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74645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经济师、全球科技经济瞭望、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13届中国光伏大会、第十一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第十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等;离子注入技术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苗、王刚、薛忠营等。
离子注入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4645篇
占比:99.98%
总计:374734篇
离子注入技术
-研究学者
- 张苗
- 王刚
- 薛忠营
- 陈达
- 狄增峰
- 苏颖
- 刘宣勇
- 刘淑敏
- 叶林
- 周云龙
- 周劲
- 周晓
- 周鸣
- 姜小毛
- 孙绍怡
- 季君晖
- 张健
- 张波
- 张涛
- 张维
- 朱萍
- 杨章跃
- 母志强
- 王涛
- 王良有
- 童洪辉
- 贾志泰
- 金国栋
- 陈学思
- 陈艳
- 陶绪堂
- 魏星
- BAO Zhi-qin
- Chong WANG
- DU Zhi-hu
- Dong WEI
- Fang Xiaojing
- GONG wei
- HAN Chao
- HAN Li-xiang
- Hu Jingbo
- JIN Gen-ming
- Jiao Jiao
- LI Chun-yan
- LI Guang-you
- LI Hai-xia
- LI Zhan-kui
- LU Zhao-hua
- LU Zi-wei
- RONG Xin-juan
-
-
李海金;
刘化涛;
晋凡生;
常建忠;
刘恩科
-
-
摘要:
为了丰富红小豆种质资源、优化育种进程,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处理作物种子,使植株性状得到诱变,进而筛选出优良植株,是重要且有效的育种方法之一.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的离子注入剂量对红小豆植株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低剂量(2×1016个/cm2)氮离子注入红小豆种子对红小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变异效果显著,其中,红小豆株高增加11.4%,单株荚数增加5.7%,百粒质量增加17.2%,小区产量增加42.8%.试验筛选出了处理红小豆的适宜剂量,使红小豆的生长潜力得到提升,产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对创制种质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
-
-
-
-
摘要:
化合物半导体领导者Ⅱ-Ⅵ Incorporated近日宣布,它已达成一项最终协议,收购碳化硅SiC外延晶片和电力电子器件领导者Ascatron AB的所有已发行股份。II-VI还宣布,它将收购用于硅和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的离子注入技术的领导者INNOViON Corporation。两项交易均计划在2020日历年完成。
-
-
原苗苗;
杨娅;
英敏菊
-
-
摘要: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法制备高品质ZnO单晶薄膜,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向ZnO单晶薄膜中注入不同注量的Sb离子,并对样品进行了氧气氛退火处理.利用高分辨双晶X射线衍射技术、RBS背散射/沟道技术以及低温光致发光光谱测试对注入Sb离子后样品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低注量下注入离子对ZnO薄膜结晶品质影响不大,带边发光稍有减弱;当掺杂注量达到1015cm^-2时,离子注入产生了一定量的晶格损伤,同时带边发光被完全抑制.氧气氛下退火后ZnO薄膜发光恢复,带边发光峰主要为受主能级和锌空位发光,表明退火后在ZnO单晶薄膜中形成了(SbZn-2VZn)受主缺陷复合体,有望通过Sb掺杂实现ZnO的p型转化.
-
-
-
-
赵晨;
陆文总;
贾光锋;
牟怡亭
-
-
摘要:
选用一株ATCC 700400马链球菌亚种,通过离子注入法对链球菌代谢产物透明质酸的影响来找寻透明质酸低耗高产的可能和路径.注入离子选用N+,注入能量分别为15 keV和20 keV,范围是0(对照)、(20×1014~100 x 1014N+/cn2(不同氮离子注入参数以对比).透明质酸测定选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比浊法,通过对比来筛选HA高产型链球菌.结果表明,在注入能量为20 keV,剂量为20×1014 N+/cm2时,产出透明质酸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诱变效果最好,为今后进一步诱变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
-
摘要:
最近,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与微电子兼容的方法来生长石墨烯,在硅基底上成功合成了晶片级(直径4英寸)的高质量多层石墨烯。该方法基于一种离子注入技术,简单而且可升级。这一成果使石墨烯离商业应用更近一步。相关论文发表在本周的《应用物理快报》上。
-
-
-
-
摘要:
最近,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与微电子兼容的方法来生长石墨烯,在硅基底上成功合成了晶片级(直径4英寸)的高质量多层石墨烯。该方法基于一种离子注入技术,简单而且可升级。这一成果使石墨烯离商业应用更近一步。相关论文发表在本周的《应用物理快报》上。晶片级的石墨烯可能是微电子线路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大部分石墨烯制造方法都与硅微电子器件不兼容,阻
-
-
陈志平;
黄孙息;
白小庆;
青双桂
-
-
摘要:
