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7篇、会议论文154篇、专利文献175895篇;相关期刊40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科学技术与工程、钻井液与完井液等; 相关会议132种,包括第八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2015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年会暨第二届绿色混凝土发展高峰论坛、第七期全国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应用技术研讨会 等;颗粒级配的相关文献由298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栋民、李滢、樊晓一等。

颗粒级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7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15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75895 占比:99.42%

总计:176916篇

颗粒级配—发文趋势图

颗粒级配

-研究学者

  • 王栋民
  • 李滢
  • 樊晓一
  • 赵计辉
  • 李端乐
  • 王剑锋
  • 祝洪喜
  • 邓承继
  • 李建华
  • 林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倪明孚; 张华; 孙静; 张英莹; 于光涛
    • 摘要: 反滤层对提高土石坝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Ⅰ型反滤层破坏后渗透机理的研究较少.根据常水头渗透试验原理,利用自主研发的渗流侵蚀模型装置,采用自上而下的渗流方式,探究了颗粒级配、初始孔隙比、水力梯度等因素对Ⅰ型反滤层抗渗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初始孔隙比相同的情况下,反滤层细颗粒含量越高,细颗粒越容易流失,抗渗性能越差;在考虑土骨架压缩变形的前提下,颗粒级配相同的反滤层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或减小孔隙比均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渗能力;渗透破坏初始阶段,颗粒流失主要来自于中、上部,并在中下部形成自滤反滤层.
    • 倪明孚; 张华; 孙静; 张英莹; 于光涛
    • 摘要: 反滤层对提高土石坝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Ⅰ型反滤层破坏后渗透机理的研究较少.根据常水头渗透试验原理,利用自主研发的渗流侵蚀模型装置,采用自上而下的渗流方式,探究了颗粒级配、初始孔隙比、水力梯度等因素对Ⅰ型反滤层抗渗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初始孔隙比相同的情况下,反滤层细颗粒含量越高,细颗粒越容易流失,抗渗性能越差;在考虑土骨架压缩变形的前提下,颗粒级配相同的反滤层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或减小孔隙比均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渗能力;渗透破坏初始阶段,颗粒流失主要来自于中、上部,并在中下部形成自滤反滤层.
    • 郑刚; 王佳琳; 佟婧博; 张天奇
    • 摘要: 天津市地下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粉土层处,这类土层极易随地下水的流失而流失,在该类地区的地下结构在施工及运营期间也易出现渗漏现象.其中土体的工程性质与渗透特性是这种渗流侵蚀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对天津粉土的工程性质,尤其是渗透特性进行标定.为确定天津地下承压含水层中粉土的渗透特性,首先开展室内试验研究,适当地加工改造《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的标准试验仪器,通过比重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对天津粉土进行比重、级配、液塑限等基本参数进行标定,详细汇总整理各个试验数据,应用相关公式及数据处理方法对大量试验数据展开分析得出试验结果;然后通过常水头渗透试验与变水头渗透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粉土渗透系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粉土的渗透系数随孔隙率的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随时间的增长而减小且最终趋于稳定.从天津粉土的土体特性出发,将既无法传递净水压,也不能产生渗流的由结合水占领的无效孔隙排除,剩下的孔隙比定义为有效孔隙比.利用有效孔隙比的概念对经典的太沙基渗流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适用于天津粉土的渗透系数估算公式.该公式能很好地计算天津粉土的渗透系数,可为天津市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施工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陈古华; 韩培锋; 王月明; 田述军; 邱洪志
    • 摘要: 碎屑流灾害在西南山区较普遍,且碎屑流级配变化较大,对范围内的建筑构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容忽视的恶劣影响。其工程防治措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而采用桩群进行拦挡的形式更是新颖,因而弄清碎屑流颗粒级配对拦挡桩群的冲击响应特征将为其治理工程结构优化与防护提供参考。基于此,采用离散元软件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定量分析碎屑流颗粒级配、桩群拦挡距离双因子对碎屑流冲击桩群过程中的速度、堆积范围和轮廓形状、堆积区域质量分布及桩群所受冲击力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不同拦挡距离下桩群的挡流效果和冲击效应特征,并从能量角度阐述其冲击响应特征机理。模拟结果表明:1)碎屑流达到其平均速度峰值的时间与小粒径颗粒含量成反比;且冲击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颗粒反序现象。2)碎屑流平均速度峰值、静止堆积体质量极值分布区域与坡脚的距离同大粒径颗粒含量成正比;碎屑流在堆积区域堆积面积与拦挡距离成正比,在滑槽中堆积面积与大粒径颗粒含量成反比。3)大粒径颗粒"跳动"现象明显且对桩群的瞬时冲击作用显著,因此针对大粒径颗粒含量较大的级配体建议采用适当增大拦挡距离的方式进行拦挡。4)桩群的拦挡效应是导致碎屑流动能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碎屑流颗粒之间的摩擦、碰撞是碎屑流最终静止堆积的重要影响因素。
