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碳酸酯
环状碳酸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1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1247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现代材料动态、石油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环状碳酸酯的相关文献由10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锁江、成卫国、孙剑等。
环状碳酸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1247篇
占比:99.90%
总计:121367篇
环状碳酸酯
-研究学者
- 张锁江
- 成卫国
- 孙剑
- 任铁钢
- 张敬来
- 王丽
- 苏倩
- 董丽
- 张晓峰
- 曹毅
- 王延伟
- 肖林飞
- 吕小兵
- 黎桂辉
- 李振江
- 王金泉
- 郭凯
- 张香平
- 王腾飞
- 夏春谷
- 孟震英
- 罗胜联
- 何木隆史
- 吴伟
- 尹双凤
- 李谦
- 王军威
- 罗荣昌
- 邓友全
- 陈曦
- 亢茂青
- 代威力
- 刘猛帅
- 刘福胜
- 安田弘之
- 山本昭治
- 平冉
- 李永昕
- 薛冰
- 许杰
- 马源
- 高桥利和
- 何良年
- 周贤太
- 张英菊
- 李增喜
- 李福伟
- 江焕峰
- 王心葵
- 王辉
-
-
朱立华;
肖志音;
钟伟;
何亚兵
-
-
摘要:
在常压低温的温和条件下实现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的高效催化转化仍是一个具有挑战的课题。以N-(三甲基硅基)咪唑和具有不同官能基团的二卤化物为前体,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重复的C—N键,简单高效地构建了一类新型的离子聚合物IP1-IP3,并采用FT-IR、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面扫、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了全面表征。离子聚合物IP1-IP3在p_(CO_(2))=101 kPa时均能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形成环状碳酸酯,但不同官能基团的二卤化物形成具有不同间隔单元的离子聚合物催化性能存在差异,其中以酚羟基作为间隔单元的IP3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在无溶剂、80°C、12 h和p_(CO_(2))=101 kPa的反应条件下,IP3几乎定量地将环氧氯丙烷转化为对应的环状碳酸酯,并且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催化剂循环测试表明,IP3在重复使用10次后,产物的产率仍保持在92%以上,体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
-
张源萍;
李晓云;
邸亚丽;
赵雨花;
亢茂青;
李其峰;
王军威
-
-
摘要:
以纳米二氧化硅(SiO2)为模板,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一系列介孔蜜勒胺(melem)材料.通过调控硬模板剂和前驱体的用量,最终得到一系列高比表面积(40?92 m2/g)和孔体积(0.179?0.407 cm3/g)的介孔melem材料.将其作为催化剂用于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BDODGE)与CO2的环加成反应中,结果表明,随着比表面积增大,催化剂活性相比未加入模板剂的melem样品有了显著提高.三聚氰胺与纳米SiO2的质量比为2时制备的催化剂,在130°C、20 h、2.0 MPa条件下,BDODGE转化率为99.3%,环碳酸酯选择性为99.5%.
-
-
余鹏;
宋念念;
聂亨;
杨海健
-
-
摘要: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咪唑功能化的双功能铁(Ⅲ)配合物,通过红外、紫外、核磁和质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其用作高效催化剂催化CO2和环氧化物的偶合反应,并筛选最佳催化剂.通过系统研究CO2压力、温度、催化剂用量、时间等反应参数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3 MPa、120°C、摩尔比0.4%、3 h,同时筛选出最佳催化剂为2B.此外,在无溶剂无助催化剂条件下,研究了该系列双功能催化剂催化CO2与其他环氧化合物的耦合反应能力,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
-
和晋川;
汪国庆;
于人同;
王爱民;
廖建和
-
-
摘要:
以CO2和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了环状碳酸酯,通过环状碳酸酯与偶联剂KH-550的氨基反应制备两种新型表面改性剂,与KH-550分别对玄武岩纤维(BF)进行改性,得到三种改性纤维KBF,KBF-P,KBF-B.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共混制备了改性玄武岩纤维增强尼龙66(PA66)复合材料,考察其力学性能和吸水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同步分析仪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复合材料相比,纤维质量分数为20%的PA66/KBF-B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无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5.5%,5.9%,25.5%;随着KBF-B含量的增加,PA66/KBF-B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得到提高,当KBF-B质量分数达到40%时,PA66/KBF-B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无缺口冲击强度比纯PA66提高了161.1%,148.7%,112.7%,且优于相同纤维质量分数的PA66/玻璃纤维复合材料;PA66/KBF-B复合材料的饱和吸水率仅为3.8%且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KBF-B表面粗糙,与PA66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
-
卢金凯;
张梦;
李斌;
董丽辉;
范闽光
-
-
摘要:
通过一锅法将氨基官能化的咪唑离子液体嫁接在氧化石墨烯(GO)和硅铝酸盐中孔分子筛(SBA-15)上,用来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和元素分析(EA)对催化剂的结构、热稳定性以及氨基官能化咪唑离子液体的嫁接量进行了研究.在环加成反应过程中,GO-NH2的活性高于SBA-15-NH2.最佳条件:催化剂用量0.15 g、反应温度130°C、CO2压力1.5 MPa和反应时间5 h,碳酸丙烯酯的产率达到96.46%.此外,催化剂具有可回收性并可以连续5次重复使用.
