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隙率

空隙率

空隙率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5篇、会议论文84篇、专利文献83648篇;相关期刊503种,包括石油沥青、化工学报、建筑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2014年全国公路养护技术学术年会、山西省第二十七次铸造会议、2015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年会暨第二届绿色混凝土发展高峰论坛等;空隙率的相关文献由30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海青、黄志尧、王保良等。

空隙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5 占比:1.51%

会议论文>

论文:8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3648 占比:98.39%

总计:85017篇

空隙率—发文趋势图

空隙率

-研究学者

  • 李海青
  • 黄志尧
  • 王保良
  • 周志刚
  • 李立寒
  • 杨虎
  • 陈虹
  • 黄晓明
  • 冀海峰
  • 叶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漾博; 吴帮伟; 张永健; 丁皓; 王本帅
    • 摘要: 本文采用CT图像技术对AC-13混合料试件进行断层扫描,通过二值化、三值化等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混合料的空隙率与级配参数。结果表明:运用DIP法可获得较理想的混合料空隙率空隙率分布特征。当截面数量大于30个、集料粒径大于4.75mm,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对粒径2.36~4.75mm的集料,级配识别结果较为稳定,可以乘以修正系数进行精确修正。该方法可以对沥青路面摊铺施工质量及均匀性等进行科学检验。
    • 徐宇峰; 金林
    • 摘要: 为提高排水沥青路面设计可靠性,本文开展了基于回归模型的排水沥青路面排水强度分析研究。通过回顾排水沥青路面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经验,总结了不同类型路面排水设计要点,结合其排水性能分析,利用回归模型对排水强度影响因素进行表达,得出排水层结构厚度、路拱横坡坡度与排水强度呈现出一次线性关系,而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排水强度呈指数关系,本文结论对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郭宏
    • 摘要: 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填充及抑制收缩作用的粗骨料,其任何性能指标的变化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选择5~25mm、5~31.5mm连续级配碎石,建立理想模型曲线,进行颗粒级配筛分、表观密度、紧密堆积密度试验,研究不同颗粒级配比例组成对粗骨料空隙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级配比例组成的的相同连续级配粗骨料,其表观密度相差较小;筛分曲线趋于规定中值时,空隙率值并不是趋于最小;筛分曲线趋于呈“S”型时,空隙率值趋于变小;筛分累计筛余结果,大粒径粗骨料位于规定上限与3/4值之间,小粒径粗骨料位于规定下限与1/4值之间时,空隙率值趋于最小。
    • 李岩; 周志刚; 李帅帅; 王欣
    • 摘要: 为了揭示交通荷载下沥青混合料的渗透特性演化规律和水损害机理,本文针对SMA-13沥青混合料,利用马歇尔击实和旋转压实两种成型方法分别制备出4种空隙率(4%、6%、8%、10%)的圆柱形试件,进行三轴疲劳加载试验,利用自研的多场耦合条件下路面材料渗透性测试系统,测试并比较在不同疲劳阶段试件渗水系数随水压(0.04 MPa、0.10 MPa、0.18 MPa、0.26 MPa)和轴压(0.7 MPa、0.9 MPa、1.1 MPa)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疲劳加载对试件渗透性能的影响具有压密和损伤双重作用,低空隙率试件的渗水系数主要受持续的疲劳损伤作用而增大,高空隙率试件的渗水系数主要受压密作用而随着疲劳加载逐渐降低。空隙率是影响沥青混合料渗透性能的关键因素,高空隙率试件的渗水系数显著高于低空隙率试件的渗水系数。渗水系数随水压的增加而增大,渗透性较弱的试件受水压的影响更为显著。渗水系数随轴压的增大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但与空隙率和水压相比,轴压的影响相对较弱。过高的动水压力会导致空隙率6%左右的沥青混合料渗水性能显著增强,易产生水损害破坏。旋转压实与马歇尔击实成型试件的渗水系数随疲劳加载、水压和轴压的变化规律相似,后者一般大于前者。
    • 徐义洋; 褚廷湘; 冯学文; 代文程
    • 摘要: 为了识别采空区应力加载对破碎煤岩空隙率的影响,基于采空区应力恢复及空隙率对煤自燃影响角度,分析了采空区空隙率对煤自燃发生中的漏风强度、氧气浓度分布、蓄热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恒昇采空区破碎煤体的压实实验,测试了其应力应变及空隙率变化特征。结合分形理论,建立了承压颗粒煤分形空隙率模型,明确了分形模型的初始参数,并对实验数据及理论计算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在应力作用下,破碎煤体发生压实变形,造成颗粒级配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分型维数增大与空隙率发生变化,说明随工作面推进及采空区应力逐渐恢复状态下,采空区破碎煤体空隙率呈现动态变化;②通过测试原始煤样与破碎后煤样粒径分布与级配变化,获得了承压破碎煤体的分形维数,发现承压破碎煤体分形维数增大则说明受载煤样更加破碎,在应力加载状态下其空隙率逐渐减小;③通过分形理论与承压破碎煤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承压颗粒煤的分形空隙率理论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在0.028~0.106,可满足工程需要;④分析了该模型的使用条件,在获得破碎煤岩应力应变函数及应力加载路径的前提下,该模型可对任意状态下的空隙率进行预测。
    • 唐川林; 庹磊; 王霞光; 胡东; 王舒; 夏美丽
