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本质观
科学本质观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978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教育论丛、中国教育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ESME2011)(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等;科学本质观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晶莹、梁永平、吴银银等。
科学本质观
-研究学者
- 王晶莹
- 梁永平
- 吴银银
- 张贤金
- 陈志伟
- 刘健智
- 吴俊明
- 王振芳
- 冯华宇
- 刘宇
- 刘瑞
- 吕若菲
- 吴新建
- 安冉
- 张磊
- 曾刘军
- 李银蝶
- 查赞琼
- 沈丹丹
- 沈龙启越
- 牛建民
- 计苏燕
- 许玉明
- 赵顶位
- 郑长龙
- 钟媚
- 顾江鸿
- 颜成
- 魏壮伟
- Khajomsak Buaraphan
- Sujing DONG
- 丁国骅
- 丁小婷
- 丁小婷1
- 万东升
- 万艺
- 乔鸿尧
- 于婧
- 任剑明
- 任山章
- 何灿华
- 余彪
- 俞丽萍
- 倪男奇
- 冯华宇1
- 刘儒德
- 刘利军
- 刘念
- 刘念2
- 刘恩山
-
-
贾霈
-
-
摘要:
科学本质观的重点在于促进高中生综合发展,同样高中生也要认识并了解科学本质观的基本含义。高中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思想和行为上也各有不同,在高中阶段学生除了培养基本的道德思想之外,还要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化学这门课程来进行。在这之前教师需要对高中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影响高中生科学本质款发展的问题和因素并提出相应合理性的解决举措,进而帮助高中生提升科学的探究学习和与合作精神的发展。
-
-
方洁;
王群盛
-
-
摘要: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资料与观察资料的综合收集与扎根分析,发现行动理论视角下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存在矛盾与统一的两面性。统一性表现在教师部分科学本质观与行为相匹配,而矛盾则表现在教师部分观念上支持的观点在教学上却表现出相反的行为。基于这一现象,对科学本质教育的认识需要在研究方法层面、认识深化层面、实践提升层面产生新的思考。
-
-
阳洪超
-
-
摘要:
根据对高中物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本文中,笔者依托科学本质观概念,先阐述了其在物理课堂中渗入的重要价值与必要意义,然后结合高中物理教材中《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一课,以科学概念导入、物理史实运用及学生意识培养三个环节具体分析了科学本质观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举措.
-
-
洪从兵
-
-
摘要:
在当今大力倡导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的背景下,亟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一课为例,说明指向“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引导从经验常识到物理概念的转变,培养具身的科学本质观;改进实验凸显科学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勾连历史与现在的成就,树立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
-
-
王晶莹
-
-
摘要:
诺曼·莱德曼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领军学者,他在师生科学本质观和科学探究观方面的学术成就享誉国际,他还研究了职前和在职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师信念。除此之外,他培养了数位来自中国的博士、访问学者和一线科学教师。有鉴于此,文章缅怀莱德曼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学术研究、国际比较、学生培养、教师培训,以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等方面作出的贡献,着重对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本质观”的研究历程进行阐释,并从科学本质到科学探究揭示师生科学认识论的建构,最后诠释其从学到教科学实践的思想、演进与整合。莱德曼奠定了科学本质教育从学到教的发展路径,揭示了教师科学本质的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互动机制,推动了中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为科学教育国际化及其人才培养国际化作出卓越贡献。
-
-
-
唐莉;
潘宁
-
-
摘要:
小学科学教学强调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科学课中有很多测量的实验,如测摩擦力、摆的快慢等都需要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鉴别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得出探究结论。测量数据会出现误差,这些数据常常会和个别因不规范或者错误操作造成的不准确数据并存。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会直接判断哪些是准确的数据,并用比较强势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只有这些数据才是有效数据。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没有学会鉴别数据的差异是源于误差还是实验操作错误,而且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还会影响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甚至科学本质观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正视差异,认识和理解误差,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概念理解和态度责任的发展,真正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下面以“摆的研究”内容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
-
赵顶位;
沈龙启越;
计苏燕;
安冉;
刘宇
-
-
摘要:
本研究对262名本、专科职前幼儿园教师科学本质观进行调查,发现职前幼儿园教师科学本质观总体处于认识充分水平,但专科生与本科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质性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职前幼儿园教师在科学知识观、科学方法观、科学工作观、科学事业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模糊、“新”“旧”混杂、认识不完整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
-
赵顶位;
沈龙启越;
计苏燕;
安冉;
刘宇
-
-
摘要:
本研究对262名本、专科职前幼儿园教师科学本质观进行调查,发现职前幼儿园教师科学本质观总体处于认识充分水平,但专科生与本科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质性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职前幼儿园教师在科学知识观、科学方法观、科学工作观、科学事业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模糊、"新""旧"混杂、认识不完整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
-
汪军
-
-
摘要:
科学本质教育已成为目前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本研究以62名小学科学教师的调查问卷为基础,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在不同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及整体水平,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几点建议。
-
-
郭桂周;
蒋权;
郑尚宜
- 《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科书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学生科学本质观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资源,科学教科书所呈现的科学本质对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表明,美国初中理科教科书《科学探索者:科学探究》呈现了完整的科学本质观,注重科学的探究本质的呈现,体现了当代科学的分工与合作,肯定女性及少数族裔对科学的贡献,所呈现的科学是实践优位的.虽然该教科书中的科学本质观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对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和科学教科书编写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
-
陈倩;
谢志敏;
黄芳
- 《第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事业正确的理解是科普人员基本素养之一.科技馆与高校合作培养模式是否对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的发展与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科普硕士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VNOS-C)和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科普硕士入学之初(2013年)和入学一年后(2014年)的科学本质观,发现科普硕士的科学本质观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研究对象的后续访谈结果显示,多样化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训、科技场馆实践、与科普专家接触对提高科学本质观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