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强比
屈强比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7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61篇、专利文献745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焊管、鞍钢技术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2015年全国中厚板生产技术交流会等;屈强比的相关文献由250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斌、邹德辉、曲锦波等。
屈强比
-研究学者
- 郭斌
- 邹德辉
- 曲锦波
- 王国栋
- 侯华兴
- 张开广
- 童明伟
- 杨雄
- 杨浩
- 白云
- 范巍
- 任毅
- 李娜
- 李少坡
- 杨颖
- 王爽
- 侯晓英
- 刘丹
- 刘自成
- 史术华
- 崔强
- 张哲
- 张帅
- 苗丕峰
- 郝亮
- 丁文华
- 刘文斌
- 刘文月
- 王军
- 罗登
- 镇凡
- 刘仁东
- 卜勇
- 张涛
- 李洪翠
- 董中波
- 韦弦
- 余宏伟
- 张磊
- 战国锋
- 李书瑞
- 李经涛
- 欧阳瑜
- 许晓红
- 陈颜堂
- 高红
- 黄重
- 丁中
- 徐党委
- 徐进桥
-
-
赵钰锋;
曹东升;
刘伟南;
陈学森;
蒋鑫伟
-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时效制度、不同淬火冷却方式条件下6082铝型材拉伸力学性能和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的变化关系及屈强比与n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效制度由欠时效-峰时效-过时效过程,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对应的n值先降低后升高,而且屈强比与n值关系较为密切,当屈强比越小时,n值越高;另外,淬火冷却强度越高,力学性能提高的同时,断后伸长率也有所提升,且间接影响n值的变化。
-
-
顾德志;
赵凯;
方宇颀
-
-
摘要:
介绍了欧盟承压设备用不锈钢钢板标准EN 10028-7:2016,对其适用范围、标准结构、牌号、订货内容及技术要求进行说明;对其中的奥氏体不锈钢限定的磷、硫含量范围及氮元素对强度的影响进行介绍,并与中国不锈钢钢板标准GB/T 24511-2017进行比较,介绍两标准在设计规范中的使用。可为EN材料标准的使用和中国不锈钢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
-
丁守一;
黄亚继;
陈奎续;
徐力刚;
樊聪慧;
胡华军;
戚二兵;
戴闻骁
-
-
摘要:
高温除尘领域,316L合金纤维滤袋由于可重复利用性引起广泛关注,但316L合金纤维材料的气固腐蚀特性及机理尚不明确,成为实际应用中的风险因素。基于316L合金纤维滤袋的气固腐蚀特性,采用固定床模拟腐蚀试验,研究SO_(2)气氛下316L合金滤料的腐蚀行为,分析腐蚀后滤料的过滤性能及力学性能变化,探究SO_(2)浓度和烟气组分(O_(2)、H_(2)O)对其腐蚀特性的影响,并结合腐蚀前后滤料微观形貌以及元素分布,研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316L合金纤维滤料的整体腐蚀程度低,腐蚀周期内腐蚀增重率最大为2.30 mg/g,主要体现为局部腐蚀,表面点蚀坑内观察到Mn、S元素的富集,局部质量分数达21.28%、13.08%;SO_(2)浓度变化对腐蚀反应的影响较弱,O_(2)对腐蚀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腐蚀初期的氧化反应,对整体腐蚀进程的促进作用很小,H_(2)O对于腐蚀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腐蚀后滤料透气度和孔结构稳定性保持良好,开孔隙率降至小于5%,而材料屈强比显著提高,抗振性能显著下降。
-
-
昌毅;
邹杨洋;
江元琪;
阳程;
余柳明;
高金贺
-
-
摘要:
针对含裂纹损伤钢构件呈现脆性现象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均假设裂纹与受力方向垂直,且假设屈强比不会随裂纹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实际工程中裂纹出现的角度是随机的,且含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屈强比会随着裂纹长度发生改变。针对Q235和Q355两种不同钢材,对不同角度的含裂纹损伤钢构件进行试验和分析研究。考虑不同裂纹角度下,且屈强比变化的情况下,研究含裂纹损伤钢构件呈现脆性现象的情况。结果表明:计算屈服强度时,任意裂纹角度均可以投影成与受力方向垂直的裂纹处理。当相对裂纹长度一定时,屈强比越大,含裂纹损伤钢构件越容易呈现脆性性能。当相对裂纹长度增大时,含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屈强比增大,采用变化的屈强比,改进了剩余极限强度公式,使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小于1%。研究成果对含裂纹损伤钢构件后期的预防、修复和加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
