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后处理

缺血后处理

缺血后处理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78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3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079491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等;缺血后处理的相关文献由2070位作者贡献,包括夏中元、刘秀华、王殿华等。

缺血后处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79491 占比:99.93%

总计:1080272篇

缺血后处理—发文趋势图

缺血后处理

-研究学者

  • 夏中元
  • 刘秀华
  • 王殿华
  • 褚薇薇
  • 薛富善
  • 廖旭
  • 王强
  • 陈晖
  • 顾尔伟
  • 吴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慧霞; 揭育祯; 白志刚; 焦运; 杨勇; 马天龙; 马胜超; 姜怡邓
    • 摘要: 背景:缺血后处理可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lncRNA MALAT1在缺血后处理所引起衰老心肌自噬水平降低中的作用。方法:(1)27只22-24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9只,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2)体外使用8 mg/mL D-半乳糖诱导大鼠心肌(H9C2)细胞9 d后,分为正常氧组、缺氧复氧组和缺氧后处理组。Western blot检测衰老心肌组织及衰老心肌细胞中LC3Ⅱ/Ⅰ和p62蛋白的表达;采用qRT-PCR检测衰老心肌组织和衰老心肌细胞中MALAT1相对表达;转染自噬双标腺病毒(RFP-GFP-LC3)观察衰老心肌细胞自噬流的变化;衰老心肌细胞转染MALAT1干扰片段和过表达质粒,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LC3Ⅱ/Ⅰ和p6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组织结构基本清晰,细胞核完整,心肌组织间蓝色胶原纤维沉积减少;(2)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LC3Ⅱ/Ⅰ表达降低且p62表达增高(P<0.05);(3)与缺氧复氧组比较,缺氧后处理组LC3Ⅱ/Ⅰ表达降低(P<0.01)且p62表达增加(P<0.05),细胞内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均减少(P<0.01);(4)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衰老心肌组织的MALAT1表达降低(P<0.01);与缺氧复氧组比较,缺氧后处理组衰老心肌细胞的MALAT1表达降低(P<0.01);(5)衰老心肌细胞转染MALAT1干扰片段和过表达质粒后,与缺氧复氧+si-NC组比较,缺氧复氧+si-MALAT1组LC3Ⅱ/Ⅰ表达降低且p62表达增加(P<0.01);与缺氧后处理+ad-NC组比较,缺氧后处理+ad-MALAT1组LC3Ⅱ/Ⅰ表达增加且p62表达降低(P<0.01);(6)结果表明:lncRNA MALAT1介导的自噬水平降低是衰老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 邓凌; 蒲允凯; 吴敏波; 李观婵
    • 摘要: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164例疑似结肠癌患者,均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检查。记录MSCT动态增强及结合后处理技术的检查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动态增强及结合后处理技术检查在结肠癌中的诊断价值,计算MSCT动态增强及结合后处理技术检查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16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明确恶性124例,良性40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肠癌中恶性105例,良性59例;结合检查诊断恶性120例,良性44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敏感度为95.2%(118/124),准确率为95.1%(156/164),均高于MSCT动态增强扫描的80.6%(100/124)、82.3%(13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尚可(Kappa=0.587,P<0.01);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72,P<0.01)。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可将作为诊断结肠癌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 张舒; 李然; 徐先知; 黄元宏; 夏安周
    • 摘要: 目的:观察肾缺血后处理后BMP-7/Smad1/5/8信号通路活性改变,探讨肾缺血后处理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各组又分成再灌注1.5、3、6、12、24h共五个时间点亚组,每组6只大鼠.IR组采用结扎左侧肾蒂60 min后松开动脉夹、制备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stC组操作同IR组,恢复灌注前给予6个循环10s再灌注/10s缺血处理,然后恢复灌注.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浓度;免疫印迹法测定肾组织中BMP-7、USAG-1和p-Smad1/5/8蛋白的表达变化;TUNEL法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各时间点SCr和BUN含量、USAG-1表达水平以及TUNEL凋亡指数(AI)明显增高,而BMP-7和p-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各对应时间点相比,IPostC组SCr和BUN含量、USAG-1表达水平以及AI明显降低,而BMP-7和p-Smad1/5/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IPostC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MP-7的表达、下调USAG-1的表达,继而激活BMP-7/Smad1/5/8信号通路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李惠; 刘建林; 牛聪; 张威; 王慧超
