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屈强比

屈强比

屈强比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7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61篇、专利文献745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机械工程材料、焊管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2015年全国中厚板生产技术交流会等;屈强比的相关文献由250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斌、邹德辉、曲锦波等。

屈强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25.09%

会议论文>

论文:61 占比:5.67%

专利文献>

论文:745 占比:69.24%

总计:1076篇

屈强比—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钰锋; 曹东升; 刘伟南; 陈学森; 蒋鑫伟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时效制度、不同淬火冷却方式条件下6082铝型材拉伸力学性能和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的变化关系及屈强比与n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效制度由欠时效-峰时效-过时效过程,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对应的n值先降低后升高,而且屈强比与n值关系较为密切,当屈强比越小时,n值越高;另外,淬火冷却强度越高,力学性能提高的同时,断后伸长率也有所提升,且间接影响n值的变化。
    • 顾德志; 赵凯; 方宇颀
    • 摘要: 介绍了欧盟承压设备用不锈钢钢板标准EN 10028-7:2016,对其适用范围、标准结构、牌号、订货内容及技术要求进行说明;对其中的奥氏体不锈钢限定的磷、硫含量范围及氮元素对强度的影响进行介绍,并与中国不锈钢钢板标准GB/T 24511-2017进行比较,介绍两标准在设计规范中的使用。可为EN材料标准的使用和中国不锈钢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 丁守一; 黄亚继; 陈奎续; 徐力刚; 樊聪慧; 胡华军; 戚二兵; 戴闻骁
    • 摘要: 高温除尘领域,316L合金纤维滤袋由于可重复利用性引起广泛关注,但316L合金纤维材料的气固腐蚀特性及机理尚不明确,成为实际应用中的风险因素。基于316L合金纤维滤袋的气固腐蚀特性,采用固定床模拟腐蚀试验,研究SO_(2)气氛下316L合金滤料的腐蚀行为,分析腐蚀后滤料的过滤性能及力学性能变化,探究SO_(2)浓度和烟气组分(O_(2)、H_(2)O)对其腐蚀特性的影响,并结合腐蚀前后滤料微观形貌以及元素分布,研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316L合金纤维滤料的整体腐蚀程度低,腐蚀周期内腐蚀增重率最大为2.30 mg/g,主要体现为局部腐蚀,表面点蚀坑内观察到Mn、S元素的富集,局部质量分数达21.28%、13.08%;SO_(2)浓度变化对腐蚀反应的影响较弱,O_(2)对腐蚀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腐蚀初期的氧化反应,对整体腐蚀进程的促进作用很小,H_(2)O对于腐蚀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腐蚀后滤料透气度和孔结构稳定性保持良好,开孔隙率降至小于5%,而材料屈强比显著提高,抗振性能显著下降。
    • 昌毅; 邹杨洋; 江元琪; 阳程; 余柳明; 高金贺
    • 摘要: 针对含裂纹损伤钢构件呈现脆性现象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均假设裂纹与受力方向垂直,且假设屈强比不会随裂纹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实际工程中裂纹出现的角度是随机的,且含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屈强比会随着裂纹长度发生改变。针对Q235和Q355两种不同钢材,对不同角度的含裂纹损伤钢构件进行试验和分析研究。考虑不同裂纹角度下,且屈强比变化的情况下,研究含裂纹损伤钢构件呈现脆性现象的情况。结果表明:计算屈服强度时,任意裂纹角度均可以投影成与受力方向垂直的裂纹处理。当相对裂纹长度一定时,屈强比越大,含裂纹损伤钢构件越容易呈现脆性性能。当相对裂纹长度增大时,含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屈强比增大,采用变化的屈强比,改进了剩余极限强度公式,使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小于1%。研究成果对含裂纹损伤钢构件后期的预防、修复和加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陈振业; 魏涛; 吝章国; 陈波; 冯伟