-
-
李杰;
刘书磊;
易群;
李向远;
李剑川;
史利娟;
李军
-
-
摘要:
基于氨基功能化聚离子液体与Zn2+的金属-配位作用,在室温下组装形成了具有Lewis酸碱位点的聚离子液体基金属配合物PIL-Zn,并研究了其催化CO2与环氧氯丙烷生成氯丙烯碳酸酯的催化性能.通过酸碱位点的协同作用(Br-、Zn2+),PIL-Zn可在0.1 MPa、75°C、24 h、无需外加溶剂及助催化剂的条件下高效催化转化CO2,环氧氯丙烷转化率和目标产物氯丙烯碳酸酯选择性分别为95%和99%,并且在循环使用5次后依旧保持良好的催化性能.PIL-Zn在催化转化CO2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为开发高性能催化剂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
李庆硕;
李梦情;
赵馨蕊;
赵可新;
李双儿;
常海波
-
-
摘要:
CO2和环氧化合物环加成为环状碳酸酯是化学固定CO2的有效途径之一.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化物因低毒、成分简单、易处理、廉价易得且稳定而成为催化该反应的常用催化剂,但是其单独使用,催化活性低.为提高其催化活性,氢键供给体类、路易斯酸类、配体类和含HBD的配位类等助催化剂相继被开发.本文对该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助催化剂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促进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化物在该反应工业化过程中的开发和应用.
-
-
王忠华;
朱桂生;
邵守言;
吴杰
-
-
摘要:
CO2的催化转化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金属有机框架ZIF-8可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制备环状碳酸酯.为通过缺陷工程提高ZIF-8的催化活性,将其在200°C、空气气氛热处理7 h.用SEM、TEM、XRD、FT-IR、UV和XPS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热处理消除了部分有机配体2-甲基咪唑,在ZIF-8中产生大量缺陷,使更多的Zn活性位点暴露在表面.以CO2与环氧氯丙烷环加成为模型反应,考察缺陷工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ZIF-8相比,缺陷ZIF-8(DZIF-8)的催化活性大幅提高,在100°C、3.0 MPa、DZIF-8用量50 mg、环氧氯丙烷6 mL条件下反应16 h,环氧氯丙烷完全转化.DZIF-8重复使用6次后,环氧氯丙烷转化率下降到89.1%,显示出较高的稳定性.
-
-
柯杰曦;
景欣;
王洪;
周建文;
王军威;
李晓云
-
-
摘要:
以双酚A环氧树脂和CO2为原料,通过环加成反应及环氧基团的水解反应,获得含有环状碳酸酯和羟基的产物.将其与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型环状碳酸酯进行混合,作为增韧剂应用于环氧树脂改性中.通过模型反应,证明增韧剂的使用可有效提高体系的氢键化强度.当水解型环状碳酸酯的环氧转化率为64.8%时,增韧效果最佳.对增韧的环氧树脂进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明此类增韧剂为环氧体系引入大量的氢键化氨基甲酸酯基团,可促进增韧剂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体系的增韧效果.
