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蛋白组学

蛋白组学

蛋白组学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65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7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242708篇;相关期刊374种,包括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呼吸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第四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等;蛋白组学的相关文献由230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开正、丁银环、董书伟等。

蛋白组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7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42708 占比:99.74%

总计:243340篇

蛋白组学—发文趋势图

蛋白组学

-研究学者

  • 王开正
  • 丁银环
  • 董书伟
  • 于思创
  • 戴勇
  • 王海云
  • 陈颖
  • 刘世祥
  • 刘永明
  • 周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雯珊; 江萍利; 刘雨露; 丁妍怡; 余燕; 杨敏光; 柳维林; 陈立典
    • 摘要: 背景:丹酚酸A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缺血侧海马区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丹酚酸A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海马区蛋白差异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Longa方法制备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丹酚酸A组(n=6).丹酚酸A组于线栓拔出后尾静脉注射2 mg/kg丹酚酸A;生理盐水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T2加权成像检测脑梗死体积;旷场实验及Morris水迷宫测试观察各组大鼠的自主行为、学习记忆能力;串联质谱标签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缺血侧海马区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丹酚酸A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②T2加权成像显示,丹酚酸A组较生理盐水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③旷场实验结果发现,丹酚酸A组大鼠自主活动及自由探索行为表现更佳;④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表明,丹酚酸A组大鼠在定向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⑤缺血侧海马区差异蛋白质分析结果发现,丹酚酸A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筛选出50个上调及3个下调差异蛋白;基因本体论分析表明它们主要参与binding,catalytic activity等分子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它们主要涉及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Staphylococus aureus infection等信号通路;⑥结果显示,丹酚酸A可能通过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缺血侧海马区差异蛋白、补体及凝血级联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单政铭; 陶述春; 胡春梅; 张治元; 丁一楠; 何梦铖; 唐秋莎
    • 摘要: 背景:现有的外泌体蛋白组学研究中,只有不同来源外泌体或者不同条件下分泌的外泌体之间的蛋白组学对比,没有外泌体和其母体细胞之间的对比分析.目的: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进行提取鉴定和蛋白组学分析.方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采用超滤序贯超离法提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蛋白质定量、蛋白质印迹法及蛋白组学分析等技术鉴定.结果 与结论:①提取的外泌体分散度较好且均一,多为杯状圆形或类圆形的膜性小囊泡,可见囊泡的双膜性结构,中央为低电子密度成分,分布较集中且边界清晰;②外泌体粒径分布峰值为(129.5±8.7)nm,膜表面带负电荷,浓度为8.375×1010粒子/mL,平均zeta电位为(-28.1±3.6)mV;③外泌体有特征性膜蛋白CD9、CD63的表达;④蛋白组学分析外泌体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大多参与RNA剪接、mRNA加工、蛋白折叠等生物过程,参与RNA/DNA等遗传物质及蛋白质的合成、加工、降解过程,参与组成多种细胞器及亚细胞膜结构,参与多条信号通路、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与多种疾病和病毒致癌也密切相关;⑤通过分析认为外泌体与其母体细胞相比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差异蛋白功能均和免疫无关,故验证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低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 刘港; 毛庆; 毛伟维; 刘雪玲; 胡春艳; 张栋梁; 史亚祥; 郭齐
    • 摘要: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承载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及预后康复管理等方面具有“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理念”,但其存在缺乏客观、量化指标等问题,因而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系统生物学主要包括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其具有“整合”的特点,与中医的“整体观”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应用中医诊治各种疾病的同时运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能够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 祁梦凡; 谢苏; 高若男; 孙义姗; 孙晓梅; 和军飞; 鲁慧文; 卢世豪; 陈鑫; 李清春; 黄涛
    • 摘要: 为了研究母猪妊娠早期外周血液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寻找潜在的母猪妊娠早期生物标志物,本试验采集了8头健康、生产表现正常且体况相近的配种后15 d妊娠与非妊娠的长大二元经产母猪外周血液,分离蛋白,利用iTRAQ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胚胎附植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用ELISA验证其表达情况,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到配种后15 d妊娠与非妊娠母猪外周血中的24个差异表达蛋白(妊娠母猪中19个上调,5个下调),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p53、MAPK、Estrogen和mTOR等重要信号通路。ELISA结果验证其表达趋势与iTRAQ检测结果一致。ROC曲线分析发现,配种后15 d血液中的FLNC、ADIPOQ、HP和TERF2以及FLNC-ADIPOQ、ADIPOQ-HP联合使用均可作为母猪早期妊娠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且准确性与特异性较好。本研究鉴定了配种后15 d母猪血液中差异表达蛋白,且发现FLNC、ADIPOQ、HP和TERF2可作为母猪妊娠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为母猪胚胎附植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
