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织转变

组织转变

组织转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48680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金相与显微分析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电工钢学术年会等;组织转变的相关文献由61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德元、万仁毅、任瑞铭等。

组织转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8680 占比:99.59%

总计:48882篇

组织转变—发文趋势图

组织转变

-研究学者

  • 李德元
  • 万仁毅
  • 任瑞铭
  • 李强
  • 李永东
  • 王全礼
  • 王坤
  • 王猛
  • 王立峰
  • 王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芦文钊; 胡学文; 袁晓敏; 张义伟
    • 摘要: 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6 mm厚Q890高强钢板进行了焊接热模拟试验。通过原位观察研究了不同焊接热输入条件下钢板显微组织的形核和核长大过程。结果表明:焊接后在t_(8/5)为300 s的条件下冷却的钢板奥氏体晶界析出块状铁素体,室温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少量板条贝氏体;在t_(8/5)为60 s的条件下冷却的钢板,贝氏体转变从奥氏体晶界开始,室温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板条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在t_(8/5)为30 s的条件下冷却的钢板,板条贝氏体呈缠结互锁状,室温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在t_(8/5)为15 s的条件下冷却的钢板室温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及少量板条贝氏体。通过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焊接热模拟试验并结合组织转变的原位观察来判定高强钢钢焊接性能是可行的。
    • 杨鲁明; 吕刚; 赵晓敏; 白月琴; 王刚; 赵家琪
    • 摘要: 文章以38CrMoAl钢为研究对象,利用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2~0.5°C/s时,室温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0.5~1°C/s时,出现少量贝氏体,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1°C/s时,在贝氏体转变区最上部,靠近Bs的温度处形成贝氏体,室温下组织为上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2~5°C/s时,马氏体不断增加,贝氏体逐渐减少,室温下为贝氏体+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不小于5°C/s,室温下组织全部为马氏体。研究结果为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 李朝阳; 郭呈宇; 康永林; 王书桓; 于浩
    • 摘要: 为了解决传统调质热处理工艺获得材料屈强比较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船用高强韧钢在一次淬火+两相区二次淬火+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及其对力学性能与屈强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与高温共聚焦金相显微镜对高强韧钢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进行观察与分析,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组织转变对力学性能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二次淬火温度的升高,高强韧钢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升高且屈强比升高,高强韧钢热处理态组织为铁素体+回火板条马氏体。高强韧钢在二次加热保温时,一次淬火形成的马氏体板条界促进奥氏体形核从而细化晶粒,提高了强度与低温韧性,屈服强度均高于800 MPa,-50°C冲击功均高于200 J;同时,两相区二次加热时产生了软相铁素体,并在后续二次淬火及回火过程中保持稳定,降低了屈强比,最低可达0.92。合理的二次淬火热处理工艺可以在保证强韧性的前提下获得较低的屈强比。
    • 董文卜
    • 摘要: 采用Thermal-calc计算了含氮马氏体不锈钢20Cr13的合金相图,据此进行了关键热加工工艺参数设计。采用金相、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温热模拟试验、拉伸试验和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高温下均热温度对高温组织转变的影响以及高温铁素体对高温塑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退火和淬火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锭中的少量δ铁素体在单相奥氏体区高温长时间均热后并未消除;δ铁素体的存在降低了马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塑性;在临界温度长时间退火后,组织为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球状碳化物的索氏体及沿晶界呈断续分布的点状碳化物,随退火温度的提高,索氏体晶粒尺寸增大,碳化物选择性地在晶界粗化长大,并呈断续状点状分布;950~1100°C奥氏体化淬火后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温度较低时,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淬火后马氏体硬度较低,提高淬火温度,碳化物充分溶解,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增加,淬火后板条马氏体硬度升高。