    • 摘要: 针对屈服强度690 MPa级高强度建筑结构用抗震耐候钢母材,开展适用于690 MPa级高强度建筑结构用抗震耐候钢配套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的研究工作。对研制的焊丝C,Si,Mn,S,P等合金元素的含量进行了严格的比例控制,通过调整合金元素比例,达到强度和韧性的平衡,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均有明显提升。满足690 MPa抗震耐候钢板抗震性要求,控制焊接材料屈强比R≤0.92。焊缝金相组织未见硬脆相,组织柱状晶转化为等轴晶,宏观表现韧性提高。结果表明,研制的HS80GJ低合金高强钢气体保护焊丝具有良好的焊接工艺,熔敷金属力学性能满足考核指标的要求。
    • 李朝阳; 郭呈宇; 康永林; 王书桓; 于浩
    • 摘要: 为了解决传统调质热处理工艺获得材料屈强比较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船用高强韧钢在一次淬火+两相区二次淬火+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及其对力学性能与屈强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与高温共聚焦金相显微镜对高强韧钢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进行观察与分析,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组织转变对力学性能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二次淬火温度的升高,高强韧钢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升高且屈强比升高,高强韧钢热处理态组织为铁素体+回火板条马氏体。高强韧钢在二次加热保温时,一次淬火形成的马氏体板条界促进奥氏体形核从而细化晶粒,提高了强度与低温韧性,屈服强度均高于800 MPa,-50°C冲击功均高于200 J;同时,两相区二次加热时产生了软相铁素体,并在后续二次淬火及回火过程中保持稳定,降低了屈强比,最低可达0.92。合理的二次淬火热处理工艺可以在保证强韧性的前提下获得较低的屈强比
    • 张学刚; 陈振业; 陈燕; 吝章国; 胡鹏亮; 陈波
    • 摘要: 鉴于目前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的焊接主要采用进口焊条,开展了J807GD焊条的国产化研究。通过在药皮中按比例添加不同种类的氟化物,优化熔渣流动性,并对药皮中某些带有结晶水的粉料进行预烘焙,降低焊缝中扩散氢含量,严格控制焊缝中Mn、Cr、Cu等元素的含量,优化熔敷金属的屈强比。结果表明,研制的J807GD焊条具有优良的平、立焊工艺性,屈强比≤0.92,在推荐参数下力学性能均满足技术条件要求,焊接工艺参数适用范围较宽,适用于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的焊接,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技术要求。较好地解决了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配套焊条熔敷金属高屈强比与冲击韧性之间平衡的问题,为690 MPa级建筑结构用钢配套焊条的国产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韩承良; 黄乐庆; 董占斌; 冯伟
    • 摘要: 研究了钼含量和层流冷却结束温度对Q500qE桥梁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钼含量显著影响Q500qE桥梁钢的相结构和力学性能;含质量分数0.05%Mo的钢板生成了大量铁素体,导致钢板屈服强度低于500 MPa;随着钼含量的增加,贝氏体数量增多,组织细化,强度提高;随着层流冷却结束温度的降低,含质量分数0.20%Mo的钢板组织细化,强度、屈强比和韧性提高,断后伸长率下降;层流冷却至500°C随后冷床空冷至室温的钢板组织明显细化,并形成少量板条贝氏体,导致屈强比大于0.86;含质量分数0.20%Mo、层流冷却至530°C随后冷床空冷至室温的钢板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 齐蒙; 路璐; 刘妍
    • 摘要: 文章研究了超低碳深冲钢中主要化学元素P、Ti对钢带强度的影响,以及主要生产工艺(如热轧冷却模式、退火温度、退火速度)对钢带强度的影响,根据客户需求,优化包钢DC04性能,降低了钢带屈强比,提高了冲压成形性,满足了客户需求.
    • 何晓波; 万国喜; 刘艳玲
    • 摘要: 为降低商用重型车架或底盘用钢510L材料的屈强比,对现有的低碳-锰-铌、低碳-锰-钛成分体系的屈强比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确定采用低碳-锰-铌成分体系,并试验了该成分体系下不同冷却模式、不同卷取温度对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屈强比明显降低。层流采用后段冷却和两段冷却的模式,相比均匀分散冷却,屈强比有一定的降低,但抗拉强度富余量较小。为综合考虑屈强比和强度富余量指标,层流冷却采用后段+稀疏的冷却方案,效果良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