    • 摘要: 目的:探讨肾缺血后处理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中线剖腹手术和右肾切除术,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肾缺血再灌注组(I/R)和肾脏缺血后处理组(RI-Post)进行后续实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肾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肾组织损伤情况,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的表达,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表达.结果:I/R组肾损伤情况及肾小管损伤评分高于RI-Post组与sham组,肾缺血后处理较肾缺血后灌注可以明显降低肾组织的损伤程度,肾缺血后处理可以降低肾缺血后再灌注氧化应激水平,I/R组促进p38 MAPK信号通路表达,而RI-Post组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表达降低肾组织损伤.结论:肾缺血后处理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 段恋; 吴楠; 梁长彬; 杨慧敏; 贾大林
    • 摘要: 再灌注之前进行缺血后处理(IPoC)能够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程度,但一些复杂因素可能影响IPoC的心脏保护作用,如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多数研究认为,高胆固醇血症可减弱或取消IPoC的心脏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再灌注损伤挽救激酶途径抑制、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过度开放)及内质网应激过度激活等有关.寻求方法减轻高胆固醇血症对心肌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在高胆固醇血症条件下维持或恢复IPoC心脏保护作用的新途径.
    • 孙晓阳; 王琮阳
    • 摘要: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缺血后处理对心率震荡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43例缺血后处理,再行PCI,1周末,对比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率震荡及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流分级1级占比相近1级(P>0.05)、2级、3级较对照组例数增多(P<0.05);治疗后,12~24 h、1周观察组震荡初始、震荡斜率较对照组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时间段SOD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丙二醛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后处理行PCI治疗,能够显著提升血流再灌注效果,纠正心率失常,维持TO及TS在正常范围,抑制游离基,维持SOD活性,降低丙二醛浓度,最终减少心肌损伤面积,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 张文; 董斌; 席春华
    • 摘要: 血管再通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有时血流再灌注不但未能恢复脑功能,反而会导致神经元进一步坏死和凋亡,从而加重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和脑功能障碍,即再灌注损伤.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通过对远隔器官(通常为四肢)给予多次短暂性缺血处理,可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血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是一种简单、安全、便捷和易于应用的方法.文章对近年来RI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王月; 刘佳俊; 王雷; 王峰
    • 摘要: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腺苷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取健康雄性大鼠(SD)48只,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作假手术(Sham组),I/R组(缺血再灌注组),腺苷受体拮抗剂组各6只,剩余30只为I/R+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RIPoC组).其中I/R+RIPoC组又分为5个亚组,分别为Ⅰ-Ⅴ组,每组各6只.Sham组单纯暴露第一颈椎横突翼状孔与颈总动脉.I/R组实施8 min脑缺血处理,且待再灌注后关闭伤口.I/R+RIPoC组则于再灌注开始后0 h、开始后2、3、4.5、6 h夹闭双侧股动脉实行15 min缺血/15 min再灌注,共计3个循环.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水平,血清腺苷水平的差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和影响因素的关系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R组、腺苷受体拮抗组大鼠神经元均明显低于Sham组,且I/R+RIPoC组大鼠神经元均高于I/R组,其中Ⅰ-Ⅴ组大鼠神经元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各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腺苷受体拮抗组大鼠神经元明显低于I/R组(均P<0.05).I/R组大鼠血清腺苷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且I/R+RIPoC组大鼠血清腺苷水平均高于I/R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缺血后处理、血清腺苷均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的保护性因素(OR<1,均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该保护作用和血清腺苷水平存在密切相关.
    • 卓明; 叶军明; 王万辉; 钟茂林; 刘金龙
    • 摘要: 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多见于失血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小肠或肝移植等常见病理生理过程,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还可进一步引起远端脏器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死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及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分别指发生IR前/后给予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强组织器官对IR的耐受能力,减轻损伤.目前,关于缺血预/后处理对肠IR的保护作用相关研究已较为多见,本文对肠IR发生机制、缺血预/后处理方案及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
    • 王斌; 王兴华; 李娟; 张永红; 王栋; 张进; 张兴东; 乔虎云; 刘宏; 王宝娜
    • 摘要: 目的 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 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