-
-
陈亚举;
任清刚;
周贤太;
纪红兵
-
-
摘要:
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策略,能够实现能源供给、基础原料产出以及限制气候变化.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具有高CO2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突出的结构特性以及优异的化学可调控性,其作为极具潜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CO2参与的有机反应中.其中,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具有100%的原子经济性,且其产物也极具工业价值.本文基于CO2环加成反应催化机制,从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结构性质与组成特性角度出发,综述了POPs在CO2/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金属配合物类、氢键供体类、离子液体类、金属配合物/离子液体和氢键供体/离子液体等有机多孔聚合物体系.通过阐述POPs在催化CO2制备高附加值环状碳酸酯反应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POPs的开发与应用以及CO2综合利用的工业化探索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
-
李伟;
成卫国;
张锁江
- 《2017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暨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离子液体作为绿色可回收溶剂,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有机合成、分离萃取、电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应用.其中功能化离子液体由于分子可设计性,从而实现"构效关系",已经成为了目前离子液体的重要研究方向.本工作主要研究了新型酰胺基功能性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制备环状碳酸酯的性能;以超强碱DBU,DBN以及咪唑和溴乙酰胺为原料合成了新型超强碱衍生的酰胺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并合成相应的烷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并用核磁、红外、质谱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N-酰胺基二氮杂二环[N-CONH2-DBU]Br催化效果最好,相比于 N-乙基二氮杂二环[N-Ethyl-DBU]Br,催化活性提高 7%;相比于 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1-丁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Bmim]COOH离子液体,催化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催化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 2%,反应温度为 120°C,反应时间为 3h。在该优化条件下,催化活性≥99%,选择性≥99%。将筛选出的离子液体填充到分子筛中,通过调节限域空间,控制限域离子簇的大小,探究不同尺度团簇对制备环状碳酸酯反应的催化机理。
-
-
-
李福伟;
肖林飞;
夏春谷
- 《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研究了离子液体助催化的各种无机盐催化剂体系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通过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结果表明,锌盐催化剂体系能够高效地催化该反应,最高得到了5580h的催化转化频率(TOF)和100﹪的选择性,催化剂使用6次以后没有发现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下降,并且该催化剂体系能够适用于各种结构的豢养化合物.
-
-
吴腊霞;
杨恒攀;
官叶斌;
王欢;
陆嘉星
-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电化学工业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同时廉价、丰富、无毒、可再生的C1资源,将其回收利用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再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CO2热力学性质稳定,如何活化成为其利用的关键性问题.电化学方法是活化CO2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课题组报道了利用电致N-杂环卡宾活化COZ与醇反应合成有机碳酸醋,为有机碳酸醋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外,本课题组还制备CuNPs,以其作为工作电极活化CO2与环氧化物合成了相应的环状碳酸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优化条件下,研究了其它环氧化物与CO2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电极对该类反应具有很好催化活性和普适性。本文所采用的条件非常温和,无需高温、高压及额外催化剂。在最优条件下,所制纳米银电极可重复使用至少10次,并保持催化活性不变。该纳米银电极制备方法简单、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
-
-
-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原料,在高温、高压、催化剂、阻聚剂存在下使环氧基转化为五元环碳酸酯基,生成2 ,3-环碳酸甘油酯甲基丙烯酸酯(PCMA).并通过FT-IR、1HNMR、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环碳酸酯进行了表征。详细讨论了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四丁基溴化胺(TBAB)/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为共催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为阻聚剂,当温度在95 °C,二氧化碳压力在1.6MPa,反应15h时,产物转化率可以达到68.8%.
-
-
-
赵元;
王金泉;
何良年
- 《中国科协第14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
| 2007年
-
摘要:
离子液体(季铵盐、咪唑盐)是环氧烷烃和CO2环加成反应的优良催化剂,但催化剂与产物的分离困难。本文对其进行了负载化实验,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的咪唑盐和季铵盐型离子液体。并对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进行评价以及探讨影响催化作用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硅负载的咪唑盐离子液体催化剂具有和均相催化剂基本相同的效果,产物收率达96﹪,选择性达99﹪以上。二氧化硅负载的季铵盐催化剂要好于相应的均相催化剂。通过简单过滤就可分离出催化剂,产物不需进一步的纯化,含量即可达99﹪以上。因此,固定化的离子液体催化剂易于分离、催化活性好,具有连续化生产的应用前景。
-