聚酰亚胺因其良好的绝缘性能使得材料表面容易产生静电,静电的积累会引起燃烧、爆炸等危险,因此如何消除其表面静电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静电产生的机理、静电带来的危害及其危害机理,综述了碳系、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系、导电高分子系及离子注入改性4类抗静电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抗静聚酰亚胺薄膜未来的发展趋势。
-
-
-
-
Jiao Jiao;
焦皎;
Fang Xiaojing;
方小静;
Hu Jingbo;
胡劲波
- 《第十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将金离子直接注入在硼掺杂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薄膜表面,制得离子注入纳米金功能化硼掺杂金刚石材料(AuNPs/BDD).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Raman)等表面分析手段对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形成的纳米金的价态形貌以及注入前后BDD基底变化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加速电压为20 keV,BDD表面的金是以Auo价态的纳米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在BDD表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0 nm.注入之后BDD基底的拉曼光谱Sp3/sp2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低能量的金离子注入对基底结构影响不大.利用循环伏安法表征后发现AuNPs/BDD可以增加电极表面积.AuNPs/BDD材料制成的电极对多巴胺小分子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电极能够提高对多巴胺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并,且该电极有较高的选择性.多巴胺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l0-6~8×l0-4mol·L-1,检测限为8×l0-7mol·L-1.因此,离子注入法制成的AuNPs/BDD可在化学传感器方面有应用潜力.
-
-
Yuan ZHOU;
周原;
Chong WANG;
王茺;
Dong WEI;
韦冬;
Yu YANG;
杨宇
- 《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离子注入技术是在Si基上制备半导体光电-微电集成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注入形成的损伤则是一种重要的发光中心,一直以来许多研究小组致力于运用离子注入技术来制备Si发光材料,而分析室温下离子注入对基片损伤的机理和形貌。在室温下能量为60keV,剂量为3.0×1015cm-2对晶面指数为(400)的P型硅样品中进行了的C+离子注入,对样品进行了XRD和拉曼光谱测试,同时与计算注入后样品的平均晶粒尺寸进行了对比,发现样品出现明显的晶格损伤.为判定损伤的类型,进一步采用X射线小角掠入射(GIXRD)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损伤呈现出朝同一方向扭转的趋势.认为晶格的扭转是由注入导致的堆垛层错引起的.
-
-
-
-
周玉荣;
刘丰珍;
张平
- 《第13届中国光伏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离子注入和脉冲激光熔融制备了钴掺杂单晶硅样品,当掺杂浓度高于Mott极限(6×1019cm-3)时,钴掺杂层呈金属特性.钴掺杂层和P型单晶硅衬底间有整流效应.将其制作成光伏器件,器件效率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注入剂量为2×1016cm-2时,器件效率为1.05%.钴掺杂样品的红外吸收率以及用其制备的电池在红外波段的量子效率和不掺杂的样品相比都有所提高.
-
-
周玉荣;
刘丰珍;
张平
- 《第13届中国光伏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离子注入和脉冲激光熔融制备了钴掺杂单晶硅样品,当掺杂浓度高于Mott极限(6×1019cm-3)时,钴掺杂层呈金属特性.钴掺杂层和P型单晶硅衬底间有整流效应.将其制作成光伏器件,器件效率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注入剂量为2×1016cm-2时,器件效率为1.05%.钴掺杂样品的红外吸收率以及用其制备的电池在红外波段的量子效率和不掺杂的样品相比都有所提高.
-
-
周玉荣;
刘丰珍;
张平
- 《第13届中国光伏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离子注入和脉冲激光熔融制备了钴掺杂单晶硅样品,当掺杂浓度高于Mott极限(6×1019cm-3)时,钴掺杂层呈金属特性.钴掺杂层和P型单晶硅衬底间有整流效应.将其制作成光伏器件,器件效率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注入剂量为2×1016cm-2时,器件效率为1.05%.钴掺杂样品的红外吸收率以及用其制备的电池在红外波段的量子效率和不掺杂的样品相比都有所提高.
-
-
周玉荣;
刘丰珍;
张平
- 《第13届中国光伏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离子注入和脉冲激光熔融制备了钴掺杂单晶硅样品,当掺杂浓度高于Mott极限(6×1019cm-3)时,钴掺杂层呈金属特性.钴掺杂层和P型单晶硅衬底间有整流效应.将其制作成光伏器件,器件效率随着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注入剂量为2×1016cm-2时,器件效率为1.05%.钴掺杂样品的红外吸收率以及用其制备的电池在红外波段的量子效率和不掺杂的样品相比都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