陈振业;
魏涛;
吝章国;
陈波;
冯伟
-
-
摘要:
针对屈服强度690 MPa级高强度建筑结构用抗震耐候钢母材,开展适用于690 MPa级高强度建筑结构用抗震耐候钢配套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的研究工作。对研制的焊丝C,Si,Mn,S,P等合金元素的含量进行了严格的比例控制,通过调整合金元素比例,达到强度和韧性的平衡,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均有明显提升。满足690 MPa抗震耐候钢板抗震性要求,控制焊接材料屈强比R≤0.92。焊缝金相组织未见硬脆相,组织柱状晶转化为等轴晶,宏观表现韧性提高。结果表明,研制的HS80GJ低合金高强钢气体保护焊丝具有良好的焊接工艺,熔敷金属力学性能满足考核指标的要求。
-
-
李朝阳;
郭呈宇;
康永林;
王书桓;
于浩
-
-
摘要:
为了解决传统调质热处理工艺获得材料屈强比较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船用高强韧钢在一次淬火+两相区二次淬火+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及其对力学性能与屈强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与高温共聚焦金相显微镜对高强韧钢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进行观察与分析,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组织转变对力学性能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二次淬火温度的升高,高强韧钢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升高且屈强比升高,高强韧钢热处理态组织为铁素体+回火板条马氏体。高强韧钢在二次加热保温时,一次淬火形成的马氏体板条界促进奥氏体形核从而细化晶粒,提高了强度与低温韧性,屈服强度均高于800 MPa,-50°C冲击功均高于200 J;同时,两相区二次加热时产生了软相铁素体,并在后续二次淬火及回火过程中保持稳定,降低了屈强比,最低可达0.92。合理的二次淬火热处理工艺可以在保证强韧性的前提下获得较低的屈强比。
-
-
张学刚;
陈振业;
陈燕;
吝章国;
胡鹏亮;
陈波
-
-
摘要:
鉴于目前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的焊接主要采用进口焊条,开展了J807GD焊条的国产化研究。通过在药皮中按比例添加不同种类的氟化物,优化熔渣流动性,并对药皮中某些带有结晶水的粉料进行预烘焙,降低焊缝中扩散氢含量,严格控制焊缝中Mn、Cr、Cu等元素的含量,优化熔敷金属的屈强比。结果表明,研制的J807GD焊条具有优良的平、立焊工艺性,屈强比≤0.92,在推荐参数下力学性能均满足技术条件要求,焊接工艺参数适用范围较宽,适用于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的焊接,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技术要求。较好地解决了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配套焊条熔敷金属高屈强比与冲击韧性之间平衡的问题,为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配套焊条的国产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
韩承良;
黄乐庆;
董占斌;
冯伟
-
-
摘要:
研究了钼含量和层流冷却结束温度对Q500qE桥梁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钼含量显著影响Q500qE桥梁钢的相结构和力学性能;含质量分数0.05%Mo的钢板生成了大量铁素体,导致钢板屈服强度低于500 MPa;随着钼含量的增加,贝氏体数量增多,组织细化,强度提高;随着层流冷却结束温度的降低,含质量分数0.20%Mo的钢板组织细化,强度、屈强比和韧性提高,断后伸长率下降;层流冷却至500°C随后冷床空冷至室温的钢板组织明显细化,并形成少量板条贝氏体,导致屈强比大于0.86;含质量分数0.20%Mo、层流冷却至530°C随后冷床空冷至室温的钢板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
-
齐蒙;
路璐;
刘妍
-
-
摘要:
文章研究了超低碳深冲钢中主要化学元素P、Ti对钢带强度的影响,以及主要生产工艺(如热轧冷却模式、退火温度、退火速度)对钢带强度的影响,根据客户需求,优化包钢DC04性能,降低了钢带屈强比,提高了冲压成形性,满足了客户需求.