    • 李智丽; 寇沙沙; 白雅琼
    • 摘要: 文章利用全自动相变仪对不同锰铬含量的贝氏体钢组织转变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锰铬元素含量对贝氏体钢过冷奥氏体相变点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转变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转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贝氏体钢组织转变的最佳温度为330°C,为贝氏体钢生产工艺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于奇; 马佳; 龙伟民; 钟素娟; 于新泉; 潘建军
    • 摘要: 在CuSn合金中添加Zn、Ni元素研制一种CuSnZnNi适配型预合金粉,克服了 CuSn10合金硬度低,对金刚石把持力弱,通用性欠佳等问题.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20%的Zn元素研制了 CuSnZn合金,相对CuSn10合金固液相温差由170°C降为34°C,合金的流动性得到显著提升.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随着Zn元素加入,(α+δ)-CuSn共析组织显著增加,同时烧结体中的a-(Cu,Sn)相逐渐转变为α-(Cu,Zn)相;XRD分析表明合金中生成了 Cu6Sn5、Cu41Sn11、Cu5.6Sn的δ相和Cu5Zn8的γ相.在合金中继续添加Ni元素可细化合金晶粒,提高烧结体致密度,强化相组织,阻止裂纹扩展,且合金中出现α-(Cu,Ni)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Ni3Sn.研制的预合金粉末可提高金刚石工具烧结性能,具有优良的适配性.
    • 马长文; 狄国标; 王凯凯; 黄乐庆; 路士平
    • 摘要: 对高强度钢板分别进行在线淬火+600°C回火以及离线淬火+600°C回火处理,对比研究了两种工艺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下试验钢板的显微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在线淬火+回火后的马氏体板条间距更小,板条更长;在线淬火+回火后的马氏体具有更高的位错密度和更多的大角度晶界,且碳化物析出相的尺寸更加细小;在线淬火+回火后试验钢板的强度更高,但塑性和韧性略低于离线淬火+回火工艺下的.
    • 王志国; 何振丰; 赵吉宾; 赵宇辉; 聂长武; 张宏伟
    • 摘要: 为了揭示Cr系注塑模具钢表面采用异种材料沉积过程的组织演变机制,在两种模具钢表面沉积316L不锈钢,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等表征微观组织及硬度特征,并结合熔凝动态过程及Schaeffler相图分析界面及沉积层区组织转变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基体元素组成及组成相分布的差异,导致在沉积层界面的组织转变呈现明显差异性.高Cr莱氏体钢组织过渡区厚度为200μm,过渡区组织形态和组成相明显区别于沉积层其他区域,碳化物在过渡区经历了先局部聚集性长大、之后枝晶间均匀分布等复杂变化;而P20钢沉积层的组织过渡区厚度小于20μm,组织以枝晶方式生长且与沉积层非过渡区连通,同时枝晶内发现了弥散分布的颗粒状碳化物.在熔池中C,Cr,Ni等元素的动态变化作用下,两种钢沉积层的非过渡区组成相也呈现明显差异,高Cr莱氏体钢和P20钢沉积层的基体相分别为奥氏体相与马氏体相,由此导致其硬度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5~325HV0.2和500~575HV0.2.
    • 刘阳; 谷海容; 汪永国; 卢茜倩; 晋家春
    • 摘要: 在DIL805A/D热膨胀仪上测定了 34MnB5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热膨胀曲线.根据试验数据测得了 Ac1和Ac3,并结合金相和硬度法,绘制出了试验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对试验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组织转变情况及硬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较慢在3°C/s以下时,相变产物主要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平均显微硬度为223.7HV;当冷却速度在3~15°C/s时,相变产物主要为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较快在15°C/s以上时,主要生成单相马氏体组织,平均显微硬度为552.7HV.
    • 张敏
    • 摘要: 以GCr15轴承钢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冷却工艺参数对组织转变温度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冷却速度提高,二次碳化物及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减小,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增大,二次碳化物形态逐渐由网状演变为点状、线条状,珠光体形态逐渐由片层状演化为团絮状,20°C/s时珠光体转变结束温度仍高于550°C。当冷却速度为5°C/s时已发生马氏体转变。在保证终冷温度条件下,以8~16°C/s冷却速度冷却时均可获得以团絮状珠光体为主,辅以在晶界弥散分布的尺寸小于5μm,含量低于3.3%马奥岛显微组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