    • 摘要: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从静力学角度,进行了气举管内压力分析,研究了不同作业工况及喷射方式对气举输出的影响,分析了气举输出特性随吸口下降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举垂直作业存在固相与液相流量变化趋势相反的平衡段,吸口底部漏斗状坑径变大、局部流体加速、紊流增多,有利于固体颗粒的提升;对称喷射方式固相空隙率更高,提升固体颗粒性能更好,而非对称喷射方式明显增强了气举吸口附近的局部扰动,更有利于采矿作业过程中液体提升。
    • 陶莉萍
    • 摘要: 再生沥青混合料常面临水稳定性不足的风险。为研究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本研究设计了3种RAP掺量(0%、30%、50%)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采用不同次数(0、1、3、6、9、10)的冻融循环试验,测定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指标,评估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结果表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随着RAP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不同RAP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先快后慢,逐渐趋于稳定;不同RAP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劈裂强度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下降速度先快后慢,逐渐趋于稳定;30%RAP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最佳,0%RAP掺量的次之,50%RAP掺量的最小;空隙率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成反比。
    • 王英; 杨熙; 姜继斌; 李萍; 念腾飞
    • 摘要: 动水冲刷是引起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自主加工的动水冲刷模拟设备,对分别添加水泥、消石灰、高分子聚合物抗剥落剂的沥青混合料以及普通AC类沥青混合料在动水冲刷和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的空隙率进行测定,并结合CT扫描试验,对沥青混合料水损害过程中的细观孔隙结构演化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动水冲刷-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合料内部出现更多的冻胀小孔。动水冲刷导致细料进一步流失,冻胀作用加剧,小孔逐渐连通,反向加剧动水冲刷作用。对于孔隙较为团聚的部位以及试件的边缘区域,动水冲刷以及冻融的作用更显著,孔隙贯通范围更广。CT三维孔隙模型数据表明,混合料试件的体孔隙率呈由上向下递减的趋势,其中,对于添加水泥和消石灰的沥青混合料试件,上层和中层孔隙率的增幅水平相当,动水冲刷-冻融循环的作用深度最大,添加高分子聚合物的沥青混合料孔隙增长幅度最小。与常规静态浸水模式下的冻融试验相比,动水冲刷-冻融循环作用模式下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降幅更大,力学强度的衰退趋势与宏细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综合数据表明,循环作用后,添加高分子聚合物抗剥落剂的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最佳,其次为添加消石灰和水泥的混合料。
    • 郭培达
    • 摘要: 沥青混凝土的抗冻融破坏能力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的服役耐久性,当前主要是以沥青混凝土试件劈裂强度在冻融环境下的损失情况来间接反映其抗冻融破坏性能,而缺乏基于沥青混凝土结构变化的直观分析方法。因此,该研究提出采用CT扫描技术跟踪分析沥青混凝土试件内部空隙分布特征的方法来表征沥青混凝土在冻融循环损伤下的耐久性。主要对比分析了密集配和开级配两类初始空隙率存在显著差别的沥青混凝土在冻融循环损伤下的空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虽然两类沥青混凝土试件在高度方向上不同层位的空隙率差别较大,但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两类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且空隙分布特征的差别也随之加大。开级配沥青混凝土某些层位空隙膨胀造成高度方向上该层位临近其他区域空隙受挤压,被挤压区域的空隙率甚至小于初始值,而在密集配沥青混凝土中则很难观察到这一现象。因此,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冻融耐久性要弱于密集配沥青混凝土。
    • 程龙; 贾海林; 陈南; 崔博
    • 摘要: 针对目前采空区自燃三带实测方法的不便性和局限性,为准确合理地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构建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和自燃危险区域的相互关系,提出以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直接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实践验证。以实际工作面为背景,通过运用FLAC^(3D)数值模拟、现场埋管实测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分析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演化规律和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特征,得到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空隙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空区底板应力场先后经历应力降低区、应力升高区和应力稳定区,根据走向、倾向应力峰值曲线初步判断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为:散热带0~89 m,氧化升温带89~190 m,窒息带190 m以外;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划分得到的散热带0~86.4 m,氧化升温带86.4~187 m,窒息带187 m以外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