2浓度升高,12 h仍显著升高(P<0.05);丙酮酸乙酯+谷氨酸组HO-1升高的时间较单独谷氨酸组早,且升高的幅度显著(P<0.05);丙酮酸乙酯组ARE诱导的萤光素酶转录活性显著增强.结论:丙酮酸乙酯能够抑制谷氨酸诱导的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死亡,其机制与通过抑制[Ca2+]i升高和激活Nrf2/ARE/HO-1通路而拮抗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