    • 郭宏
    • 摘要: 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填充及抑制收缩作用的粗骨料,其任何性能指标的变化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选择5~25mm、5~31.5mm连续级配碎石,建立理想模型曲线,进行颗粒级配筛分、表观密度、紧密堆积密度试验,研究不同颗粒级配比例组成对粗骨料空隙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级配比例组成的的相同连续级配粗骨料,其表观密度相差较小;筛分曲线趋于规定中值时,空隙率值并不是趋于最小;筛分曲线趋于呈“S”型时,空隙率值趋于变小;筛分累计筛余结果,大粒径粗骨料位于规定上限与3/4值之间,小粒径粗骨料位于规定下限与1/4值之间时,空隙率值趋于最小。
    • 胡建立; 李世春; 李进伟
    • 摘要: 反滤料的生产及填筑质量对砾石土心墙坝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述了依托双江口水电站大坝工程,通过对反滤料两年来生产及填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炼,提出了反滤料生产及填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并付诸实施,有效的控制了反滤料生产和填筑质量。
    • 杨晓娟; 马刚; 林明春; 周恒; 陆希; 周伟
    • 摘要: 不同于以剪切带为代表的局部化失稳,颗粒材料还会发生全域均匀破坏的分散性失稳,被证明与边坡崩塌、泥石流等密切相关。采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不同颗粒级配的颗粒体系在等体积应变加载路径下的力学特性,发现级配较宽的颗粒体系更可能且更急剧出现分散性失稳。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颗粒接触网络的演化发现,体系内部有效接触结构完全崩塌是颗粒材料发生失稳时承载能力消失的根本原因。同时发现,随着级配范围的加宽,颗粒接触结构的连通密度降低,激励的接触力强度减小,但接触分布和强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强,这是由于主要起填充作用的小颗粒数量增多,导致大颗粒需要承担更大的负载,不利于形成稳定承载的整体结构,故触发失稳的风险更大。
    • 李滢; 康晓明; 陈曦; 代大虎
    • 摘要: 基于Andreasen颗粒紧密堆积理论,探究再生微粉的颗粒级配对水泥凝胶体微观结构及强度的影响。将经过不同时间球磨的再生微粉以相同取代率掺入水泥砂浆中,考察水泥凝胶体中粉体材料的颗粒粒径分布变化与砂浆强度、水泥石孔隙结构及微观形貌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粉磨时间的增加,水泥凝胶体中粉体材料的颗粒级配得到改善,小于10μm的颗粒数量不断增加,这部分超细颗粒用于砂浆中可以填充到水泥浆体的孔隙中,改善水泥凝胶体的微观结构。采用球磨30 min的再生微料制备的砂浆比未经粉磨再生微粉的砂浆总孔隙率增加18.2%,而平均孔径降低51.9%,小于20 nm的无害孔的数量增加25%,孔结构得到改善,水泥石结构趋于密实,砂浆28 d后抗压强度达到43.9 MPa。
    • 袁锦涛; 韩培锋; 田述军; 欧小红; 邱洪志
    • 摘要: 滑坡碎屑流具有大规模、远程高速的特点,滑坡碎屑流在运动过程中会途经各种地形条件,受到场地一定的偏转作用和拦挡作用。通过分析不同颗粒级配和地形偏转对滑坡碎屑流的运动堆积的影响,以及滑坡碎屑流颗粒冲击过程中的能量交换和接触作用力及冲击过后的堆积形态,从而为滑坡碎屑流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建议。运用离散元软件,构建4种三维偏转滑槽模型,以及搭配的3种颗粒级配进行数值模拟,来研究不同地形偏转和颗粒级配对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碎屑流运动过程的碰撞减速阶段,细颗粒组的颗粒运动速度,平均动能以及平均势能(交汇点前)与其他颗粒组相比均为最小,随着地形偏转角度的增加,颗粒运动速度,平均动能以及平均势能均为逐渐增加,其平均速度的衰减速率减小。飞出转角处场地的颗粒质量与地形偏转角α总是成线性关系,且拟合程度较高。动态冲击阶段,细颗粒组和60°场地偏转角的冲击力峰值最小,细颗粒的含量的增加和场地偏转角的增加对碎屑流颗粒的冲击力的抑制作用增强。颗粒级配对滑坡碎屑流的最终堆积形态影响较小,随着地形偏转度的增加,堆积体分布在底部的面积增加,堆积体的反序结构发育程度增强,对滑坡碎屑流的最终堆积形态有较大影响。
    • 蒋金晶; 许强; 郑光; 彭双麒; 王卓; 陈达
    • 摘要: 滑坡-碎屑流是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滑坡-碎屑流灾害发生时,不同粒径颗粒组成的碎屑流体运动速度差异较大。为了探究颗粒级配对碎屑流运动速度的影响,设置了单一粒径组、三粒径组以及全粒径组共14种不同级配的工况进行碎屑流滑槽实验,并引入分形维数D对颗粒级配进行量化,获得了最大运动速度与颗粒级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单一粒径工况下,随着粒径由小到大,碎屑流与底面的摩擦形式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颗粒的摩擦耗能减小,碎屑流体运动速度增大;在混合粒径工况下,碎屑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初始级配决定了其中垫层的厚度与结构;伴随着分形维数D和细颗粒含量的减少,运动过程中的垫层厚度也同步减小,导致碎屑流的运动速度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