    • 刘建华; 曾倩华; 徐霞; 丁玉庭
    • 摘要: 鱼是日常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鱼体组织结构脆弱以及内源性酶和嗜冷细菌的作用,导致鱼的气味、风味和质地发生变化,鱼体品质迅速下降。因此,快速、方便、无损检测鱼体新鲜度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在对比与总结传统鱼体新鲜度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简述了目前最新的鱼体新鲜度检测方法,包括气味指纹技术、新鲜度指示型智能包装技术、蛋白组学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光谱技术,比较和论述了其优缺点,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应用趋势进一步展望。
    • 张亚丽; 蒋毅
    • 摘要: 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而诱导痰检测是一种可反映气道炎症的无创气道采样方法。诱导痰细胞学计数可广泛用于哮喘的诊断、分型及炎症的评估;诱导痰中细胞因子检测在哮喘的发病、病情评估、个体化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组学在国内外各项研究中的运用不断成熟,可对诱导痰成分进行组学分析,特别是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分析为哮喘诊治、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 张文彦; 刘芳; 刘梦露; 陈德喜; 张晶; 时红波; 于海滨
    • 摘要: 目的筛选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差异蛋白,分析其功能及生物学过程,为ALD患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并确诊为ALD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例,超速离心分离提纯外泌体,提取蛋白,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 TMT)标记后,采用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对两者血浆中的外泌体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并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及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结果共鉴定到可定量蛋白质387种,以倍数上调>1.2倍或下调>1.2倍且P<0.05为标准筛选出差异蛋白27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D组上调蛋白15种、下调蛋白12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脂质的代谢、免疫反应和细胞的死亡等生物学过程,并与炎症反应、细胞的损伤和补体级联反应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 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可能作为ALD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 李倩; 张锡宝; 梁景耀
    • 摘要: 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和突破,加快了组学研究高通量、定量化发展。将一种或多种高通量组学技术联合生物信息学对生物样本或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生物分子及其功能之间的联系,可为疾病机制研究提供更全面、更多层次的见解。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其联合分析在皮肤疾病的病因研究、疾病鉴别诊断与辅助诊断、生物标志物与新型治疗靶点发现以及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近年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及其联合分析在皮肤领域的应用研究。
    • 周琦; 熊鑫; 吕红彬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晚期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DR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均有特异性的表现特征。随着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就DR在不同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与DR研究新方向予以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所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生发展,这为阐明DR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 唐丽亚; 瞿启睿; 刘琼; 张雨辰; 吴霞; 胡碧浓; 龙轶映; 许明; 张泓; 艾坤
    • 摘要: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筛查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逼尿肌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和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作骶上脊髓损伤模型,利用TMT定量标记技术检测逼尿肌中表达的蛋白质,将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1/1.2,P<0.05,独立肽段(unique peptide)≥2的蛋白质定义为DEPs,使用Metascape对DEP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使用Cyto Hubba插件结合蛋白质的degree值筛选前10位的DEPs。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容量和逼尿肌收缩频率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逼尿肌移行上皮增厚,肌纤维排列层次欠清晰。在逼尿肌中总共筛选出了244个DEPs,其中上调128个,下调116个;KEGG中显著富集了磷酸戊糖途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和多巴胺能突触等15条信号通路;通过Cyto Hubba筛选出前10位的DEPs: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 dehydrogenase 6-phosphate,G6pd)、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t)等。结论:糖代谢、细胞骨架信号系统、多巴胺能突触等方面可成为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的潜在干预靶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