-
-
何晓波;
万国喜;
刘艳玲
-
-
摘要:
为降低商用重型车架或底盘用钢510L材料的屈强比,对现有的低碳-锰-铌、低碳-锰-钛成分体系的屈强比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确定采用低碳-锰-铌成分体系,并试验了该成分体系下不同冷却模式、不同卷取温度对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屈强比明显降低。层流采用后段冷却和两段冷却的模式,相比均匀分散冷却,屈强比有一定的降低,但抗拉强度富余量较小。为综合考虑屈强比和强度富余量指标,层流冷却采用后段+稀疏的冷却方案,效果良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
-
邹德辉;
战国锋;
邓照军
- 《中国金属学会低合金钢分会第四届低合金钢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研究了Cr含量在0.54%~1.51%时在Q3°C~Q1°C亚温淬火情况下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Cr含量对低碳钢的Ac3有较大影响.Cr含量越高,Ac3越低.在相同的完全奥氏体化温度保温并水淬得到单一贝氏体组织情况下,试验钢Cr含量越高,抗拉强度和低温韧性越高,屈服强度、屈强比越低,延伸率变化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Cr含量越高,马氏体组织导致的残留应力越大,在残留应力与外加应力叠加时,钢的屈强比降低.在相同的亚温淬火工艺并得到双相组织的情况下,Cr含量越高,试验钢的屈强比越高.这主要是试验钢的Ac3不同,较高含量的Cr相交点较低,在相同的两相区热处理温度下,奥氏体化的区域相对较多,使得在水淬以后,贝氏体和铁素体均呈纤维状分布,这种组织的屈强比要比贝氏体岛或贝氏体条分布于块状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的屈强比要高,即屈强比和两相组织的分布和形态密切相关.为得到热处理性低碳高强度低屈强比钢,较高含量的Cr是不必要的,关键在于合理的两相区热处理温度.
-
-
-
-
Wang Hai;
王海;
Cui Wenjun;
崔文俊;
Wwei Fenrong;
魏芬绒;
Luo Qianwei;
罗乾伟;
Chen Zhihong;
陈志宏;
Zhu Feng;
朱峰
- 《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以典型α型和α+β型钛合金作为研究对象,从合金成分、晶体结构、组织类型和加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钛合金屈强比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钛合金的密排六方(hcp)晶体结构滑移系少,抵抗塑性变形能力大,决定了其屈强比较高;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钛及钛合金的屈强比波动范围大,在0.62-0.99之间,可调节性强;工业纯钛中O元素作为间隙杂质元素使材料强化和脆化,随着氧含量的增加,屈强比升高;钛合金屈强比具有"取向性",沿轧制方向屈强比较低,沿单一加工方式(长度方向)加工变形量越大,材料的屈强比越低;TC4钛合金在淬火后形成亚稳定的转变组织,由于应变引起的转变,使材料均匀伸长率提高,增大了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屈强比降低.
-
-
Zhang Suyuan;
张苏渊;
Zou Yang;
邹扬;
Liu Chunming;
刘春明;
Wang Haibao;
王海宝;
Gu Linhao;
顾林豪
- 《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采用调整调质态Q690钢板轧制后冷却方式的试验,考察轧后水冷、空冷和炉冷对试验钢屈强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轧后冷却方式,经两相区调质处理后,力学性能满足690级别高强钢的要求,但是屈强比(YS/TS)不同。采用轧后水冷的试样,冷却速度达到35°C/s,调质后软相组织铁素体含量最低,约为10%,YS/TS最高,为0.937.采用轧后空冷的试样,轧态组织中铁素体含量增加,调质后软相组织含量也增加,为11.8%,YS/TS降低为0.913.采用轧后炉冷方式的试样,轧态组织中铁素体最多,调质后软相组织含量最高,为15%,YS/TS值最低,为0.897.
-
-
-
Lu Mingwan;
陆明万;
Duan Chenghong;
段成红;
Sun Yu;
孙禹
- 《第十届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作者最新提出的防止塑性垮塌的新准则,并与ASMEⅧ-2规范和EN13445标准中的相应准则进行比较.新准则吸收了ASME和EN的优点,并能较好地处理屈强比较低或几何强化较明显的情况.塑性垮塌是压力容器部件在单调递增的一次加载情况下发生的失效模式。在一次加载情况下由应变硬化材料制成的结构的响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防止塑性垮塌的特征参数有两类:一是结构的承载能力,即结构能承受的最大载荷,ASME规范选择这类参数:二是塑性变形量,或总变形量(因为相对于塑性变形弹性变形要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EN标准选择这类参数。ASME规范和EN标准共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防止塑性垮塌的评定准则。
-
-
-
-
Wang Wengang;
王文刚
- 《第十四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ASME5083铝合金膨胀节的设计开发、型式试验,通过对材料性能、波纹管参数选择及型式试验数据结果的分析,研究采用ASME5083制作膨胀节的可行性,以及材料性能对膨胀节性能的影响,为开发新材料膨胀节提供依据、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